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锦草其性味辛平,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之功效。用于痢疾,泄泻,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9~20g。外用适量。
禁忌:血虚无瘀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扩展资料
地锦草常皱缩卷瞌,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
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气微,味微涩。其喜温暖湿润气候,常生于田野路旁及庭院间。
斑地锦叶上表面具红斑。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其喜温暖湿润气候,常生于平原荒地、路边、田间。
-地锦草
地锦草属于中医植物,采收后并清理干净,后期可以制成药物,也可以水煎服用,不过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植株有清热止血的作用。地锦草喜欢温湿润的气候环境,多生长在田间、平原、山地和路边等地区,一般在9~10月之间收集种子。
地锦草的图片和功效
地锦草为大戟科植物,植株不含任何毒素,全株可入药,一般在夏季会秋季进行采收。将其洗净后,切成段晒干,后期可用于制药。地锦草能够去热解毒和止血消肿,若是水煎服用,需要提前询问医生,肠胃虚弱者和体虚者不宜使用。
地锦草又被称为血见愁、红丝草和奶浆草,植株的根系较为细小,茎干细弱,分枝较多。叶片对生,多为长圆形或长卵形,颜色为绿色,叶尖较为圆润,叶柄较短,多为浅红色。花序呈伞状,果实呈球状,种子为卵形,颜色为褐色,气味较苦。
地锦草喜温,较为耐阴,适合在温暖、湿润且半阴的气候下生长,植株多生长在田间、平原、山地和路边等地区,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植株的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一般适合在春季3~4月之间进行,不过要前一年的9~10月间采收果实。
地锦草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一般可以疏松、透气且排水性能良好的沙质土壤种养,有利于植株根系的呼吸和生长。植株易受病虫侵害,在养护期间,需要定期为植株喷洒杀菌药剂,一般15~20天可喷1次,能够预防病虫害。
地锦草其实在历代中医的处方中,使用频率很小。原因很微妙,——它太卑贱易得了,同时在经方中也少有记载。我们知道,草药也讲知名度的,某些药即便再卑贱,如果在经方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地位也会大大提升。
不过对使用过地锦草的医生而言,这的确是一味好药。有人用它治疗尿血,评价说,其止血之功在阿胶之上!
别名:血见愁、奶奖草。
一年生匍匐草本,有白色汁。生于平原荒地、路边、田间。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对多种致病性球菌及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体外钩端螺旋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治疗黄疸、痢疾、便血、痔疮出血。尿路感染,子宫出血。小儿疳积,跌打肿痛,还可以用于蛇咬伤,头疮等。
有人用地锦草治疗血痢不止,将其晒干研成末,米汤送服,可收迅捷之效。
又有人用地锦草治疗金疮出血、便血、妇人崩漏,同样收效。可见,地锦草之第一功:凉血止血。
地锦草还治湿热黄疸。因其既能清热,又能利尿,故常与茵陈、栀子、黄柏同用,甚至单味独用,取其利湿退黄之功。
地锦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又可用于治疗蛇虫咬伤,或者疮疖痈肿(皮肤部位出现的化脓性炎症)。常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按照现代药理说法,地锦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听起来太复杂。中医只从其性味、归经上去把握它,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极具临床意义。
地锦草:辛,平,无毒。归肝、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出自《嘉祐本草》,现收录于《中药学》教材。
中药有很多种,所以中药是比较繁杂的一个系统,不仅仅种类多,每一种中药的数量也很多,所以我们没有听说过一些中药是很正常的,比如有些中药名字比较偏门,很多人就不知道,比如地锦草,那么,一般地锦草都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呢?
【中药名】地锦草dijincao
【别名】奶浆草、铺地锦、铺地红、草血竭、血见愁、铁线草。
【英文名】EuphorbiaeHumifusaeHerba。
【来源】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humifusaWilld,或斑地锦EuphorbiamaculataL.的全草。(右图为地锦)
【植物形态】地锦:一年生匍匐小草本,长约15厘米,含白色乳汁。茎纤细,假二歧分枝,枝柔细,初带浅红色,秋季变紫红色,疏生短细毛。单叶对生,偶有互生者,柄短;叶片长圆形至长矩圆形,长约1厘米,宽3~5毫米,先端钝圆,微凹陷,基部偏斜,边缘有浅细齿状缺刻,下面灰绿色或略带紫色,无毛或疏生短毛。杯状聚伞花序生于叶腋,花单性同株。总苞倒圆锥形,浅红色,顶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横矩圆形,具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状锥形,成熟时先裂为3瓣,每瓣再2裂。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花果期夏秋季。斑地锦:与地锦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中央有一紫斑,背面有柔毛;蒴果表面密生白色柔毛;种子有角棱。
【产地分布】生于路旁、田间。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全草,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地锦: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5~10毫米,宽4~6毫米;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气微,味微涩。斑地锦:叶上表面具红斑,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
【性味归经】性平,味苦、辛。归肝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9~20克,水煎服或入散剂,鲜品30~60克;外用捣敷或研末撒。用治痢疾、肠炎、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具有抑菌、止血和中和毒素等作用。
【药理研究】有抗菌和抗寄生虫及解毒作用;止血效果明显。
【化学成分】含黄酮类化合物、没食子酸、内消旋肌醇。叶含肌醇。另含槲皮素、东莨菪素、伞形花内酯、没食子酸、α-谷固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血虚无瘀及脾胃虚弱者慎服。
【相关药方】
①治牙齿出血:鲜地锦草洗净,煎汤漱口。(《泉州本草》)
②治咽喉发炎肿痛:鲜地锦草15克,咸酸甜草15克。捣烂绞汁,调蜜泡服,日三次。(《泉州本草》)
③治痈疮疔毒肿痛:鲜地锦草,洗净,和酸饭粒、食盐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④治风疮疥癣:地锦草同满江红草捣末敷。(《纲目》引《乾坤秘韫》)
⑤治缠腰蛇(带状疱疹):鲜地锦草捣烂,加醋搅匀,取汁涂患处。(《福建中草药》)
⑥治火眼:地锦草熬水洗,或蒸猪肝食。(《贵阳民间草药》)
⑦治跌打肿痛:鲜地锦草适量,同酒糟捣匀,略加面粉外敷。(《湖南药物志》)
【煎药锅】
煎中药的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因为大多数药材与金属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变化,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06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