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中医健康

治燥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

道医 2023-06-24 17:10:33

燥证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外燥是外感秋令燥邪所引起的病证,内燥多为脏腑津亏而致。不论是外燥还是内燥,其症状有共同点就是诸干燥症状。肺为娇脏,故外燥为患,肺脏多受累而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少痰等症状。若燥邪化热则伤津耗气,故须酌情配伍清热泻火之剂(知母、石膏、天花粉、栀子等)或益气生津之品(黄芪、人参、山药、生熟地、麦冬等)。

治燥剂的基本配伍用药规律如下:

(1)治疗外燥时——秋季之时,燥气当令,由于夏季暑热之气渐去,冬季寒凉之气渐近,秋令气候温凉差异较大,故外感秋燥亦有温燥、凉燥之分。

温燥:初秋时节,余热还在,燥邪侵犯肺卫,故见发热头痛,咽痛口渴,干咳无痰等症。治以清宣温燥,用辛凉之桑叶、梨皮;甚者用栀子、石膏等清除余热。

凉燥:凉燥犯肺,易于生痰,而见恶寒微热,无汗头痛,咳嗽咯痰,咽干等。治用轻宣凉燥之代表杏苏散。

(2)治疗内燥时——内燥发病部位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累及脏腑有肺、胃、肾、大肠之别。上燥,症见干咳、少痰、咽燥;中燥,症见呕逆食少,肌肉消瘦;下燥,症见消渴或肠燥便秘。治则重在滋阴润燥,沙参、生地、熟地、麦冬等。上燥咳嗽者,加百合、杏仁、桔梗;胃燥,麦冬、山药为主,配伍养胃的梗米、大枣,生姜降逆止呕及助消化之品(鸡内金、神曲、山楂、麦芽);下燥仍用生熟地、麦冬之品,且量要大,便秘者加麻子仁、郁李仁等润肠药。内燥若病久而有气虚、血瘀之象了,适当加入益气活血的药(黄芪、人参、党参、玄参、当归、赤芍等)。

烟草青枯病特效药有哪些?用什么药合适?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对根、茎、叶等都能产生危害,严重影响了烟草的品质及产量,降低了农户们的种植效益。因此,农户们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那么,农户们该如何防治烟草青枯病呢?烟草青枯病特效药有哪些呢?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供农户们参考。
发病症状:
,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根、茎、叶都可受害。烟草青枯病最典型的症状是枯萎。发病初期,在晴天中午可见烟株一侧1~2片叶凋萎下垂,夜间恢复,萎蔫一侧的茎上有褪绿条斑,萎蔫叶片仍为青色,故称为“青枯”;发病中前期,拔出根部,可见发病一侧许多侧根变黑腐烂,但另一侧正常,随病情加重,褪绿条斑变为黑色条斑,可达烟株顶部;发病中期枯萎叶片由绿变浅绿,然后逐渐变黄,大部分叶片萎蔫,有条斑的茎和根部变黑;发病中后期,全部叶片萎蔫变黄,根部全部变黑腐烂,直至整株枯死,挤压横切茎部有黄白色乳状粘液,即菌脓。
病原:
(1)生理特性:好气性细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5℃,致死温度为52℃长达10分钟;
(2)适宜生长的pH为6.6;
(3)在病残体内可存活7个月,在干燥条件下很快死亡,在土壤中可存活8—25年;
(4)寄主范围:此种细菌可侵染茄科、豆科、蓼科、紫草科、凤仙花科等30余科200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通过流水,肥料、病土以及人为因素传播。病菌从根部伤口侵入、繁殖,反复多次传播而造成病害流行。连作地块发病重。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病,如遇大雨或暴雨,病害会迅速传播蔓延。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如夏抗1号、NC89、NC2326、G80、K394、C411等品种。
(2)培育无病壮苗。常规育苗要搞好土壤及肥料消毒处理和客土假植,以减少苗期感病;漂浮育苗要搞好苗棚、苗池、营养液及剪叶工具消毒,按规定进行剪叶剔苗,并根据苗情和天气状况进行炼苗。
(3)合理轮作,实行粮烟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或甘薯轮作3年以上,可以有效防止青枯病发生。
(4)加强栽培管理。适时移栽,避开发病高峰期,并注意移栽时减少根部损伤,减少感病机会;采用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搞好田园卫生,及时清除病叶及病株;最大限度减少田间操作或穿戴洁净的衣物,避免人为传播。
(5)苗床及大田期增施硅钙钾镁肥、有机肥(充分腐熟),改良土壤团粒结构,调节土壤微生态平衡,增强植株免疫力和抗病性。
(6)烟草青枯病用药选择,如春雷霉素、中生菌素、氯溴异氰尿酸、春雷·王铜、铜制剂(波尔多液、氢氧化铜、络氨铜等)、叶枯唑、乙蒜素、四霉素等药剂交替喷淋/浇灌。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_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3、掌握升降沉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5、熟悉毒性的分级、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与学时】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1/2学时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理论, 是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

偏性: 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的原则,寒凉药用于阳热证,温热药治疗阴寒证。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则会贻误病情,如王叔和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桂枝性温,以热治热,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同样道理,承气汤主药为寒性的大黄,以寒治寒,也会误病伤人。

寒凉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如“清热药类”中的药物(黄芩、知母、银花、连翘等)。

温热药——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温里药类”中的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根据药性寒热在程度上的差异,寒与热的范围内又有大寒、大热、微寒、微温之分。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药性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寒热之性不十分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称之为“平性”药。寒证、热证均可应用。

二、五味

辛、甘、酸、苦、咸,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发挥。除五种基本滋味外,还有淡味、涩味。

阴阳配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行五脏配属:辛入肺属金,甘入脾属土,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咸入肾属水。

五味是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味不同,作用不同。”味相同,作用则相近。五味的真正含义指五味的作用。

1、 辛味——能散,能行或润养

发散:如解表药(麻黄、桑叶)发散风寒或风热,治疗表证

行气:理气药(陈皮、青皮、香附、沉香)调理气机,疏通气滞。

行血:理血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通行血脉,祛除血瘀。

润养:补益药(益智仁、补骨脂)补益肝肾。

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如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

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熟地)

补阴药(沙参,麦冬)

补阳药(杜仲、肉苁蓉)

均具有甘味,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治疗虚证。

缓急:饴糖、甘草等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甘草调和药性,称为“国老”。

3、酸、涩味——能收敛、固涩

如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山茱萸(滋补肝肾,涩精敛汗)均含有“酸味”,而“金樱子” 味酸、涩,能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多用于治疗各种滑脱病症,如自汗、盗汗、久咳、久痢、脱肛、遗尿、崩漏。

酸性药兼有生津,酸甘化阴的功效;涩药则无。

4、 苦味——能泻,能燥,坚阴

泄:通泄,大黄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杏仁降逆肺气,止咳平喘

清泄,栀子清热泻火,治疗热盛心烦

燥:燥湿,治疗湿证。

寒湿用苦温的苍术、厚朴

湿热用苦寒的黄芩、黄连

坚阴:如知母、黄柏味苦清相火治痿证,具有泻火存阴,即坚阴的作用。 性味关系

每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性味是药物作用的不同方面,两者必须综合分析。 同性药物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同。

如温性药:辛温(苏叶、生姜),散寒解表

酸温(五味子、山茱萸),补肾固涩

甘温(党参、白术),补中益气

苦温(苍术、厚朴),燥化寒湿

同味的药,由于四气的不同,功效有异。

辛味药:辛温(麻黄、桂枝),发散风寒

辛凉(桑叶、薄荷),疏散风热

辛寒(浮萍、牛蒡子),透疹解毒

辛热(附子、干姜),温里散寒

三、升降浮沉

含义——升和降,浮与沉是指药物作用的相对趋向。

升:上升提举,降:下达降逆,浮:向外发散,沉:向内收敛。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

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

有一些药,升降浮沉不十分明显,有些药具有二重性,如麻黄,上能发汗,又平喘,下能利水。川芎“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药物的升降浮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性味、药用部位、质地轻重、炮制、配伍有关。

升浮药:属阳,性多温热、味属辛甘,如桂枝,柴胡、黄芪之类。

沉降药:属阴,性多寒凉,味属酸咸苦,如大黄、黄柏、芒硝之类。

升浮药:多为花、叶及质轻,如辛夷、荷叶、桑叶、菊花类。

沉降药:多属子实及质重,如苏子、枳实、石决明、磁石等。

例外如旋复花药用部位为花,却能降逆止呕,属于沉降药;而蔓荆子升药用部位为果实,却能疏散风热,属于升浮药。

炮制:如酒炒能升,盐炒能降,姜炒能散,醋炒能敛。

四、药物归经

归经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主要指导思想是以其功效为依据,凡能治疗某脏腑,某经的药就归某经。

单纯归经,如肺之主病证是:咳嗽、喘。凡能止咳、平喘之药如杏仁,苏子归肺经。心之主病证是:心悸,失眠,凡能定悸安神之药如酸枣仁、茯神归心经。 复杂归经,如石膏能清肺热治咳嗽,又能清胃火治口渴,归肺、胃二经。总之,涉及功效多的药入经入脏腑亦多。

引经药——不但能自入某经,还能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起向导作用(引诸药直达病所)。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 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葛根。 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厥阴肝经:柴胡、川芎、吴茱萸。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

五、毒性

有毒中药多力猛效强,用之得当,治疗顽疾,用之失当,则引起中毒。 毒性分级

大毒:生乌头、马钱子、斑蝥、雷公藤、巴豆、升药等。

中毒:附子、商陆、牵牛子、洋金花、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小毒:吴茱萸、细辛、川楝子、苦杏仁、鸦胆子、干漆等。

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服用太久,炮制不当,配伍失误,

制剂不妥,外用失控,误食误用。

预防措施:

1、掌握毒药品种,使用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体质、病情,严格控制剂量和服药时间。

3、严密观察毒副作用,早诊断,早停药,早处理。

中药的用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七情” 含义。

2. 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了解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

3. 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用量的依据。

4. 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

中药的配伍、禁忌、用量、煎服法

1/2学时

一、中药的配伍——七情

单行——指单味药治疗能直接取效,如各类药中的单方独味药,马齿苋治痢,黄芩治肺热咳嗽。

相须——指功效类同的药,合用后能明显增强原有的作用。如石膏/知母合用,清热泻火力增强。大黄/芒硝合用,攻下泻火力大增。

相使——指一药为主,余药为辅,合用后能明显增强主药的某一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为主药,配茯苓利水健脾,从而增强黄芪的作用。

相畏——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如生姜与半夏、南星等。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消除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如:防风能杀砒霜毒,

绿豆能杀巴豆毒,土茯苓能杀汞剂毒。

相恶——指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如人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 相反——指某些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较剧烈的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药物。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对孕妇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禁用药: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芫 花、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水银、砒霜、雄黄、轻粉、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甘遂、干漆。

慎用药: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冬葵子、牛膝、川芎、姜黄、牡丹皮、番泻叶、芦荟、芒硝。

3、证候禁忌

根据药物性味、归经,一种药物只适用于某种或几种特定证候,对其他证候无效,或起反作用,即为禁忌证。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而对阴虚、阳虚便秘无效。

4、饮食禁忌

病证禁忌:根据病情禁忌某些食物。如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服食禁忌:服药时忌食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剧病情或变生他证。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等。

三、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剂量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剂量的确定与以下因素有关:

1、药物性质:有毒性烈者量宜小;质重者量宜大,质轻者量宜小;鲜品量宜大,干品量宜小。

2、药物配伍:单方剂量比复方重;复方君药比辅药量重;汤剂比丸散量重。

3、年龄、体质、病情:妇幼体弱者减量;病轻势缓者量小,病重的势急者量大。

4、季节、地域:解表药夏轻冬重,泻火药夏重冬轻。北方量大,南方量小。

四、中药煎服法

1、煎药法

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为好,多数药物可同煎,另有些药有特殊煎法。 先煎——介壳、矿石类,因其质重,难煎出味。如鳖甲、代赫石、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龟板、生石膏、磁石、海蛤壳等。

后下——气味芳香之药物, 借其挥发油取效。如薄荷、木香、砂仁、白蔻、沉香、青蒿、香薷、钩藤、大黄。

包煎——为防止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旋复花、灶心土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为保存其有效成分。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饴糖、龟胶、鹿胶等。 泡服——含挥发油,易出味,用量又小的药。如西红花、肉桂、番泻叶、胖大海等。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如琥珀未、珍珠粉、牛黄未、芒硝、玄明粉、田三七未、紫雪丹等。

2、服药法

服药时间:汤剂日一剂,分2次服。一般来说,宜在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和治眼病的药宜在食后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应有定时。

温服与冷服:一般温服,解表药宜热服且复被取汗;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执业药师西药药剂学知识点辅导:物理和化学的配伍变化

一、固体药物之间的物理和化学配伍变化

(一)润湿与液化

某些固体药物配伍时,发生润湿和液化,给生产或贮存上带来因难,影响产品质量。造成润湿与液化的原因主要有:

1.反应水的生成

由于药物间反应生成水,如固体的酸类与碱类物质间反应能形成水。

2.结晶水的放出

含结晶水多的盐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放出结晶水。如明矾与醋酸铅混合则放出结晶水。

3.吸湿

固体药物的吸湿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有关,一些水溶性药物在室温下临界相对湿度较高,但混合后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较单个药物均低,引湿性增强,如制备或贮藏环境的相对湿度较高,则会出现润湿甚至液化。

4.形成共熔物

一些药物如薄荷脑、樟脑、萨罗、麝香草酚、苯酚等混合后会发生共熔现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形成共熔物后对制剂的制备及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但有些液体剂 型常利用形成共熔物的液化来进行制备。此外,形成共熔物能促进一些药物的溶解速率和吸收,如氯霉素与尿素的共熔物可加速氯霉素的溶解和吸收。

(二)结块

散剂、颗粒剂由于药物吸湿后又逐渐干燥会引起结块。出现结块说明制剂变质,有时会导致药物分解失效。

(三)变色

药物间发生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反应时,产生带色化合物或发生颜色变化,这些现象在光照、高温及高湿的环境中反应更快。如含酚基化合物与铁盐作用,或受空气氧化都能产生有色物质。

(四)产生气体

产生气体是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碳酸盐、碳酸氢盐与酸类药物配伍产生co2;铵盐与碱类药物混合可能产生气体,如溴化铵等铵类与强碱性药物配伍可放出氨气。

二、液体药物之间的物理和化学配伍变化

注射液间的物理和化学配伍变化主要表现为混浊、沉淀、结晶、变色、水解、效价下降等现象。有些配伍变化肉眼观察不到,所以带来的危害更严重。输液中产生配伍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输液的组成

常用的输液有5%葡萄糖注射液、等渗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酐注射液、转化糖注射液及各种含乳酸钠的制剂等,这些单糖、盐、高分子化合物的溶液一般都比较稳定,常与注射液配伍。

因性质特殊不宜与其他药物注射液配伍的输液

1.血液

血液不透明,产生沉淀混浊时不易观察;而且成份极其复杂,与药物的注射液混合后可能引起溶血、血球凝聚等现象。

2.甘露醇

在水中溶解度(25℃)为1:5.5,故甘露醇注射液(含20%甘露醇)为一过饱和溶液,但一般不易析出结晶(如有结晶析出,可加温到37℃使之完全溶解后应用),但若加入某些药物如氯化钾、氯化钠等溶液能引起甘露醇结晶析出。

3.静脉注射用脂肪油乳剂

这种制品要求油的分散程度很细,油相直径在几个μm以下。因乳剂稳定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加入药物往往能破坏乳剂稳定性,产生乳剂破裂、油相合并或油相凝聚等现象,故与其他注射液配伍应慎重。

(二)输液与注射液间的配伍变化

1.溶剂组成的改变

注射剂有时为了有利于药物溶解、稳定而采用非水性溶剂如乙醇、丙二醇等,当这些注射剂加入输液(水溶液)中时,由于溶剂组成的改变而析出药物。如氯霉素注射液溶剂主要为丙二醇,若用水性输液稀释,浓度高于0.25%时,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2.ph值的改变

注射液的ph值是个重要因素。两种药物溶液的ph值相差较大,发生配伍变化的可能性也大。ph值的变化可能引起沉淀析出、加速分解或发生变色反应。例如: 5%硫喷妥钠10ml加于5%葡萄糖500ml中则产生沉淀。许多药物在不同ph条件下分解速度也不同,如乳糖酸红霉素在等渗氯化钠中(ph约6.45) 24h分解3%,若在糖盐水中(ph约5.5)24h则分解32.5%。在加有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再加入磺胺嘧啶钠注射液(ph值 9.5~11.0),去甲肾上腺素变色。[医学教育网 搜 集整理]

3.缓冲容量

有些药液会加入缓冲剂保持ph值相对稳定,缓冲剂抑制ph变 化能力的大小称为缓冲容量。有些输液中含有乳酸根、醋酸根等有机离子,有一定的缓冲容量。但某些在酸性溶液中沉淀的药物,在含有缓冲能力的弱酸性溶液中也 会析出沉淀。如5%硫喷妥钠10ml加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500m1)中不产生变化,但加入含乳酸盐的葡萄糖液中则析出沉淀。

4.离子作用

有些离子能加速某些药物的水解反应。如乳酸根离子能加速氨苄青霉素的水解。

5.直接反应

某些药物可直接与输液中的成份反应。如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下形成螯合物而产生沉淀。

6.电解质的盐析作用

胶体溶液型注射液,例如两性霉素、血浆蛋白、右旋糖酐等注射液加入到生理盐水、氯化钾、葡萄糖酸钙等含有强电解质的注射液中时,会因盐析作用或因胶粒上的电荷被中和而产生凝集。

7.聚合反应

有些药物在溶液中可能形成聚合物。如10%氨苄青霉素的浓贮备液虽贮于冷暗处,但放置期间ph稍有下降就会因为形成聚合物而出现变色,溶液变黏稠,甚至产生沉淀,聚合物形成程度与时间及温度均有关,聚合物会引起过敏。

8.药物与机体中某些成份的结合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能与蛋白质结合,从而增加变态反应的发生, 所以这种药物加入蛋白质类输液中使用是不妥当的。

(三)注射液之间的配伍变化

临床上,常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注射液加入输液中一起静滴。多种注射液混合后,药物的配伍变化更容易发生。这方面的配伍变化,大多是由于ph值的改变而影响的。

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一般规律

有机弱酸盐与有机弱碱盐的注射剂配伍时,因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大分子有机盐而析出沉淀;有机弱酸(或弱碱)盐注射剂与其他注射剂配伍时,若ph值下降(或 上升),则易析出有机酸(或碱)结晶沉淀;具有易水解基团药物的注射剂,在过高或过低ph值条件下,均易被水解,故不宜与弱酸强碱盐或弱碱强酸盐的注射剂 配伍使用;具有易氧化基团药物的注射剂,在偏碱性条件下易被氧化变色,故不宜与碱性药物的注射剂配伍使用;抗生素与其他注射剂配伍时,若混合液的ph值与 抗生素最稳定的ph值相差较远,则抗生素易失效;含钙、镁离子的注射剂与许多注射剂配伍易产生沉淀,含三价铁离子的注射剂与其他注射剂配伍,易发生颜色变 化。

(四) 影响配伍变化的其他因素

1.配合量

这一因素实质上是浓度问题,配合量的多少会影响药物 的浓度,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会出现沉淀或降解速度增加。两种具有配伍变化的注射剂在高浓度、等量混合时,易出现可见性配伍变化。若先将它们稀释后再混合, 则不易发生变化。如间羟胺注射液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等量混合,则有晶体析出,若先用生理盐水分别稀释后再混合,则无晶体析出。

2.反应时间

有些药物在溶液中的反应很慢,个别药物的注射液混合后几小时出现沉淀,应在规定时间内输完。如输入量较大时可分几次输入,每次重新配制,这样还可减少输液被污染的机会。

3.混合顺序

药物制剂配伍时的混合次序极为重要,可用改变混合顺序的方法来克服某些药物混合时产生的沉淀现象。如1g氨茶碱与300mg菸酸配合,如将两种药液混合后再稀释则会析出沉淀,但先将氨茶碱用输液稀释至100ml再慢慢加入菸酸则可得到澄明溶液。[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其他因素的影响

反应速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通常输液过程中温度波动不大,但须注意注射液混合后至注射(输入)前这段时间要短。如粉针剂配成贮备浓溶液待用时,应贮存于冷暗处,以防因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变质。

有些药物的注射液须在安瓿内充填惰性气体防止被氧化;有些药物如苯妥英钠、硫喷妥钠等注射液,可因吸收空气中co2而有析出沉淀的可能。许多药物对光敏感,如硝普钠、两性霉素b、呋喃妥因钠、维生素b1等药物。这些药液应以黑纸遮好,避免强光照射。

有些制剂在配伍时发生的异常现象,并不是由于主成份本身而是原辅料中的杂质引起的。例如氯化钠原料中含微量钙盐,与2.5%枸橼酸钠注射液配合可产生枸橼酸钙的悬浮微粒而混浊。中草药注射液中未除尽的高分子杂质在长久贮存中,与输液配液时可出现混浊沉淀。

注射剂中常常加有缓冲剂、助溶剂、抗氧剂等附加剂,它们之间或它们与药物之间也可发生反应而出现配伍变化。

此外,油性溶液、油混悬液等注射液,由于油水不相混溶,这些注射液与水性注射液配伍后一般情况下得不到均匀的分散体系,通常不宜配伍使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_11/842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