【中文名】葶苈子(《本经》)
【类别】种子类
【异名】大适、大室(《本经》),鼠蒿、丁历(《别录》)。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莱或播娘蒿的种子。
【植物形态】①独行菜,又名:腺茎独行菜、辣辣根、羊辣罐、拉拉罐、白花草。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被有多数微小的头状毛。叶互生;茎下部叶狭长椭圆形,长3~5厘米,宽1~1.5厘米,边缘浅裂或深裂;茎上部叶线形,较小,全缘或前端有疏锯齿;叶基部均有耳,上面疏生微小短毛,下面无毛。长总状花序,顶生;花小;萼4,椭圆形;花瓣通常很小,呈退化状;雄蕊2~4,蜜腺4,短小,三角状广椭圆形;子房扁圆形,2室,柱头头状。短角果,卵状椭圆形,扁平,长2.5毫米,顶端微凹,果柄细,密生头状毛;中央开裂,假隔膜膜质白色。种子倒卵状椭圆形,淡红棕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田野、荒地、路旁。分布东北、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地。
②北美独行菜,又名:美洲独行菜。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分枝,枝上疏生短毛或近于无毛。叶互生;茎下部的叶狭披针形,长2~3.5厘米,宽4~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柄,边缘成羽状浅裂;茎上部的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较小,边缘羽状浅裂或近于全缘;上面疏生短毛,下面无毛。花紧密排列成顶生总状花序;萼4,线状披针形;花瓣4,白色,广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呈爪状;雄蕊2~4,花丝扁平;子房扁卵圆形,2室,柱头头状。短角果,扁平,圆形,长约2.2毫米,先端微凹,略有翅。种子小,卵圆形而扁,棕黄色。花期6月。果期7月。
生于山坡、路旁等杂草丛中。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浙江、江苏、河南、福建、江西等地。
③播娘蒿(《救荒本草》),又名:眉毛蒿、眉眉蒿、婆婆蒿、黄蒿、密密蒿、米米蒿、麦蒿、米蒿。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体灰白色而被叉状或分歧柔毛。茎上部多分枝,较柔细。叶互生;2~3回羽状分裂,最终的裂片狭线形,先端渐尖;在茎下部的叶有柄,渐向上则渐短或近于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果序时特别伸长;花小;萼4,十字形排列,线形,先端渐尖,易早脱;花瓣4,黄色,匙形,较花萼稍长,先端微凹,基部渐狭而呈线状;雄蕊6,4强,均伸出于花瓣外,花丝扁平;子房圆柱形,2室,柱头呈扁压头状。长角果,线形,长2~3厘米,宽约1毫米。种子小,卵状扁平,褐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于田野间。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筛净杂质。
【药材】①北葶苈子
又名:苦葶苈。为植物独行菜或北美独行菜的种子。形如瓜子而扁,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扩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苦辛,有粘性。以子粒充实、均匀、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
②华东葶苈子
又名:甜葶苈。为植物播娘蒿的种子。长圆形而扁,黄棕色,微有光泽,长约1毫米,径约0.5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近截形,二边往往不等长,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甚明显,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淡,有粘性。以粒均匀、充实、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①宽叶独行菜的种子在青海、甘肃作葶苈子使用(参见"宽叶独行菜"条);②柱腺独行菜的种子在甘肃作葶苈子使用。③桂竹糖芥的种子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作葶苈子使用,山东称为苦葶苈子,参见"桂竹糖芥"条。
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种。其中《政和本和所记载的葶苈均为独行菜属植物,即今之药材北葶苈子。《本草图经》的描述及《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则为是菜,其种子呈球形,略具棱角,长不足1毫米,黄褐色。目前在安徽、江西等地仍作葶苈子使用。
【化学成分】独行菜种子含脂肪油、芥子甙、蛋白质、糖类。
播娘蒿种子含挥发油,为异硫氰酸苄酯、异硫氰酸烯丙酯、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脂肪油获得率15~20%,含亚麻酸7.54%,亚油酸32.5%,油酸25.1%,芥酸21.4%,棕榈酸9.64%,硬脂酸3.81%,非皂化部分含谷甾醇及少量黄色物质。种子中尚分出两种强心甙,其一名七里香甙甲。
【药理作用】播娘蒿、北美独行菜及独行菜的干燥种子之醇提取物,均表现强心作用,对在位蛙心可使之停止于收缩期,在位兔、猫心,猫心肺装置,猫心电图等研究,均使心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心传导阻滞,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三种葶苈子均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引起心甙样的特异作用,从播娘蒿中提得两种心甙,一种为七里香甙,另一种可能为伊夫单甙,其含量很低(一批含0.2%,另一批含0.03%),北美独行菜的含量更低。独行菜与桂竹糖芥等均属十字花科,作用可能相近似。其生物活性,如以每公斤体重折合生药计算(鸽法),播娘蒿醇提取物2.125克/公斤±0.116,北美独行菜4.36克/公斤±0.14,前者作用较强。七里香甙0.12毫克/公斤(猫法)或0.249±0.01毫克/公斤(鸽法),猫鸽之比为1:2,与毒毛旋花子甙相似。播娘蒿对猫灌胃吸收率最高为21.87%(给药后6小时),24小时对鸽的蓄积率42.3%,七里香甙24小时对鸽的蓄积率30.7±5.6%(24小时,鸽法),故推论为速效心甙。
【炮制】葶苈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炒葶苈子:取净葶苈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气为度。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葶苈,以糯米相合,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
【性味】辛苦,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苦,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酸,有小毒。"
【归经】入肺、膀胱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心、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
③《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胃。"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
①《本经》:"主百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②《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
③《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④《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
⑤《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
⑥《纲目》:"通月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甩: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
②《别录》:"久服令人虚。"
③《本草经疏》:"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
④《本草便读》:"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
【选方】①治肺壅咳嗽脓血,喘嗽不得睡卧:甜葶苈二两半(隔纸炒令紫)。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不拘时温服。(《世医得效方》葶苈散)
②治嗽:葶苈子一两(纸衬熬令黑),知母一两,贝母一两。三物同捣筛,以枣肉半两,别销沙糖一两半,同入药中为丸,大如弹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三丸。(《箧中方》含膏丸)
③治上气咳嗽,长引气不得卧,或水肿,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葶苈子三升,微熬,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外台秘要方》)
④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切作片子)半两,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处炒,候半夏黄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一钱,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食后。(《杨氏家藏方》葶苈散)
⑤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
⑥治卒大腹水病:葶苈一两,杏仁二十枚。并熬黄色,捣,分十服,小便去,瘥。(《补缺肘后方》)
⑦治阳水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甜葶苈一两半(炒,研末),汉防己(末)二两。以绿头鸭血及头,合捣万杵,丸如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汤下十丸,轻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为验。(《外台秘要方》)
⑧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甜葶苈(纸隔炒)、荠菜根等分。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数丸,腹当依旧。(《三因方》葶苈大丸)
⑨治男女大小头面手足肿: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则消肿也。忌咸酸生冷。(《外科精义》)
⑩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赂》已椒苈黄丸)
⑾治头风疼痛:葶苈子为末,以酒淋汁沐头,三、四度。(《肘后方》)
⑿治瘰疬结核:葶苈子二合,豉半斤(汤浸令软)。上药,都捣熟,捻作饼子如钱厚,安在疬子上,以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五日一度,灸七壮。(《圣惠方》葶苈饼子法)
⒀治小儿白秃:葶苈捣末,以汤洗讫涂上。(《子母秘录》)
⒁治月经不通: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绵裹纳阴中,入三寸,每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千金方》)
⒂治疳虫蚀齿:葶苈,雄黄等分。为末,腊月猪脂和成,以绵裹槐枝蘸点。(《金匮要略》)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
以北葶苈子末3~6克,每日分3次食后服,并配合一般对症处理和抗菌素以控制感染。曾治10例,效果良好。服药后多在第4日开始见尿量增加,浮肿渐退;心力衰竭到2~3周时见显著减轻或消失。服药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葶苈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两等,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则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其理甚明。《药性论》所说尽矣,但不当言味酸。"
②李杲:"葶苈大降气,与辛酸同用以导肿气。本草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此二味皆大苦寒,一泄血闭,一泄气闭。盖葶苈之苦寒,气味俱厚,不减大黄,又性过于诸药,以泄阳分肺中之闭,亦能泄大便,为体轻象阳故也。"
③《汤液本草》:"葶苈,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
④《纲目》:"葶苈甘苦二种,正如牵牛黑白二色,急缓不同;又如葫芦甘苦二味,良毒亦异。大抵甜者下泄之性缓,虽泄肺而不伤胃;苦者下泄之性急,既泄肺而易伤胃,故以大枣辅之。然肺中水气?满患者,非此不能除,但水去则止,不可过剂尔。既不久服,何致伤人,《淮南子》云:大戟去水,葶苈愈胀,用之不节,乃反成病。亦在用之有节。"
⑤《本草经疏》:"葶苈,为手太阴经正药,故仲景泻肺汤用之,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肺属金,主皮毛,膀胱属水,藏津液,肺气壅塞则膀胱与焉,譬之上窍闭则下窍不通,下窍不通,则水湿泛溢为喘满、为肿胀、为积聚,种种之病生矣。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阴能下行逐水,故能疗《本经》所主诸病。"
⑥《本草经百种录》:"葶苈滑润而香,专泻肺气,肺如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凡积聚寒热从水气来者,此药主之。""大黄之泻从中焦始,葶苈之泻从上焦始,故《伤寒论》中承气汤用大黄,而陷胸汤用葶苈也。"
⑦《本草正义》:"葶苈子苦降辛散,而性寒凉,故能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本经》主治,皆以破泄为义。惟寒泄之品。能通利邪气之有余,不能补益正气之不足,苟非实热郁窒,自当知所顾忌。《别录》久服令人虚,本是至理。然肺家痰火壅塞,及寒饮弥漫,喘急气促,或为肿胀等证,亦必赖此披坚执锐之才,以成捣穴犁庭之绩。自徐氏之才,论"十剂"之泄以去闭,偶以大黄、葶苈二物并举,而东垣遂谓葶苈气味俱厚,不减大黄,景岳从而和之,石顽且谓苦寒不减硝黄,丹溪亦有葶苈性急,病涉虚者,杀人甚捷之说,遂令俗人不辨是否,畏如蛇蝎,即寻常肺气喘满、痰饮室塞之证,亦几有不敢轻试之意,其亦知实在性质,不过开泄二字,且体质本轻,故能上行人肺,而味又甚淡,何至猛烈乃尔。"
……
(三)葶苈子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苦,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苦,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酸,有小毒。"
【归经】 入肺、膀胱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心、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
③《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胃。"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葶苈子配伍应用
配大枣:葶苈子功专降泄肿气,以宣上窍而通下窍,有泻肺行水、定喘消肿之功,临床刷于痰涎壅盛、气逆咳喘,或肺气闭塞、水道不通之面目浮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喘满不得卧等;大枣能培补脾胃,顾护中气,与葶苈子合用,既能以甘味缓和葶苈子峻猛之性,使泻肺而不伤正,又可培土利水,澄源截流,佐葶苈子利水消肿,一酸一缓,一补一泻,以缓制酸,又以补助泻,妙义自生。
配大黄:葶苈子辛散苦降,上开肺气,下通膀胱:大黄攻积滞、疏通肠道。二药配合,肺肠同治,前后分消,共使水饮得除,津气得布,腹满、肿胀诸症速消。
配杏仁:杏仁宣中有降,功能利肺气、平咳喘、润大肠;葶苈子开泄肺气,下通膀胱,能利水消饮,祛痰平喘。二者相伍,杏仁开肺气,气利则痰水自消;水结因于气结,气结因于热邪,葶苈子清气分之热,兼利水邪,二药共使痰饮消、肺气利、咳喘平。
配防己:防己善下行,通簇理,利九窍,清热降湿,利水消肿;葶苈子性味归经同防己,辛散开壅,苦以下行,上行能降肺气之逆,祛痰气之壅结,利肺止咳平喘,下行能通过肃降肺气,通调水道,利水消肿,澄痰浊生成之源,二者相伍,既能清热,又能除湿,利水消肿之功倍增,且又能止咳平喘,为泻肺热、止咳平喘的对药。
配知母:知母质润不燥,性守而不走,下行润肾燥而养阴,上行清肺金而泻火;葶苈子上行能降气,祛痰壅,利肺平喘,下行则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通过降肺气,就能达到利水消肿之功效。二者相配,既能清肺,又能养阴使肺不易过燥,达到利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配半夏:半夏有宽中降逆止呕、燥湿祛痰止咳之功;葶苈子有下气行水之功。二药相伍,一寒一温,肺胃同治,相瓦制约,共奏清肺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配雄黄:本药辛、苦、性温,入心、肝、胃经,有解毒、杀虫止痒之功;葶苈味辛、苦、性寒,苦能燥湿,能杀虫,寒能清热,有清热除湿,杀虫之功。二药相配杀虫之功倍增,又有清热解毒之功,头癣,痈疽疗疮,疥癣,疳虫蚀齿用之最佳。
【临床应用】
关于治疗痰多:
葶苈子是古代治疗肺痈和悬饮的主药。肺痈有黄脓痰,相当于肺部的细菌化脓性感染;悬饮相当于胸膜炎胸腔积液。白芥子辛温,治疗寒痰、泡沫痰;葶苈子苦寒,治疗热痰、黄痰。现临床上肺脓疡的病例城市里已经非常少见了,对细菌感染所致肺支气管炎症之黄痰,一般都是用抗生素的。
对于慢性肺间质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扩等慢性感染黄痰白痰都有的病人,抗生素已经耐药者,就应发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益气润肺的同时,葶苈子、桑白皮是常用的清肺化痰药。
对于泡沫状痰,以白芥子、桂枝最好。葶苈子与之同用能增效。
关于治疗积液:
本品是治疗积液的常用药,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滑囊积液、眼底积液、内耳积液等都能使用。能抑制渗出,并使积液重吸收,其机制与白芥子相同,是含硫苷的作用。临床上二药是同用的。由于积液产生的机制比较复杂,这仅是对症治疗,对原发疾病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
关于积液的寒饮、热饮之争论:
对于积液中医辨证是寒饮还是热饮,古代中医理论是有争论的。《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记载,所以许多医家都认为这是治疗痰饮病的总纲,痰饮是寒邪,使用温药治疗痰饮病是经典的。可是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14个主方,7个是温法,7个是清法,基本上是温清并重的。在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就提出痰饮是热性的,是由于火邪将水邪温化了,所以痰饮病需用以清法为主治疗。
临床上辨证,痰饮寒性、热性者均有。肺水肿,泡沫痰是寒性的,宜用温法治疗。炎症性的积液应是热性的,使用清法的效果较温法更好,或者是温清并用。如葶苈子、桑白皮与白芥子、桂枝同用。
临床上对积液的寒性与火热性并不是分辨得很清楚的,常常是将这些化饮药一起用上去的。辨证是分辨体质和全身症状,以决定整个处方用温法、清法还是温清并用,例如用石膏、知母,还是用党参、黄芪,还是一起全用。
关于治疗心衰:
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以右心衰为主,西医是不主张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的。因洋地黄类强心苷容易引起蓄积中毒。但临床也有非常谨慎地小剂量使用地高辛的。
肺心病病情比较复杂,是需要综合治疗的。葶苈子含有非常小量的葶苈强心苷,短期里服用效果一般不明显,也没有副作用。长期服用能缓慢地强心,协助纠正心衰。虽然比较慢,但不会引起蓄积中毒,是比较安全的强心药。
对于冠心病、风心病之慢性左心衰和全心衰,葶苈子也能起强心作用,但药力较弱,还需与其他的强心药,如附子、玉竹、鬼箭羽等同用。
【 葶苈子治呼吸四病有效 】
葶苈子苦辛寒,为泻肺平喘要药,北宋《开宝本草》述该药“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而呼吸四病,即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痛,均以咳、痰、喘或兼水肿为主症,故葶苈子当为首选之药。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等方,为葶苈子治疗痰饮、水气之名方。药理研究证实,葶苈子具有显著的止咳平喘、强心利尿、抗感染作用。笔者以葶苈子为主药,加味治疗呼吸四病,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拟葶苈银花汤:炒葶苈子10克,金银花30克,芦根15克,射干10克,生甘草5克。日1剂,水煎,共取汁500毫升,分早晚2次服。临睡前再于药渣中加水300毫升,煎沸后,离火稍候,熏吸鼻腔数分钟。
慢性支气管炎拟葶苈百部汤:炒葶苈子15克,百部15克,黄芩6克,双钩藤12克(后下),桔梗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5克。效果满意。
肺气肿拟葶苈子膏:炒葶苈子100克,炒杏仁60克,橘红60克,白果仁60克,生麻黄10克,五味子30克,山萸肉60克,穿山龙60克,炙甘草60克,仙人头(结籽后的白萝卜种)150克,大枣30枚(切)。先用清水浸泡诸药一宿,煎取三汁混合,加蜂蜜500克,乘热收膏。每服1匙,开水冲服,每日3次。
肺心病拟化裁己椒苈黄汤:炒葶苈子15克,川椒5克,防己10克,炮附子5克,桂枝10克,赤芍30克,益母草15克。葶苈子、川椒隔纸焙干研末冲服,每次服6克,分3次服完。余药水煎服。以上为1日剂量。典型病例:秦某,男69岁,患肺心病6年余,1999年春节后因受风寒病情增剧,咳嗽痰多,呼吸短促,口唇紫红,颈静脉怒张,心律不齐。两下肺可闻及中量小水泡音,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紫暗,苔黄白腻。应用化裁己椒苈黄汤,并加用川芎嗪20毫克,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治疗5天后,症状明显改善,尿量增加,继治5天,两下肺小水泡音几近消失,下肢水肿消退,达到临床控制水平。
另外,葶苈子还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胃炎、闭经等。历代医学家多有发挥,但该药苦寒力峻,只宜于实证,对肺虚喘促,脾虚肿满等症,则非所宜。
葶苈子的附方
治肺壅咳嗽脓血,喘嗽不得睡卧:甜葶苈二两半(隔纸炒令紫)。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不拘时温服。(《世医得效方》葶苈散)
治嗽:葶苈子一两(纸衬熬令黑),知母一两,贝母一两。三物同捣筛,以枣肉半两,别销沙糖一两半,同入药中为丸,大如弹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三丸。(《箧中方》含膏丸)
治上气咳嗽,长引气不得卧,或水肿,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葶苈子三升,微熬,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外台秘要方》)
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切作片子)半两,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处炒,候半夏黄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一钱,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食后。(《杨氏家藏方》葶苈散)
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卒大腹水病:葶苈一两,杏仁二十枚。并熬黄色,捣,分十服,小便去,瘥。(《补缺肘后方》)
治阳水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甜葶苈一两半(炒,研末),汉防己(末)二两。以绿头鸭血及头,合捣万杵,丸如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汤下十丸,轻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为验。(《外台秘要方》)
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甜葶苈(纸隔炒)、荠菜根等分。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数丸,腹当依旧。(《三因方》葶苈大丸)
治男女大小头面手足肿: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则消肿也。忌咸酸生冷。(《外科精义》)
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赂》已椒苈黄丸)
治头风疼痛:葶苈子为末,以酒淋汁沐头,三、四度。(《肘后方》)
治瘰疬结核:葶苈子二合,豉半斤(汤浸令软)。上药,都捣熟,捻作饼子如钱厚,安在疬子上,以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五日一度,灸七壮。(《圣惠方》葶苈饼子法)
治小儿白秃:葶苈捣末,以汤洗讫涂上。(《子母秘录》)
治月经不通:葶苈一升。为末,蜜丸如弹子大。绵裹纳阴中,入三寸,每丸一宿易之,有汁出止。(《千金方》)
治疳虫蚀齿:葶苈,雄黄等分。为末,腊月猪脂和成,以绵裹槐枝蘸点。(《金匮要略》)
葶苈子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药性论》:有小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9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大剂量30—60g水煎服可引起滑肠,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因此,对原有脾虚泄泻者不宜使用。
本品虽然含有强心苷成分,因其含量很低,在治疗肺心病右心衰时,大剂量(30g左右)未观察到有强心苷中毒情况。如剂量达60g以上,使用时长了,也有可能发牛强心苷蓄积中毒。
【不良反应机制】
葶苈子中含有强心苷类物质,过量应用可引起强心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头晕、腹泻、小便增多、乏力、心慌、出汗、皮肤瘙痒、烦躁不安,颈、胸、腹部布满皮疹,继而面色、口、唇苍白,冷汗自出,呼吸困难、心音低钝、血压下降。严重时出现过敏性休克。
【治疗与解救】
主要进行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口服或注射苯海拉明、强的松,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其他对症治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甩: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
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服。
《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
《别录》:"久服令人虚。"
《本草经疏》:"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
《本草便读》:"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
识别真假葶苈子
(《本草经百种录》)”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芝麻菜干燥的种子冒充葶苈子,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葶苈子
形如瓜子而扁,外表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用放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水浸后黏滑性较强;闻之无任何气味,口尝味苦略带辛味。
伪品芝麻菜的种子
呈卵圆形,长、宽均比正品小,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光滑,只有一端扁平稍尖而微凹入,色较浅,种子一侧有一隆起的种脊;水浸后无黏滑性的特征;闻之亦气微,但口尝无苦味,只是有微微的辛辣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葶苈子的醇提取物有较好的强心作用,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血氧的输出量,降低静脉压。临床报道,用葶苈子研末,口服6克,分3次食后服,并配合一般对症处理和服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效果良好,而伪品芝麻菜虽与真品为同科植物,但不具备这些功效,故不可代替葶苈子使用。
桑白皮与葶苈子功效异同:
共同点: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同治咳嗽喘满、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不同点:桑白皮味甘性寒,清肺消痰而降气平喘,肺热咳喘多用之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葶苈子苦辛大寒,善泻肺中水饮,且泻肺气之闭塞以利尿消肿,药力颇强,善治咳逆痰多、喘息不得卧。
上一页全文完(共 19941 字) 展开全部内容
葶苈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药材,相信我们许多的朋友们都是听说过葶苈子的,当然,葶苈子的药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并且适当的服用一些葶苈子,对于帮助我们大家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看看葶苈子的治病疗方。
葶苈子这种药材的药用价值是非常高的,我们大家适当的服用一些葶苈子,可以有效的缓解腹满口舌干燥的症状的,大家如果出现了这些病症了,那么可以准备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只要大家适当的服用本方,那么都是可以有效的治疗和缓解上面的症状的。
其实葶苈子药材还可以用于上气咳嗽,长引气不得卧,或水肿,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等等这些病症的症状的,所以即使我们大家日常生活出现了咳嗽或者是这些肿胀的症状也不要着急,适当的服用葶苈子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葶苈子三升,微熬,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外台秘要方》)。
相信我们大家通过上面的这些介绍,对于葶苈子的一些治病疗方也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我们可以知道,葶苈子这种药材对于我们人体的很多的疾病都是有着非常不错的治疗作用的,所以我们大家是可以将这些关于葶苈子的治病疗方记住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许多的药材了,当然了,葶苈子这种药材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实葶苈子的药用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哦,但是很多的朋友们对于葶苈子的治病疗方不是非常的了解了,那么葶苈子的治病疗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详细的看看吧。
1、咳嗽的症状是比较常见的,其实葶苈子这种药材也是可以用来治疗咳嗽症状的哦,那么如何服用葶苈子可以治疗咳嗽呢?葶苈子一两(纸衬熬令黑),知母一两,贝母一两。三物同捣筛,以枣肉半两,别销沙糖一两半,同入药中为丸,大如弹丸,每服以新绵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过三丸。(《箧中方》含膏丸)
2、治上气咳嗽,长引气不得卧,或水肿,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葶苈子三升,微熬,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相信的大家对于本方也是比较熟悉的,因为许多患有水肿的朋友们经常会通过本方来治疗了,效果也是出奇的好哦。
3、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切作片子)半两,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处炒,候半夏黄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一钱,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本方对于帮助我们缓解咳嗽多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出现了咳嗽症状,那么可以通过服用本方来治疗的。
葶苈子的治病疗方有哪些呢?相信大家通过上面的这些介绍,对于葶苈子的治病疗方也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了,我们可以知道了,葶苈子的治病疗方也是非常多的哦,所以我们如果出现了上面的这些症状,那么我们就是可以通过服用一些葶苈子来治疗的哦。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7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土白蔹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秃疮花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