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中药的配伍运用,禁忌,剂量,中药的熬制方法与服法

道医 2023-06-24 19:09:42

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和服法等几项主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目录

1 1.中药的配伍2 2.中药的禁忌3 3.中药的剂量4 4.中药的熬制方法与服法

1.中药的配伍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应用。由于人体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往往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凭单味药便不能照顾全面,就必须适当选用多种药物配合起来应用,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而获得安全和显著的疗效。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把各种药物配合后的变化,总结为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和相反等6种,加上单行,合称“七情”。

(1)单行:单用一种药物,不须其他药物辅助就能发挥治疗作用。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2)相须:两种功用相类似的药物合用,能取得协同作用而互相促进疗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热泻火,配合使同后清热作用更强。大黄、芒硝都能泻下通便,配用后泻下作用更为明显等。

(3)相使:两种功用不同的药物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可加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石膏合牛膝,治胃火牙痛,牛膝能引火下行,促使胃火更快地消除等。

(4)相畏: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烈性或毒性。如半夏畏生姜,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

(5)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绿豆杀巴豆,服巴豆中毒,可用绿豆解之。

(6)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可减弱或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生姜恶黄芩,黄芩能降低或消除生姜的温性;人参和莱菔子同用,就会减弱以致破坏人参的补气功能等。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剧烈的不良反应。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以上七类,除“单行”外,其基本精神是说明药物与药物配伍后,而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及相互对抗等作用。其中“相须”、“相使”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具有互相抑制作用,是临床应用具有毒性、烈性药物时的配伍方法;“相恶”、“相反”尤其是相反,具有相互对抗作用,属于禁忌范围,原则上不能配合应用。

前人总结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记载,兹附录于下:

十八反:乌头、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上述“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避免配合使用。但在古今配方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例子,如临床上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疗腹水,可以更好地发挥甘遂泻水的效能。但由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故用前应采取慎重态度。

2.中药的禁忌

在用药时,为了注意安全、保证疗效,还须重视禁忌问题。用药禁忌,除上述配伍中的“相反”、“相畏”外,还有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禁忌两个方面。

(1)妊娠用药禁忌:妇女在怀孕期间,应特别注意药物的禁忌,因为有些药物具有堕胎的流弊,可促使孕妇造成流产的后果。根据药物对于孕妇及胎儿损害的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数是毒性较强或性味较猛烈的药物,如斑蝥、水银、虻虫、巴豆、芫花、大戟、甘遂、牵牛、三棱、莪术、干漆和麝香等。慎用的包括活血祛瘀、行气破滞,以及大热、大寒、滑利等药,如红花、桃仁、牛膝、大黄、芒硝、枳实、乌头、附子、半夏、南星、冬葵子、薏苡仁、瞿麦和蒲黄等。凡是禁用药物,都不能使用。慎用药物,则根据孕妇体质和疾病的具体情况,斟酌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事故。

【妊娠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2)服药禁忌:服药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一般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如寒性病不宜生冷、油腻食物;热性病不宜吃辛辣等食物;疮疡皮肤病不宜吃鱼、虾、牛、羊等腥羶及刺激性食物;经常头晕、失眠、性情急躁的患者,应忌胡椒、辛辣、酒茶等物。上述情况应向患者说明,以免影响疗效。还有文献上有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蜂蜜忌葱;土茯苓、使君子忌茶等记载,是说明在服用某些药物时,对某些食物不能同食。由于对这些问题还必须进一步研究,故目前仍应持慎重态度。

3.中药的剂量

药物的剂量,主要涉及度量衡问题。所谓度量衡,是指测定物体的长度、体积和重量的方法的总称。它包括相应的单位、数值及器具。度用来计量物体的长度,单位如尺、寸、米等;量计量物体的体积,单位如升、斗、毫升等;衡称量物体的重量,单位如斤、两、克等。

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上”,说明药物剂量的重要及正确掌握的不易。药物用量的大小,可决定整个方剂的性质、功效和主治。《伤寒杂病论》方药疗效卓著,已为后世医家无数次验证,但经方的剂量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时至今日,尚无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

有鉴于此,我们依据柯雪帆教授全面考察的论点,结合现代经方家们临床实际应用的经验,暂记于下,仅供参考。

(1)容量

古代容量:1斗=10升,1升=10合,1合=10撮;另外,还有1方寸匕=10刀圭。

现代公制容量:1升=1000毫升,1毫升=1000微升。

古今公制容量:1斗=2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方寸匕=5毫升,1刀圭=0.5毫升。

(2)重量

汉晋制斤=16两,1两=4分,1分=6铢,1铢=10黍;另外,还有1方寸匕、1寸匕、1刀圭等。

现市制:1斤=16两,1两=10分,1分=10厘,1厘=10毫。汉晋制与现市制折算:1斤=4.8两,1两=3钱,1分=75厘,1铢=12.5厘,1黍=12.5毫;1方寸匕=5分,1寸匕=3分,1刀圭=5厘。

为了计算方便,大致上汉晋的3斤为现市制的1斤,1两约合现市制的3钱。然而,由于《伤寒杂病论》中的多数方剂,1剂,日分3服,则每1剂等于现在的3剂,故直接可按1两约等于现市制的1钱折算。

现市制与公制的折算斤=500克,1两=31.25克,1钱=3.125克,1分=0.3125克,1厘=0.03125克,1毫=0.003125克。

以件数或体积计算药物质童:附子中等者1枚10—15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杏仁50枚15克,桃仁50枚15克,栝萎实(今之瓜蒌)中等者1枚60—80克,栀子14个7克,石膏鸡子大56克,芒硝1升62克,半夏半升42克,五味子半升38克,香豉半升48克,麻仁半升53克,吴茱萸1升70克,葶苈子半升62克,麦冬半升45克,赤小豆1升156克,虻虫30个10克,水蛭(大小相差很大)30个约为40克。

在确定剂量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强弱、病程久暂、病势轻重以及所用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强度等具体情况来进行全面的考虑。一般是: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烈的攻病祛邪药物易损正气,适当低于成人量;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1/4,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体弱患者也不宜较大剂量,久病患者又应低于新病患者的剂量。老年人及身体已极度衰弱者用补药时,一般剂量可较重,但开始时的剂量宜轻,逐渐增加,否则药力过猛而病者虚不受补,反而萎顿。若属竣补药物,则用量尤不宜重。就病势而言,凡病势重剧而药力弱、药量轻,则效果不佳;病势轻浅而药力猛、药量过大极易损耗正气,这些也是必须充分注意的。至于药物方面,质轻的用量宜轻,质重的可稍大;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用量可较小,性味淡薄或作用较温和的,可用较大量。而毒性药则须严格控制剂量在安全限度内。除峻烈药、毒性药和某些精制药剂外,一般中药的常用内服剂量(即有效剂量)为5—10克,部分常用量较大的15—30克。

4.中药的熬制方法与服法

用法,是指常用汤剂的煎煮应当注意的事项以及各种药剂的服用方法。

煎煮汤药是最常用的一种制剂形式。煎药用水和火候都有一定要求。用水必须洁净,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在容器内浸药令匀,用水量应以淹没药物或稍髙为度。至于火候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通常发散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都应避免久煎,应当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气发散,药性损失。而补益滋腻药物则大多可以较久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药力完全。其他如贝壳、甲壳、化石及多数矿物药入汤更宜久煮。在一个处方中如果各个药物的性质和质地有显著差别,就应当分别先后、次第煎煮,其中的芳香药等则须待矿物、贝壳及某些根类药物先煮沸约10分钟后再放入。有些粉末状药物及细小植物种子,可用纱布包裹煎煮,使不致浮散,以便饮服。若处方中有不宜煎煮的药物,可另行溶化(如芒硝),然后与煎取的其他药液混合。方剂中液态药物(如竹沥、姜汁等)亦不入煎,与其他药液混合即得。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三七、川贝母)通常多制成散剂与煎得的其他药物药液同服。胶质药物如鹿角胶、龟板胶等则当另行烊化,然后混合其他药汁服用。

服药方法,汤剂都宜于温服;发散风寒药最好是热服;呕吐或药物中毒,宜小量频服;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冷服或凉药热服的。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以外,一般都用温开水吞服。

服药时间,也必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说来,滋补药宜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其他药物一般也宜在饭后服;而安眠的药物则应睡前服。无论食前或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如饭前后1—2小时,以免影响疗效。

一剂中药,1天通常服3次。病缓可服2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有利于顿挫病势。在应用发汗、泻下等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现在许多人都开始服用中药,既可以治病 又可以养生,可是大家是否用对了方法去煎中药呢? 正确的方法才能让药效更好的发挥,起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 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 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 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 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处理的药物

1,先煎。目的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疗效。先煎的药物有:(1)有毒药物:乌头,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陆等。(2)矿物类,动物骨类: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应先煎15~30分钟。

2,后下。目的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使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后下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钟入药即可。

3,烊化(溶化)。应于其他药物煎得虑出液后,再入药液中溶化。有阿胶,龟胶,鹿胶,蜂蜜,硭硝等。

4,另煎。贵重药材应另煎。如:羚羊角,人参等。

5,包煎。花粉淀粉等应包煎。

二、火候

一般应?先武后文?

三、煎药时间

解表药:头煎时间:10~20分钟。二煎时间:10~15分钟

滋补药:头煎时间:30~35分钟。二煎时间:20~25分钟

一般药: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15~20分钟

四、服药

1、服药温度

一般药物宜温服,呕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汤剂宜冷服,解表药宜热服。

2、服药时间

滋补药宜饭后服,安神药宜临睡前服,解表药宜趁热服并覆盖衣被,令其出汗

3、服药剂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儿童一次75ml,每日2次。

还有汤剂煎煮器具应用瓷器,陶瓷等,不锈钢也行。千万别用铜或铁具。

;

中药买回家,您知道应该怎样煎煮和服用吗

中药是中医学的结晶,治病效果好,副作用小,对人体损害小,所以很多人用中药来治疗疾病。

中药既治标又治本,现在很有行情,我自己也比较相信中医。

抓了重要回家,熬制之后才能服用。

熬制中药的方法很多,我们自己不懂,所以要遵从医嘱,不可自作主张胡乱熬制。

我曾服用过不少中药,先后用过两位中医开的中药,第一位医生的中药煎熬方法是把每一副中药分三次熬煮,并按顺序分别倒入三个容器,服药时也要按顺序服用,第一和药早晨服用,第二和药中午服用,第三和药晚间服用。

第二位医生的熬制方法又不同啦,他让我把每一副药分三次熬制,再把三次熬制的药液混合在一起,再分三次平均服用。以上两位医生的中药熬制方法不同,服药方法也不同,可能是因为治疗的疾病不同,所以用药的方法不同。

还要注意的是,在服用熬制的药液时,必须把药液加温后在服用,否则会出现副作用。

中药与西药间的配伍禁忌

中药与西药间的配伍禁忌

中西药结合是指部分药物在原料的选用上既有中药成分,也有西药(化学成分)成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目标。随着中西药结合疗法的深入发挥发展,中西药物的并用在诊疗上日益广泛。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中药与西药间的配伍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1物理性配伍禁忌

酸性较强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不可与磺胺类抗菌素配伍,中药中的有机酸成分经体内代谢后酸化尿液,不仅降低抗菌素的作用,而有机酸所至的酸性环境使乙酰化磺胺类溶解度降低,在肾小管中析出,形成结晶,引起肾损害。

龙胆丁、龙胆、大黄合剂等苦味健胃药不可同时服用甜味中药,如大枣、甘草、蜂蜜登以防甜味掩盖苦味,产酸产气,以降低其健胃作用。

2化学性配伍禁忌

含鞣质的某些中药,如虎杖、地榆、五倍子、石榴皮、老鹤草、侧柏叶等与硫酸亚铁合用易产生鞣质铁沉淀,影响硫酸亚铁的吸收。与酶类药物合用,酶中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酰胺键连接起来的高分子化合物,鞣质可与酰胺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氨键缔合物使酶降低疗效或失效。

含酸性成分的中药五味子、乌梅、山楂及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保和丸与碱性西药,如氨茶碱联用,锻牡蛎、锻龙骨、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可发生的酸碱中和反应,而使药放下降或消失。

3药理性配伍禁忌

氨基甙类抗生素与碱性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等同用,药物分布到脑组织中的'浓度增加,其毒性也随之增加,苯巴比妥、胰岛素若与中药酒精同用可因酶诱导作用,是肝脏酶活性增强,使这些药物代谢加快,半衰期缩短,药放下降。

维生素不宜与某些中药合用,如维生素Bl,不与含大量鞣质的中药合用,如石榴皮、大黄槟榔、虎杖、侧柏、仙鹤草、五倍子。因它与维生素Bl形成永久性结合而使其从体内排出。造成维生素Bl缺乏。含大黄的中药不宜与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l、维生素B6合用,因其可使大黄的抑菌作用降低。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甘草且有肾上腺皮质样作用,长期应用水钠潴留和钾排出而引起水肿,若与洋地黄合用,易发生强心甙中毒和低血钾。

黄芩、木香等对肠道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使地高辛、维生素B12等药物吸收增加,排泄减慢。

含阿托品类生物碱的中药,如华山参、洋地黄、天仙子、莨菪根及叶等,和含石膏、钟乳石的中药不宜与强心甙合用。因阿托品类中药能抑制胃肠蠕动,增加机体、对强心甙类药物的吸收和蓄积引起中毒。

相反,含钾多的中药,如昆布、旱莲草、青蒿、益母草、五味子、茵陈、牛膝等及其制剂与洋地黄竞争心肌细胞膜受体,导致洋地黄类药效下降。

三七及其制剂,活血止痛胶布可激活血小板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可对抗肝素的抗凝作用,仙鹤草含有少量的维生素K,具有止血作用,也可降低抗凝作用。

4药剂性配伍禁忌

在制备某些中药注射剂时,常加入增溶剂,吐温-80,往往产生和混浊沉淀,因为某些中药注射器中的鞣质没有除尽,鞣质与吐温-80相互作用产生。含吐温的中药注射剂加入止痛剂苯甲醇、等渗调节剂氯化钠可降低吐温-80的昙点,影响药剂配制质量。

5诱发药源性疾病的配伍禁忌

含有氰苷的中药,如桃仁、杏仁不宜与安定类镇静催眠药及麻醉性镇咳药合用,而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进而损害肝脏,影响肝功能,甚至死亡。

含鞣质中药与四环素利福平、磺胺类的药合用,可影响西药代谢速度,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从而损伤肝脏,有可能发生中毒性肝病。

;

熬中药的正确方法,熬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我们一般吃中成药可能就是直接制成的片剂或者其他剂型,不需要自己动手去熬,但是其实也有很多中药是需要自己带回家煎煮的,但是熬中药并不是每个人总在做的家常事宜,所以很多人是不太会熬中药的。那么,熬中药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煎药注意事项
(1)首先,器具是重要的。铁锅之类的金属锅一般是不行的,因为很多具有药效的分子可能与金属在高温下发生反应,导致药效变化。所以最好还是用砂锅。同时水量啊什么的也应该是考量因素。
(2)其次,提取条件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火候。古代无法做到精确定量,而不同的燃料燃烧特征不同,依靠不同的燃料就可以达到不同的温度以及加热时间等等一系列相关参数,比如牛粪烧的长均匀啊什么的。
(3)最后,有可能燃烧过程中燃料成分起了作用?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本身燃烧有机成分都毁的差不多,要想进入药汤并且达到治疗窗浓度太难,但这一点应该不是主要因素。
2、煎药器具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3、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4、煎药注意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年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a.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b.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方法。
c.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别的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复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复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d.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e.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f.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g.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还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
(8)煎煮中药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加水量、煎药时间、温度等等,煎中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想煎药一副中药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煎出好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7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