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蜀椒是什么,蜀椒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中药大全 2023-09-20 18:26:17

蜀椒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花椒或青椒的成熟果皮。红花椒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青花椒产于辽宁、四川和江苏等地。蜀椒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1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别名巴椒、汉椒、川椒、南椒、点椒。

【药性特点】蜀椒辛,热。入脾、胃、肾经。功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主治厥阴病,阴阳毒病,心痛病,腹满病,金疮病,妇人妊娠病等。

【蜀椒的临床应用】

(一)治厥阴病

厥阴病本证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乌梅条)。

蜀椒在乌梅丸中,合干姜、附子、细辛、桂枝,性味辛温而热,取其味辛以伏蛔,性温以祛下寒。

乌梅丸证,还见于《金匮要略》中的蛔虫病之蛔厥证,属异病同治例。

(二)治阴阳毒病

感染疫毒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升麻条)。

蜀椒在升麻鳖甲汤中,与雄黄相配,以阳从阳,取其辛散温行之性,开腠理,行血脉,使既结之毒热得以速散。

(三)治心痛病

阴寒阻滞证

乌头赤石脂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乌头条)。

蜀椒在乌头赤石脂丸中,合乌头、附子、干姜四味大辛大热之品,温阳散寒,峻逐阴邪而止痛。

(四)治腹满病

阳衰寒盛证

大建中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胶饴条)。

蜀椒在大建中汤中,合干姜温中散寒止痛,降逆和胃止呕。

(五)治金疮病

留滞成瘀证

王不留行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王不留行条)。

蜀椒在王不留行散中,合干姜祛风散寒,温通气血。

(六)治妊娠病

脾虚寒湿证

白术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白术条)。

蜀椒在白术散中,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牡蛎利水除湿,与蜀椒相配镇逆固胎。

【蜀椒的用量用法】

1.用量 常用量3—9克。

最小量1两(3克),如升麻鳖甲汤;

最大量2合(约6克),如大建中汤;

另,乌梅丸用量为4两(12克)。

2.用法 汤剂,丸剂,散剂。

按:蜀椒辛热,善祛阴寒之邪,能温中而止痛,暖脾而止泻,为治脾胃虚寒常用之药,借其辛辣之性,而有驱杀蛔虫之功,常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吐蛔之证。煎汤外洗,可治湿疹瘙痒,而有燥湿、止痒之效。惟辛热性燥,故阴虚火旺者忌用。

【蜀椒的文献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除六腑寒冷,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散风邪癥结,水肿。”

《本草纲目》:“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蜀椒的药理作用】

1.据化学分析 蜀椒含挥发油,油中含异茴香醚及拢牛儿醇。

2.据药理研究

(1)挥发油有局部麻醉及止痛作用,并有杀灭蛔虫作用,可作驱虫剂。

(2)本品小量可增强肠蠕动,大量则抑制肠蠕动;小量则轻度利尿,大量则抑尿。

(3)可降血压,反射性引起呼吸兴奋。

3.据抗菌试验 本品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4.据现代临床 本品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胆囊炎,习惯性流产,真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胆道蛔虫病等。

相关文章: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方解

?解急蜀椒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解急蜀椒汤--《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别名】蜀椒汤
【处方】蜀椒200枚(炒出汗),附子1枚(炮),粳米半升,干姜半两,半夏12枚(洗),大枣20枚,甘草1两(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解结逐寒。主治寒疝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困急欲死者。
【用法用量】蜀椒汤(《普济方》卷二四八)。
【注意】忌猪、羊肉,饧,海藻,菘菜。
【摘录】《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90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