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
燥为秋季主气。以其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经急干燥的气候。燥邪感染途经,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热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有时也有凉燥病证。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损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火(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但火与温热,同中有异,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病邪;而火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
火热为病也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属内生者,则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素问·调经论》),以及朱丹溪所说“气有余便是火”等,就是指的这一类病证。另外,感受风、寒、暑、湿、燥等各种外邪、或精神刺激,即所谓“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可化火,故又有“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之说。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燥妄动,神昏谵语等症。“诸燥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临床所见火热病证,也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
(2)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食气”,壮火,就是指阳热亢盛的实火,最能耗伤人体的正气,而使全身性的津、气衰脱。
(3)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经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4)火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素问·痈疽》)。临床辨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此外,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火盛除可见血热或动血症状外,尚有火邪扰心的神志不安,烦躁,或谵妄发狂,或昏迷等症。
中医把六淫邪气又分成几类:
1:风邪。凡是致病中具有善行数变,清阳开泄等特性的外邪,均被称为“风邪”。中医里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也就是很多疾病都与风邪相关。
2:寒邪。中医里将自然界中所有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最容易耗伤人体阳气,也容易导致机体局部凝结不通出现各种疼痛。
3:湿邪。目前湿邪致病的人群逐年增多,什么是湿邪呢?湿邪就是自然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湿邪致病往往会诱发胸闷、中焦脾胃不舒而胀满、小便不畅等病症。
4:燥邪,凡是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均称为燥邪。其中又分为凉燥和温燥。
5:火邪,凡是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均被称为热邪。火和热均为阳盛,均为外感邪气,致病也相同。区别在于,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一局部症状。
6:暑邪。一般是指夏至后,立秋前,具有炎热、升散、兼有湿特性的邪气,称为暑邪,其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拓展知识:
当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能使所有的人都发病。再举例来说,到了秋季,空气干燥,人的肺脏最容易被燥邪所伤,这个时候,有些人注重保健,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物,就可以避免肺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预防火邪呢?从春分、清明、谷雨到立真这四个节气,为火邪主令。在这几个时间段可以适量喝一些绿豆汤,食用西瓜、草莓、苦瓜等蔬果,在饮食上,要保持清淡不要贪食麻辣汤、水煮鱼等含有辛辣调味品的食物们容易在体内,生火,如果你体内的'火'比较大,还应对症选用些中成药。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主要内容如下: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阻滞不畅,常可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状。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 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医`学。若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输布受阻,故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又称“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其临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湿邪秽浊的临床表现。
(3)湿性黏滞
“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多黏滞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湿邪伤人,其病多见于下部,如下肢水肿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亦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扩展资料:
如何避免湿寒:
①对付体湿,可选择多吃一些健脾利尿的食物。
比如苋菜、冬瓜、扁豆、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之功效。
②要保持屋内空气流通。
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保持空气流通,让空气带走湿气。地板湿了,立即拖干,免得湿气滞留。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③洗头时注意两点。
在外洗头时,千万不要用洗发精后湿头发按摩,这样会使湿气进入头皮(要吹干头发后再按摩)。洗完澡(头)后要充分擦干水分。
④避开生冷食物。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是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
参考资料:湿邪_
夏季九招防湿邪:夏季九招防湿邪-人民网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8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更年期失眠中医调理方法
下一篇: 肝火过旺怎么调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