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和功效

生活小常识 2023-07-13 18:22:44

“风池穴”。“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穴”。

风池穴的准确位置

在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简易取穴方法:大拇指、中指自然放到枕骨两边,轻轻的滑动,到后枕部有明显的两个凹陷就是风池穴。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

1、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等。

2、治疗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3、缓解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失眠、宿醉等。

风池穴的配伍

配大椎穴、后溪穴主治颈项强痛。配睛明穴、太阳穴、太冲穴主治目赤肿痛。配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对突眼症有一定的疗效。

穴位密码-风池穴

《内经·风论》日:“风者,百病之长也”,风池是“治风”的重要穴位。

风池,最早出现于《灵枢·热病》篇,其日:“所谓五十九刺者,……凡十痛。……,凡六瘠。……,风池二,天柱二。”

池者,孔安国日:“停水日池”,又日:“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高颠之处,惟风可到:本穴在头项后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其状如“池”,为风邪容易蓄积之所、风邪容易侵入之处,是治疗风邪之重要穴位,所以其名称日风池。别名为”热府”。

风池穴( Fēngchí GB20

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 胸锁乳突肌 与 斜方肌 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快速取穴:正坐,后 头骨 下两条 大筋 外缘陷窝中,与 耳垂 齐平处即是风池穴。

归经: 足少阳胆经

局部解剖

皮肤 皮下组织 斜方肌和乳突肌之间 头夹肌 头半棘肌 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

风池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深部为延髓,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针刺深度与角度。黄建华等认为风池穴深部分布着枕动脉、静脉分支,内侧中间为延髓,故不可向内上方深刺,否则刺伤延髓发生内出血而导致死亡。临床上对于风池的应用有很多针刺方向,如向对侧眼球、对侧眼内眦、朝向鼻尖、朝向同侧口角、朝向咽喉以及横向透刺等,大部分医家认为朝向鼻尖、同侧口角、咽喉以及横向透刺较为安全。

不同针刺方向

1、向鼻尖方向斜刺

可以治疗包括头痛、中风感冒、颈项强痛等外感病以及眩晕、热病、鼻渊等多种疾病。

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加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以及有怯风散寒之功效,尤其是针对风寒表实证,采用此法其效果更加显着。

针刺风池穴朝鼻尖方向进针对椎动脉及椎静脉神经从有着调节作用,解除或缓解椎一基底动脉痉挛,以及进一步改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

2、向对侧眼球方向

根据临床经验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主治偏正头痛、调节椎动脉的功能以及改善血管的运动异常;

3、向同侧眼球方向

刺入风池穴后针尖朝同侧眼球方向可以治疗眩晕、枕大神经痛、颈椎病、中风偏瘫以及眼疾等。

4、向咽喉方向

针刺风池穴针尖向咽喉方向刺,主要可以改善椎动脉供血及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症。在临床上假性延髓麻痹所表现的主要特征为吞咽障碍、语言障碍、构音障碍等。

石学敏等针刺风池穴治疗假性延髓麻痹,针刺风池穴后针尖朝向喉结方向震颤刺入,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补法操作1分钟,患者需感到咽喉麻胀为佳。

5、横刺透风府

风池横刺透风府常用于外感症状如发热、鼻塞、头项强痛等,以及可以治疗颈椎病、耳鸣等症状。

主治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上重要的穴位,阳维脉以及阳跷脉亦交会于风池穴。

中医讲”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思想,应用风池穴可以治疗的范围相当广泛。

包括头部躯体相关痛症如颈椎病、头痛、落枕、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及腰痛:

五官病症如鼻炎、近视、视神经萎缩、耳聋、斜视、牙痛、青光眼、上睑下垂、鼻窦炎、结膜炎、视神经炎;

以及其他病症如眩晕、面神经麻痹、失眠、假性延髓麻痹、高血压病、面肌痉挛、血管性痴呆、神经衰弱等疾病等。

现代研究

1、头痛

2、 枕神经痛

临床上风池穴运用不同的刺激手法及适当配穴来治疗许多病症,多能够得到显着的疗效。

中医妈妈讲小儿推拿穴位:揉拿风池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拿风池——小儿推拿起式第四招
风池(古时候叫耳后高骨)

定位取穴: 耳朵耳垂后面有个骨头,耳后高骨就是这个骨头的后表面,骨头后面与颈后肌腱之间又有个凹陷的地方,风池就在这个凹陷处,所以耳后高骨和风池穴的定位有些小小的区别。但是在操作时一般都会一起揉,所以这两个穴位可以当成一个穴位来看,它的作用也基本上是一样的。风池和耳后高骨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一般定位也不一定说要很精准,因为我们用手法的时候,都会揉到一个面,不是一个点。

功效主治: 疏风散寒,发汗解表,镇静安神

作用机理:? 根据这个穴位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在我们说的胆经经过的地方,所以当你揉按这个穴位时,就有疏通胆经瘀滞的作用。胆经的运行方向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说肝木是往上升的,而胆和肝又是一个循环,一个升一个降,所以胆经的方向是下降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气血运行到头面部后要沿着经络往下走,沿着我们身体侧面这条线一直走到我们的脚上,如果这条经络有瘀滞气血就下不来,郁滞在头部就会出现头痛,而且一般都是偏头痛,或者一边脖子痛,不会觉得头顶痛的,就是这样一种特点。

学员问: 我的肩颈很硬就是胆经有瘀滞吗?

答: 是的,但是不单单是胆经这一条。

学员问: 有些头痛就像戴着一顶金箍帽一样呢?

答: 那就是几条经络都有瘀滞了。

所以当有一边头痛的时候,你去揉按风池,它就有疏散头枕部郁滞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疏风散寒的作用。疏风散寒大家都知道的,有时候感冒出现一边的头痛,这种情况下的头痛多是胆经的瘀滞,风池穴的功效就是把头面部的瘀滞清理掉,让气血能降得下来,经络没有淤堵了,头痛症状就会缓解。

镇静安神的作用怎么理解?如果你的胆经瘀滞在上焦,气血郁滞化热会引起心火比较旺,就有点上火的感觉,这时人的心情会比较烦躁,睡眠就会不安稳,只要你把郁滞疏通开,气血能正常降下来,心火就能收敛到肾水里,这时会觉得比较轻松舒服,也会感觉比较安静,晚上也能睡得好了,所以说它有镇静安神作用,关键是把胆经郁滞疏通,让气血能降下来。?

操作手法: 揉按法或揉拿法

?什么叫揉按法呢?就是用一个手指去揉它,或者两边同时揉(见视频),小孩子躺着睡的时候,我们就用两个手从下面托住头来揉按。

学员问: 要多大的力量?

答: 躺下来的时候头部不是有些重量嘛,揉按的时候只要微微把他的头托起来,这个力度就够了。实际上这个力度也正好是摸到骨面的力度。

如果小孩子在感冒的时候,你揉按风池穴是蛮痛的,一般小孩会比较抗拒,不给揉的,所以做这个手法的时候,要跟小孩做适当的沟通,争取得到他的配合。

我儿子以前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白天玩水玩得太过,受凉后到晚上感冒鼻塞,一个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就给他做头面部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迎香,做到风池的时候,他就觉得特别痛,一痛了他就不给你按,这个时候你只能一边鼓励他一边继续按,按着按着,他突然就告诉我说,妈妈,我的鼻子不堵了,接着很快就睡着了,基本上我还没有按完,他就睡得呼呼的。这就是说明,通过揉按风池,把风寒引起的郁滞打开,鼻塞自然就消失了。所以说风池穴祛风散寒的作用也是非常好的。

还有一种是拿法,比如说孩子是站着或坐着的时候,可以两个手一起,一边揉一边拿,这个叫揉拿法。

学员问: 揉拿风池的位置是头后面很大的区域吗?

答: 这个关系都不是很大,因为胆经从颈侧上到头部,在头两侧来来回回转了好多个圈,所以只要揉头枕这个范围就行,都有疏通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种按法,就是找最痛的地方按着不动,越不给你按的地方你越要去按,那个痛点的效果是最好的啦。

学员问: 孩子睡着了也能按吗?

答: 可以的,让孩子平躺着睡,你就手托着头揉;或者他侧着睡的话,你就揉完一侧再揉另外一侧。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只要好操作就行。因为你要小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要求来摆姿势的话是有难度的。

手法的力度要注意由轻而重,逐步加力。别说小孩子,来我们这里做推拿的大人,经常是一按到这个地方,都开始飙汗,然后按其他地方汗又收回来了,所以这个穴位的发汗力量也比较强。

学员问: 那发烧的时候可以用吗?

答: 当然可以用,你看它发汗力量那么强,它可是发汗要穴啊。

临床运用: 风池是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要穴,可适用于各种感冒症状,力度可以根据症状来定,如果症状比较重,汗比较难出的,力度可以大一些;如果症状比较轻,汗比较容易出,做了前面几个手法后小孩已经想冒汗了,做这个穴位的力度就可以轻一些。揉按的力度自己可以根据病情轻重需要灵活掌握。

另外因为这个穴位涉及到整个胆经这一块,所以除了感冒症状,还有各种头面部的症状,比如说头痛,或者眼睛红,或者眼睛流泪,或者鼻炎啊,耳鸣啊耳聋啊等等,只要是头面部症状,也可以用到这个穴位的,就是这么简单。

注释解惑: 风池穴也是小儿推拿起式的第四招。为什么要把这一招加上去呢,实际上也是有讲究的。因为前面的几个穴位,开天门是往上走的,推坎宫是横着走的,揉太阳是交叉着走的,还少一个下降的,对不对?这个风池就是下降的。所以我们要做完一套完整的起式的话,有升有降,有左有右,相互调和,就是这么个意思。如果没有第四招,那你就少了个往下降的,不利于气血的循环。这样做好准备活动后,下面就进入正式治疗了。

学员问: 这几个手法要做多长时间啊?

答: 如果是作为起式的话,每个穴位一般是做24下;如果作为治疗感冒,则要1-2分钟。头面部的手法,这几个就是最常用的,因为它们都有比较强的发汗力量。如果你不做这个穴位,只做手上的穴位,其实也有发汗的作用,只是效果就来得没那么快。小孩子发烧后出不了汗的话,烧得会越来越高的,父母会比较紧张,配合起来做会更容易看到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90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