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又名豕零、野猪食,为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南方全年皆可采收,北方多在夏、秋两季采收。野生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故寻找比较困难。据有经验的药农介绍,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过后地面仍显干燥,现在猪苓已能够人工培养栽种。挖出猪苓后去掉泥沙,晒干即可入药。猪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肾、膀胱经,含有麦角甾醇、生物素、糖类和蛋白质等成分,具有利尿渗湿的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等症,为“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
……
配黄芩:本品补阴,走血分,益阴气泻火盛,苦能燥湿,祛大肠湿热,清利血便。黄芩苦寒,入大肠经,泻热燥湿,泻火解毒,治湿热泻痢。二药相伍,相须为用,相辅相成,共奏清热止痢之效。
配生地:地肤子苦寒,清热泻火,可用于热盛之目赤肿痛;生地甘苦寒,亦能清热泻火;二药相伍,地肤子偏于清热,走而不守,生地偏于养阴生津,守而不走,用治目赤,疗效大增。《得配本草》曰:“地肤子得生地,台风热赤眼。”
配牡蛎、山药、五味子:“地肤子,治淋漓水清热。 ……但虚火念而热得恣,固当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补味同入,则小水既利而血益虚,血虚则热益生,热生则淋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蛎、山药、五味收涩之剂,俾清者清、补考补、通者通、涩者涩、滋润条达而无偏胜为害之弊矣。”
方剂制剂
地肤子汤(《济生方》) :本品、猪苓、通草、知母、黄柏、瞿麦、枳实、冬葵子、甘草梢。利尿除湿。主治热淋。小便短赤不利,心烦欲呕,口苦粘腻,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
地肤大黄汤(《外台秘要》) :本品、大黄、知母,、黄芩、茯苓、芍药、通草、升麻、枳实、炙甘草。清热利湿通淋。治妊娠子淋。症见:妊娠期间,突感小便频蓑而急,尿黄赤,艰涩不利,灼热刺痛,面色垢黄,口干不多引饮,胸闷食少,舌红苔黄,脉滑数。
宣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党参、威灵仙、麦门冬、本品。主治阴分虚损,气弱不能宣通而致的小便不利。
济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熟地黄、生龟板、生白芍、本品。主治阴分虚损,血亏不能濡润,致小便不利。
地肤子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品、地榆、黄芩。主治血痢不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地肤子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品、生地黄,治肝虚目昏。
地肤子附方
治阳虚气弱,小便不利:野台参四钱,威灵仙钱半,寸麦冬六钱(带心),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宣阳汤)
治阴虚血亏,小便不利:怀熟地一两,生龟板五钱(捣碎),生杭芍五钱,地肤子一钱。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济阴汤)
治妊娠患淋,小便数,去少,忽热痛酸索,手足疼烦:地肤子十二两,初以水四升,煎取二升半,分温三服。(《子母秘录》)
治久血痢,日夜不止:地肤子一两,地榆三分(锉),黄芩三分。上药拇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治目痛及眯忽中伤,因有热瞑者:取地肤子白汁注目中。(《僧深集方》)
治雀目:地肤子五两,决明子一升。上二味捣筛,米饮和丸。每食后,以饮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广济方》地肤子丸)
治肝虚目昏:地肤子一斤(阴干,捣罗为末),生地黄五斤(净汤捣,绞取汁)。上药相拌,日中曝干,捣细罗为散。每服,空心以温酒调下二钱,夜临卧,以温水调再服之。(《圣惠方》地肤子散)
治胁痛,积年久痛,有时发动:六、七月取地肤子,阴干,末。服方寸匕,日五、六服。(《补缺肘后方》)
治跳跃举重,卒得阴颓:白术五分,地肤子十分,桂心三分。上三物,捣末。服一刀圭,日三。(《肘后方》)
治疝气:地肤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钱,酒下。(《简便单方》)
治痔疾:地肤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陈粟米饮调下,日三。(《圣济总录》地肤子散)
治吹乳:地肤子为末。每服三钱,热酒冲服,出汗愈。(《经验广集》地肤酒)
治雷头风肿: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取汗愈。(《圣济总录》)
治肢体疣目:地肤子,白矾等分。煎汤频洗。(《寿域神方》)
治痈:地肤子、莱菔子各一两。文火煎水,趁热洗患处,每日二次,每次10—15分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风热赤眼:有地肤子一升(焙)、生地半斤取汁,共用饼,晒干,研细。每服三钱,空心服,酒送下。
目痛、眯目:用地肤子榨汁点眼。
雷头风(按:此病是头面肿痛、恶寒发热、太似伤寒):用地肤子同生姜研烂,热酒冲服汗出即愈。
疝气:用地肤子炒后研细。每服一钱,酒送下。
血痢不止:用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温水调下。
(21)妊娠患淋:用地肤子十二两,加水四升,煎至二升半,分次服下。
(22)小便不通:用地肤草榨汁服,或用地肤草一把,加水煎服。
(23)眼睛受伤陷下,弩肉突出:用地肤叶(洗去土)二两,捣烂榨汁,每取少许点眼。冬季无鲜叶,取干叶煮成浓汁亦可。
地肤子的副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6—15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配伍
黄柏为佐,苦参为佐,恶螵蛸。
脾胃虚寒者忌服。
地肤子的真伪鉴别
地肤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的果实。近年来,中药材市场上有用天仙子、藜、岗松等冒充地肤子者,由于地肤子与伪品性状相似,不易区分,现将地肤子的真伪鉴别方法介绍如下。
真品:
真品地肤子的果实呈扁球状五角形,直径1—3 mm。外被宿存的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央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柄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形似芝麻。气微,味微苦。
伪品:
天仙子
本品为茄科植物莨菪的干燥成熟的种子,呈肾形或扁卵形,直径约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略尖的一端有点状种脐。剖面灰白色,油质,有胚乳,胚弯曲。无臭,味微辛。
藜
本品为藜科植物藜的胞果,呈扁平五角形,直径1—2mm。外面的宿存花被呈黄绿色,紧抱果实,先端5裂,基部中央有果柄残基,可见放射状排列的5条棱线,不具翅。内藏果实一枚,果皮薄膜状,半透明,易剥落。种子圆形,具黑色光泽。气微,味微苦。
岗松
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岗松的蒴果,呈钟形,带有细小果柄,萼筒直径约2mm,萼先端具5裂片,常向内卷。萼筒内蒴果已裂开,子房3室,中央伸出细长的宿存花柱。种子往往脱落不存,有的可见种子多数,细小,扁平圆形,红黄色,质坚硬脆。搓之发出特殊香气,味涩而辛。
上一页全文完(共 15681 字) 展开全部内容
……
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据说,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个恶日,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在五日要插菖蒲、艾蒿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后来的人们插艾蒿和菖蒲也是为了防病。艾蒿,又名家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上等药物。人们在端午节这天洒扫庭院,插艾蒿,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也是为了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二)石菖蒲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微温。
《本经》:"辛,温。"
《另口录》:"无毒。"
《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归经】 入口、肝、脾经。
《纲目》:"手少阴、足厥阴。"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经。"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功能主治】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治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别录》:"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作浴汤。聪耳目,益心智。"
《药性论》:"治风湿顽痹,耳鸣,头风,泪下,杀诸虫,治恶疮疥瘙。"
《日华子本草》:"除风下气,除烦闷,止心腹痛,霍乱转筋。治客风疮疥,涩小便,杀腹藏虫。耳痛:作末、炒,承热裹窨,甚验。"
王好古:"治心积伏粱。"
《滇南本草》:"治九种胃气,止疼痛。"
《纲目》:"治中恶卒死,客忤癫痫,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痈肿。捣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本草备要》:"补肝益心,去湿逐风,除痰消积,开胃宽中。疗噤口毒痢,风痹惊痫。"
《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痈。"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热病神昏,精神病。"
《广西中草药》:"治癫狂,惊痫,痰厥昏迷,胸腹胀闷或疼痛。"
菖蒲附方
治癫痫:九节菖蒲(去毛焙干),以木臼杵为细末,不可犯铁器,用黑豮猪心以竹刀批开,砂罐煮汤送下,每日空心服二、三钱。(《医学正传》)
治少小热风痫,兼失心者:菖蒲(石上一寸九节者),宣连、车前子、生地黄、苦参、地骨皮各一两。上为末,蜜和丸,如黍米大,每食后服十五丸,不拘早晚,以饭下。忌羊肉、血、饴糖、桃、梅果物。(《普济方》菖蒲丸)
治痰迷心窍:石菖蒲、生姜。共捣汁灌下。(《梅氏验方新编》)
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连翘三钱(去心),犀角一钱,川贝母三钱(去心),鲜石菖蒲一钱。加牛黄至宝丹一颗,去蜡壳化冲。(《时病论》)
治好忘:远志、人参各四分,茯苓二两,菖蒲一两。上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开心散)
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差暮剧,暮差朝发,狂眩:菖蒲、远志各二两,茯苓、人参各三两。上四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千金方》定志小丸)
治诸食积、气积、血积、鼓胀之类:石菖蒲八两(锉),斑猫四两(去翅足,二味同炒焦黄色,拣去斑猫不用)。上用粗布袋盛起,两人牵掣去尽猫毒屑了,却将菖蒲为细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白汤送下。(《奇效良方》)
治风冷痹,身体俱痛:菖蒲(锉)、生地黄(去土,切)、枸杞根(去心)各四两,乌头(炮裂,去皮脐,锉)二两,生商陆根(去土,切)四两,生姜(切薄片)八两。上六味,以清酒三升渍一宿,暴干,复纳酒中,以酒尽为度,暴干,捣筛为细散。每服,空心温酒调一钱匕,日再服。(《圣济总录》菖蒲散)
治耳聋:菖蒲根一寸,巴豆一粒(去皮心)。二物合捣,筛,分作七丸,绵裹,卧即塞,夜易之。(《补缺肘后方》菖蒲根丸)
治耳聋耳鸣如风水声: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二两,猪肾(去筋膜,细切)一对,葱白一握(擘碎),米(淘)三合。上四味,以水三升半,(先)煮菖蒲,取汁二升半,去滓,入猪肾、葱白、米及五味作羹,如常法空腹食。(《圣济总录》菖蒲羹)
治中暑腹痛:石苗蒲根三至五钱。磨水顿服。(《江西草药》)
治噤口恶痢,粒米不入者:石菖蒲一两,川黄连、甘草、五谷虫各三钱.为末,蜜汤调送少许。(《本草汇言》)
治霍乱吐泻不止:菖蒲(切焙)、高良姜、青橘皮(去白,焙)各一两,白术,甘草(炙)各半两。上五味捣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十数沸,倾出,放温顿服。(《圣济总录》菖蒲饮)
治赤白带下:石菖蒲、破故纸,等分。炒为末,每服二钱,更以菖蒲浸酒调服,日一服。(《妇人良方》)
治小便一日一夜数十行:-菖蒲、黄连,二物等分。治筛,酒服方寸匕。(《范汪方》)
治痈肿发背:生菖蒲捣贴,若疮干,捣末,以水调涂之。(《经验方》)
治跌打损伤:石菖蒲鲜根适量,甜酒糟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治喉痹肿痛:菖蒲根捣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之。(《圣济总录》)
治诸般亦眼,攀睛云翳:菖蒲自然汁,文武火熬作膏,日点之。(《圣济总录》)
治阴汗湿痒:石菖蒲、蛇床子等分,为末。日搽二三次。(《济急仙方》)
石菖蒲配伍应用
配远志:开窍散郁、强脑醒神。远志辛散、苦泄、温通,能交通心肾、安神益智,且又散郁化痰;菖蒲芳香、辛散、宣气,能除痰开窍、宁心安神,且又聪耳明目。二药配伍,相须为用,共奏开窍散郁、强脑醒神之功。如《千金方》开心散、《证治准绳》不忘散等,皆取二药相配,治迷惑健忘等效妙。
配磁石:益肾乎肝、宁心安神。磁石成寒,能益肾平肝、重镇安神;菖蒲辛温,能开窍宁心,安神定志。二药伍用,一开一补,相得益彰。善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之耳鸣耳聋及阴虚阳亢之头晕、心烦等症。
配生姜:豁痰开窍。生姜辛温发散,能祛痰除湿;菖蒲芳香化浊,能开窍宁心。二药配合,相须为用,功专豁痰化浊、宁心开窍。如《梅氏验方新编》即以此二药为方,共捣汁灌服,专治痰迷心窍等。
配黄连:化浊开胃、清热燥湿。黄连大苦大寒,燥湿清热,为治滠火郁结要药;菖蒲芳香辛温。化湿浊、和胃气,为疗湿浊阻胃良品。二药相配,芳香合苦寒,升降散收皆备,长予治疗湿热毒邪蕴结肠胃之“噤口热痢”,如《本草汇言》载,以二药配甘草等,专治噤口恶痢。
配蛇床子:爆湿杀虫、敛疮止痒。蛇床子与石菖蒲,二药皆辛苦而温,外用均有燥湿杀虫止瘁之力。二药相合,则药力更增,善疗湿疹瘙痒、疮癣顽疾。如《济急仙方》即以此二药组方,专治阴汗湿瘴。
【宜忌】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1《本草经集注》:"秦艽、秦皮为之使。恶地胆、麻黄。"2《日华子本草》:"忌饴糖、羊肉。勿犯铁器,令人吐逆。"3《医学入门》:"心劳、神耗者禁用。"
石菖蒲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3、炮制:
(1)姜制取石菖蒲片用中火炒热后.均匀加入姜汁炒干,取出,放凉。每100公斤,用生姜12.5公斤。
(2)麸制:取麸皮撒于锅内,待麸皮冒烟时,倒入石菖蒲片,用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麦麸,放凉。每石菖蒲100公斤,用麦麸12.5公斤。
菖蒲饮子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四一引《德生堂方》。
组成:川芎半两,猪苓(去黑皮)半两,藁本(净)半两,柴胡(去芦头)半两,菖蒲半两,干葛半两,甘草半两,桑白皮半两。
主治:四时伤寒,不问两感,头疼,发热憎寒,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盏半,生姜3片,同煎8分,去滓温服,滓再煎,如要出汗者,加连须葱白1根,同煎。7日内外皆可服,病在上则吐,在表则汗,下则泄,其病即解。
制备方法: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识别真假石菖蒲
真品石菖蒲 干燥根茎外观呈扁圆柱形,稍弯曲,有时分歧,一般长3——10厘米,有的长达20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灰黄色、红棕色或棕色,环节紧密,节间长约3——6毫米,有略呈扁三角形的叶痕,左右交互排列,下方具多数圆点状突起的根痕,并有细皱纹,节间偶见残留的叶基,纤维状,偶有短小细根;质地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淡棕色,可见环状的内皮层,维管束散在,中心部较显著;闻之气味芳香,口尝味微辛。
伪品岩白菜干燥根茎 外观呈类圆柱形而稍扁,直径比真品粗,为1——2厘米,表面为棕灰色至棕黑色,具密集而稍隆起的环节,节间长,节上偶见有棕黑色叶基残存,并有皱缩条纹及凹点状或突起的根痕;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呈粉红色,具有粉性,不具备正品断面的其它特征;闻之气微,无芳香气味,口尝味苦涩。
从以上特征可分辨石菖蒲的真伪。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菖蒲还具有镇静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驰缓肠管平滑肌的痉挛,而伪品既不与真品为同科植物,又不具有这些功效,误用伪品会贻误治疗,当慎辨之。
两种菖蒲应区分
菖蒲药用有石菖蒲和九节菖蒲两种。石菖蒲因其属于蒲类,绿叶昌盛,生于石旁而得名。九节菖蒲则属于另一种草本植物,古代文献称“一寸九节者良”。
石菖蒲:又名水剑草、水蜈蚣、山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其性味辛、苦,微温。能祛湿化痰、芳香开窍、和胃安神。主治痰湿蒙蔽清窍、神昏谵语、忧郁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神志不宁、胃脘腹痛、噤口痢疾等。凡阴虚阳亢者忌服。药理证实石菖蒲有镇静及抗惊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抑制胃肠异常发酵、弛缓肠管平滑肌痉挛、扩张支气管、镇咳平喘祛痰,强身益智和增强脑区域性代谢功能的作用,对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九节菖蒲:又名小菖蒲、京菖蒲、节菖蒲,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之根茎。其性味辛,微温。能温化痰湿、开窍醒神、和中开胃。主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痰厥、多梦健忘、脘腹痞满、呕吐恶心等。
药性比较:两药均有开窍醒神、和中开胃的作用;而石菖蒲偏于化痰安神,九节菖蒲偏于温化痰湿,可以替代应用。
上一页全文完(共 19324 字) 展开全部内容
酷暑一到,天气越来越热。在许多地方,在酷暑这一天有许多传统。让我们来看看暑热吃什么传统食物,暑热饮食有什么重要的。
小舒吃什么传统食物?
吃羊肉
徐州人埋伏吃羊肉,称为“埋伏吃羊”。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有句话叫“彭城一碗汤鸭羊,不用医生开药”。徐州人爱吃羊,无非是当地民歌“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吃面条
每天吃面条的习俗至少始于三国时期。055-79000:“拿毛巾擦汗,看娇然”。这里的汤饼是热汤面。055-79000说:“六月日食的汤饼叫辟邪。”五月是邪月,六月也触及邪月的边缘,所以也要“破邪”。在福田还可以吃水和炒面。所谓炒面,就是用面粉在锅里炒,然后加水和糖拌着吃。这种吃法在汉代的唐宋时期较为常见,但当时是先将麦粒炒熟,再将面食磨碎。唐代医学家苏公说,炒面可以除烦止泻,强大肠。
吃饺子
傅谚云:“萝卜二伏长,荞麦三伏能长”,“饺子二伏长,煎饼三伏摊鸡蛋”。首先吃饺子是一个传统习俗。人在二处食欲不振,往往比二处瘦,俗称苦夏。在传统习俗中,饺子是开胃和满足食欲的食物。
石鑫
过去有一种民间习俗叫“暑食新米”,即暑热过后,农民将新割下的稻谷磨成米,煮一顿饭,供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大家品尝新酒。据说“吃新东西”就是“吃新东西”,是酷暑节后的第一个新的一天。一般城市买少量新米用陈米煮饭,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吃三宝
“小暑,大暑,蒸沸”,小暑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三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消耗大。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退烧,防中暑。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有吃三宝——黄鳝、蜂蜜莲藕和绿豆芽的习俗。
暑热饮食有什么意义?
酷暑在炎热的夏天。此时饮食不宜过饱。平时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整体均衡,营养搭配,不挑食。
建议夏季多吃低糖、低盐、高碳水、高蛋白的食物,如淡水鱼、鸡鸭等,尽量少吃红肉和辛辣、油炸制品。此时适合食用的蔬菜有冬瓜、白萝卜、番茄,有助于祛湿化淤,改善胃肠功能;以及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等茶饮料,具有消暑祛湿的功效。
如果因为天气原因食欲不振,可以吃得清淡一点。尝尝粥。比如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木棉做的消暑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这个节气。多吃水果对防暑也有好处,但也不要吃太多,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保健也要注意适应季节变化。夏季高温季节,要注意劳逸结合,多注意身体变化,合理搭配饮食和运动,更好更健康地保持身体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87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仙茅功擅温补肾阳,妇女更年期高血压症
下一篇: 木槿花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