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
(《本经》)
【异名】赤符(《吴普本草》),红高岭(《增订伪药条辨》),赤石土(《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吃油脂(《中药志》),红土(《药材学》)。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土的一种红色块状体。
【矿物形态】多水高岭土
单斜晶系。很少成结晶状态,多数为胶凝体。白色通常染有浅红、浅褐、浅黄、浅蓝、浅绿等色。新鲜断面具蜡样光泽,疏松多孔的则呈土状光泽。有平坦的贝壳状断口。硬度1~2。比重2.0~2.2,随水分子的含量而有变化。性脆。可塑性强。有土样气味,致密块状者在干燥时可裂成碎块。主要产于岩石的风化壳和粘土层中。
【采集】挖出后,选择红色滑腻如脂的块状体,拣去杂石、泥土。
【药材】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光滑如脂。质细腻,易砸碎,断面平滑,吸水性强,用舌舔之粘舌。有泥土气,味淡。以色红,光滑细腻,易碎,舌舔之粘性强者为佳。
产福建、河南、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安徽、山西等地。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其组成如下:硅42.93%、铝36.58%、氧化铁及锰4.85%、镁及钙0.94%、水分14.75%。赤石脂与高岭土极其相似,事实上赤石脂在150~200℃,尚余二分子的水时,即成高岭土。普通的赤石脂是带红色的,但由于它所含氧化铁、氧化锰的多寡,故颜色可从白、灰,以至青绿、黄、红、褐等色;而高岭土则比较纯粹,故多为白、灰色。
【炮制】煅石脂:拣净杂质,碾成细粉,用醋和匀,搓条切段,晒干,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赤石脂,研如粉,新汲水飞过三度,晒干用。"
【性味】甘涩,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味甘酸辛,大温,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温,无毒。"
④《长沙药解》:"味甘酸辛,性涩。"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本草衍义补遗》:"赤入小肠,白入大肠。"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阳明,兼入手、足少阴经。"
④《本草新编》:"入脾与大肠。"
【功用主治】涩肠,止血,收湿,生肌。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
①《本经》:"主黄疸,泄痢,肠?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②《别录》:"主养心气,明目,益精,疗腹痛泄?,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痈疽疮痔,女子崩中、漏下、产难、胞衣不出。"
③《药性论》:"补五脏虚乏。"
④《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瘘,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
⑤《珍珠囊》:"固脱。"
⑥《纲目》:"补心血,生肌肉,厚肠胃,除水湿,收脱肛。"
⑦《本草汇言》:"渗停水,去湿气,敛疮口,固滑脱,止泻痢肠?,禁崩中淋带。"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有湿热积滞者忌服。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大黄。畏芫花。"
②《药性论》:"恶松脂。"
③《日华子本草》:"畏黄芩、大黄、官桂。"
④《本草经疏》:"火热暴注者不宜用。滞下全是湿热,于法当忌,自非的受寒邪,下痢白积者不宜用。崩中法当补阴清热,不可全仗收涩;滞下本属湿热积滞,法当祛暑除积,土涩之药,定非所宜,慎之慎之。"
【选方】①治少阴病下利脓血者: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热,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伤寒论》桃花汤)
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③治大肠寒滑,小便精出:赤石脂、干姜各-两,胡椒半两。同为末,醋和丸梧子大。空心及饭前米饮下五、七十丸。(《本草衍义》)
④治小儿疳泻:赤石脂杵罗为末如面,以粥饮调半钱服。或以京芎等分同服。(《斗门方》)
⑤治痢后,荠气下,推出肛门不入:赤石脂(拣去土)、伏龙肝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半钱敷肠头上,频用。(《小儿药证直诀》赤石脂散)
⑥治妇人久赤白带下:赤石脂一两,白芍一两,干姜一两(炮裂,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⑦治血痔下血至多:赤石脂、白矾(烧令汁尽)、龙骨各一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一百枚。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枣汤下二十丸,日再,以差为度。(《圣济总录》赤石脂丸)
⑧治小便不禁:牡蛎(白者)三两,赤石脂三两(捣碎)。上同研匀,酒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盐汤送下。(《普济方》牡蛎丸)
⑨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赤石脂一两,蜀椒一两。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干姜一两。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悟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金匮要略》赤石脂丸)
⑩治痰饮盛,吐水无时节,其源为冷饮过度,遂令痼冷,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食饮,食饮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者:赤石脂三斤,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酒、饮并可下之,稍稍渐加之三匕,服尽三斤。(《千金翼方》赤石脂散)
⑾治反胃:赤石脂一升(好腻无砂者),捣罗研,以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以生姜汤下十丸,加至二十丸。(《圣惠方》赤石脂丸)
⑿治外伤出血:赤石脂八份,五倍子六份,松香六份。共研细末,撒于伤口,加压包扎。(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小 编 导 读
1. 制酸药
(1)乌贼骨、煅瓦楞子主要含碳酸钙,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有制酸止痛之功效。
(2)半夏抑制腺体分泌,可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的游离酸度。
(3)补气药之党参、黄芪,可抑制胃酸分泌。
(4)活血化瘀药之元胡、赤芍、郁金,能抑制胃酸分泌。
(5)清热药之栀子,对胃酸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苍术、砂仁、吴茱萸抑制或降低胃酸的分泌。
2.抗溃疡药
(1)清热药之黄连、蒲公英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2)补气药之党参、黄芪对胃溃疡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3)活血药之丹参、莪术、赤芍、延胡索、郁金、五灵脂对黏膜有保护作用。其中丹参对慢性胃溃疡和应激性胃溃疡具有明显促进愈合的作用;莪术与鸡内金相配,具有活血消食之功效;而五灵脂、赤芍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同时具有抗溃疡作用。
另外,白及多配伍乌贼骨、三七粉治疗胃出血。白及的高度黏性能在胃、十二指肠穿孔的疮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胶状膜,保护和填塞溃疡穿孔的疮面。
(4)温中药之炮姜、吴茱萸、肉桂等,对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苍术对幽门结扎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能抑制胃酸分泌;厚朴、木香、白芍、砂仁亦均有抑制胃酸之作用。
3.胃动力药
胃动力药多为理气药,能增强胃蠕动,兴奋胃运动。其中木香、陈皮、砂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即既能增强胃肠运动,排气除胀,又能解痉止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药,乌药的作用温和且持久,配伍百合可治疗各种胃痛,特别是顽固性胃痛。又如厚朴,小剂量具有收缩功能,大剂量则具有解痉止痛的作用。此外,枳壳、桂枝、鸡内金、紫苏梗、木香等均具有兴奋和抑制平滑肌的双重作用。
4.胃解痉药
胃解痉药主要是指抑制胃肠运动亢进的药物,大部分为理气药。
(1)木香具有较强的舒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特别是止痛效果较好。
(2)陈皮、佛手护胃之常用药,可避免苦寒药、养阴药对胃之伤害。
(3)白芍小剂量可促进胃蠕动,大剂量则可解痉止痛,其解痉的成分主要是芍药苷。另外,其亦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保肝等作用。
(4)吴茱萸能对抗胃痉挛性收缩,抑制胃运动,有止痛、止呕吐作用。吴茱萸对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低浓度则兴奋,高浓度则抑制。
(5)高良姜能抑制胃运动,降低胃张力,减少收缩幅度,另外还具有抑制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该类作用的药物还有川椒、肉桂、香附等。
5.抑制腺体分泌药
该类药多以燥湿和胃药为主。
(1)苍术能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其挥发油还能抑制唾液腺、肠腺的分泌。
(2)半夏抑制腺体分泌,另外还具有镇吐、祛痰镇咳、镇静催眠、降眼压等作用。特别是与夏枯草配伍,具有很好的降低眼压的作用。
(3)代赭石具有镇静中枢、兴奋肠道的作用。研究证实,代赭石既具有抑制分泌作用,还可吸附分泌液。
(4)厚朴与苍术均具有抑制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苍术健脾燥湿,但不理气,虚实皆可用之;而厚朴以破气为主,燥湿但不健脾,不能用于虚证,阴虚少津者二药均不可用。
另外吴茱萸、砂仁、白豆蔻亦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6.和胃止呕药
(1)半夏、生姜具有镇吐止呕作用。
(2)连翘具有镇吐作用,其主要是抑制延髓催吐感受器,适用于饮食积滞日久化热者。
另外,如藿香、吴茱萸、枇杷叶、竹茹、陈皮、砂仁、佛手等均具有和胃止呕之功效。
7.抗幽门螺杆菌药
具有该作用的药多为清热药,如黄连、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另外还有化瘀药(丹参、赤芍、丹皮、莪术、三七),滋阴药(乌梅、麦冬),益气温阳药(黄芪、肉桂、高良姜),理气药(厚朴、槟榔),泻下药(大黄等)。
8.抗腹泻药
抗腹泻药分为解痉止泻药、涩肠止泻药、消炎止泻药。
(1)解痉止泻药:陈皮、砂仁、炮姜、肉桂、苍术、白术、党参、黄芪、木香、吴茱萸、高良姜、白芍、升麻、葛根、山楂、乌梅等。
(2)涩肠止泻药:诃子、五倍子、金樱子、芡实、赤石脂等。赤石脂为固涩功效比较全面的中药,其中以止泻、止血、止带效果最好。
(3)消炎止泻药: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秦皮、苦参、败酱草、金银花等。从药理研究来看,黄连既能消除炎症,又能解痉调节肠功能,抑制肠液分泌。黄连、黄芩、黄柏在使用上有所区别,黄芩以清上焦肺部湿热为主,黄连以清中焦脾胃湿热为主,黄柏以清下焦膀胱湿热为主。
小 编 有 话 说
对于按照药理研究归类中药、用病理学知识指导使用中药,大家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样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中药,有人认为这样做失去了中医的本质。您怎样看待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理性思辨、百家争鸣!讨论要有理有据,更要有“礼”有“矩”!
如果您对文中的经验感兴趣,可以进入本书了解更多本文作者的学术思想——
你真的了解孙思邈吗?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说起神医孙思邈,大多数人对这个人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
在古代医学条件如此落后的情况下,他却活出了141这样的高寿,这样的岁数就算是放到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岁数。
然而如此高寿的孙思邈,为何在临终前要求徒弟毁掉号称可以益寿延年的“神药五石散”呢?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因为孙思邈发现:其实五石散对人体健康是有很大害处的。
五石散,其实是一味中药散剂。相传它是由东汉张仲景发明的,而它最初的出世原因是因为五石散对于治疗伤寒病有一定的益处。
五石散的主要配方为: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赤石脂,这剂药方性燥热,其中的白石英和石硫黄对于治疗伤寒病有很好的作用,所以五石散的功效在于辅助治疗伤寒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五石散的利用却不再是仅限于治病,而是为了增强体力、甚至于是渴望通过食用此方来益寿延年。
最早把此方当作神药来服用的人是魏人何晏 。这何晏是个沉迷于酒色、过着声色犬马奢侈生活的贵族,常年沉迷于酒色的他逐渐被掏空了身子,为了重振雄风,他便开始服用五石散。这五石散里面的钟乳石、白石英、石硫黄对于固元壮阳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这五石散在吃下以后会使得服用者全身燥热,还会产生一定的迷幻效果,食用者会觉得自己体力充沛、神明开朗,而且还可以重振雄风。因此,五石散开始在贵族阶层大肆流行。
其实,五石散会风靡于上流社会跟古人追求长生是分不开关系的。
自秦始皇以后,追求长生就是统治阶级的风向标,但凡跟长生极乐沾上关系的都会被拿来大肆操作,更不要说这五石散看着还确实有功效。虽然后期会慢慢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慢性毒药,死于此药的人不在少数,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就有:裴秀 、晋哀帝司马丕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然而这些用血写出来的教科书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对于长生的追求,这股风气不仅刹不住,反而愈演愈烈,有些人为了吸食五石散闹得倾家荡产、最后还得赔上自己的性命。
到了唐代时期,同样在医学上有很高地位的孙思邈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发现,这五石散其实是一种双面性药材。
用得恰当,则对人体有益,用的不合适,则对人体有害处。然而,这弊是远大于利的,所以在临终前才会留下让徒弟毁掉五石散药方的遗言。
然而,当时社会吸食五石散已经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样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药物,怎么会被轻易毁掉呢?只能说,孙思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要说这再高明的医生,也只能治疗人体的身体疾病,这古人追求长生、渴望走向高处的心理疾病岂是说治好就能治好的呢?
就先不说那些贵族阶层,本领大如秦皇汉武,依旧有一刻向往长生不老的决心,那么,一般人又怎么能挡住仙药的诱惑呢?况且,就不说医学知识较为匮乏的古代了,就算是在医学已经相当发达的现代社会,不是还有很多人被所谓的“神药”欺骗么?
盖因为:人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优先选择认为对自己有好处的选项,这样的本能并不会因为知识的充沛就消失,反而会越来越强烈。
目录1拼音2概述3《金匮要略方论》方之乌头赤石脂丸 3.1乌头赤石脂丸的别名3.2处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乌头赤石脂丸的用法用量3.6摘录 4《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之乌头赤石脂丸 4.1方名4.2组成4.3制备方法4.4功能主治4.5乌头赤石脂丸的用法用量4.6用药禁忌 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乌头赤石脂丸 1拼音 wū tóu chì shí zhī wán
2概述 乌头赤石脂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3《金匮要略方论》方之乌头赤石脂丸 乌头赤石脂丸即《金匮要略方论》方记载的赤石脂丸的别名[1]。
赤石脂丸(《金匮要略》卷上)、乌头丸(《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蜀椒14克 乌头7.5克(炮)附子7克(炮)干姜14克 赤石脂14克
上五味,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外台秘要》卷七引《范汪方》之乌头赤石脂丸
1、治疗痔疮。服用石榴皮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对我们健康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首先大家要足以,我们在了解治疗痔疮偏方的时候,想必很多人都看到过石榴皮和槐角煅炭等研成细末制作而成的药丸,这种药丸每天服用两次能够有效的治疗痔疮,这样对解决不适有好处,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痔疮问题。
2、治疗脱肛。现在很多人出现脱肛的情况,这时候我们服用石榴皮也是不错的,首先大家可以使用石榴皮,五倍子,升麻,明矾等中草药一同熬制,这样平时用开水冲服,每日服用两次就能够很好地治疗脱肛这种疾病了,这样对我们健康来说是有好处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适问题。
3、治疗腹泻。同时大家在平时还要注意,如果我们想要治疗腹泻的情况,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石榴皮,赤石脂,肉豆蔻,麻黄等中草药一同研磨,然后加入少量的醋调制成糊状,这样贴在肚脐里面,使用胶带固定,每天一次就能够很好地治疗腹泻这种疾病了,这对我们解决腹泻的看是有好处的,对我们健康是有帮助的,可以很好的促进我们健康,是大家不能错过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42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赤小豆能治什么病
下一篇: 楮头红能治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