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俗称扫墓,是后人祭祀亡者的一种传统活动。中国许多地方上坟有讲究,不过根据地域文化不同上坟的讲究各有差异。据闻,有一句俗语“上坟三不带,后代福气来”说是上坟有三个东西千万不能带,那么是哪三样东西呢?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番。
上坟时哪三个东西千万不能带
一、桃木剑,桃木是用来辟邪的,许多人家里挂着桃木剑、桃木镜是为了镇压害人的鬼邪佞之气,虽然先人一般为庇佑,不过他们也属煞气,所以碰到桃木他们会不敢近身,如此,先人会无法庇佑后人。
二、貔貅,貔貅为山海经中招财进宝、辟邪消灾的吉兽,很多人喜欢摆放、佩戴貔貅样式的饰品图个吉利,不过其实貔貅也属凶兽,不光人见了怕,鬼看了也得忌惮三分。
三、上坟供品不能摆这些数,用水果、糕点或其他贡品,最好是三个、六个、九个的拜访,,因为单数是阳、偶数为阴,古人崇尚阴阳平衡,如果贡品为阴,会加重先人煞气,会给后辈带来不好的运势。
上坟祭祖的禁忌
上坟理应是一件庄严严肃的事情,上坟时准备齐全供品香烛,不可穿大红大紫的衣服,不可在坟墓前嬉笑打闹,此外来月事的女生,也不宜同亲人一同去上坟哦!另外孕妇也是不宜去上坟的,主要是因为墓地乃是阴气重的地方,而孕妇的抵抗力差,身体虚弱,很容易招惹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故而孕妇不宜去上坟。
上坟有什么讲究?
第一,进入墓地不宜大声喧哗;
第二,山野间上坟难免要修整坟墓及周边,因此进入墓地第一件事应该是“祭奠后土”;
第三,上坟时要衣着整齐,不宜穿大红大绿的衣服,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第四,上坟遵循长幼辈分;
第五,上坟祭祖外人不宜参与。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所以春节期间的习俗也是最多的,从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有相应的讲究,而在这期间要拜年、贴春联、守岁、祭祀等,说到祭祀有两种,一种是在家中供奉祖先牌位,另一种是给去世之人上坟,给去世之人送去祭品,以表达对去世亲人思念之情。
我们常说“死者为大”,所以上坟祭祀也格外讲究,民间有春节上坟“五不做、三不上”,具体是哪五件事不能做,哪三种人不能上坟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免得搞错了让家里的老人不高兴了。
一不做、大声喧哗,拍照,录像
上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切记不能大声喧哗,因为大声喧哗会给人不尊重死者的感觉。
另外,现代很多人手机不离身,还有一部分人习惯拍照、录像记录生活,并把拍摄的片段发的网上,这里要注意的是上坟不能拍照也不能录像,因为在坟地上拍照、录像是对去世之人的不尊重,也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做法。
二不做、带孕妇、孩童上坟
不能带孕妇、孩童上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墓地是阴寒的地方,孕妇去了之后会对其肚子里的胎儿造成不好的影响。
而孩童多能看到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容易受到惊吓。
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因为,农村的坟地一般都在山上,车到不了,需要走较长的山路,孕妇前往很容易导致孕妇受伤。
孩童一方面也存在无法长时间走山路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孩童顽皮好动,会在山上爬上爬下,有时候甚至会爬到别人的坟头上去,这是对去世之人的不尊重,上坟本身就是严肃的事情,嬉笑打闹不合适。
三不做、纸钱没烧完就匆匆离开
以前允许烧纸钱的时候就要注意要把所有的纸钱都烧完了才能走,因为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纸钱没烧完就离开,去世的人是不能收到这部分纸钱的。
现在更多的是因为纸钱没烧完会有火星,甚至明火,很容易引起火灾的发生。
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允许烧纸钱了,多数会选择用土块或者石块将纸钱压在坟头,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既给去世的亲人送钱了,又能有效防止山火的发生。
四不做、纸钱烧错了方向
农村的坟头多是错综复杂的状态,如果没有墓碑,坟头都是一些小土堆,就很容易把坟头的方向搞错,这时候就要注意烧纸钱的时候一定要把坟头搞清楚,要不然烧的纸钱或者收不到,或者被别人收到了。
即便不允许烧纸钱,压纸钱也是同样的道理。
五不做、穿鲜艳的衣服
为了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尊重,上坟多穿一些暗色系的衣服,比如黑色、灰色、深蓝色等,一定不能穿鲜艳的衣服,尤其是红色系就更不能穿了。
另外需要注意,女士上坟也不能穿高跟鞋和一些奇装异服,一方面是因为山路不好走很容易受伤,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寻常的衣服也会被认为是对去世人的不尊重。
春节上坟,除了上面“五不做”之外,还有“三不上”,即有三类人不能上坟。
虽说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而且现在的社会同之前不同了,老的传统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能遵守的情况下还是尽量遵守,毕竟流传下来的老传统也确实有他的道理。
一不上、女婿不上坟
以前的农活都是靠人力完成的,所以谁家劳力多谁家就更有实力,而男人的人数代表的就是劳力的多少,这是以前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
因为都会生儿子,所以上坟的事情都是儿子完成的,女婿是不能随便上坟的,如果让女婿上坟了就会被认为是没实力的表现。
但是现在不同了,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女儿,上坟不让女婿去就没人去了,所以说有些传统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不能一直拘泥于老传统。
二不上、孩童和孕妇不上坟
这个上文已经提到了,孩童会嬉笑打闹,而且孩童口无遮拦,容易说错话,会被认为是对去世之人的不尊重。
孕妇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很容易受伤对胎儿造成影响,另外孕妇容易触景生情,如果伤心过度会影响机体内激素的分泌,轻者影响身体健康,重者可能会导致流产。
三不上、年过七十不上坟
坟地上的阴气都很重,而上去岁数的老人阳气不足,很难阻挡坟地里面的阴气。
老人见到已故的亲人,比如自己的老伴,自己的父母容易触景生情,一些心态不好的老人就容易受到刺激而生病。
再就是老人行动不便,不能长距离走山路,一旦不小心滑倒会对老人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所以在农村有“人过七十不上坟”的说法。
当然,现在人普遍岁数都比较高,很多90多,100多岁的老人都有七八十岁的子女,一旦这些岁数较大的老人去世,即便子女年过七十了也还是要上坟的。
过春节讲究多,尤其是上坟这样的事情,更应该注意,虽然时代变了一些老传统也发生变化,但是还是提醒大家一下,尤其是对老传统知道比较少的年轻人,能避免尽量避免。
祭祖不超过三代是哪三代
祭祖不超过三代是哪三代?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一个国家,比如说祭祖,祭祖时就有着不超过三代的一个讲究。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祭祖不超过三代是哪三代吧。
祭祖不超过三代是哪三代1其实这个不能过三代习俗只是少部分地区的习俗,而这里的三代则指的是爷爷、父亲和自己,这算是三代内的直系亲属,而这句俗语说的意思是不能给爷爷的上一辈也就是太爷爷上坟,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农村,一直有“一坟管三代”的说法,也就是爷爷辈最多也就能保佑孙子辈,超一辈都会影响这个家的运势,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孙子辈如果给太爷辈上坟,有可能会折损寿命,虽然我们知道这个说法不科学,但既然是老人们传下来的,我们也只能默默的遵守了。
而如果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的话,不管北方和南方在古时候基本都是堆土的墓地,一般经过几十年之后就会慢慢塌下,塌到最后就会形成一个平面,这对于土地的利用率来说是一件好事,要是每个坟墓都有人来祭拜,有子孙后代守候,大家试想下,中国几千年下来得有多少墓地,相信就算堆满了整个大地都不够这些人安葬的,所以这个上坟不能过三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古人是为了节省土地才想出来的俗语。
上坟不能过未时
就拿清明上坟来说,最佳的祭拜时间是卯时(早晨的5点-7点),这个时候正好是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踏着清明的春意,早晨不冷不热去上坟就是最好的时机。老人们也常说,太阳生气后,阳气上升,可以很好地保护我们扫墓,毕竟墓地常年都是阴凉之地,如果去得太早就会很冷,对我们身体是有一定影响的。
那么为什么不能过未时?未时其实说的就是下午1点至3点,一般3点之后太阳就会慢慢开始落下,大家试想下夕阳西下的时候去上坟,是不是有点别扭,而清明在古时候也被称为“鬼节”,这一天老祖宗们会返回人间来看望我们,如果我们在3点去祭拜,所有过程都完事之后可能就会晚上了,这个时候天也冷了,路也看不见了,对我们的出行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古人根据实际的情况,计算出了我们最晚不能超过未时去上坟祭祖。
祭祖不超过三代是哪三代2 一代不上三代坟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的传统习俗中,像清明节、中元节这样的节日一直都保留着给死去的人上坟的习俗,尤其是在很多农村地区尤其重视。一般来说上坟都是对直系亲属,是自己的父辈、爷爷辈,有的地方关于上坟是有讲究的,是一代不上三代坟,意思是指除了自己的父辈、爷爷辈,在往上数的长辈是不能给他们上坟的,据老人们说,给三代以上的先人上坟,对活着的年轻人不利,会折寿。不过,也有的地方并没有这样的说法。其实一般家里只有第四代了后,太爷爷辈的坟很多家庭就不上了。
一坟管三代的说法在民间一直都有流传,有传言称,祖坟位置选的对,后代人尤其是祖孙三代以内的.后辈人都将是非富即贵的好命,但如果要是祖坟位置选不对,那这家人的后代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后辈们不是多灾就是短命,有的还会面临男子们找不到媳妇、女子们嫁不出去的窘境。
上坟的讲究
最好在上午9点至下午15点之间进行
去坟地的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时候,天亮的比较晚,太阳落山却比较早,上午9点到下午15点这段时间内,是一天中阳气比较旺盛的时段,会加强自身阳气。
最好身上带一些红色
去坟地之前,最好在衣着方面有所准备,身上穿一件红内衣、红袜子,或者是红帽子等。 坟地的阴气重,特别是在十月一这样的日子,阴气更重。遵照红色辟邪的讲究,身上带红有助于自身平安。
身弱者佩戴护身符
命理比较弱的人,最好不要单独一人去坟地,最好请身旺的人士陪同。特别是需要合葬、迁坟的话,最好预先有一些防护措施。 有条件的,可以请其他人代为在墓穴中捡拾先人骨殖等,减少自己在墓穴中的时间。而佩戴请专业人士画就的护身符,可以增强自身阳气,保护自己不受坟地阴气所侵。
祭祖不超过三代是哪三代3 中国传统的祭祖的时间有哪些
公历4月4或5或6日
清明节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农历七月十五日
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农历九月初九日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扫墓是中国孝道文化传统的表现。“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是个别地区、个别人的一种想法,不代表所有中国人。在古代,家族是中国人为了更好生存发展的产物。在生产力低下、统治层家天下、灾害频繁时期,家族把人们团结起来,增强了抵御灾害,共同发展的力量。扫墓除了表达孝心,缅怀前人,更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一种形式,那个时期,家族墓地成为一年中家族成员聚集的地方,不管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留守故土,还是闯荡于江湖,大家尽可能赶回墓地上香烧纸,祭奠亡灵,在这个地方大家沟通心灵,凝心聚思,即使赶不回去也会遥望心中的故土,遥寄思念哀悼之情,把家族传承团结的思想得以强化,这也是中国人时代生生不息繁衍昌盛的文化信念之一。在那个时期,五代之内为至亲,老祖先不能忘,扫墓要扫五代,更要祭拜祖先,有能力者还要祭拜炎帝黄帝等。后来 ,随着家族观念的淡化和人口流动的频繁,现代法律有规定了三代为近亲,个别地方、个别人就有了“扫墓不过三代”的说法。
“上坟不过未时”的说法,这是阴阳学说的延伸。古代中国盛行阴阳学说,这种学说开始是研究自然科学,后来延伸至人文领域,把世界分为阴间和阳间两部分,阳间为生人世界,阴间为亡灵世界,对应夜晚和白天。夜晚为亡灵世界,白天为生人世界。在这套理论之上就有了祭奠亡灵要在天未亮之前,现在还有某些地区,比如唐山某些山区还存在后半夜上坟的习俗。阴阳理论本身存在缺陷,加上中国人现实主义思想一直为主流,人们半夜祭扫坟墓存在很多不便,最后采取折中,就有了“上坟不过未时” 这样既照顾了亡灵的阴间,有兼顾生人阳间的需求,成为可行性更强的习惯。
当然了,随着现代思想发展,传统习俗也不断改进。扫墓只扫三代也成为一种想法,比如那些出国在外的可能是第二代,他不可能回国扫墓,只能灵活为之。至于未时前扫墓,早已经失去现实意义 ,大部分地方中午前完成扫墓即可。
不管几代,清明都要给祖先扫墓,黄帝到我们几代了,中华儿女不是还去黄帝陵扫墓祭祖吗?有些漂流在外的中华儿女,不管何时何地都想着叶落归根,难道他们爷分几代就不回来了了吗?不管多少代都不能忘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扫墓不过三代,在我的家乡没有这一说法。
有人说,伏以人本乎祖,犹如物本乎天,木本乎根,水本乎源。树有根,水有源,人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先祖,来自于代代相传。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文化,清明尊祖祭祀,慎终追远,历久不衰,古今皆然。清明祭祀去世父母、祖先,是一种缅怀去世父母、祖先的恩德活动,也是做人不要忘了自已来自哪里,不忘先祖的恩德。从这个意义说,扫墓不过三代就没有道理。
清明尊祖祭祀,只要是记得的先祖坟墓,大多数人还是爬山涉水扫墓祭祀的。有的人千里迢迢赶回家中祭祖扫墓,不都是不忘自已的根和缅怀祖先的恩德吗。不忘自已的根源于何处,是做人的根本和准则。
当然,由于时代的久远,有的先祖的坟墓消失了,有的不记得了,那是没法子的事,不祭祀扫墓也无可厚非。有的远一些先祖之墓,傍近祖之坟,不扫墓祭祀说得过去吗?也无道理。
在我的家乡,清明祭祖都是在上午十二点钟前祭祀完毕的,都是祭拜不过未时。祭拜不过未时,有什么道理,个人浅见认为清明这天,去世先祖是要享用祭祀的纸钱和祭品的,既然是尊祖祭祀,那当然是宜早不宜晚了。
谁说扫墓不过三代,我家祖坟过百年,每年都去扫墓都去拜山,到了拜山的时候比过年还多人还热闹
作为南方人,没听过什么“扫墓不过三代”,我们这里宗族观念很强,会扫几百年前的老墓,早超过三代了!
第一句未必吧,但大多数都是这样。第二句有些道理,但仅限于迷信的角度。不过现在的人扫墓的时候大都夹杂了私货--保佑升官发财,拜祭先人倒成了顺带。
清明扫墓是封建落后习俗。是几千年来封建落后思想导致清明扫墓的习俗。这是典型的封建落后意识和封建落后思想。与现代文明差距很大。所以既然我们已经进入现代 社会 了,就应该抛弃那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和封建落后的生活方式,不要再信那些封建迷信落后的习俗了。
所以对清明扫墓上坟这样陈旧落后的习俗,不应该延续了。延续这样的封建落后习俗,只能是愚昧的表现,是人类 社会 倒退的表现。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清明扫墓或者是上坟,那都是愚昧的做法,更是落后的做法。
所以作为现代人,应该有现代的文明和现代人的生活意识。崇尚文明,尊重科学,这才是最正确的。所以朋友们千万不要信那些封建迷信的习俗了。
人类已经进入现代 社会 现代文明了,人类 社会 已经高度发达了,卫星上天了,宇航员登月了。现代文明已经越来越先进了,所以作为人不要信那些封建落后的习俗才好。
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清明扫墓是封建陋习。沿袭了几千年的习惯,对祖先的纪念和尊敬,居然有人称呼扫墓为”陋习“?
这些人是怎么想的我也是实在不明白!
在我老家,不管你是男是女,只要清明,全家出动都要去扫墓。
我们扫墓前会特意煮一些东西,都是些白水煮的肉,还要上酒。一般来说是黄酒。到了祖先坟前先给对方上菜,然后再一杯杯现成地倒上酒,让祖先在底下也能吃得丰盛美味。
这是仪式一,然后就要再烧一些纸钱,有时候会放鞭炮。最后再把菜放回竹篮子里,酒一般会列3小盏,后辈可以喝了,但一定要剩一部分在祖先坟前倒了。
至于说的“扫墓不过三代”,因为我们老家祖先就在一处小山包上,小山包常年无人打理很荒,有些太早的墓后代已经不记得了。我家去过的最老的一个祖先就是太太奶奶。再往前因为父辈也不记得了,所以就已经断了祭祀的渠道。
我觉得,如果父辈记得的话,不论是三代还是三十代,都一定会去祭祀的。因为扫墓不只是扫一个祖先,而是对自己及家族的不忘本。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去怀念先人的。
“上坟不过未时”这个,我们那倒没有特别的讲究。一般都是上午去上坟,有时候外地的亲戚回来,下午去上坟的也有。时间不是必须要遵守的,回来才是心意!
清明,本身就是一个有纪念价值的节日。如果整个民族没有人去祭祖,认为上坟都是封建陋习,那你说这炎黄子孙四个字,也是陋习吗?
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中国人会因为自己的“炎黄子孙”的身份而骄傲。
陋习不陋习,有时候这个世界上并不是科学才自行其是的!
上坟这个传统,既是对祖先的缅怀,也让平时忙于事业和工作的后辈们聚到了一起联络感情。
安土重迁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情结,就因为“家”这个颇具有情怀的字眼,已经根深蒂固在我们中华儿女心底了吧!
子孙尚见去陵园,更新之后只有你自己!
常忆往昔,未忘本知其来,卯而思其归宿而言渊源流长!
上坟不过三代,是古代传承下来的不成文民风,因为人类代代相传如何能没有个断代,子孙对所有祖先都要上坟,这也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古人,为什么划为三代,有一个互相相识的原因,孙,子,父,祖,都是在世见过面,曾经相识,也是最亲近。如果延升到四代,玄孙同曾祖,根据人的寿命是不可能同堂相识,(现代寿命可活100岁可能有个别四代同堂)既然不相识了,那么划为三代比较合理。第四代祖坟就可不上坟了。
祭奠不过未时。据阴阳传说:清明节气的15天间,是阴曹地府,鬼魂的假期(还有冬至15天,一年二次假期),所以,清明节气往往都阴雨,阴气比较重,故将祭奠时间一般选定在饭后的未时。所以,‘’祭奠不过未时‘’,未时,就是十二地支的未时(吃中饭是午时之间,饭后就是未时),古人,认为在白天这时侯的阳气最旺盛,可避免中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fengshui/875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七楼和八楼哪个好转手
下一篇: 9楼适合什么属相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