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经间期出血,属于湿热型,如何调养

时间: 阅读:598
经间期出血,属于湿热型,血色深褐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舌红,苔黄腻,应该怎么调养

最佳回答

六月雪

六月雪

2023-05-04 15:56:53


这种情况的话,属于是月经不调的情况的,引起月经不调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造成的,可能是垂体性的,也可能是外周性的,还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异常、感染等因素造成的。

指导建议:
具体的原因很多,不好说,需要进一步检查性激素六项和彩超等看看,必要时进行宫腔镜检查,明确原因进行调经治疗的。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逍遥子
    回复
    2023-05-04 18:18:12

  • 广东熊**
    回复
    2023-05-04 18:18:12

    估计是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发生在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但在大多数人中,是没有排卵期出血这种现象的,但你也不必担心,你这种现象也是一种生理现象,因个体差异,只有极少数人会有排卵期出血,如果它只是那么一两天,出血和量不多,不影响日常生活,你也不必太在意。
    排卵期出血的临床表现:
    排卵期出血,即月经中期出血,是指两次正常量月经之间的少量出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小腹痛。临床表现如下:
    1、 子宫出血。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中,出现排卵期子宫出血,出血量少,有的仅为咖啡色分泌物,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最长7天。
    2、 腹痛。周期性月经间期疼痛,可轻可重,一般持续几个小时,个别患者可持续2—3天。
    3、 不孕。可能因排卵期出血而中止性生活,错过受孕时机所致。注: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经诊断性刮宫,基础体温测定(基础体温呈双相,在低、高温转变时发生出血),腹腔镜检查可确诊。如症状较轻无需治疗,出血量多或影响生育者可用药物治疗。
    排卵期出血的验方:
    1、 二地汤加减 生地30克 地骨皮10克 玄参、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制黄精、槐米各15克,麦冬、白芍、山茱萸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于月经第5天开始服药,连服15剂,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有滋阴、清热的功能。
    2、 加减丹栀逍遥散 柴胡、穿芎、生地、白芍各10克,焦栀子、茜草炭、枸杞各9克,槐米炭、旱莲草各15克,桑叶、菟丝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于月经第五天开始服药,连服15剂,黄体期及月经期停药,治疗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本方的主要功能是:“清肝解郁,滋阴止血”。
    3、 温肾活血汤 仙茅、仙灵脾、巴戟肉、紫石英、熟地、淮山药、当归、红花、泽兰、各10克,菟丝子15克,山萸肉18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从月经周期第九天开始服用,连服八天,连续三个周期为一个疗程。本方有“温肾、活血、化瘀“功用。
    排卵期出血的食疗方:
    1、芹菜金针汤 干芹菜30克,金针菜15克。加水适量,煎汤服用。有清热凉血的功用。
    2、芹菜藕片汤 鲜芹菜、鲜藕片各120克,生油15克,精盐少许。将芹菜、藕洗净,芹菜切成丝,藕切片。将锅置旺火上,下生油烧熟,放入芹菜藕片,调入精盐适量, 炒5分钟,加水适量煮熟,调味精后食用。可清热、凉血。
    3、山药枸杞粥 山药、枸杞各20克,大米60克。洗净,熬粥食用。有滋阴、止血之功用。
    4、 生地粥 生地30克,粳米60克。将生地洗净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100毫升,将米洗净加水适量煮粥,倒入药汁再煮10分钟后服用。有滋肾、凉血、止血之功用。
    排卵期出血的预防与保健:
    1、 了解和掌握月经生理知识和卫生知识,注意月经期保健及经期卫生。
    2、 出血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多休息;要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腹痛重时可予腹部热敷;同时保持情绪稳定。平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排卵期前后(一般在两次月经之间,基础体温上升之时),应禁食辛、辣、燥等刺激性食品,以免使出血增多和时间延长。
    祝健康!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5-04 18:18:12

    经间期处于卵巢排卵期,中医称之为“氤氲期”、“的候”、“真机”。凡在两次月经之间,氤氲乐育之时出血,持续二三天,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并有周期性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不存在西药的副作用。本病虽以肾阴虚证候为主,但仍然要根据形、气、色、脉以及出血的色、质进行分析。在治疗上,滋养肾阴为主法,分别辨证处理:
    1.肾阴亏虚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或稍多,色红,无血块,腹不痛,头昏腰疾,夜寐不熟,便艰,尿黄,舌红,脉细弦略数。可用滋阴止血法,方用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内蕴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红质黏腻,无血块,或如白带、赤带,神疲乏力,胸闷烦躁,纳食较差,小便短赤,平时带下多,质黏腻,舌苦黄白腻,脉细弦。可用清利湿热法,方用清肝止淋汤加减。
    3.气滞血瘀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有紫点,脉细弦。可用行气化瘀止血,方用逐瘀止血汤。
    4.脾气亏虚
    见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可用健脾益气止血法,方用归脾汤加减。

  • 宁吉儿
    回复
    2023-05-04 17:17:02

    估计是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
    在月经中期,即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称为排卵期出血。中医学称之为“经间期出血”。
    [临床表现]
    月经中期(排卵期)出现规律的阴道出血,量一般不多,持续半天或几天,可伴有轻微腹痛或腰酸。
    [诊断]
    1.有典型症状。
    2.基础体温双相,出血发生在体温由低向高转化期间。
    [治疗]
    1.西医药治疗:己烯雌酚0.25~0.5mg/日,排卵前3天开始服用,血止后2~3天停药。
    2.中医药治疗
    (1)肾阴虚: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生山药、茯苓各15克,山萸肉、丹皮、泽泻各10克。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2)湿热内蕴:经间期阴道出血,色红、质黏,或带下夹有血丝,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秽臭,胸脘痞满,口中黏腻,口苦心烦,
    纳差,小腹坠胀,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清利湿热,调经止血。
    方药:白术、生苡仁、川牛膝、樗根皮各15克,黄柏、泽泻、车前子(包)各10克。
    中成药:固经丸。
    (3)血淤: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紫黯、有小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质紫黯或淤斑淤点,脉涩。 ’
    治法:活血化淤,调经止血。
    方药:生地15克,赤芍、桃仁、当归、丹皮、枳壳、龟板(先煎)各10克,三七粉(冲)1.5克。中成药:血府逐淤丸。
    [预防与调养]
    1.注意经期及产后保健,保持外阴清洁,防止盆腔感染。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