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金银花的原植物“忍冬”之名(忍冬是什么植物)

生活小常识 2023-07-13 22:58:11

•金银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以不同的部位入药的。宋代以前只用茎、叶,以花入药始于宋代,贵花而贱藤始自清代,民国时期才对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做出优劣之分。

•忍冬是金银花最早的药用名称,宋以前无金银花之名。“金银花”之名,首见于宋代《苏沈良方》;1977年版的《中国药典》,首次将金银花的植物来源分为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和毛花柱忍冬四种,这可能是“山银花”之名的最早出处。

•金银花在历史上曾有数十种名称,一方面说明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随时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功效、产地等特征给予不同的命名,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数十种异名不太可能仅仅指称一种原生植物。

•清代以前的本草书籍大都记载金银花的花、藤、叶均可入药,功效大致雷同,我们今天将金银花与忍冬藤作为不同药物入药的做法是否得当,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大问题”。

虽然最近两版的《中国药典》规定金银花的药用部位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原植物忍冬是以不同部位入药的,而且其药用名称也不尽相同。

宋代以前只用茎、叶,无金银花之名

金银花的原植物“忍冬”之名,首见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凡二见,《治卒中五尸方第六》云:“忍冬茎叶,锉数斛,煮令浓,取汁煎之,服如鸡子一枚,日二三服,佳也。”《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第三十三》曰:“苦参、黄连、菖蒲、车前子、忍冬、枸杞子各一升。捣,蜜丸如梧子大,服十丸,日三服。”一百多年以后,梁代的《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集注》皆云:“忍冬,味甘,温,无毒。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十二月采,阴干。”

《肘后备急方》明确指出使用的是“忍冬茎叶”,《神农本草经集注》等本草书籍虽未明言药用部位,但均说“十二月采”,因忍冬开花在4~6月之间,说明当时入药的是忍冬茎叶,并不是忍冬的花蕾,而且陶弘景还特别指出:“人惟取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

迨至唐代,由政府主持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对忍冬的藤、苗茎、叶、花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藤生,绕覆草木上。苗茎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之。其嫩茎有毛。叶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但依然指出“十二月采”,说明忍冬的花蕾还是尚未入药。

其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也是以“忍冬”名之,即使北宋掌禹锡等编著的官修本草——《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经》,也依然沿袭“忍冬”之名。

在临床用药方面,宋代的成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痈疽发背、肠痈、奶痈、无名肿毒”,用“忍冬叶、黄芪各五两,当归一两,甘草八钱,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半,煎一盏,随病上下服,日再服,以渣敷之”。宋代政府编撰的《太平圣惠方》治疗热毒血痢,以忍冬藤浓煎饮之;宋代著名医家陈自明的《外科精要》治“痈疽发背”,“用忍冬藤,生取一把,以叶入砂盆研烂,入生饼子酒少许,稀稠得所,涂于四围,中留一口泄气。其藤只用五两,木槌槌损,不可犯铁,大甘草节生用一两,同入沙瓶内,以水二碗,文武火慢煎至一碗,入无灰好酒一大碗,再煎十数沸,去滓分为三服,一日一夜吃尽。病势重者,一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据《本草纲目》所引)。所有这些,都说明药用部位应是茎、叶。

以花入药始于宋代,清代之前则茎、叶、花同等入药

“金银花”之名,首见于宋代《苏沈良方》“治痈疽方”:“忍冬嫩苗一握,甘草半两、生用。上,忍冬烂研,同甘草入酒一觚半砂瓶中,塞口,煮两食顷,温服。予在江西,有医僧鉴清,善治发背疽。得其方,用老翁须,余颇神秘之。后十年,过金陵,闻医王琪亦善治疡,其方用水杨藤,求得观之,乃老翁须也。又数年,友人王子渊自言得神方,尝活数人,方用大薜荔。又过历阳,杜医者治疡,尝以二万钱活一人,用千金藤。过宣州,宁国尉王子驳传一方,用金银花。海州士人刘纯臣传一方,用金钗股。此数君皆自神其术,求其草视之,盖一物也。余以《本草》考之,乃忍冬也。古人但为补药,未尝治疽。其用甘草煮饮之法,制方皆同。若仓卒求不获,只用干叶为散,每服三方寸,甘草方寸,酒煮服之亦可,然不及生者佳。”可见,在苏轼、沈括看来,“金银花”只不过是“忍冬”的民间俗称而已,其药用部位依然是忍冬的藤、叶、苗。

南宋《履巉岩本草》是本草书籍中首先记载“金银花”一名者:“鹭鸶藤,性温,无毒。治筋骨疼痛,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服。如只剉碎,用木瓜、白芍药、官桂、当归、甘草一处,用酒、水各半盏,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热服,善治脚气。一名金银花。”从内容论述特别是以“鹭鸶藤”作为药物正名来看,入药的主要部位为带叶的藤则是显而易见的。

南宋李迅的《集验背疽方》载有单用金银花的“治乳痈发背神方”:“金银花,一名忍寒草。上,采叶研为滓,每用不限多少,纳瓷瓶中,入水,用文武火浓煎,临熟入好无灰酒与药汁相半,再煎十数沸,滤滓,时时服之。留滓培干,碾罗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丸药。俟疾稍退,可以常服,盖其力轻甚故也。”张杲的《医说》引《夷坚志》云:“崇宁间,苏州天平山白云寺五僧行山间,得蕈一丛,甚大,摘而煮食之,至夜发吐,三人急采鸳鸯草生啖,遂愈。二人不甚肯啖,吐至死。此草藤蔓而生,对开黄白花,傍水依山处皆有之,治痈疽肿毒尤妙,或服或敷皆可,今人谓之金银花,又曰老翁须,《本草》名为忍冬。”由此可知,南宋之后,虽然已有“金银花”之名,但临床使用的仍是忍冬的藤茎或全草,“金银花”可以说只是形容其植物特征的专用名词而已,实际上并不专以花蕾入药。

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也有单用忍冬草一味的“忍冬丸方”:“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茎、花朵皆可用。一名老翁须,一名蜜啜花,一名金银花。洗净用之。”说明此时已逐渐由先前单用茎、叶,发展为茎、叶及花均可入药。

明代朱木肃 的《救荒本草》首次以“金银花”作为忍冬的正名,其文曰:“金银花,《本草》名忍冬,一名鹭鸶藤,一名左缠藤,一名金钗股,又名老翁须,亦名忍冬藤。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辉县山野中亦有之。其藤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草。附树延蔓而生,茎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薜荔叶而青,又似水茶臼叶,头微团而软,背颇涩,又似黑豆叶而大,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白色,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本草》中不言善治痈疽发背,近代名人用之奇效。味甘,性温,无毒。”不难看出,《救荒本草》是基于忍冬的花与叶可以食用才将“金银花”作为忍冬的正名的,目的是使与其所自称的“救荒本草”一名相符合,并且从“治病,文具《外科精要》及《本草》草部‘忍冬’条下”的论述来看,朱橚认为金银花的治病功效与忍冬的茎、叶是完全相同的。

明代吴正伦《养生类要·后集·冬月诸症治例》云:“忍冬花酒(即金银花也),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乳痈、便毒、喉闭乳蛾等症,不问已溃未溃,用金银花连茎叶捣烂,取汁半钟和热酒半钟热服,甚者不过三五服即愈;如无鲜者,用干的一二两,水一钟煎半钟,冲上热酒半钟和服。此二方,其药易得,其功甚大,山乡僻邑无医之处,尤宜知此法,以备不虞。”此处虽以“忍冬花”代称“金银花”,但药用部位却是“花连茎叶”,提示此时仍旧是茎、叶及花同等入药。

此后,兰茂的《滇南本草》云:“金银花,味苦,性寒。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丹瘤、瘰疬。藤能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这可能是现存文献中将金银花与忍冬藤的功用分而论之的最早记载。

但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仅以“忍冬”作为正名,而且在“释名”中虽然列举了“金银藤”、“鸳鸯藤”、“鹭鸶藤”、“老翁须”、“左缠藤”、“金钗股”、“通灵草”、“蜜桶藤”等诸多异名,唯独没有“金银花”,但却在“发明”中说:“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在“集解”中又说:“四月采花,阴干;藤、叶,不拘时采,阴干。”综观《本草纲目》所引“附方”,也都是茎、叶、花均可入药的,如引《万表积善堂方》云:“一切肿毒,不问已溃末溃,或初起发热,用金银花(俗名甜藤),采花连茎、叶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滓敷上。败毒托里,散气和血,其功独胜。”

明代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更云:“花名金银花、金钗股、老翁须;藤名鸳鸯、鹭鸶、左缠、蜜桶;统名忍冬、通灵草。功相并,形相肖,色相同也。夏采花,秋采叶,冬采藤。”以茎、叶、花同等入药,是不彰自显的。

贵花而贱藤始自清代,不同产地金银花分优劣始于民国

明代的诸多本草著作尚说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大约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贵花而贱藤,代表性言论如《得配本草》云:“藤、叶皆可用,花尤佳。”《本草备要》云:“花、叶同功,花香尤佳,酿酒代茶。”《本草求真》云:“花与叶同功,其花尤妙。”究其原因,王家葵在《中药材品种沿革及地道性》一书中指出:恐与当时讲究饮用金银花茶和制作金银花露有关。《本草求真》“金银花”条提到:“江南地方,以此代茶。”《植物名实图考》云:“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金银花露的制作见于《本草纲目拾遗》:“金银露,乃忍冬藤花蒸取,鲜花蒸者香,干花者少逊,气芬郁而味甘,能开胃宽中,解毒消火,暑月以之代茶,饲小儿无疮毒,尤能散暑。”

另一个原因,笔者揣测可能与温病学派的异军突起与兴盛也不无关系。清代刘奎在《松峰说疫》中以“银花”为正名组方用药。如《松峰说疫·卷之一》说:“松峰曰:冬时亦有热疫,余子秉锦,于深冬时,忽患四肢走注疼痛,余以治周痹之法治之,不应,遂自用银花、草节、羌、防、荆芥、薄荷、桑枝、黄芩、栀子、生地凉散败毒之品加减出入,服三四十帖始愈。后闻其时患此症者甚多,始知此亦疫症也。”另一著名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沿用《松峰说疫》的做法,并尤其擅长运用金银花,创制了数首以金银花为主要组成药物的方剂,应用于温热病的治疗,如著名的银翘散、清营汤等。

由于在泡茶饮用、制造药露、防治瘟疫等方面,清代的时人均认为金银花优于忍冬藤,加之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对地道药材的日益重视,于是在1928年由绍兴和济药局刊印的曹炳章所著《增订伪药条辨》才对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做出优劣之分:“金银花,产河南淮庆者为淮密,色黄白,软糯而净,朵粗长,有细毛者为最佳。禹州产者曰禹密,花朵较小,无细毛,易于变色,亦佳。济南产者为济银,色深黄,朵碎者次。亳州出者朵小性梗,更次。湖北、广东出者,色深黄,梗朵屑重,气味俱浊,不堪入药。”

金银花异名甚多,1977年始有“山银花”之名

自古至今,金银花的名称甚多且十分混乱。其命名之故,历代医家也多有解释。原植物之所以称为“忍冬”,《神农本草经集注》云:“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本草蒙筌》亦云:“忍冬,凌冬不凋,名由此得。”很明显,因其能忍受冬天的寒冷而叶子不凋落,为了突出强调其耐寒性强的生长特性,故名“忍冬”(《肘后备急方》)、“耐冬”(《圣济总录》)、“忍寒草”(《集验背疽方》)、“忍冬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之其入药部位多为藤、花,由此而衍生出“忍冬藤”(《朱氏集验方》)、“耐冬藤”、“过冬藤”(《中国药学大辞典》)、“忍冬花”(《养生类要》)、“忍冬藤花”(《羊毛温论》)、“忍冬蕊”(《中国药物学》)、“忍蕊”(《实用中药学》)等名称。

《苏沈良方》不仅对忍冬的植物形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而且还对一些异名做出了解释:“忍冬,叶尖,茎圆生,茎叶皆有毛,田野篱落处处有之。两叶对生,春夏新叶梢尖而色嫩绿柔薄,秋即坚厚色深而圆,得霜则叶卷而色紫,经冬不凋。四月开花,极芬芳可爱,似茉莉瑞香。初色白,数日变黄,每黄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花开曳蕊数茎如丝,故一名老翁须,一名金钗股。冬间叶圆厚,似薜荔,故一名大薜荔。”可见,因为原植物的花初开时呈白色,一二天后便逐渐渐转为黄色,新旧相参,黄白相映其间,故而得名“金银花”。“银花”(《仙传外科集验方》)、“金银藤”(《普济方》)、“金银花藤”(《医学纲目》)、“银花藤”、“金银花草”(《中国药学大辞典》)、“金花”(《现代实用中药》)、“金藤花”(《河北药材》)、“银花秧”(《中药材手册》)等,均是由此而衍生的异名。

原植物忍冬的花往往成对而生,每两朵花同生长于一个总花梗的顶端,故又叫“双花”(《中药材手册》、“二花”(《本草秘录》)、“二宝花”(《中国药学大辞典》)、“双宝花”(《药物学注释》)、“两宝花”(《常用中草药的加工炮制》)、“二苞花”(《本草钩沉》)、“双苞花”(《浙江民间草药》)等。

忍冬属于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蔓延树上,藤多左缠,故又名左缠藤”(《本草蒙筌》)、“左转藤”(《类编朱氏集验方》)、“左缠”(《外科理例》)、“左纽”、“左纹藤”(《中国药学大辞典》)、“右旋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等。

忍冬开花的时候,黄白花对开,如同美丽的鸳鸯一般,故“土人呼为鹭鸶花,取其形似也”(《曲洧旧闻》)。“鸳鸯藤”(《本草纲目》)、“鸳鸯草”(《证治准绳》)等与此相关的名称,亦随之而生。

忍冬,“四月开花,极芬,香闻数步”(《苏沈良方》),“其香清远,马上闻之,颇似木樨”(《曲洧旧闻》),这应该是“蜜啜花”(《世医得效方》)、“蜜杨藤”(《本草纲目》、“五里香”(《曲洧旧闻》)、“甜藤”(《本草述》)等名称出现的重要原因。

民国年间,又将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分别冠以不同的名称以资区别:“金银花,产河南怀庆者为怀密……州产者曰禹密……济南产者为济银。”(《增订伪药条辨》)现代以来,“苏花”、“南银花”与“禹花”及“禹银花”、“东银花”等,分别指称来源于江苏、河南和山东等地的金银花。

1977年版的《中国药典》,首次将金银花的植物来源分为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和毛花柱忍冬四种,这可能是“山银花”之名的最早出处。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的《中药志》始云:“华南忍冬,别名山银花、土银花。”自此以后,《全国中草药炮制规范》《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等所谓的权威性工具书争相引用,最终才导致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将金银花分列为金银花和山银花两个品种。

综上所述,忍冬是金银花最早的药用名称,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以不同的部位入药的。大致来说,宋代以前只用茎、叶,无金银花之名;以花入药始于宋代,清代之前则茎、叶、花同等入药;贵花而贱藤始自清代,民国时期才对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做出优劣之分。这就是金银花药用部位历史沿革的真实过程。同时,金银花在历史上曾有数十种名称,一方面说明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随时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功效、产地等特征给予不同的命名,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数十种异名不太可能仅仅指称一种原生植物。

另外,清代以前的本草书籍大都记载金银花的花、藤、叶均可入药,功效大致雷同,我们今天将忍冬的花与藤作为不同药物入药的做法是否得当,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大问题”。

忍冬是什么植物

忍冬是忍冬科忍冬属的多年生常绿缠绕灌木,又叫金银花,金银藤。
叶片是纸质的,卵状披针形或者是倒卵形。多是在四月到六月之间开花,花色为白色,后期慢慢变为黄色。花后结果,果实为原型,成熟后会蓝黑色,果期在十月到十一月之间。它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对气候,土壤的要求都不高,因此分布广泛。
忍冬是忍冬科,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带叶的茎枝名忍冬藤,供药用。亦作观赏植物。中国大部分地区多有分布,不少地区已栽培生产,其中以河南、山东所产最为闻名。日本和朝鲜亦有出产。

金银花名称的由来

据有学者考证,“金银花”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的《履巉岩本草》中,《履巉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彩色本草图谱。该书下卷中载有“鹭鸶藤,性温无毒,治筋骨疼痛,名金银花。”书中所附彩图与现在的金银花植物完全一样。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中,在忍冬条目下有了忍冬异名“左缠藤、金银花、鹭鸶藤”等的记载。明末张景岳的《本草正》中载有:“金银花,一名忍冬。”开始用“金银花”作为药物的正名,用“忍冬”作为药物的别名。清代以后,“金银花”被正式定为药物的正名,其它均为别名。
关于药用部位,明代以后,医家才逐渐发现金银花花蕾的作用要远大于其茎、叶,在《得配本草》中记述有:“金银花,藤、叶皆可用,花尤佳。”在现代医药典籍中,仍有金银花和忍冬藤两种药物,但都是在金银花条目下附录忍冬藤。一般认为金银花性味甘、寒,入肺、胃经,功效是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等疾病。忍冬藤性味甘、寒,入心肺经,功效是清热,解毒,通络。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传染性肝炎,痈肿、疮毒和筋骨疼痛等疾病。由此可见两种药物的对症上存在差别,并不能相互替代。
现代医学研究,金银花含有挥发油,木犀草素、绿原酸、异绿原酸、番木鳖苷、肌醇等,其主要的抗菌成分是绿原酸与异绿原酸,能调节体温中枢,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葡萄球菌、溶血性连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金银花在我国分布很广,辽宁,陕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以及江浙等省(区)都有分布,但有些是金银花的代用品种,如华南忍冬、灰毡毛忍冬等。野生金银花主要产于湖北、四川、陕西等地,多生于山坡、林间及路旁。人工栽培的金银花主要产于山东、河南等地。其中河南产的被称为“南银花”“密银花”,山东产的称为“东银花”或“济银花”。
在河南北部,有一个关于金银花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在五指岭山腰里住着一个姓金的采药老汉,他和山下一位姓任的老中医合伙,在山下开了一家中药铺。金老汉膝下有一个女儿,叫银花,任老中医膝下有一个儿子,叫任冬。任冬与银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的老人打小就给他们订下了终身。
却说五指岭上,住着一个瘟神,每日吞云吐雾,散放瘴气,传播瘟疫。自从它来到五指岭,五指岭一带染上疫病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不断有人因瘟疫死去,百姓们被深深的笼罩在一片恐怖的阴影下备受煎熬。为了治疗瘟疫,银花父女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到高高的五指岭上去为乡亲们采挖救命的药草。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此时的银花已是一个水水灵灵的大姑娘了,皮肤白皙,身材窈窕,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每一点都恰到好处,没有一丝一毫的多余。她聪明能干、贤淑大方,在家中,里里外外一把手,从来不让父亲多操心。银花也因贤能、孝敬出了名,周围十里八乡的,没人不知道五指岭上住着一位能干的漂亮姑娘,小伙子们谁不羡慕任冬呀,都夸他有福气。
银花姑娘的美丽,让瘟神垂涎,银花父女天天上山采药为乡亲们治病,让瘟神恨得直咬牙切齿。瘟神天天都在盘算着要对银花父女下手,要除掉金老汉,占有银花姑娘。
由于瘟神不断施放毒气、瘴气,五指岭一带的瘟疫更加重了,病人越来越多。任老医生眼看店中的药材快用尽了,连连催促银花父女多送些药材来。然而,任老医生哪里知道,这高高的五指岭山上,除瘟神洞窟附近,别处已很难采挖到有用的药材了。可是,治病没有药材不行啊!为了乡亲们,银花父女只能冒险到瘟神洞窟附近的山上去采药。
银花父女日复一日的上山采药,终于被瘟神发现了行踪终。这天,他们仍同往常一样上山去采药,对尾随其后的瘟神一点都没觉察。在银花父女忙着采药不备时,把金老汉打下山崖,将银花姑娘抢进了魔窟中。银花姑娘的美貌瘟神早就有所耳闻,但见到银花时,其美丽仍然使它吃惊得目瞪口呆,两只贪婪的眼睛都要冒出火来了,因此,它恨不得立马就能与银花姑娘成亲。面对瘟神的威逼,银花姑娘宁死不从、拼命的抗争。她用手抓,用脚踢、用牙咬……把凶恶的瘟神弄得手忙脚乱,狼狈不堪。无计可施的瘟神只好把她囚禁到魔窟中的石牢里。
山下的任老医生,连续几天不见银花父女下山送药,甚是担忧,于是让儿子任冬上山去看个究竟。任冬去金老汉家中没见到人,就翻山越岭的在五指岭上四处寻找,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离魔窟附近山崖下的草丛中找到了已昏死过去的金老汉。任冬救醒金老汉,金老汉说完‘瘟神把他打下山崖,抢走了银花,要任冬一定想办法救出银花’的话后就去逝了。任冬擦干眼泪,忍着悲伤,找到瘟神洞窟,在夜色的掩护下,从石牢中救出了银花。
见到任冬哥哥,听到父亲被害死的噩耗,银花姑娘忍不住满怀的悲痛,扑到任冬的怀中放声大哭起来,她把满心的悲痛、委屈、愤怒和对亲人的依恋化做不尽的泪水任其流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任冬胸前的衣衫已被她的泪水浸透了几次。银花止住哭泣,站起身来,擦干泪水,发誓一定要打败瘟神,为惨死的父亲报仇!要把五指岭的老百姓从瘟疫笼罩中解救出来!
银花想起在瘟神的石牢里,曾听守牢小卒说过:“要想治愈瘟病除非有金藤花,要想打败瘟神非药王不可”。于是,商定同任冬一块前往蓬莱岛的灵芝洞中去请 “药王”。
银花和任冬要去蓬莱岛请“药王”的消息不知怎么被瘟神知道了,瘟神气得暴跳如雷、哇哇大叫。在去蓬莱岛的半路上,任冬与银花还是被气急败坏的瘟神追上了。只见瘟神踏着黑云,瞪着灯笼似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伸出利爪,直朝银花姑娘扑了过去。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任冬挺身挡在了瘟神前面,拼死缠住瘟神,掩护银花逃离去求救“药王”。任冬同瘟神打了一天一夜,终因体力不支,被瘟神扔进背影潭里淹死了。
银花姑娘逃过瘟神的魔爪,到蓬莱岛的灵芝洞中找到药王,一起前往五指岭,打败了瘟神,治好了乡亲们的疫病。从此,五指岭一带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乡亲们重新过上了幸福祥和的生活。
银花姑娘孤伶伶的一人回到家里,想到含恨死去的父亲,惨死在瘟神手中的任冬哥哥和悲伤去世的任老医生,不禁悲愤交集……
她来到燕儿坡上任冬的坟前,回想起同任冬哥哥相亲相爱的幕幕往事,同父亲、同任老医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是那可恨的瘟神害得自己家破人亡,把自己同亲人们分隔在阴阳两个世界。想到以后再也见不到父亲、任老医生和亲爱的任冬哥哥了,顿时泪如泉涌,那止不住的泪水如断线的珍珠,洒落在任冬坟前的泥土中。奇怪的是,那些掉进泥土的泪珠儿,如同入土的种子,化作一片绿油油的幼苗钻出地面,转眼间就变成了蓬蓬茂密的“金花藤”。看着这蓬蓬茂盛的“金花藤”,银花触景生情,更加悲伤,于是,一头撞向了任冬坟前的石碑上。
银花姑娘死了,乡亲们怀着悲痛与崇敬的心情把她同任冬葬到了一起,为的是了却他们生前那段美好的情缘。此后,不仅在燕儿坡上长满了“金花藤”,五指岭上也长满了“金花藤”。每到初夏时节,茂盛的“金花藤”上都会开满金灿灿、银闪闪、光彩夺目的“金藤花”,漫山遍野,如云似霞。原来每个花柄上只开一朵的“金藤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双成对的开放了。乡亲们都说:“金花藤”是银花姑娘的泪珠儿落到任冬坟前土中变的,是银花和任冬的精神化成的,那成对开放的金色的、银色的花朵,就是他们的爱情之花。这些朴素的花朵似乎在告诉人们一条真理:爱情之花不一定美丽,芳香一样可以永恒!
说来也怪,凡是患了瘟疫的病人,只要摘几朵“金藤花”,冲泡后当茶喝下去,或是到开满“金藤花”的园地中闻一闻花香,疫病立刻就痊愈了。自从五指岭上开满“金藤花”后,瘟神再也不敢来了,因为瘟神害怕“金藤花”呀!
后来,人们为了记念这两个为打败瘟神而献身的年轻人,把“金藤花”名字改称“金银花”或“任冬花”,又叫做“忍冬花”。为了表示对银花与任冬的敬仰和祝福,人们又把这种不成双成对不开花叫做“鸳鸯花”、“二花”、或者“双花”。
由于金银花的神奇防病治病功能,使金银花成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用作预防、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一些恶性传染疾病(如“非典”、“流感”等)的方剂中,且屡建奇功,为世人所熟知。
据有人统计,金银花配伍的中成药有200多种,市场知名度较高的有银黄滴丸、脉络宁、清开灵、双黄连、清热解毒口服液等产品。目前,金银花除药用外,还被添加到保健品、牙膏、饮料、化妆品中,成为人们经常可以接触到的物品。
金银花栽培十分方便,播种、分株、压条、扦插繁殖均可。金银花枝条柔软,易造型,可盆栽观赏,又可做庭院绿化。金银花常绿,花期长,花型别致,香味浓郁,抗旱、抗涝、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也不严,土壤酸、碱、肥、瘦、厚、薄均可生长。近年来,随着树形良种金银花的培育成功,金银花已成为一种优秀的生态经济作物走向了全国各地。
金银花于春末夏初开放,良种树形金银花的花期长达180余天。在金银花开放的季节里,你如果有幸走近长满金银花树的原野,在习习的微风中,沐浴着扑鼻的金银花香,哈哈,那将是一中怎样的感觉啊!你能不心旷神怡吗?
亲爱的朋友,在你赏花之余,可千万不要忘记这美丽的花朵和多姿多态的藤蔓还是一味神奇的中药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9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