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里面植物药的种类以及数量都是最多的,可能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花花草草都是中药,但是我们并不会经常去用到。比如吉祥草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一般主要是入药用,入药主要有消炎止血的作用。那么,一般吉祥草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1、别名异名
洋吉祥草(《类证活人书》),解晕草、广东万年青(《纲目拾遗》),松寿兰、结实兰(《植物名实图考》),竹叶青、佛顶珠(《中国药植志》)。
2、主要成分
全草含多种皂甙。从中分离得奇梯皂甙元(Diosgenin)、五羟螺皂甙元、铃兰皂甙元、异万年青皂甙元、异吉祥皂甙元、吉祥草皂甙元、异卡尔嫩皂甙元,尚分出β-谷甾醇葡萄糖甙。
3、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止血作用。
4、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2、切制洗净,润透,切丝或块,干燥。
5、性味归经
【性味】甘、辛,平、凉。
【归经】入肺、胃、肝、大肠四经。
6、功效主治
1、清肺止咳《天宝本草》曰:“吉祥草,清肺止咳化痰。”可用治肺热咳嗽。症见:久咳不止,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丝,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或咳声嘶哑。若阴虚火旺者,可见潮热,盗汗,少气,胸部隐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多因素体阴虚火旺,或痰热内阻,或热病之后,肺阴耗伤,气失清肃,发为咳嗽。吉祥草性凉,味甘,入肺经;甘能滋润,而润燥养阴,凉能清热,以泻肺热,津生热清,咳嗽可止,故可用治肺热咳嗽。
2、凉血止血:本品以其甘寒之性,可达清热凉血止血目的,故可用治咳血、便血、吐血等血热出血证。
3、清热解毒:本品辛凉,辛能散邪,凉能清热,故可清热解毒,可用治匿赤肿痛,跌打损伤,咽喉肿痛。
4、鉴别应用:吉祥草与竹沥二药均为甘寒之品,均入肺经,同可用于肺热咳嗽,具清热止咳之功,然不同点在于:吉祥草甘,寒,对肺肾阳虚,虚火上炎之咳嗽较好,竹沥苦寒,对肺有实热、痰涎壅盛之咳喘较好。
7、用法用量
内服:6—9克,煎汤;或捣汁;浸酒。外用:捣敷。
8、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天冬为使,白芨为使。
2、脾胃虚寒者慎用。
【配伍应用】
1、配天门冬:吉祥草甘,寒,入肺经,能清肺止咳,治肺热咳嗽。天门冬甘,大寒,亦归肺经,能清肺降火,滋阴润燥,用于燥咳痰粘,劳嗽咯血,其清热滋阴生津之效力大。二药相伍,清肺止咳,滋肺燥生津,清肺止咳之效大增。
2、配大蓟:吉祥草甘,凉,功能凉血止血,可用治阴虚火旺,血热妄行之咳血、便血、吐血等证。大蓟甘,凉,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可用于咯血,衄血,崩漏,尿血等证。二药相伍,相须使用,凉血止血之力加强。
3、配地耳草:地耳草甘,凉,功效解毒消肿,可用治咽喉肿痛;吉祥草甘,凉,功能清热解毒,亦可用治咽喉肿痛。二药合用,相辅相成,使清热解毒之力大增。
4、配地桃花:地桃花辛,凉,入肺经,功能活血止血,可用治肺痨咳血。吉祥草甘,凉,入肺经,主治肺阴不足,肺络灼伤之肺热咳血。二药配用,活血凉血以止血,用治肺热咳血,疗效增强。
9、预防上火
1、随时补充水分
常喝温水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包括冷却体内燥热,促进表皮循环,还能冲刷口腔中的细菌菌落,抑制生长。即使常待在冷气房的人,水分蒸发较少,一天也要喝1300cc左右,流汗时更要多喝。
“上火”时也适合喝柠檬水,多吃柑橘类等酸味的水果。如果不喜欢水淡无味,也可多喝舒缓茶饮,例如薄荷、苦茶、菊花、金银花等花草茶。
2、作息时间规则
很多彻夜狂欢或通宵赶工的人,第二天都会觉得特别劳累,口气也特别污浊,甚至浑身乏力,这都是“上火”的表现。
其实,夜晚休息不够是导致“上火”的重要原因,因此,作息时间规则是预防“上火”的重要措施,如果很难做到,可以在熬夜后尽快饮用一些滋阴清热的茶饮,不要只喝清热解毒凉茶。
因为根据中医理论,熬夜容易耗阴,所以才导致“上火”,喝仅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凉茶不利于人体“阴”的恢复。
3、提升睡眠质量
睡眠就像计算机关机休息,睡不好会造成身体过度使用,容易“上火”。日夜颠倒更是大忌,许多轮夜班的人,几乎都有火气大的问题,而从事脑力密集工作的人,血液循环会集中在头部,导致疲累却睡不稳,这时可用足浴把火气往下带,让人好睡。
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女性水要淹到小腿三分之二处近三阴交穴,男性到脚踝即可),再慢慢加热水,泡到脚热、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足浴对改善表皮循环很有帮助,泡一个星期就会发现越来越容易出汗,即使在冷气房,皮肤也不会干燥。
4、饮食清淡
一旦吃了辣椒、大葱或煎炸食品,或遇到好吃的大快朵颐之后,就要考虑如何面对“火气”的骚扰了。其实,饮食应注重平衡和清淡,即尽量做到肉、蛋、奶、蔬菜均衡摄入,不要暴饮暴食,因为食物积聚在胃肠道更容易“上火”。
5、食补
用参须泡水喝,既补气又不会“上火”。温肺益气的莲子汤加上滋阴降火的银耳,也有助于改善口干舌燥。
6、增加体表散热
常到户外运动、踏青,多流汗,提升体内废弃物代谢速率,人会比较清爽舒服。
解表剂-辛温解表 麻黄汤 背景 白色浅粉浅绿 字号 101214
【方名】 麻黄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方诀】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附方】 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大青龙汤、三拗汤、华盖散
【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寒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文献】 方论 李时珍:“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傅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有所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抑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本草纲目》
方论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枝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籍汗于谷也。”
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研究】
【运用】 麻黄汤虽为发汗之峻剂,对外感发热只要辨证准确,确可收汗出病愈之效。
三白草肝炎颗粒主要含有三白草,三白草是一种中草药,并不被大众熟悉,但是却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三白草肝炎颗粒是中成药,对于治疗慢性肝炎疾病的疗效还是不错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伙介绍一下三白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以及三白草肝炎颗粒。
1、功效如何
三白草颗粒是由三白草、地耳草、黄芩、茯苓等药草组成的。三白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四季均可采摘,茎直立或葡匐状,具明显的节。它的功效是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用于尿路感染、肾炎水肿、黄疸、脚气、妇女白带过多;外用疔疮痈肿、皮肤湿疹等。是一味药效很好,使用范围很广的药草。
对于慢性肝炎,大家可能知道乙肝的较多。因为乙肝人数庞大,而且传染性很强,是慢性肝炎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慢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中,常见的是乙肝和丙肝。乙肝传染性强,而且目前不能从根本上治愈,因此很多人还是很抵触的。
三白草颗粒在慢性肝炎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是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如果肝炎患者需要服用此药物,建议先去医院进行诊断,在确诊自己的病情之后再进行治疗。乙肝的治疗虽然困难,但是还是要坚持,不然病情会恶化的。
2、孕妇能用吗
三白草肝炎颗粒一般是给乙肝妈妈使用的,当孕妇出现转氨酶高的情况时会给出此药。对于乙肝患者来说,能生下健康宝宝是不容易的事,虽然目前针对乙肝的治疗方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没有有效的办法能在短时间内使大三阳和小三阳及HBV-DNA患者稳定的转阴。对于患者来说,怀孕之后的护理十分重要,服药也受到很多限制。
对于孕妇能否服用三百草颗粒的问题,小编建议先去医院进行仔细的检查,然后让医生根据情况给出治疗方案,以免对胎儿不利。最好还是在计划怀孕前要请医生做较全面评估,孕期除了正常的产科检查之外还要经常随访肝功能,当出现肝功能出现异常时及时给予必要的治疗干预。
三白草肝炎颗粒是中成药,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可以保肝,孕妇的服用需要注意,但是其他乙肝患者服用则不需如此顾忌,但是最好还是要在医生进行诊断后再服用三白草肝炎颗粒。
3、功能主治
性味归经:味甘、辛,性凉、微寒。入肺、膀胱、心、脾、胃、肾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消炎退黄,利尿。
用途:肝炎,肝硬化腹水,肺积水,水肿,脚气水肿,淋病,膀胱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泌尿系感染,石淋,泌尿系结石,膀胱湿热小便不利,尿道刺痛,妇女白带过多,感冒发热,咳嗽痰多,肾炎水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09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