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固涩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

道医 2023-06-24 18:06:50

固涩剂主治诸散而不收之证,如出汗、咳嗽、泄泻、尿频、崩漏、遗精、滑精、早泻、带下等,且绝大多数为正虚不固所致,病程也已很长。长期慢性出血在理血剂中讲述。

固涩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出汗时——清醒时极易出汗者,多为气虚自汗,黄芪、白术既益气固表,又可止汗。仅手心或脚心汗多者,可从气虚、阴虚、湿三方面考虑:舌淡、乏力者气虚,舌红、手心脚心发热者阴虚,舌淡苔腻或无证可辨者,再从湿考虑。相应地益气固表,或养阴退热,或健脾渗湿燥湿。

睡熟后汗出而不分季节者,名盗汗,绝大多数属阴虚,当养阴为主,伴潮热或骨蒸还得退虚热(少部分见舌淡乏力脉弱,为气虚)。凡纯虚致汗,均提倡配合麻黄根、浮小麦等止汗治标之药,纯实证者则不宜。实证汗,如水饮致汗,可参考泻下剂中十枣汤法;黄汗多是湿热,可参考清热剂中当归六黄汤法;汗出而极恶风者,参考解表剂中的桂枝汤法。半身汗者,指正常该出汗时只半身有汗,并非汗证。稍活动后即出汗,汗时身上有微烘热,无其他不适者,非病态。进餐时头汗甚者,也不作病态。

(2)治疗咳嗽时——久咳者虚、实、虚实夹杂均有可能,都比较常见。虚者有肺气虚、肺阴虚、肺气阴双亏、脾肺气虚、肺肾阴虚、肾不纳气(致喘)等,治法当益气,或养阴,或双补,或培土生金,或金水相生,或纳气定喘。补肺气药有炙黄芪、山药、黄精、诸“参”;肺阴药有麦冬、百合、玉竹、二沙参、石斛;凡补气药皆能补脾;生、熟地、龟、鳖甲补肾阴佳;蛤蚧、肉桂、补骨脂、紫河车等可纳气定喘。凡治本之外,宜止咳治标。咳剧面红者,还应暂时以治标为主,杏仁、乌梅、五味子、百部等皆是好药。罂粟壳虽好但易成瘾,最好勿用(下面久泻者亦然)。

实热余邪、苔黄溲黄者,加枇杷叶、马兜铃。有痰者,加桔梗、全瓜蒌。咳有血丝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胸闷者,加瓜蒌壳、枳壳。感冒后久嗽一两月不愈者,请参考解表剂中止嗽散。

(3)治疗久泻时——同样的有虚、虚实夹杂两种(没有纯实证,此与久咳不同)。久溏泻不黏滞者,多是脾气虚。兼微有脱肛或头昏眼花者,则是更重的中气下陷。分别参考补益剂中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久泻、且频、且甚稀薄者:大腹冷为脾阳虚,参温里剂理中丸;腰或小腹或全身冷,或完谷不化,为脾肾阳虚,当补火生土兼止泻(制附片、肉桂、干姜;人参;肉豆蔻、诃子、菟丝子、补骨脂),本章真人养脏汤即是。五更泻时非痛泻、也不黏滞者,应是肾阳虚,当温阳止泻并举,本章四神丸即是。

虚实夹杂者,多为寒湿、湿热、食积等致久泻不愈,遂伤脾气,当祛邪与扶正并举,分别可用祛湿剂中实脾散、连朴饮和消食剂中枳实导滞丸加减。水泻无度而小便明显很少者,当利小便以实大便。祛暑剂六一散佳,或早晨、中午服六一散,晚服参苓白术散。其实六一散最多两三日已经取效,后即以参苓白术散调补一个月善后。

(4)治疗尿频时——此处指的肾不化气所致的,包括尿频、尿失禁、夜尿多、余沥不尽等四种。不伴尿热、尿痛、失眠、大渴引饮等症状。治疗即上一章补益剂中温化肾气的肾气丸。尿崩者加益智仁、覆盆子、芡实等补肾固涩。

(5)治疗崩漏时——有虚、有实。虚者多为脾气虚、阴虚火旺灼络或肝肾不足、冲任虚损。分别当补气养血止血(固冲汤),滋阴退热、养血止血(补益剂中的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及补肾固涩、养血止血(金锁固精丸加减)。

实者有肝郁化火、瘀血两种。前者宜疏肝泻火、养血凉血(清热剂龙胆泻肝汤、或和解剂丹栀逍遥散、或理气剂金铃子散加减均可)。后者宜化瘀通络、养血调经(理血剂中桃核承气汤、或少腹逐瘀汤、或大黄䗪虫丸加减均可)。请注意,崩漏日久,必须养血,阿胶养血止血最佳。若瘀血所致,除非大血崩,不可以止血为主,用当归养血活血、三七化瘀止血最佳。

(6)治疗遗精、滑精、早泻时——遗精而失眠多梦者,宜交通心肾、安神、固涩(桑螵蛸散加减),单纯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宜滋阴降火、固涩(以大补阴丸合金锁固精丸)。滑精多为肾气不固,金锁固精丸即可。早泻因肾气不固者用金锁固精丸,因肾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合金锁固精丸。遗精和早泄须看频次,判断是否属病态。

(7)治疗带下时——有中气下陷、肾虚不固、湿浊下注、寒湿下注、湿热下注等数种。中气下陷者白带或黄带清稀、量多、不臭,食少乏力易腹胀,舌淡有齿痕,当健脾升清、渗湿止带并举,可用完带汤(或固冲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肾虚不固者腰酸腰痛,白带清稀量多不臭,治法同滑精。湿浊下注者白带黏稠,量增多,有时气味明显,苔腻,当燥湿渗湿止带,平胃散加减。寒湿下注者另有少腹冷痛,甚至白带中见黑点,甚至是黑带,可于平胃散中加附子、肉桂、乌药等。湿热下注者黄带黏稠,异味明显,清热燥湿止带,易黄汤加减。带下病不论虚实,均可加白果、白芷、椿根皮等止带药。

(8)治疗流涎时——压迫腮部、婴幼儿流涎等均不作病态。成人口水多而稀者,多为脾虚不摄(此型最多),宜健脾收涩,可以四君子汤加益智仁,还可再加煅龙牡、乌贼骨。口中甜腻者,多为湿热上蒸,当渗利湿热,可用祛湿剂中三仁汤加佩兰。

——本文摘自《方剂学案例分析》

确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品种的原则包括

为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用药,合理控制药品费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0年5月25日正式颁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该目录是经过多次论证及专家咨询小组对药品进行分类并拟定备选目录、组织全国一千多名遴选专家进行投票遴选等程序产生的。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遴选坚持了五项原则:
一.保证职工用药安全有效的原则。凡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必须是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符合国家部颁标准,或正式进口的药品。
二.保证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凡纳入目录的药品必须是治疗性药品,排除主要起营养滋补作用的一些药品类别。
三.鼓励和支持医药科技进步的原则,经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好,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新药尽量纳入。
四.坚持新旧用药办法平稳过渡的原则。药品目录要体现近几年职工用药需求的变化,药品遴选范围按照进入多数省区市公费、劳保医疗报销范围为条件来确定。
五.坚持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的原则。在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过程中,始终做到尊重专家,尊重科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不同层次的临床医药学专家进行药品遴选,确保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的科学性和广泛性。《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颁布规范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管理,同时发布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保证了职工基本医疗的需求。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使用该目录上的甲乙类药和目录之外的中药饮片均可按各地规定的比例报销。
本次颁布的目录包括西药、中成药(含民族药)和中药饮片三个部分。其中西药913个品种、中成药575个品种,民族药47个品种,中药饮片则包括完全自费的饮片28种和l个类别(除鸡内金外的各种动物脏器和胎、鞭、尾、筋、骨类),以及101种在单独使用时自费的饮片。在西药和中成药中,分甲、乙两类,甲类西药327个,中成药135个;乙类西药586个,中成药440个。甲类药品由全国统一执行,各地不得变动;乙类药品各省区市有15%的调整权。乙类药品一般价格比甲类药品高,个人支付费用的比例也高于甲类药品,具体支付标准由各统筹地区制定。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一、西药部分
1抗微生物药
1.1抗生素类抗感染药
1.2合成抗菌药
1.3其他
1.4抗分枝杆菌类药
1.5抗真菌药
1.6抗病毒药
2抗寄生虫病药
2.1抗吸虫病药
2.2抗疟药
2.3驱肠虫药
2.4抗丝虫病及抗黑热病药
2.5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3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3.1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3.2抗痛风药
4麻醉用药
4.1全身麻醉药
4.2局部麻醉药
4.3镇痛药
4.4麻醉辅助药
5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6营养治疗药
7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药
7.1下丘脑垂体激素及其类似物
7.2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7.3雄激素及同化激素类药
7.4雌激素及孕激素类药
7.5胰腺素及其他影响血糖药
7.6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7.7甲状旁腺及钙代谢调节药
7.8其他
8调节免疫功能药
9抗肿瘤药
9.1烷化剂抗肿瘤药
9.2抗代谢类抗肿瘤药
9.3抗生素类抗肿瘤药
9.4天然来源抗肿瘤药
9.5激素类抗肿瘤药
9.6其他
9.7抗肿瘤辅助药
10抗变态反应药
11神经系统用药
11.1抗震颤麻痹药
11.2抗重症肌无力药
11.3抗癫痫药
11.4脑血管病用药
11.5中枢兴奋药
11.6镇静催眠药
11.7其他
12治疗精神障碍用药
12.1抗精神病药
12.2抗焦虑药
12.3抗抑郁药
12.4抗躁狂药
13呼吸系统用药
13.1祛痰药
13.2镇咳药
13.3平喘药
14消化系统用药
14.1抗酸药及抗溃疡病药
14.2助消化药
14.3胃肠解痉及胃动力药
14.4泻药、止泻药
14.5肝、胆病辅助药
14.6其他

15循环系统用药
15.1强心药
15.2抗心律失常药
15.3防治心绞痛药
15.4抗高血压病药
15.5抗休克血管活性药
15.6降血脂药
15.7其他
16泌尿系统用药
16.1利尿药
16.2前列腺疾病用药
16.3其他
17血液系统用药
17.1止血药
17.2抗凝血药及溶栓药
17.3血容量扩充剂
17.4抗贫血药
17.5升白细胞药
17.6抗血小板药
18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
19专科用药
19.1皮肤科用药
19.2眼科用药
19.3耳鼻喉科用药
19.4妇产科用药
19.5解毒药
19.6放射性同位素药
20诊断用药
20.1影像诊断用药
20.2其他
21生物制品
二、中成药部分
1内科用药
1.1解表剂
1.2泻下剂
1.3清热剂
1.4温里剂
1.5化痰、止咳、平喘剂
1.6开窍剂
1.7固涩剂
1.8扶正剂
1.9安神剂
1.10止血剂
1.11祛瘀剂
1.12理气剂
1.13消导剂
1.14治风剂
1.15祛湿剂
1.16其他
2外科用药
2.1清热剂
2.2温经理气活血剂
3妇科用药
3.1理血剂
3.2清热剂
3.3扶正剂
4眼科用药
4.1清热剂
4.2扶正剂
5耳鼻喉科用药
5.1耳病.
5.2鼻病
5.3咽喉病
6骨伤科用药
6.1活血化瘀剂
6.2活血通络剂
6.3补益肝肾剂
7皮肤科用药
8民族药
三、中药饮片部分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烟台市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下面是药品目录的索引
给你相关查询网址,很方便的
/society_insurance/hospitalization_insurance/ypml/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一、西药部分
1 抗微生物药
 1.1 抗生素类抗感染药
 1.2 合成抗菌药
 1.3 其他
 1.4 抗分枝杆菌类药
 1.5 抗真菌药
 1.6 抗病毒药

2 抗寄生虫病药
 2.1 抗吸虫病药
 2.2 抗疟药
 2.3 驱肠虫药
 2.4 抗丝虫病及抗黑热病药
 2.5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3 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3.1 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3.2 抗痛风药

4 麻醉用药
 4.1 全身麻醉药
 4.2 局部麻醉药
 4.3 镇痛药
 4.4 麻醉辅助药

5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6 营养治疗药

7 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药
 7.1 下丘脑垂体激素及其类似物
 7.2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7.3 雄激素及同化激素类药
 7.4 雌激素及孕激素类药
 7.5 胰腺素及其他影响血糖药
 7.6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7.7 甲状旁腺及钙代谢调节药
 7.8 其他

8 调节免疫功能药

9 抗肿瘤药
 9.1 烷化剂抗肿瘤药
 9.2 抗代谢类抗肿瘤药
 9.3 抗生素类抗肿瘤药
 9.4 天然来源抗肿瘤药
 9.5 激素类抗肿瘤药
 9.6 其他
 9.7 抗肿瘤辅助药

10 抗变态反应药

11 神经系统用药
 11.1 抗震颤麻痹药
 11.2 抗重症肌无力药
 11.3 抗癫痫药
 11.4 脑血管病用药
 11.5 中枢兴奋药
 11.6 镇静催眠药
 11.7 其他

12 治疗精神障碍用药
 12.1 抗精神病药
 12.2 抗焦虑药
 12.3 抗抑郁药
 12.4 抗躁狂药

13 呼吸系统用药
 13.1 祛痰药
 13.2 镇咳药
 13.3 平喘药

14 消化系统用药
 14.1 抗酸药及抗溃疡病药
 14.2 助消化药
 14.3 胃肠解痉及胃动力药
 14.4 泻药、止泻药
 14.5 肝、胆病辅助药
 14.6 其他

15 循环系统用药
 15.1 强心药
 15.2 抗心律失常药
 15.3 防治心绞痛药
 15.4 抗高血压病药
 15.5 抗休克血管活性药
 15.6 降血脂药
 15.7 其他

16 泌尿系统用药
 16.1 利尿药
 16.2 前列腺疾病用药
 16.3 其他

17 血液系统用药
 17.1 止血药
 17.2 抗凝血药及溶栓药
 17.3 血容量扩充剂
 17.4 抗贫血药
 17.5 升白细胞药
 17.6 抗血小板药

18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

19 专科用药
 19.1 皮肤科用药
 19.2 眼科用药
 19.3 耳鼻喉科用药
 19.4 妇产科用药
 19.5 解毒药
 19.6 放射性同位素药

20 诊断用药
 20.1 影像诊断用药
 20.2 其他

21 生物制品
二、中成药部分
1 内科用药
 1.1 解表剂
 1.2 泻下剂
 1.3 清热剂
 1.4 温里剂
 1.5 化痰、止咳、平喘剂
 1.6 开窍剂
 1.7 固涩剂
 1.8 扶正剂
 1.9 安神剂
 1.10 止血剂
 1.11 祛瘀剂
 1.12 理气剂
 1.13 消导剂
 1.14 治风剂
 1.15 祛湿剂
 1.16 其他

2 外科用药
 2.1 清热剂
 2.2 温经理气活血剂

3 妇科用药
 3.1 理血剂
 3.2 清热剂
 3.3 扶正剂

4 眼科用药
 4.1 清热剂
 4.2 扶正剂

5 耳鼻喉科用药
 5.1 耳病.
 5.2 鼻病
 5.3 咽喉病

6 骨伤科用药
 6.1 活血化瘀剂
 6.2 活血通络剂
 6.3 补益肝肾剂

7 皮肤科用药

8 民族药

三、中药饮片部分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的图书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 五脏
第六单元 六腑
第七单元 奇恒之腑
第八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第九单元 经络
第十单元 病因
第十一单元 发病
第十二单元 病机
第十三单元 防治原则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问诊
第三单元 望诊
第四单元 望舌
第五单元 闻诊
第六单元 脉诊
第七单元 按诊
第八单元 八纲
第九单元 病性辨证
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
第十一单元 六经辨证
第十二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第十三单元 三焦辨证
中药学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五单元 解表药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第七单元 泻下药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第九单元 化湿药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第十六单元 活血祛瘀药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
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
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四单元 拔毒化腐生肌药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八单元 补益剂
第九单元 固涩剂
第十单元 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第二十单元 涌吐剂
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绪言
第二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三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四单元 腧穴的分类
第五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六单元 特定穴
第七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八单元 手太阴肺经、穴
第九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穴
第十单元 足阳明胃经、穴
第十一单元 足太阴脾经、穴
第十二单元 手少阴心经、穴
第十三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穴
第十四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穴
第十五单元 足少阴肾经、穴
第十六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穴
第十七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穴
第十八单元 足少阳胆经、穴
第十九单元 足厥阴肝经、穴
第二十单元 督脉、穴
第二十一单元 任脉、穴
第二十二单元 常用奇穴
第二十三单元 毫针刺法
第二十四单元 常用灸法
第二十五单元 拔罐法
第二十六单元 其他针法
第二十七单元 头针、耳针
第二十八单元 治疗总论
第二十九单元 头面躯体痛证
第三十单元 内科病证
第三十一单元 妇儿科病证
第三十二单元 皮外骨伤科病证
第三十三单元 五官科病证
第三十四单元 急症
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 感冒
第二单元 咳嗽
第三单元 哮病
第四单元 喘证
第五单元 肺痈
第六单元 肺痨
第七单元 肺胀
第八单元 心悸
第九单元 胸痹
第十单元 不寐
第十一单元 癫狂
第十二单元 痫病
第十三单元 痴呆
第十四单元 厥证
第十五单元 胃痛
第十六单元 痞满
第十七单元 呕吐
第十八单元 噎膈
第十九单元 呃逆
第二十单元 腹痛
第二十一单元 泄泻
第二十二单元 痢疾
第二十三单元 便秘
第二十四单元 胁痛
第二十五单元 黄疸
第二十六单元 积聚
第二十七单元 鼓胀
第二十八单元 头痛
第二十九单元 眩晕
第三十单元 中风
第三十一单元 疟疾
第三十二单元 水肿
第三十三单元 淋证
第三十四单元 癃闭
第三十五单元 郁证
第三十六单元 血证
第三十七单元 痰饮
第三十八单元 消渴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诊断学基础
传染病学
内科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