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白常山能治什么病

中药大全 2023-09-22 01:34:46
白常山能治什么病|白常山有什么作用|白常山什么样真假辨别

白常山

(李承祜《药用植物学》)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玉叶金花或展枝玉叶金花的根。

【植物形态】①玉叶金花又名:鹅儿花。

常绿蔓状小灌木,高可达5米。小枝披柔毛。单叶对生,具短柄;叶膜质或薄纸质,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平截或稍偏斜,上面深绿色,有稀疏白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白柔毛;叶脉背面隆起;托叶2深裂,披针形至线形。伞房花序顶生;萼5深裂,裂片线形,密被白色柔毛,往往有1~2枚扩大成叶状,广卵形或圆形,长3.5厘米,白色;花冠金黄色,漏斗状,长2~3厘米,先端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5;雌蕊1,柱头2歧。浆果球形,乌紫色,径约7~8毫米。花期初夏。

生于山坡、林地。分布四川、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茎叶亦作山甘草用。详"山甘草"条。

②展枝玉叶金花

落叶小灌木,高约1米左右。根深棕色,有恶臭。茎灰白色,皮孔椭圆形,棕色,大小不一,稍微突起,幼枝有毛。单叶对生,少数轮生;长椭圆形,长约7.5~11厘米,宽约4~5厘米,先端急尖,全缘,羽状脉,侧脉6~8对,不直达边缘而向前弯斜,两侧脉间部分向上面隆起,因此全叶呈高低不平的形状,上面深绿色光滑,下面绿白色,有短毛;顶部嫩叶的基部带紫色;叶柄长约1厘米。复聚伞花序顶生,花黄色,萼片5裂;花冠漏斗状,筒部长,外被绢丝状毛,喉部亦有毛,上部较阔,裂片5扩展,卵圆形,先端尖,在芽内为镊合状;雄蕊5;子房下位,2室,柱头2,线形。浆果。种子多数,小而有棱角。花期夏季。

分布四川、湖北、云南等地。

【采集】8~10月采挖,晒干。

【药材】干燥的主根大多粗直而长,或作不规则弯曲;侧根多数,并有无数细根,表面灰棕色,具不规则纵横裂纹;皮部厚,新鲜时易剥离,内侧光滑,富有粘质。外形极似常山,但断面为白心,与常山之断面为黄白色者不同。

产四川、广西、福建等地。

【炮制】以水润透,切片,晒干。姜汁炒焦用。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有毒。"

【功用主治】《药用植物学》:"治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

【选方】治疟疾发寒热:白常山、散寒草、乌梅、牛膝、野烟、藿香,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山甘草的药用价值

本植物的根(山甘草根)亦供药用,此外,尚有玉叶金花的茎叶,亦同等人药。参见白常山条。
【异名】野白纸扇(《广州植物志》),白蝴蝶(《闽南民间草药》),白茶(《泉州本草》),白纸扇、凉茶藤、白头公(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藤、黄蜂藤、生肌藤、粘雀藤(《广西中草药》),土甘草、水藤根(《福建中草药》),假忍冬藤、蝴蝶藤(《实用中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玉叶金花的茎叶。
【相关药材】圆果甘草甘肃甘草云南甘草藤子甘草甜草 野甘草 山甘草根苦甘草甘草梢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甘微苦,凉。
①《广西中药志)):涩,平,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③《福建中草药》:微甘苦,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解表,消暑,利湿,解毒,活血。治感冒,中暑,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暑湿泄泻,痢疾,疮疡脓肿,跌打,蛇伤。
①《广西中药志》:煎水洗疮,有去腐生新之效。
②《泉州本草》: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散恶疮肿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治流感,感冒,中暑,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肾炎水肿,肠炎腹泻,蛇咬伤。
④《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暑,凉血解毒。治大茶药中毒,皮肤湿疹。
⑤《实用中草药》:治深部脓肿。①治急性胃肠炎:鲜玉叶金花茎、叶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暑湿腹泻:玉叶金花二两,大叶桉树六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伏暑下痢:山甘草一至二两。水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湿热小便不利:玉叶金花一两,银花藤二两,车前草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恶疮肿毒:山甘草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食物中毒:鲜山甘草叶,捣绞汁灌服。(《泉州本草》)
⑦治断肠草、砒霜、磷化锌中毒:玉叶金花鲜叶三至四两捣汁,调鸡蛋白三至五个,大蓟根粉、天门冬粉各五分,先探吐后灌服,每十五分钟服一次。口渴者多饮绿豆汤。应用该品治解断肠草等中毒时,宜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配合其他中西医抢救方法。(《福建中草药》)

《金匮要略》笔记16|疟病脉证并治(疟疾)

这里讲疟病就是现在的疟疾,症状是忽冷忽热,中医叫“疟病”。

视病人症状决定治法,发汗、针灸、攻下、吐法、食疗都可以。

“ 弦脉 ”是少阳的脉,我们摸到病人出现弦脉,大部份都有往来寒热,忽冷忽热的现象。不管是少阳证还是疟疾,只要是忽冷忽热就是。“ 弦数者 ”,数就表示热,“ 弦迟者多寒 ”,脉迟者就是寒,但是弦脉是一样的,弦脉就是摸到的脉呈现细细的直直的,像吉他、钢琴的弦一样,很细直。“ 弦小紧者下之差 ”,当脉是弦而且紧,就代表是半表半里,如兼有阳明证时,必须攻下,就是所谓的大柴胡汤证。如果脉出现“ 弦迟者可温之 ”,就是所谓的四逆汤证,四逆汤本身就是温中用的。“ 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 ”,如脉是弦而且紧,就要利用针灸了。如果“ 浮大者可吐之 ”,当脉出现浮大时,表示胃中有宿食不消,就得用吐法取吐解病。如果是“ 弦数者 ”,弦而且很数,代表说身体里面是往来寒热,但是数又代表热,是由“ 风发 ”的,这时要让他以“ 饮食消息止之 ”,临症上,一般我们都是从脾胃上着手开始治疗。 所有的疟症治法,无论往来寒热,首先要强健病家的脾胃, 就是所谓的饮食消息,比如说病家食物吃太少,我们就开健脾整胃的药。如果吃东西会下利,我们就开止利的药,去调他肠胃就可以了。

疟病,张仲景又分了几种不同的症状:

1、疟母:腹中结块

中医有句话叫“ 无痰不疟 ”, 有疟病一定会有痰, 故用 去痰的药是治疟的不二法门 。若以阴虚来治疟,必成痞。温病派治阴虚开滋阴的药,但脏腑功能不能恢复,肠胃不能吸收,故造成“心下痞”。而经方家治阴虚是开阳药,让阴自回,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真正恢复病人的脏腑功能。

疟病之后如果结成一块停在腹中,症状如癓瘕,如果发生在三焦林巴系统里面,我们可以用小柴胡汤把它和解出来。张仲景说:“结成一块的时候这叫做疟母。”就是长在肚子这边,像痞块样,硬邦邦的,必须赶快治,“ 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 ”,每月发一次,一般来说半个月会好,如果没有好的话,应该“当月尽解”,再过十五天会好,此时当使用警里煎丸。伤寒论里面以麻黄升麻汤的汤剂内使用药物最多,金匮里面以鳖甲煎丸证的汤剂内使用药物最多。一般疟病会集中在一起成为疟母,多发生在病愈之后。

临床上很少碰到疟病,该方中很多药都不是经方用的药,放在这里值得怀疑。而且鳖甲煎丸非常不好制作,因为很多药已经找不到了,临床上依症用药,把痰去掉即可,最严重的是血和痰混在一起成痞块,疟有隔日发和隔几天定时发。

治疟必须配针灸来治疗,针外关(通利三焦)、委中(血的郄穴),处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如加蜀漆祛痰,加葶苈子攻水,加桃仁、红花祛血攻血,等等。

2、瘅疟:热在肠胃

瘅疟的原因是病人失津 , 什么叫阴气孤绝呢? 第一个,病人失津,就是津液丧失了。比如说被吐、下、汗,使得津液都流光了。如果把血分成水和血,血里的水为阳,血里的血为阴,当水分丧失后,阴里的阳不够了,便“阴气孤绝”。

第二个,亡血,不但津液丧失了,血也不足了,这种状况就是阴气完全没有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 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 ”,病人表面上看是发热,但是这都属于虚热。“ 手足热而欲呕,名日瘅疟 ”,这种疟,看起来像是阳明证,属于但热不塞,是因为热闷在里面产生的。“ 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 ”,如果这种病毒停在胃里面,然后又停在我们的肌肉中间,会“ 令人消铄肌肉 ”,造成病人越来越瘦,上吐下泻,然后忽冷忽热,这就叫做瘅疟。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把血补足,把津液补足即可。这里没有出处方,可能是少掉了竹简,只要抓住经方的神,即使忘了条辨,临症开处方都能把病人治好,因为经方是绝对处方,这里可用小柴胡汤加白虎之类。

3、温疟:热在肺

瘅疟和温疟不一样,温疟,“ 时呕 ”,“ 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 ”,就是说热是在肺里面。前面条辨说的瘅疟,是发生在胃里面,所以是小柴胡汤加入白虎汤。这里说的是治温疟的主方,石膏、知母、甘草、梗米这是白虎,加了桂枝。温疟的病本来是来自太阳经热,后来部分进入阳明成热了,部分又进入肺。而瘅疟大部分还停留在肠胃里面。所以两个疟看起来很类似,实际上,症状稍有不同,应该分开来看。

在临床上只要记得,但 热不寒就是阳明证,即白虎汤证 。然而到底该是白虎加重还是桂枝加重,这个时候就要看他的太阳证有多少,太阳证少,阳明证多,就一定是加重使用白虎。如果是脉浮的话,就是太阳证多,阳明证少,此时就用重用桂枝。

经方中会用到桂枝(树枝),是要到四肢末梢去;用到花,是要到最高处(脑鼻)去;用到根茎,是要到肠胃去。

4、牝疟:寒疟

寒疟讲的就是寒痰,临床上看就是痰饮,中医叫做“牝疟”,是蜀漆散证。 蜀漆 是四川的漆树皮,很毒,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常山苗,它祛痰的力量非常的强,吃下去的话浊痰会很容易咳出来,而且是整块出来。现在蜀漆买不到,用常山取代,西医提炼常山成奎宁。

云母 止呕,用于中焦过寒造成的晕眩。把它打碎以后,先烧个两天两夜,先炙过烧过就是要去它的天然毒性。金石类的药物使用前都要炼过,炼过以后才能去掉它的毒性,把我们需要的药性留下来,就是取它们的阳性。如果是水隔在中焦,也会造成头眩,这是苓桂术甘汤证。如果中焦不是水隔到,是痰隔到了,苓桂术甘汤下去就没有效果,这个时候我们要先把痰去掉,不去掉病人头昏不会好。这种头昏,必须要靠云母石,专门通利中膈,才能解决头昏的问题。

这里的 龙骨 ,倪师认为是跟 牡蛎 弄错了,应该要用牡蛎比较好。因为这是寒疟,而牡蛎味咸,本身又能够止咳,能够降逆,能够攻坚把胶痰打散,

当痰梗在胸胃中间的时候,如果是热痰,我们可以用皂夹丸来祛痰。寒痰的话要把痰从口中吐出来,蜀漆散这个药是专门治寒痰用的。蜀漆吃下去,病人的积痰是得吐则解。

临床上这个处方用得很少,因为碰到疟病的概率很小。为弥补本篇的含糊及缺方,倪师补充方剂如下:

1、 牡蛎汤? 治牝疟

蜀漆用常山苗替代。

2、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以发渴者,亦治劳疟。

劳疟就是做劳力工作的人,病人有往来寒热,用小柴胡汤,无恶心去半夏,有燥渴加栝蒌根。小柴胡汤是治疟的一个很好的处方,再配合针灸(曲池、外关、委中等)。

3、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蜀漆找不到,云母不方便,用此方,干姜去胃中的寒湿,牡蛎软坚,若下去后仍有痰,再加常山、天南星等去痰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28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