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生异骨成就非凡
以前讲过几种极品的骨相,这次讲异骨之形,头为百体之宗,头骨之形代表天赋之禀,代表着人突出能力亦显示出未来的成就。
头顶两边有角微突,骨硬而坚,有谋略,善思考,配眉浓眼清,鼻长唇存,必为将相之才。
脑后有骨,为柱形,似车轴,记忆力奇好,前额明润无缺,必过目不望。
脑顶有骨呈圆形突起,智慧超群,悟性高,从事宗教或政治,都必有作为。
脑后有骨呈鸡卵突起,是为高寿,特别是耳后骨硬,更是寿元绵长,灾祸不侵。
脑顶至脑后,有骨呈山字,一生多贵禄,福泽数代。
脑前脑后有骨生月形,无论仰覆,还是呈左右,都为能臣之相,务实且能力出众,受人拜服。
脑后骨呈八字,气势非凡,出生高贵,好学而有傲气,能成一方霸业。
☆本文来自道缘风水馆,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四 骨有九贵,察以尊卑
【原文】
骨有九起:天庭骨(1)隆起,枕骨(2)强起,顶骨(3)平起,佐串骨(4)角起,太阳骨(5)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6)若不得而起,项骨(7)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后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8)者为贵。碎(9)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注释】
(1)天庭骨:在“天庭”之下,其势丰隆饱满,俗话说“天庭饱满”就是这个意思。
(2)枕骨:与“印堂”相平的后脑勺之骨。
(3)顶骨:以平正而突兀为佳。
(4)佐串骨:即鬓骨,其状似角,方为佳,俗话说“头角峥嵘”。
(5)太阳骨:起于两眉之间,根在太阳穴。
(6)颧(quán)骨:位于颅面骨的两侧,呈向外的弓形,上缘较锐利,易于扪及。
(7)项骨:在脖子后面,是头骨和脊椎联结的部分。
(8)联:就是联结,引申为相互联结贯通,没有明显的断裂状,看上去完整圆润。
(9)碎:与联相反,指联结不完好,有明显的裂纹。
【译文】
九种主贵骨各有各的姿势:天庭骨丰隆饱满;枕骨充实显露;顶骨平正而突兀;佐串骨像角一样斜斜而上,直入发际;太阳骨直线上升;眉骨骨棱显而不露,隐隐约约像犀角平伏在那里;鼻骨状如芦笋竹芽,挺拔而起;颧骨有力有势,又不陷不露;项骨平伏厚实,又约显约露。看头部的骨相,首要看天庭、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看面部的骨相,则主要看眉骨、颧骨这两处关键部位。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美无缺,毋庸置疑,此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若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此人便终生不会贫穷;若能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若能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要有所作为,就会发达起来;若能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一定会显贵。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
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无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
【解读】
古代流传一首《九贵骨》之歌,说是百劫修成九贵骨,可见相人相骨的说法由来已久。俗话说:头无异骨,难成贵相。何为九贵骨,何者为贵,虽说法不同,但都大同小异,需要我们慎重地加以斟酌。
典例阐幽
社稷之重臣,匡世之奇才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从小就养成了狂放不羁,轻财好义的性格。至十八岁已经长成一个英俊,魁伟的男子汉。拜名师,习剑术骑射,招聚百名青年,围猎于南山,讲武习兵,号令严明,像军事演习一样。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在这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当群雄相互争夺的混战将要扩展到鲁肃家乡时,为了避乱,鲁肃举家迁居东城。当时的东城,为袁术的辖地。袁术闻其名,请他出任东城长。但鲁肃发现袁术部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率百余人南迁到居巢投奔周瑜。
南迁时,他让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强悍的青年在后。袁术得知鲁肃迁居,急速赶来阻拦。鲁肃排开精壮人等,对追兵说:“你们都是大丈夫,应该明白天下大势。当今天下离乱,为什么如此相逼呢?”说着,命人将盾牌立在地上,张弓搭箭,箭矢穿盾而过,追兵一方面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一方面自量不是鲁肃的对手,只好退回。
鲁肃顺利到达居巢。不久,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鲁肃与他同行,把家人留在了曲阿。见到孙策后,孙策很赏识鲁肃。后来,鲁肃的祖母去世,他回东城去办理丧事。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当即整顿行装,欲投奔东吴。正巧周瑜已经把鲁肃的母亲接到了东吴,于是,鲁肃也到了东吴,当时孙策已经去世,孙权仍住在吴郡。
周瑜劝鲁肃留下来,便马上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孙权马上宴迎鲁肃,话语十分投机,孙权心中大喜。等在场宾客起身退出时,鲁肃欲起身告辞。孙权却单独把他留下,合并座席,面对面继续饮酒。
孙权对鲁肃说:“现在汉朝危机四伏,天下纷乱,我继承我父兄的遗愿,很想建立像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事业,你既然来到我这里,打算怎么辅佐我呢?”鲁肃回答说:“过去高祖刘邦一心想拥戴义帝,最后没能实现,是因为项羽在破坏。当今的曹操犹如往日的项羽,您怎么能建立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拥护天子,号令天的霸业呢?我私下分析,汉室不可能再复兴,曹操不可能立即铲除。替将军打算,只有立足于江东,观察和等待天下局势的变化。江东的地域虽然不大,但也不要嫌它太小。为什么呢?北方现在是多事之秋。我们可以趁机铲除黄祖,攻伐刘表,把整个长江流域统统纳入我们的领域,然后打着帝王的旗号谋取天下,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功业啊。”
鲁肃的一席话,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精辟的分析,提出先稳固江东,然后攻荆州,取西川,最后统一全国的战略。
公元208年,东吴经过几年的整顿和治理,内部得到了巩固,凭借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过硬的军事实力,日夜厉兵秣马准备对荆州用兵。曹操这时也打败了袁绍,收复了乌桓,几乎平定了北方,听说孙权要取荆州,不顾久战的疲劳,立即亲率10万大军,日夜兼程,浩浩荡荡的朝南进发,曹操出兵不久,刘表病死,小儿子刘琮接任荆州之主,刘表的死讯传到东吴,鲁肃立即向孙权请命去安抚荆州。当鲁肃走到南郡时,刘琮已经献城降曹,刘备兵败长坂坡,匆忙逃走,准备南渡长江。于是鲁肃迎刘备于当阳,向刘备转达了孙权的意思,劝说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刘备听后,非常高兴,命孔明随鲁肃过江出使东吴,促成了孙刘联盟。
公元208年冬,孙刘联盟军大败曹操于赤壁,曹操仅带少数残兵败将从华容道逃走,留下曹仁镇守江陵,自己回北方去了。
头无异骨,难成贵相
古人观人历来重视相骨,特别是头部的异骨。书云:“头无异骨,难成贵相。”
汉高祖刘邦,高鼻梁,长颈项,面貌有龙相,须髯很美,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为人仁厚,善于施舍,意志豁达,胸襟开阔,常表现出宽宏大度的作风。到了壮年,试做官吏,做泗水亭长,对其公所中吏人,无不加以轻侮。刘邦好酒好女色,常常向王媪、武负二人的酒馆赊酒。有时,刘邦喝醉,卧不能起武,王、武二人看见刘邦身上有龙出现,甚以为怪异。以前,刘邦来买酒,她们便将刘邦留在酒馆中畅饮,二人按酒价的数倍记账。等二人见到刘邦醉卧而有龙出现的怪事后,到年底算账时,这两家酒馆经常撕毁账单,不向刘邦索债。
刘邦经常出差到秦都咸阳,当时恣意游观名胜,看到秦始皇的威仪盛势,感叹道:“大丈夫应该像这个样子”!
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亲密,为了躲避仇人,而跟随县令到沛县客居,因而在沛县定居。沛县里的豪杰和官吏听说县令有贵客来临,都前去祝贺。萧何担任主吏,负责迎接宾客和接收贺礼,规定送礼不足一千个钱的人,在堂下就座。刘邦是亭长,一向看不起县中官吏,写了一张贺钱一万的礼单送了进去,实际上一个子儿也没带。他进门便高喝“贺礼万钱”,众人大吃一惊,吕公深以为奇,并到门口迎接。吕公善于为人看相,看到刘邦的相貌,就肃然起敬,引他上坐。于是刘邦坐在上座,一点也不谦让。他谈笑自若,不时对那些贵客流露出轻蔑的神色。
宴会快要结束时候,吕公便以目示意,特意挽留刘邦,他对刘邦说:“我年少时候喜欢给人看相,相过之人已有许多,都没有一个比得上你,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女,愿意把她嫁给你做扶箕持帚的妻子。”吕公的夫人得知此事后,直埋怨吕公说:“你经常说我们的女儿气质不凡,将来一定会成为贵人。沛令向你求婚,你都没有答应,怎么把女儿许配给刘邦这样一个人呢?”吕公不予理睬,最终将吕雉许配给刘邦。在吕公看来,刘邦除了相貌和气度不凡外,他的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表现了藐视礼法传统、官吏豪富的大家风度,认定刘邦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果不其然,刘邦后来率众反秦,夺取天下,成了汉代的开国皇帝,而吕公之女也成为一代皇后。
刘邦当亭长时,经常回家休假,到田里去看看,有一次,吕后带着两个孩子在田间耕种,有一个老人由田中经过,求些水喝,吕后见老人饿了就给了老人一些吃的,老人就给吕后相面。老人说:“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贵人。”吕后又让老人给两个孩子相面,老人看看男孩说:“夫人所以能够大贵,就是因为这个孩子的关系。”老人又看了看女孩说亦是贵相。等老人走后刘邦正好回到田舍来,吕后便将老人相面的事说给了刘邦听,说一个老人经过此地,说孩子和我都是大贵之相。刘邦便问,老人在哪里,吕后说:“刚走,不会走远。”刘邦便追去了,果然追上了。他问老人相吕后和孩子的事,老人说:“方才我相过夫人和孩子,相貌的高贵都像你,你的状貌,贵不可言。”刘邦便道谢说:“如果真如先生所言,相面夸赞鼓舞之德,绝不敢忘。”后来刘邦贵为天子,派人四处寻找老人,可是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去向。
以明为晦,成就帝业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人。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开国之君。于隆安三年,参军起义,对内平定战乱,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致力于北伐。执政期间,吸取前朝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刘裕精明过人却又深藏不露,善于韬光养晦。东晋孝武帝时,刘裕从军,开始了戎马生涯。晋安帝当了皇帝,孙恩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纷响应,使朝野大为震惊,刘裕当时是参军,他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富有智谋,善于以少胜多。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因讨乱有功,被封为建武将军,担任下邳太守。他率水军追讨孙恩,迫使孙恩投海而死。桓玄掌握朝政后,刘裕投靠桓玄,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取而代之。
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桓温一心想篡夺晋朝的江山,但是由于谢安等人的抵制,没能实现,最终郁郁而终。桓玄比起他父亲来,更加野心勃勃,也更加飞扬跋扈。他不断扩张势力,收拢人心,要实现其父没能实现的遗愿。
刘裕作战勇敢,但是地位并不高,举止也很随便,很多贵胄名流都不怎么瞧得起他,只有王谧对他另眼相看。王谧是丞相王导的孙子,在朝中很有地位。他私底下对刘裕说:“老夫阅人无数,只有你会成为当世英雄。”
有一次,刘裕和刁逵赌钱,刘裕输了,没钱还债,被刁逵捆在拴马的桩上。王谧见了,忙叫刁逵松绑,自己代刘裕还了赌债。桓玄第一次见刘裕时,是刘裕随着几位刺史进京朝见。桓玄对王谧说:“此人风骨不同寻常,只怕不是寻常人。”桓玄的妻子刘氏,一向有识人慧眼,她见了刘裕,便对丈夫说:“我看了刘裕走路的样子,龙行虎步,两眼有神,一定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你要想得天下,就得早早除掉他,免得留下祸患。”桓玄叹了口气说:“现在我要平定中原,正是用人之际,除掉他,真的是没有可用的人了,以后再说吧。再说现在他也翻不了天。”刘裕自己也非常谨慎。其实他和桓玄一样野心勃勃,但是他知道时机未到,自己的势力还远远比不上桓玄,就把自己的志向巧妙地隐藏起来,毫不外露,免得为自己招来麻烦。但他一面逢迎桓玄,一面暗中打着自己的算盘,桓玄想利用自己实现夺取天下的野心,自己反过来也正好利用桓玄的野心,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桓玄东征西讨,铲除异己,已经有三分之二的东晋疆土归他管辖,他感到自己可以实现下一步计划了。他让下面的人呈上天命符和吉兆,来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在。但他内心同时也充满了恐惧,这毕竟是篡位,可以一步登天,也可以一步跌入地狱。一天夜里,南京城外涨水,水流到城内,淹死了很多人。水涛声加上百姓的呼叫使他心惊胆战,以为是手下造反。他担心的人中当然有刘裕。他命堂兄桓谦到刘裕那里去探虚实,一旦发现刘裕有异心就杀了他。
桓谦见到刘裕,问道:“楚王桓玄功高德隆,现在朝廷里有些人劝他自立为帝,弄得楚王很是为难!”刘裕不动声色地说:“这是好事啊!楚王功德盖世,现在晋室不振,百姓的希望都转到了楚王的身上,以楚王的功德和威望,代替晋室,我看也未尝不可。”桓谦说:“将军如此说,真是深明大义,有了将军的支持,这件事情就算成了。”于是,桓谦便兴冲冲地回去复命,向桓玄说明了刘裕的态度。
桓玄非常高兴,放松了对刘裕的警惕。刘裕却乘机和何无忌一同乘船返回京口,暗中商量恢复晋室。刘毅也出来找何无忌谋划反桓玄,何无忌故意说:“桓氏势力强大,能有把握吗?”刘毅笑笑说:“天下自有强弱,如果失去人心,虽然强大,也会变弱。现在所愁的只是缺少个带头的盟主。”何无忌说:“难道天下就没有一个英雄吗?”刘毅说:“我所知道的只有刘裕。”何无忌笑而不答。他回去告诉刘裕,于是他们决定共同反桓玄。
起事那天,刘裕以打猎为名,集聚了一百多人在京城发难,杀死守将桓修。刘毅在广陵起事,杀死桓修的弟弟桓弘。众人推举刘裕做了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纷响应。桓玄见情势不妙,挟持晋安帝逃到江陵。刘裕率军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乘胜西进。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桓玄被逼逃往西川,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第二年,刘裕迎回晋安帝。为奖励刘裕再造晋室之功,安帝进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从此刘裕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刘裕自平定桓玄之乱后,从义熙五年(409)开始,带兵征讨,进行了消灭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攻破南燕(今豫、鲁一带),杀了南燕王慕容超,收复青州;南下击溃卢循,收复广州;攻克江陵,杀了割据者刘毅;力取成都,灭了割据者谯纵;直捣襄阳,赶走了割据者司马休之。巨大的功勋,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他先后受封相国、宋公、加九锡,位在诸侯王之上。义熙十四年(418)十二月,刘裕令心腹鸩弑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傀儡皇帝。元熙二年(420),刘裕迫司马德文禅让,自己即皇帝位,建国号大宋,改元永初,为武帝。
天生反骨,不被重用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入蜀之时,率领部众随刘备入蜀,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深受刘备信任。刘备称汉中王后,提拔魏延为总督军,加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长沙一战,黄忠欠了关羽一个人情,为还关羽不杀之恩,未射杀关羽,被判通敌之罪。黄忠将要被斩首,忽然一将挥刀杀入,杀死刽子手,救起黄忠,说:“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韩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振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挡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奔云长,拜见刘备。刘备见其有大将之才,想重用他,而诸葛亮要杀魏延。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对刘备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幸得刘备求情,魏延才免一死。孔明指魏延说:“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公元223年,刘备病危,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中,以他的卓越才能稳定了局势,蜀汉在“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下逐渐恢复了元气。其后两年“六月渡泸”“七擒孟获”,安定了后方;渐渐又开创了一个“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吏不容奸,人怀自励”的稳定局面。
公元227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拉开了“六出祁山”北伐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前后经历了六、七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一开始就失人失策。当时蜀军虽锐,但在兵力数量上处于劣势,在战略地位上为险峻的秦岭山脉所阻,利守而不利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出奇兵制胜,速战速决。在这一点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似乎谨慎到了迂腐的地步。
那么,当时是不是没有人提出过卓越而可行的战略方案呢?不是。在初出祁山之时,“起于卒伍”的名将魏延就曾对北伐的路线提出过异议。他根据敌我地形、战术原则等因素提出:“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应该说这是个比较周全的战略方案,如果采纳这个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精兵奇袭,直捣长安,再在斜谷大军配合下,胜利是很有希望的。就是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在事后也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借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可见魏延的主张是可取的。可惜孔明把这斥责为“轻躁冒进”,既不用魏延其人,也不用其策,结果大好时机被丧失了。
诸葛亮对魏延似乎有点偏见,偏反其道而行之,要用他的那个“万全之计”,竟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任为先锋主将,硬是强调“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无虞”,兜大圈子自汉中向西绕道阳平关,再武都、天水、祁山,使十万大军在崇山峻岭中缓慢笨拙地前进,使广大将士的体力和粮秣无益地消耗在长途跋涉之中。这样的进军使魏方得以喘息,从容地作好迎战准备,深沟高垒,以逸待劳,致使蜀军失去时机。马谡败走,街亭失守,孔明唱了“空城计”之后只好南归。其实,街亭之失亦不能全怪马谡,诸葛亮要负主要责任。从地理位置看,街亭既是当时的战略重地,街亭之战也是关键性战役。街亭失,“进无所据”,退无所守,只得被迫放弃已取得的陇西三郡,退守汉中,导致整个北伐的失败。
东汉末年是争城夺地,群雄竞起的年代,诸葛亮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上还算得上古代政治家中的高明者,然而比起同时代的曹操、孙权、刘备就差了一筹。诸葛亮在有生之年未能选拔和造就灿若群星的文武雄才来辅助和继承他的事业。刘备一生最突出地选拔了两个人,一是诸葛亮,一是魏延,而诸葛亮对于魏延并不怎么信任,似乎有点压制他。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魏延仍然忍辱负重在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中出生入死,羌中败郭淮,入川夺取西蜀,南战七擒孟获,北伐任先锋,天水收姜维、射曹操、斩王双、杀张辽,大战司马懿,惊退夏侯霸,街亭失守后力挽狂澜等等。治军严明,“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几乎无恶仗不与,且每战必克。特别是他提出的奇袭长安的战略建议实属善远之谋,可惜没被诸葛亮采纳。假如按魏延“循秦岭而东”的战略放手去干,其前景是难以估量的。难怪魏延常叹息:“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虽有“不肯下人”的缺点,但他对诸葛亮还是衷心服从的。在他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上有重大分歧的情况下仍然能顾全大局,没有作出损害蜀国的事,即使在孔明死于军中、情况十分紧急复杂时也没有能证明魏延叛蜀归曹魏的证据。杨仪同魏延不和已经很深,诸葛亮一死,他们的冲突更趋表面化。“诸葛亮病,谓魏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诸葛亮死后,魏延纠众欲杀杨仪,却被诸葛亮生前授命的马岱斩杀。
头上反骨是什么意思
脑后有反骨多数是人才 脑后有反骨、俗成了一句贬义的名词。通常指的是某人本质叛逆、不仁不义、卖主求荣、篡权夺位。脑后反骨这个词最早是出于[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三回。关羽取长沙时,守将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箭术射杀关羽,被太守韩玄捉下问斩。急紧关头,帐外闪进一将、 斩杀了韩玄救下了黄忠。这人正是长沙守将之一魏延。当 关羽引魏延拜见刘备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将魏延推出斩首”。刘备惊问为何斩杀献功降将?孔明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经刘备求情,魏延保住了性命,但却一直不受重用。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果然带兵谋反。副将马岱遵照孔明的遗命诱杀了魏延。 从此、魏延与脑后反骨成了反叛与不轨的代名词。往往上司斥责不听指挥的下属、会直言你是魏延再世;你脑后有反骨;反骨仔。《三国演义》这一情节,侧面反映了诸葛孔明对古相学的精通与应用、也为后学者树立了如何知人善用的理念。 什么样的头骨才是脑后有反骨?在医学的骨科专业学者眼里;人的头骨形状和骨块的数量基本是相同的、没有任何人的后脑头骨多长了一块、或是长出了一块以别不同的头骨来。脑后反骨只是一句概念化的东西,没有实质性的物体可言。那么、相学上的所谓脑后有反骨、这个反骨究竟是什么?从相学书籍里查找、找不出有类象的文字描述、也没有见过脑后反骨的头相图形。硬要从后脑匀去探索这个反骨、的确无从下手。偶有个别古今相学爱好者推测、脑后见腮即是脑后见反骨。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脑后见腮、指的是脸上下巴两侧的腮骨相对扩张、横出、甚至骨角明显。就是从背后看、也能明显看得见腮骨的锐角、这就是脑后见腮、或者称为;反过来看也见骨。贬义的说法就是脑后见反骨。
脑后反骨、脑后见腮的脸形不少。从相学的行局说、除了圆圆脸的水形人之外、其它的木、土、金、火形都有类似的脸形。就相学相生相克的理论说、下巴是水的范畴、而方形带锐是带金、金水相生是一种积极的象征、如果金水是缺乏的命格、那是喜生而逢生、吉而堪断;如果金水是有余的、那是屋漏偏遇连夜雨、祸也可言。不过、总的来说、腮骨突兀的人是金气太盛、为人胆大敢为、精力充沛、又性格严厉偏于做作、但处事精明敏捷。多见于从事行武的职业、或多动作的差事、是一些很有能力和很有毅力和动力的人才、因此为官的、当头头的不少。但是这类人精力过盛、容易狂热、多数在成功之后不安本份。所谓才有余而德不足。作为事业的开拓者是如龙似虎的、作为胜利者是骄横狂妄的。用人者必须择其善者而用之、其不善而控之、才能得失不差。相书说;腮骨不起、庸庸碌碌;腮骨大起、豪吞之辈。这就像脑后反骨的征兆。脑后反骨的人多数是人才、真正谋反的少之又少。最后吃亏的倒是不少,因为常犯众怒。
千人千般业,业业不相同,学佛要在自己心性上下功夫,不要在相上打转了,即使我们的色身不发生什么,早晚不还是一样“沙化”吗。像“觉”师兄更要加紧精进了,借境练心,这个身体终究是座“化城”不是宝所,佛法是心法,要在自心上解决,不被境转(内心不是不生烦恼,而是有烦恼根本就不被烦恼所转,久之烦恼自成菩提),就能转境,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非要在无关痛痒上追究,到头来水月镜花一场空。
通过一个人的骨骼之相来判断人一生中的起起伏伏,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功名成就。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关于骨相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xiang/51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骨相中的贵相
下一篇: 摸骨术,中国五术之摸骨术,摸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