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戎盐能治什么病

中药大全 2023-10-01 04:14:03
戎盐能治什么病|戎盐有什么作用|戎盐什么样真假辨别

戎盐
(《本经》)

【异名】胡盐(《别录》),秃登盐、阴土盐(《唐本草》),石盐、寒盐、冰石(《石药尔雅》),羌盐(《日华子本草》),青盐(《本草图经》),岩盐(《地质矿物学大辞典》),大青盐(《中药志》)。

【来源】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

【矿物形态】石盐
等轴晶系。晶体通常为立方体,集合体成疏松或致密的晶粒状和块状,晶面特具漏斗状之阶梯凹。纯净的石盐为无色透明或白色,但常染成各种颜色,如灰色(染色质常为泥质油点)、黄色(氢氧化铁)、红色(无水氧化铁)、褐色或黑色(有机质)等,有时有蓝色斑点不均匀地分布在其中。条痕为白色。玻璃光泽,稍受风化的表面为脂肪光泽。解理完全。断口呈贝壳状。硬度2.5。比重2.1~2.6。性脆。有咸味。具吸湿性,易溶于水。
产于炎热干燥地区的盐湖和海滨浅水泻湖中。常与其他盐矿、石膏以及砂岩、粘土等伴生于沉积岩中。

【采集】全年可采,一般多在6~8月间进行,自盐湖中取出,晒干。

【药材】为正方形或不规则多棱形,直径1~2厘米。青白色至暗白色,半透明,多数颗粒均有小形孔洞1至数个,孔洞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质硬,可砸碎,断面洁净而光亮。气微,味咸。以纯净、色青者为佳。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钠盐与氯化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主产青海盐湖中,其他如陕西、山东、安徽、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亦产。

【炮制】拣净杂质,簸净灰沙。

【性味】咸,寒,

①《别录》:"味咸,寒,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平。"

①《本草衍义》:"甘,咸。"

【归经】入心、肾、膀胱经。

①《本草衍义》:"入肾。"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经。"

③《长沙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功用主治】凉血,明目。治尿血,吐血,齿舌出血,目赤痛,风眼烂弦,牙痛。

①《本经》:"主明目、目痛,益气,坚筋骨。"

②《本草经集注》:"解斑猫、芫青毒。"

③《别录》:"主心腹痛,溺血,吐血,齿舌血出。"

④《日华子木草》:"助水脏,益梢气,除五脏百结,心腹积聚痛,疮疥癣等。"

⑤《本草衍义》:"功在却血。治目中瘀赤涩昏。"

⑥《纲目》:"功同食盐。"

⑦《本草备要》:"坚骨固齿,明日乌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分;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揩牙或水化漱口,洗目。

【宜忌】水肿忌服。

《得配本草》:"呕吐者禁用。"

【选方】①治远年风赤眼肿痛:青盐、硇砂、石胆各一分。上药用醋浆水一小盏:于瓷器中浸,日中曝之,候其药着于瓷器四畔,干刮取如粟米大,夜卧时着眼两眦,不过三、四度。(《圣惠方》)

②治风眼烂弦:戎盐化水点之。(《普济方》)

③治风热牙痛:青盐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盐至干,炒研,日用揩牙。(《唐瑶经验方》)

④治肾虚齿痛:戎盐一分,地骨皮一两,细辛半两,生地黄(切,焙)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十余沸,去滓热?,日三。(《圣济总录》戎盐汤)

⑤治浸淫疮:戎盐二分,大黄四分,闾茹一分。上三味捣散,以酒和敷疮上,日三。(《古今录验方》戎盐散)

⑥治痔疮漏疮:白矾四两,青盐四两。为末,猪尿脬一个盛之,阴干。每服五钱,空心温水下。(《赵氏经验方》)

⑦治小便不利: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茯苓戎盐汤)

⑧治遗尿:戎盐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蒲黄一两。白矾三分(烧令汁尽),龙骨一两,鹿角胶二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煎枣汤调下二钱。(《圣惠方》戎盐散)

食盐简介

目录1拼音2《*辞典》:食盐 2.1出处2.2拼音名2.3食盐的别名2.4来源2.5化学成份2.6炮制2.7性味2.8归经2.9功能主治2.10食盐的用法用量2.11注意2.12附方2.13各家论述2.14摘录 附:1用到中药食盐的方剂2用到中药食盐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食盐 1拼音 shí yán

2《*辞典》:食盐

2.1出处

《别录》

2.2拼音名

Shí Yán

2.3食盐的别名

盐(《周礼》),咸鹾(《礼记》)。

2.4来源

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而成的结晶。

2.5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因来源、制法等的不同,夹杂物质的质与量,都有所差异。普通常见的杂质,有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钠、硫酸钙及不溶物质等。

2.6炮制

《纲目》:"凡盐入药,须以水化,澄去脚滓,煎炼白色,乃良。"

2.7性味

咸,寒。

①《别录》:"味咸,温,无毒。""大盐,味甘咸,无毒。"

②《本草蒙筌》:"味咸。气寒,无毒。"

③《纲目》:"咸微辛,寒,无毒。"

2.8归经

入胃、肾、大小肠经。

①《纲目》:"走肺、肾。"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肺、肝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少阴、手少阻、足阳明,手太阴、阳明经。"

2.9功能主治

涌吐,清火,凉血,解毒。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

①《本经》:"大盐,令人吐。"

②《别录》:"主下部匿疮,伤寒寒热,吐胸中痰癣,止心腹卒痛,坚肌骨。""大盐,主肠胃结热,喘逆,胸中满。"

③《本草拾遗》:"除风邪,吐下恶物,杀虫,明目,去皮肤风毒,调和腑脏,消宿物,令人壮健。人卒小便不通,炒盐纳脐中。"

④《日华子本草》:"暖水脏,(主)霍乱心痛,金疮,明目。止风泪,邪气,一切虫伤疮肿。消食,滋五味,长肉,补皮肤。通大小便,小儿疝气。"

⑤《纲目》:"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

⑥《医林纂要》:"熟用补心,安神止妄,活血去瘀。生用泄肾,坚骨固齿,降逆消痰。"

⑦《随息居饮食谱》:"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凤,清热渗湿,明目,杀虫,专治脚气,点蒂钟坠,敷蛇虫伤。"

2.10食盐的用法用量

内服:沸汤溶化,0.3~l钱;作催吐用宜炒黄,3~6钱。外甩:炒热熨敷或水化点眼、洗疮。

2.11注意

水肿忌服。

①《素问》:"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

②《别录):"多食伤肺喜咳。"

③《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肤黑,损筋力。"

④《本草衍义》:"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⑤《本草经疏》;"消渴,法所大忌。"

2.12附方

①治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盐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金匮要略》)

②治干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气欲绝: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温和服之,少顷吐下。(柳宗元)

③治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则差:以盐汤吐,不吐撩出。(《肘后方》)

④治喜笑不止:盐成块者二两。火烧令通赤,放冷研细,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温分三次啜之,以钗探喉中。(《儒门事亲》)

⑤治霍乱腹痛:炒盐,一包熨其心腹,令气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

⑥治二便不通:盐和苦酒敷脐中,干即易,仍以盐汁灌肛内,并用纸裹盐投水中饮之。(《杨氏家藏方》)

⑦治牙龈出血:早晚用盐细末刷牙,连续用。(《吉林中草药》)

⑧治血痢不止:白盐纸包烧研,调粥吃三、四次。(《救急方》)

⑨治气淋脐下切痛:盐和醋调下。(《广利方》)

⑩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熬盐熨之,又炙枳实熨之。(《肘后方》)

⑾治阳脱虚证,四肢默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喘:盐炒热,熨脐下气海。(《方脉正宗》)

⑿治一切气及脚气:盐三升,蒸候热,分裹,近壁脚踏之,令脚心热,又和槐白皮蒸用,夜夜与之。(《食疗本草》)

⒀治脚气疼痛:每夜用盐擦腿膝至足,用淹少时,以热汤饱洗。(《救急方》)

⒁治小儿撮口:盐豉脐上灸之。(《子母秘录》)

⒂治悬壅(雍)肿,喉咙内食物不下;以绵裹箸头,揾盐揩之,如此二七遍。(《圣惠方》)

⒃治风热牙痛:槐枝煎浓汤二碗,入盐一斤。煮干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瑶经验方》)

⒄治目中浮翳遮睛:白盐生研少许,频点。小儿亦宜。(《仁斋直指方》)

⒅明目,坚齿,去翳,大利老眼:取雪白盐花,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点水洗目,闭坐良久,乃洗面。(《永类钤方》)

⒆治溃痈作痒:盐摩其四围。(《外科精义》)

⒇治手足心毒,风气毒肿:盐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肘后方》)

(21)治热病下部有匿虫生疮:熬盐绵裹熨之。(《梅师集验方》)

(22)治蚯蚓咬:浓作盐汤浸身数遍。(《经验方》)

(23)治蠼螋尿疮:盐三升,水一斗,煮取六升,以绵浸汤淹疮上。(《食疗本草》)

2.13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素问》曰,咸走血,故东方食鱼盐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验,故可知矣。齿缝中多血出,常以盐汤漱,即已,益齿走血之验也。"

②《纲目》:"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积聚结核用之者,盐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③《重庆堂随笔》:"盐味最咸,味过咸即渴者,干液之征也,既能干液,则咸味属火无疑。但味虽属火而性下行,虚火上炎者,饮淡盐汤即降,故为引火归元之妙品。吐衄不止者,盐卤浸足愈。"

2.14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食盐的方剂 药制橄榄盐 肉桂35g厚朴35g砂仁75g鲜青果20350g食盐3820g制法:以上二十二味,除鲜青果和食盐外,...

四片金 吴茱萸汤、茱萸食盐汤组成:吴茱萸半两,木瓜半两,食盐半两。主治:霍乱上吐下利,心下懊憹。用法用量:上...

食盐汤 tāng《医部全录》卷三二五:方名:食盐汤组成:食盐1两(用湿草纸裹,煨红,取出用)。主治:咳逆,并...

神验噎膈方 验噎膈方组成:威灵仙2两(水浸1宿取出,捣汁),食盐1钱5分,狗宝末3分。主治:噎膈。用法用量:上药...

食盐丸 íyánwán《圣济总录》卷一四三:方名:食盐丸组成:食盐(研)2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别...

更多用到中药食盐的方剂
用到中药食盐的中成药 药制橄榄盐 肉桂35g厚朴35g砂仁75g鲜青果20350g食盐3820g制法:以上二十二味,除鲜青果和食盐外,...

润喉丸 93g乌梅(去核)550g蝉蜕26g玄明粉26g食盐26g马啼粉210g薄荷脑4g制法:以上七味,将...

参贝陈皮 川贝母5g法半夏25g甘草1000g乌梅500g食盐500g制法:以上七味,陈皮、党参、川贝母、半夏...

速止水泻冲剂 160293处方:粳米30g茶叶10g干姜5g食盐2g制法:以上四味,将干姜和食盐同炒,炒至姜面褐...

橄榄晶冲剂 ,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中药浸膏及食盐适量,混匀,加蔗糖粉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分装成...

更多用到中药食盐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食盐 《外科方外奇方》:[卷一]升降部 若无红白二丹。决难立刻取效。大白升水银枯皂矾焰硝食盐(各一两)共研至水银不见星为度。入阳城罐内。口上...

《证类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之。)白盐(寒。)(臣禹锡等谨按《本经》言∶盐有食盐、光明盐、绿盐、卤盐、大盐、戎盐六条,并无白盐之...

《证类本草》:[卷第四]食盐 食盐图一食盐图二味咸,温,无毒。主杀鬼蛊邪疰毒瓦...

《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金石之五]食盐 为盐。《本经》大盐,即今解池颗盐也。《别录》重出食盐,今并为一。方士呼盐为海砂。【集解】《别录》曰∶...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三]经验秘方

青瘕简介

目录1拼音2注解附:1治疗青瘕的方剂2古籍中的青瘕 1拼音 qīng jiǎ

2注解

青瘕 病名。聚在两胁的瘕证。八瘕之一。以两胁为肝之分野,肝色青,证见气冲不定,瘕聚无形,故名。《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青瘕聚在左右胁下,藏于背膂,上至肩胛,其苦腰下急痛,腹下气冲,面色黄,四肢肿,二便难,喜唾涎,不可多食。”《类证治裁·痃瘕症瘕诸积论治》:“青瘕,新产浴早风袭,瘕聚左右胁,崩中不禁,下青汁,用坐导戎盐散。”参见瘕、症瘕、八瘕等条。

治疗青瘕的方剂 导药 (去皮子,炙),细辛1两6铢。功能主治:主治妇人青瘕。用法用量:以三角囊大如指,长3寸,贮之,内阴中...

戎盐散 汤洗之。功能主治:《类证治裁》卷八方之戎盐散主治青瘕。症见瘕聚左右胁,崩中不禁,下青汁者。《圣惠》卷...

更多治疗青瘕的方剂
古籍中的青瘕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四妇人诸疾门]八瘕 (六分)上捣散。以三角囊。大如指。长二寸忌生二曰青瘕。青瘕者。妇人新产。未满十日起行。以浣洗太早。阴...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三杂证门下]积聚瘕 假也,其结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动也。八瘕者,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积在腹内,...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三杂证门下]积聚瘕 假也,其结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动也。八瘕者,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积在腹内,...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四]八瘕方一十二首 血毕出,乃洗以温汤,三日勿近男子,忌生菜等。二曰青瘕,青瘕者。妇人新生未满十日起行,以汤浣洗太早,阴...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八妇人杂病诸候二(凡一十九论)]四十九、八瘕候

舌出血的中医对舌出血的认识

中医认识,舌乃心苗,舌本又为肝脉所络。故舌衄多因心肝火盛,热邪迫血外出。舌衄,病证名。舌体出血之证。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又称舌上出血。舌乃心苗,舌本又为肝脉所络。故舌衄多因心肝火盛,热邪迫血外出。《景岳全书·杂证谟》:“舌上无故出血如缕者,以心、脾、肾之脉皆及于舌,若此诸经有火,则皆能令舌出血。”因心火上炎者,伴见舌红舌胀,心烦不寐,治宜清泄心火,方用泻心汤,或导赤饮加黄连、连翘、蒲黄。因肝火上扰者,伴见头痛目赤,胁痛舌干,治宜清肝泻火,方用文蛤散、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外治用炒蒲黄末、炒槐花末等末敷。《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舌硬而出血者,宜木贼煎;有舌肿出血如泉者,宜涂舌丹;有舌上出血,窍如针孔者,宜紫金沙丸。”《血证论》谓“胃火熏之,亦能出血。”治宜清胃泻火以止血。
中医治疗舌衄方:
戎盐丸(《奇效》,下同) 治舌上黑有数孔,大如筋,出血如涌泉,此心脏病。
戎盐 黄芩(一作葵子) 黄柏 大黄(各250克) 人参 桂心 甘草(各100克)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服。亦烧铁烙之。
香参丸 治心脏热盛,舌上出血。
人参 生蒲黄 麦门冬(去心) 当归(切,焙。各25克) 生地黄(50克,焙) 甘草(3克,炙)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塑料子弹一般大。每服一丸,温水化下,一日三四服。

三味中药就可以配成一个小方,个个经典,可收藏备用

1,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生姜,枳实。

用在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炙甘草。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

旋覆花,葱,新绛(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上。

4,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炙甘草,炮附子。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弱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

麻黄,甘草,炮附子。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全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

葱白,干姜,生附子(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握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炮附子。

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原型心动过缓、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药物性水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腰椎骨质增生、荨麻疹、多发性大动脉炎、功能性阳痿、不射精、舌冷症等疾病。

8,瓜蒂散:

瓜蒂(熬黄),赤小豆,香豉。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9,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洗),炙甘草,芒硝。

阳明病,胃燥热。

临床用在治疗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秽语,舌苔黄燥为标的。

10,小承气汤:

大黄(酒洗),炙厚朴,炙枳实。

用在伤寒阳明腑实证。

临床出现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或者是痢疾初起,腹中胀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

11,厚朴三物汤:

厚朴,大黄,枳实。

与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

本方行气泄满,以厚朴为主,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腑气得通。

现代临床经常治疗术后腹胀、癃闭、慢性肝炎等。

12,下瘀血汤:

大黄,桃仁,?虫(熬)。

古代主治产妇瘀阻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

现在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冠心病心绞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13,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芒硝,甘遂。

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间微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现代常见用在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肿、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14,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阿胶。

破瘀逐水,养血扶正。

传统用在妇人产后,水与血结,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

现代用在治疗闭经,尿潴留、肝硬化腹水、精神分裂症、臌胀、癃闭等病症。

15,小陷胸汤:

黄连,半夏,大瓜蒌实。

用在痰热互结之结胸症上。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16,泻心汤:

大黄,黄连,黄芩。

用在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湿热黄疸,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外科疮疡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

现代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

17,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香豉(绵裹),炙甘草。

用法挺精妙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卧起不安,或身热,兼少气等证候。或者伤寒、温病,经汗、下之后,心中懊涩,虚烦不得眠,短气。不容易掌握。

现代也就是用在食道炎、胃炎,吞咽不爽,食道灼热,胸中窒痛及食物中毒。

18,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擘),香豉(绵裹,生姜。

传统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呕者。

现代适用于情绪不稳定,失眠,胃冷型的反复呕吐、呃逆、打嗝。

19,枳实栀子豉汤:

炙枳实,栀子(擘),香豉(绵裹)。

热病愈后劳复或食复者,症见发热、虚烦、胸腹胀满者。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等病。

20,栀子厚朴汤:

栀子(擘),炙厚朴,炙枳实。

治疗伤寒泄下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失眠)者。辩证关键是看到口苦,舌质红而舌苔黏腻较厚,脉数,烦躁不安,或呕吐,或腹痛,或大便干小便黄等。

21,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擘),炙甘草,黄柏。

主治伤寒,身黄发热者,以全身发黄,发热不退,口渴,里无结滞为辨证要点。

现在用的少,哪能等到黄疸这么严重啊。《新中医》2009年第2期,报道用于治痤疮效果良好。

22,千金三物黄芩汤:

黄芩,苦参,干地黄。

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痛者。

现代临床看到妇女虚热,睡觉喜欢将手脚放到被子外面的,可以试试。

23,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现代治疗阑尾炎内脓已成,或属于慢性反复发作者,经典方。

24,(百合)滑石代赭汤:

百合(擘),滑石,代赭石。

主治百合病误下后,阴虚气逆,神志恍惚,惊悸不安,口干作渴,时时呕哕,口苦,小便短赤,脉微数。

25,滑石白鱼散:

滑石、乱发、白鱼(白鱼是书纸中,衣帛中的蠹虫)。

治疗消渴,小便不利,或有血尿者。

26,茯苓戎盐汤:

茯苓,白术,戎盐。

看症状描述,一直是治疗“小便不利”是指尿路感染的膀胱刺激征的。尤其是那种尿后余沥不尽,尿色白而不甚热,尿道刺痛不明显。治宜健脾利湿,益肾清热,适合用茯苓戎盐汤。

27,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贝母、苦参。

主治妊娠小便困难,饮食如故,舌红苔黄,脉滑数。

现代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慢性便秘、咳嗽等。

28,四逆汤:

炙甘草,干姜,生附子。

传统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临床实际用在休克、腹泻、阳虚发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足寒厥证、毒血证和食管痉挛性狭窄等。

29,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大生附子,干姜。

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倍用干姜,重用附子,温阳驱寒更强,能治疗阴盛格阳之脉微欲绝。要点是看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汗出而厥,脉微欲绝或面赤。

现代临床多用来治疗雷诺氏病,病窦综合征,周围神经损伤,银屑病,闭经,排卵障碍等疑难病症。

30,桃花汤:

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研末冲服),干姜,粳米。

虚寒血痢证。下痢日久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

31,大黄附子汤:

大黄,炮附子,细辛。

传统用于阳虚寒结,腹胁疼痛,大便秘结,发热,手足厥泠,舌苔白腻,脉弦紧。

现代应用一些杂症,比如肾炎、阳痿、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绞痛、慢性痢疾、尿毒症,辨明是阳虚寒结即可用。

32,三物备急丸:

大黄,干姜,巴豆。

治疗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现代治疗急性肠梗阻、胃肠功能紊乱便秘等。

33,桔梗白散:

桔梗,贝母,巴豆。

用于肺痈重症,属寒湿者。肺痈实证效果确实好,根据是否泄下喝粥也是有道理的。

现代治疗肺脓疡初期、晚期均见良好效果。

34,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茯苓。

现代广泛用在神经性呕吐,胃痛,慢性咳嗽,月经病,肥胖症等等各种疾病,辩证为水饮内停而出现的痞闷、头晕目眩都很有效。

35,大半夏汤:

半夏,人参,白蜂蜜。

适合胃虚心下痞,反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现代治疗反复发作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贲门痉挛、贲门失弛缓症、幽门梗阻、胃癌、胃扭转、放化疗胃肠道反应、妊娠呕吐等,其他如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呕吐也有用本方治疗的。

36,干姜半夏人参丸:

干姜、人参各,半夏。

治妇人妊娠呕吐不止。

现代最常用的还是治疗妊娠反应呕吐,产后呕吐,甚至男性的呕吐也有很好效果。

37,橘皮枳实生姜汤:

橘皮,枳实,生姜。

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满,呕吐哕逆。特点是病人胸闷胸痛,堵得慌,心慌气短,呕恶痰涎,腹胀纳差,舌胖而大,苔白腻或厚浊,脉沉滑或濡缓。

现代广泛用于各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38,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咳逆唾涎沫,小便不利,苔白腻,舌质淡,脉沉滑。

现代广泛用在慢性肺病、冠心病的治疗。

39,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炙甘草,炮附子。

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

现代会用在治疗关节疼痛、腰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而见本方证者。

40,甘草小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

传统治疗妇人脏阴不足,致患脏燥,精神恍惚、悲哭、言行失常等。

现用经常用在治疗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属心阴不足者。

41,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实,薤白,白酒适量。

传统治疗胸痹。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最多。

42,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

传统典型的是治疗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产后腹中痛,虚劳不足。

现代常用治疗疝气、闭经、产后腹痛、崩漏等。

43,猪苓散: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

传统治疗呕吐,膈上有停饮,吐后欲饮水。

现代治疗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肝硬化腹水、眩晕、经期水肿等症见脾虚停饮者。

44,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份 ;

是治疗疟疾专方,将药物捣碎研末,发热之前以浆水调服。

现代有用于治疗功能性发热、快速性心律失常等。

45,柏叶汤:

柏叶,干姜,艾叶。

传统是治疗吐血的常用方剂。

现代治疗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虚寒体质的人胃出血比较合适。

46,茵陈蒿汤:

茵陈蒿,栀子(擘),大黄。

治疗湿热黄疸的代表方剂。以黄疸颜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别要点。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出现黄疸,有湿热特征的情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65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