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京大戟能治什么病

中药大全 2023-09-21 16:32:46
京大戟能治什么病|京大戟有什么作用|京大戟什么样真假辨别

【中文名】:京大戟

【类别】:根类

【英文名】:PekingeEuphorbiaRoot

【别名】:龙虎草、将军草、九头狮子。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pekinensisRupe. 的根。

【采制】:秋、冬季采挖,除去干燥。

【性味】:根长圆锥形或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cm,直径1.5~4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扭曲纵沟纹及横长皮孔,根头膨大,有多数圆形茎痕。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性寒,味苦;有毒。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含乳汁。茎直立,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分枝。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8cm,宽5~13mm,全缘。伞形聚伞花序顶生,通常有5伞梗,腋生者多只有工梗,伞梗顶生1杯状聚伞花序,其基部轮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苞片5,杯状聚伞花序总苞坛形,顶端4裂,腺体椭圆形;雄花多数,雄蕊1;雌花1,子房球形,3室,花柱3,顶端2浅裂。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有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长地】:生于山坡林下或路旁。主产江苏;有栽培。

【化学成份】:含大戟甘(euphornin),并含大戟酸、三萜醇、有机酸、鞣质、树脂胶、糖等。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脾、肾经。

【用法与用量】1.5~3g。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玄参 甘草 百部 僵蚕 荆芥 前胡 桔梗这些是治疗什么病

玄参 ----[性味归经] 味甘、苦、咸; 性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主治〕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甘草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百部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 【功能主治】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部骚痒。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 【应用】 1. 用于一般咳嗽,久咳不已,百日咳及肺痨咳嗽。配合紫菀、款冬、黄芩、白及等同用。 2. 用于蛲虫病及人、畜的头虱、体虱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水煎或酒浸

僵蚕 ----性味与归经
咸、辛,平。归肝、肺、胃经。
编辑本段功能与主治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熄风止痉 祛风止痛 化痰散结) 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 (1)熄风解痉:用于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眩晕、抽搐,常配天麻、全蝎。并用于风热头痛及皮肤痒疹。 (2)化痰散结:用于瘰疬、扁桃体炎、腮腺炎。 (3)偏正头风、夹头风,两太阳穴痛:用僵蚕末,葱茶调服一匙。 (4)突然头痛:僵蚕末每日二钱,熟水送下。

荆芥 ------性味与归经: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成分:含挥发油。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前胡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辛。归肺;脾;肝经。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小鼠腹腔注射全草的石油醚辽取物600mg/kg,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1/3死亡。 【功效分类】止咳药;解表药 【主治】外感风热;肺热痰郁;咳喘痰多;痰黄稠粘;哎逆食少;胸膈满闷。

桔梗------功效: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闭。

?红大戟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出处】红大戟药用始载于近代药学著作《药物出产辨》,名红芽大戟。据考,红芽大戟之芽应为牙,为误用大戟科京大戟的别称,因而两者常有混用。现已明确,古代本草记载和方书应用的大戟均为大戟科京大戟,两者功效有所不同,宜予区别。参见大戟条。
【拼音名】Honɡ Da Jǐ
【别名】 红芽大戟、紫大戟、广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红其根、红牙戟、野黄萝卜、红萝卜、走沙黄、红心薯、土人参、红牙大戟
【来源】
药材基源: 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x Pitard [K.corymbosa auct.sin.non will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挖根,除去茎及须根,洗净,晒乾,或用开水烫过后晒干。
【原形态】红大戟,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块根通常2-3个,纺锤形,红褐色或棕褐色。茎直立或上部稍呈蔓状,稍具棱。叶对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10cm,宽0.5-3cm,先端窄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被白色柔毛,下面沿脉及叶脉被毛;托叶2-4裂,裂片钻形。聚伞花序,花多数,密集成球形,直径1-1.5cm,花小,淡紫红色;花萼浅4裂,3片小,1片大;花冠管状漏斗形,先端4裂,裂片舌状,喉部密被长毛;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子房下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果实很小,卵形或椭圆形。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块根长圆锥形或长纺锤形,稍弯曲,长3-12cm,直径0.6-1.2cm。表面棕红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顶端可见茎痕。质坚实,易折断,断面皮部红褐色,木部棕黄色。气微,味微辛。 以个大、质坚实、色红褐者为佳。
显微鉴别: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4-8列木栓细胞。韧皮部宽广。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断续径向排列,近形成层处的导管束由数列导管组成,向内渐呈单列或单个存在,中心可见初生木质部;射线宽。本品薄壁组织中有粘液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另有分泌细胞,含棕色树脂状物。
【化学成份】根含游离蒽醌0.12%及结合蒽醌0.1%,游离蒽醌有虎刺醛(damnacanthal),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3-羟基檄树素(3-hy-droxymorindone),红大戟素(knoxiadin)。还含丁香酸(sy-ringic acid)。
【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红大戟50%乙醇提取物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2.利尿作用:生红大戟水煎浓缩液小鼠灌胃80g/kg,2-3小时后,尿量明显增加。
【毒性】红大戟根50%乙醇浸剂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40.6±1.8g/kg。如与甘草共浸则半数致死量明显降低,表明其毒性显著增加。
【鉴别】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1,冷浸1小时,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乾,加水10ml及盐酸2ml,置沸水浴上水解30分钟,冷却后加乙醚30ml振摇数分钟,取乙醚液10ml,加2mol/L氢氧化钠溶液5ml振摇。下层水溶液呈紫红色。(检查蒽醌)2.薄层色谱取上述乙醚提取浓缩液作供试液,另取α-羟基茜草素、茜草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己烷-乙酸乙酯-甲酸(10:30:15:2)展开,晾干后氨蒸气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1.红大戟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红大戟取净红大戟置锅内,加入米醋和适量水,浸润约1-2小时,用文火加热,煮至醋液被吸尽,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时,切厚片,干燥。或取净红大戟片,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红大戟100kg,用米醋20kg,醋制后能缓和峻泻作用。
3.饮片性状:红大戟为不规则长圆形或圆形厚片,表面红褐色或棕黄色,中心棕黄色,周边粗糙,红褐色或红棕色,质坚韧,气微,味甘、微辛。醋红大戟形如红大戟片,色泽加深,微有醋气。贮干燥容器内,醋红大戟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 泻水逐饮;解毒散结。主治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0.3-1g;或入丸、散;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注意】
体虚者及孕妇禁用。
1.《广西中药志》:非气壮实者禁用。2.《全国中草药汇编》不宜与甘草同用。孕妇及体质虚寒者忌服。
【附方】本品与京大戟功能有相似处,而干燥的药材弯曲如兽牙状,不但外表面有红棕色者,断面皮部亦为红褐色,故有红大戟、红芽大戟之名。红芽大戟者,芽应为牙,为误用京大戟的别称。广大戟、云南大戟、南大戟,均以产地及功能得名。红萝卜、红心薯,皆以药材鲜品象形而得名。
【临床应用】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喘急。红大戟苦寒泄降,能通利二便而泻水逐饮,为近代治水肿痰饮者所常用,证轻者单用,重者多入复方。治水肿,常与芫花、甘遂、大枣等配伍,有泻水护胃之效;治痰饮喘急,常与白芥子、甘遂等同用,以增强消痰逐饮之力。用于痈疮肿毒。红大戟解毒散结,治疮痈肿毒,内服或外用,单用或入复方,均可收效。
【摘录】《中华本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19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