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为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多为栽培。麻黄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14方次,《金匮要略》入23方次。
【麻黄的药性特点】麻黄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功效与作用:发汗解表,通达腠理,宣肺平喘,化饮利水。主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湿病,中风病,历节病,咳嗽上气病,水气病,黄疸病,悸病等。
(一)治太阳病
1.太阳病本证
(1)伤寒表实证
①麻黄汤证
证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周身疼痛,脉浮紧者(35),证质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治用麻黄汤。方中麻黄为君药,微苦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平喘;炙甘草甘微温,一者调和诸药,二者可缓麻桂之性,防过汗伤正。全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
②麻黄汤证兼证
·葛根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葛根条)。
麻黄在葛根汤中,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大青龙汤证
证见: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者(38;39),证质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内有郁热。治用大青龙汤。方中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多1倍,为发汗竣剂,意在外散风寒,开郁闭之表;加石膏,清郁闭之里;重用炙甘草,加生姜、大枣和中以滋汗源。麻黄、石膏相配,既相反相成,相互制约,又各行其道,为寒温并用、表里双解之剂。
大青龙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病之溢饮证,见证稍异,但证质相同,故证方不殊。
·小青龙汤证
证见:干呕发热而咳,或咳而微喘,发热不渴,痰稀色白,脉弦紧者(40;41),证质为伤寒表实,兼水饮内停。治用小青龙汤。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去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八药相合,共为解表蠲饮,表里双解之剂。
小青龙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病之溢饮证,见证稍异,证质相同,治方不二。
(2)表郁轻证
①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桂枝条)。
麻黄在桂枝麻黄各半汤中,为麻黄汤的1/3,剂量虽小,使其解表发汗而不伤正。
②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桂枝条)。
麻黄在桂枝二麻黄一汤中,取原剂量2/9,用量较少,故其发汗力量更小。
③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桂枝条)
麻黄在桂枝二越婢一汤中,取越婢汤用量1/8,量小而力轻,为解表清里之轻剂。
2.太阳病变证
邪热壅肺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证见: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63;162),证质为邪热壅肺,宣降失司。治用麻杏甘石汤。方中麻黄辛温宜肺定喘;石膏辛寒直清里热。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而且石膏用量倍于麻黄,故可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力,又能外透肌表,使邪无复留。杏仁宣肺降气而治咳喘。协同麻黄更增平喘之效。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四药相伍,宣肺清热,降逆平喘。
3.太阳与阳明合病
葛根加半夏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葛根条)。
麻黄在葛根加半夏汤中,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二)治阳明病
阳明病变证
发黄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目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262),证质为湿热内蕴,熏蒸肝胆,兼风寒束表。治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三味配伍既能发汗,又能开提肺气以利水湿;连翘(连轺)、赤小豆、生梓白皮(药房不备,可代以桑白皮),辛凉而苦,清热利湿;甘草、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协同,表里宣通,湿热泄越,则黄退身和。
(三)治少阴病
少阴病兼变证
1.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证见:体虚,神疲,脉沉,伴发热,恶寒,身痛者(301),证质为少阴里虚兼表。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扶阳;细辛辛温雄烈,通达内外,外助麻黄解表,内合附子温阳。三药合用,共奏温经解表之效。
1.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证见:体倦,神疲,脉沉,得之二三日,有轻微发热,但无厥、利、吐等里虚阴寒证(302),证质为少阴初始兼表。治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细辛加炙甘草。此证表邪更轻,里虚程度不甚,故不用细辛外通内助,而加炙甘草之甘缓以达微汗之目的。
{四)治厥阴病
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麻黄升麻汤证
证见:咽部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357),证质为阳气内郁,肺热脾寒。治用麻黄升麻汤。方中麻黄能发越肺经火郁;升麻可升散解毒,使阳郁得伸,邪能外达,则肢厥等证可解。知母、黄芩、葳蕤、天冬、石膏、当归、芍药滋阴清肺,则咽喉不利,唾脓血等证可除。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则泄利等证可止。
(五)治湿病
1.寒湿表实证
麻黄加术汤证
证见:身烦痛,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白腻,脉浮而紧(二-20),证质为外感寒湿,困滞肌腠,留着经脉关节。治用麻黄加术汤。方中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加白术健脾燥湿,且防麻桂竣汗之弊。麻桂与白术相配,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桂,能并行表里之湿邪,不仅适合寒湿在表的证质,而且也是对湿病发汗须微汗法的具体应用。
2.风湿表实证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证见: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伴恶寒,无汗,身重(二-21),证质为风湿束表,困滞肌腠,留着骨节。治用麻杏薏甘汤。方中麻黄发汗祛风,散寒除湿;杏仁宣肺理气,助麻黄开腠理,散风湿邪气;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除湿,并舒筋急拘挛而治风湿,亦治风湿痹;炙甘草甘缓,扶中健脾,且缓和麻黄峻烈之性。共奏辛凉宣化,散风祛湿之效。
(六)治中风病
1.风痱证
《古今录验》续命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当归条)。
麻黄在续命汤中,合桂枝散邪祛风。
2.手足拘急证
《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芪条)。
麻黄在《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中,合羌活、细辛解表疏风。
(七)历节病
1.风湿历节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桂枝条)。
麻黄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中,合桂枝、防风辛温祛风散寒。
2.寒湿历节证
乌头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乌头条)。
麻黄在乌头汤中,辛温宣散,透表除湿散寒。
(八)治咳嗽上气病
1.寒饮郁肺证
射干麻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射干条)。
麻黄在射干麻黄汤中,合射干宣肺降气平喘,消痰化饮利咽。
2.饮热迫肺证
(1)厚朴麻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厚朴条)。
麻黄在厚朴麻黄汤中,合杏仁、细辛,宣肺降气,兼疏表邪。
(2)越婢加半夏汤证
证见:咳嗽上气,其人喘促气急,喉中痰鸣,胸中满闷,目如脱状,烦躁不安,身热口渴,舌红,苔黄(七-13),证质为外感风热,里有水饮,饮热迫肺。治用越婢加半夏汤。方用麻黄配石膏,疏风清热,发越水气,兼清肺热;生姜、半夏,化饮降逆;甘草、大枣安中顾正,培土制水。诸药相合,共奏宣肺泄热,化饮降逆,平喘止咳之功。
(3)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证见:咳嗽,喘促气急,烦躁不安,口干,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脉浮者(七-14),证质为外感风寒,内有饮邪郁热迫肺。治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中麻黄、桂枝、细辛辛温发汗解表;半夏、干姜、细辛温肺化饮,降逆气;五味子敛肺止咳,收敛耗散之肺气;芍药敛阴和营,且防温燥太过伤阴;石膏清热除烦,与麻黄相配,发越水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辛温发汗、温肺化饮,清热除烦之效。
(九)治水气病
1.风水挟热证
越婢汤证
证见:一身悉肿,颜面四肢全身浮肿,恶风,骨节疼痛,续自汗出、口渴,表无大热,脉浮数(十四-23),证质为风水相搏,泛溢周身,兼有里热。治用越婢汤。方中重用麻黄配生姜,疏表祛风,开泄腠理,发汗散水;石膏清热除烦而止渴,且制约麻黄的温燥之性,与麻黄相配,清透郁热;大枣、甘草补脾益气而制水。五药相合,共奏发汗祛风、散水清热之效。
2.皮水证
(1)越婢加术汤证
证见: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伴发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沉数(十四-25),证质为脾失运化,水湿内盛外溢兼阳郁里热。治用越婢加术汤。方中越婢汤,发汗散水,清热。加白术,燥湿运脾,导湿利尿,内外分消。
(2)甘草麻黄汤证
证见: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伴无汗,无心烦口渴及发热,脉浮(十四-25),证质为皮水偏表,腠理闭塞。治用麻黄甘草汤。方中仅甘草、麻黄两味。此方重用麻黄发汗散水消肿,宣畅肺气而行水;辅以甘草健脾和中而制水。甘草与麻黄相配,则上宣肺气,中助脾土,外开腠理,使汗出水泄,浮肿可消。
本条(十四-25),一证两方,属同病异治之例,结合水气病篇(十四-23)条越婢汤证“续自汗出”,“中风”篇附方《备急千金要方》越婢加术汤治疗中有“腠理开,汗大泄”等记载,可知越婢加术汤证应有出汗较多,究其出汗之因,是里热迫津所致。从甘草麻黄汤方后语“重覆汗出,不汗再服”可知,其病属皮水表实无汗。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在汗与里热的有无。
3.正水证
麻黄附子汤证
证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腹满而喘,畏寒怯冷,脉沉小(十四-26),证质少阴阳虚,水气内停外溢。治用麻黄附子汤。本方即少阴病篇302条之“麻黄附子甘草汤”。方用麻黄发汗散水,宣肺平喘;附子温振少阴元阳,以助气化行水;缓以甘草补土制水,且使发汗不损阳,助阳无伤阴之弊。此为温阳发汗,散水消肿之剂。
4.气分阳虚阴凝证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附子条)。
麻黄在桂枝去芍药麻辛附子汤中,配细辛、生姜辛散温通,宣畅气机,温化寒饮。
(十)治黄疸病
外寒内湿热证
《备急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证
证见:身黄,发热,无汗,脉浮(十五-附),证质为外感风寒,湿热在表,郁蒸发黄。治用麻黄醇酒汤。方中用麻黄轻清走表发汗,美酒助麻黄辛温以出汗,使黄疸从汗而出。
(十一)治惊悸病
水饮致悸证
半夏麻黄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半夏条)。
麻黄在半夏麻黄丸中,辛温通阳,宣肺降气,利水。
1.用量 常用量3—9克。
最小量:18铢(约2.3克),如桂枝二越婢一汤。
最大量:6两(18克),大青龙汤。
2.用法 汤剂,或丸剂。
按: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而质轻,辛能发散,温可祛寒,体轻升浮,入肺与膀胱二经,肺合皮毛,太阳主一身之表,故能发汗能解表散寒,而治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又能开宣肺气,对于外邪犯肺,肺气壅遏的咳喘,有较好的疗效,故为发汗和平喘的要药。麻黄既可上开肺气而发汗,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对水肿而兼表证者甚为适合。但本品发汗之力强,表虚自汗及肺虚喘咳者应当忌用。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此麻黄系指麻黄汤而言,不应与单味麻黄相混。由于配伍不同,麻黄亦可用于有汗之证,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二方主证皆有汗出,但此种汗出不是表虚自汗,而因热邪所迫,故二方皆配用石膏,既能清热散邪,又能减弱麻黄的发汗力量,热邪清,则汗出自止。
麻黄生用发汗力强,炙用发汗力弱,且有润肺之功。故一般发汗解表宜生用,平喘止咳多炙用。
【文献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止好唾,通腠理,解肌……不可多服,令人虚”。又云:“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
《本草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
《本草备要》:“治痰哮气喘”。
1.据化学分析 麻黄含有麻黄碱、假麻黄碱、麻黄油等成分。
2.据药理研究 麻黄碱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故有平喘作用,可用于支气管哮喘。但因其能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故高血压患者慎用。又因含有麻黄油,能兴奋汗腺分泌,故有发汗作用。假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也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3.据抗菌试验 麻黄所含的麻黄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4.现代临床报道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髄炎,骨膜炎,骨结核,淋巴结核,过敏性疾病等。
麻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可以治疗发汗、哮喘等疾病。下面,我们来看看中药麻黄有哪些功效吧。
01主要治疗:
麻黄可以用来治疗风寒发汗、哮喘、头痛、失眠等多种疾病,还可以驱寒等作用。一般是和其他药材配合使用。
02使用方法
麻黄不是直接食用的,一般是把麻黄和其他药材放在锅里,再入适量的水煎熟再饮用。
03驱寒作用
麻黄还被称为“发汗驱寒第一药材”,如果患有风寒的话,可以喝点麻黄汤,能够改善症状。
04治疗水肿
麻黄还具有治疗水肿的作用,对于患有水肿症状的人可以喝些麻黄汤,能够改善水肿症状。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
1.利水消肿
可用于水气犯肺,水肿兼见肺气壅遏喘咳者,或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喘咳兼见水肿、小便不利者。
2.平喘
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于用药(如毛果芸香碱)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显著解挛作用,伪麻黄碱与麻黄碱的解痉作用相似,甲基麻黄碱可使支气管扩张。
3.降压
麻黄主要生物碱能引起血压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能上升。
4.对心脏的作用
麻黄所含的麻黄碱的结构和药理作用均与肾上腺素有相似之处,能使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率增加,心率加快,甚至心律紊乱。
5.发汗
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的范围内其足底部的水份散发(发汗)呈现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
6.镇咳
麻黄水溶液提取物对豚鼠气管机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约相当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7.对血管的作用
麻黄碱能使心、脑、肌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而使肺、肾、脾等内脏和皮肤、黏膜血管收缩而血流量减少;并能使肺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因此麻黄对哮喘病人肺动脉高压者是不利的。
麻黄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麻黄其实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中医里面一般主要用麻黄治疗风寒感冒,因为麻黄有很好的发汗的作用,但是其实麻黄应该是发汗比较强力的一种药物,所以需要注意食用禁忌。那么,一般,麻黄都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功效呢?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茎枝。均为野生。
别名:狗骨、龙沙、卑相、卑盐。
产地:主产于山西、内蒙、甘肃、新疆、河北等地。
植物形态:草麻黄:草本状小灌木,高20~40厘米。本质茎匍匐土中,或稍露地外。绿色枝膜质鞘状,包于茎节上,下部1/3~2/3合生,上部二裂,裂片锐三角形。花单性异株,雄株花常3~5朵集成复穗状花序,稀单生,雌球花多单生于枝端,雌花二朵;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内有种子两枚。
采收加工:立秋后霜降以前采收。太早则质嫩茎空,麻黄硷含量小,受霜冻则色变红,暴晒过久,色发黄。均影响疗效。
性状鉴别:草麻黄:细长圆柱形,有的带棕色木质茎。草质茎少分枝,黄绿色,节间有细纵棱线,节上有细小鳞片,2~3片,基部联合呈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内心红黄色(俗称玫瑰心,为麻黄主要成分),微有香气,味苦涩。
以身干茎粗,淡绿色,断时有粉尘飞出,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L-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发汗、平喘、利水。
1、发汗。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3、解除支气管痉挛。麻黄硷和伪麻黄硷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且作用较缓和而持久,故能使呼吸平顺而止喘,亦即所谓“宣通肺气平喘”。
4、利尿。伪麻黄硷有明显利尿作用。
5、升压。麻黄硷能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其作用缓进而持久,可维持数小时。
6、抗病。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咀,1、生用;2、蜜制。
性味:辛、苦、温。
归经:入肺、膀胱经。
功能:发汗、平喘、利尿。生用发汗力强,蜜制多用于平喘息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气喘咳嗽,水肿。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证无汗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平喘和治疗外感风寒。
1、用于平喘止咳。一般需配杏仁,为增强平喘作用。在肺热喘咳时(如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必须用石膏等清热药,入麻杏石甘汤;在肺寒喘咳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须加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为加强散寒、祛痰、镇咳的作用,方如小青龙汤。
要注意的是,麻黄虽有治喘作用,但连续长时间使用后,效力会大减,所以,慢性咳嗽者一般不宜久服,可间歇使用。麻黄有兴奋大脑皮层的作用,如用量较大,往往会引起过度兴奋而致失眠,用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探索合适的分量。用蜜炙麻黄副作用较少。
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如感冒和流感早期)。冬季外感,寒邪在表,脉浮紧,头、身肌肉紧张而疼痛者,用之最为合适。春夏秋的外感风寒也可以用,但伤风有汗则不宜用,所谓“有汗不得用麻黄”,以防发汗太过。麻黄配桂枝,更能增强发汗作用以解散风寒,方如麻黄汤。
3、用于治疗水肿。取其有发汗、利尿的作用以减轻水肿。一般与白术同用。治疗水肿而伴有表证者,偏寒的,配羌活、防风;偏热的,配石膏。
4、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配薏苡仁或白术等,通过发汗祛湿,缓解疼痛。
使用注意:有高血压者慎用麻黄,用于解表时可以用紫苏叶代替;用于风湿关节痛时可以用鹿含草代替。
用量:常用量:1.5~9g,用4.5~6g较普遍。虚弱者用2.4~4.5g便可。体质稍好者用于发汗、平喘时,有时须用至9~12g,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时,用量可较大。
处方举例: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
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4.5g、杏仁9g、生石膏18g(先煎)、甘草3g,水煎服。
3、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6g、桂枝6g、白芍6g、细辛3g、干姜6g、五味子3g,制半夏6g、炙甘草3g,水煎服。
注:主要成分:麻黄硷、伪麻黄硷,挥发油。
附:麻黄根:为草麻黄的干燥根。呈圆形,有分枝(支根),外表赤褐色,木质坚硬,断面淡红或黄白色,细腻放射状纹理不明显,味微苦。不发汗而能止汗,多用于体虚多汗者。
副作用:
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痛,眩晕、刺激胃,腹泻、焦虑,精神病、肾结石、震颤、口干、不规则或心跳节律,心脏的损害、高血压、烦躁不安;神经质睡眠问题、食欲下降、冲洗,出汗、排尿增加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危险似乎与先前存在的条件,如心脏病,血压高的人更多;心率紊乱;甲状腺疾病,低血糖,青光眼;焦虑,青光眼;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脏疾病或肾石头,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史,前列腺肥大,脑供血不足和癫痫发作,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这些卫生条件的人士,应避免麻黄。与以麻黄,麻黄碱,伪麻黄碱过敏的人或也应避免麻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98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