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鬼把门的意思往往都是说房子建在墓地的后面,这样的话就叫鬼把门,而房子建在墓地的前面,这样就鬼撵人,这两种都是属于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所以不得已的话就不要把房子建在这些地方,但如果建造的话,就一定不要建在墓地的前面,因为风水会更加的差。看本期栏目。
鬼把门
鬼把门的意思其实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其实就是说在墓地的后面修建房屋,这样的话就叫做鬼把门,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特别的容易吸引一些脏东西,整个家庭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也是可以降低的,可以在家里面留一块比较宽广的空地。
鬼撵人
鬼撵人的意思就是说在墓地的前面有房屋,这样的话,这种房屋是可以称之为鬼宅的,如果是在墓地在后面鬼把门的话,往往都还好,因为是面对着阳光,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如果是修建在墓地的前面那就会助长阴气的滋生,这样的话整个家庭的运势就会变得更差了。
风水很差
当然,不管是修建大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属于一个非常差的风水,因为周围都是坟地的话,往往都是有着很大的阴气,不管是对家里面的,还是对周围的树木都是有着不好的影响,其次,这样地方的空气也不是非常的清晰,而且整个环境也会变得非常的差。
身体不好
就现在这个地方最不好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种地方往往都是太阳比较少的,所以说特别的容易晒不着太阳,人还是要多多晒太阳,这样的话身体就会比较清爽,如果常年累月的不接触到阳光,整个人的心也好,还是身体上都会变得非常的懦弱,这样的话,身体就爱生病。
发展不顺
而且这种地方的风水往往都是特别不好的风水,不好的话影响的就是整个家庭成员的运势,所以说在家庭里面的人往往往发展都是非常的不顺,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而且整个人会因为比较懦弱,而且身体不好,得不到别人的重用,如此循环人的精气神就会越来越差。
不管是怎么样,最好还是不要把房屋建在墓地的旁边,这样的话,风水是非常不好的,但如果没有办法,已经建造了的话,就一定要注意墓地只能在房屋的前面,不能在后面,要不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就是这句话宁叫鬼把门,不叫鬼撵人的意思。
相关推荐:
蚩尤是中国古史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因与轩辕黄帝进行历史性的大战而赫赫有名。
但是,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蚩尤的形象是非常复杂紊乱的,其中有诸多矛盾之处,使人产生不少疑问。诸如:蚩尤究竟是一个古代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神话人物?他是一个英武的战神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或是一个“好兵而喜怒”的“贪欲者”、“乱贼”?蚩尤和炎帝是否同一个人?他和黄帝之间是否只是敌对关系?蚩尤和苗族历史和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究竟有什么关系?他对苗族民俗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本文想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对此类问题作一初步的考索。
一、蚩尤与黄帝
蚩尤与黄帝的“涿鹿大战”是中国远古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正是由于这次大战中,黄帝战胜了蚩尤,才奠定了华夏国家的根基,使他成为五帝之首。在有关的文献记载中,蚩尤的形象是暴君和乱贼,是相当丑恶的。《广雅释诂》:“蚩,乱也。”《方言》:“蚩,悖也”(卷十二)一说尤,同由尤,腹中之虫,很不雅观。《尚书·吕刑》的记载更加详细,可为此类观点的代表:刵
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
这是周穆王叙述刑法的源流时首先提到的“古训”,说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戳统治苗民。把蚩尤、苗民都说得很坏。蚩尤原为“九黎这君”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与轩辕黄帝发生了矛盾,被史家看成是“作乱”。司马迁《史记2五帝本纪》: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微师诸候,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候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炎帝)是为黄帝。
这些都是正统史书中的记载,已经把神话人物历史化了,并且还以正统观点使蚩尤成了暴虐无道的乱贼。事实上,蚩尤不仅是一个古史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怪异神力的神话形象,据《龙鱼河图》记载: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谴玄女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四方……
《汉学堂丛书》中的《龙鱼河图》略有不同,说:“黄帝之初,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虽“七十二人”与“八十一人”有异,但皆为“多”之约数,九的位数,其内含是一致的,说明蚩尤是一个相当大的集体的代表,是一个具有很大神性的怪异人物。古书上这类记载很多,如:
《归藏》: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启筮)
《述异记》:
“有蚩尤神,俗云:人自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显然,这种“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等形象是非常怪异的,而《龙鱼河图》又说蚩尤“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则又非常厉害,以致黄帝也打不过他,只好去祈求上天神灵的帮助。《山海经·大荒北经》:
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龙鱼河图》还说在此大战中因黄帝仁义,“遂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这才制服蚩尤。又《黄帝玄女战法》云: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胜’遂得战法焉。
又《玄女兵法》亦云:“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可见蚩尤是很强大的对手,其力量与黄帝不相上下,黄帝只有求女神帮助才得到了胜利。从此次战争的记载可以看到蚩尤的神话形象,他不仅“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而且可以“靖风伯雨师大风雨”,还可以“作大雾,弥三日”,使黄帝令风后作指南车才战胜了他。不仅蚩尤有神性,黄帝也有神力,可给风后等神下命令。
由此可见,蚩尤不仅是古史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个神话人物。“蚩尤神”不仅在后世一直受人供奉,而且就在当时,也是被看成“不死”之神,威镇天下的。上引《龙鱼河图》记载黄帝得玄女兵信神符而擒杀蚩尤之后:
(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珍服。
于此可见“蚩尤神”威力之大,不只在九黎部落之内,而且“天下”“八方万邦”,都对他非常崇敬,使黄帝要画出他的神象来,才能服天下。后来蚩尤神更可管下雨、农耕与疾病了。《春秋繁露·求雨》:“夏求雨……其神蚩尤。”
梁代任昉《述异记》列记录了南北朝时代华北汉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况:
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盖其遗制也。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黾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立为祠。
此书还说“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更说明在大战的涿鹿,冀州人长久地祭祀蚩尤神,其他地方如太原、朝鲜也祭蚩尤神,其为神话人物当无疑问。轩辕的形象亦复如此,不只是历史人物,而且也是古史神话形象也。
二、蚩尤的战神形象
蚩尤是什么样的神呢?
在汉族古代主要是把蚩尤作为英武的战神加以崇拜的。
古人往往把劳动发明的文化英雄崇拜为神,这是对超常的劳动创造能力的崇拜之人格化。大约因为蚩尤部落最先使用金属武器,在战争中大显神威,所以经神话思维的作用,蚩尤就被幻想为“铜头铁额”的神化人物,而且还“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神通广大。《尸子》:“造治者,蚩尤也。”(御览833引)《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器”。金即铜,《管子·地数》、《山海经》均说蚩尤铸金为“剑铠矛戟”等“利器”。
秦始皇、汉高祖都立祠祭奉蚩尤,把他作为战神、“兵主”,加以崇敬,以利战事。《史记》“封禅公”:“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其礼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畜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这里说蚩尤为“兵主”,主管战争大事,处第三位,非常重要,其地位在阴阳日明四时之上,岁首祭祀用鹭的祭品,非常隆重。这种祭祀“自古而有之”“绝莫知起时”,可见其古老。大约黄帝时已端倪,前引《龙鱼河图》曰:“制服蚩尤,(黄)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四方”后又画蚩尤形象。直到宋太宗征河东出征前一日,还“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宋史·礼志)
蚩尤的大墓在东平,这是古代黎人聚居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始终崇拜蚩尤,他们很可能是蚩尤九黎部族的后代子孙:
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今山东阳谷县境内)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亘天,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钜野县(今济宁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
这一记载与《史记》是一致的。东平在鲁西,不仅有高七丈的蚩尤冢,而且还有同样大小的“肩髀冢”,可见人民对战死的英雄的崇敬,而天空巨大的紫霞赤气“蚩尤旗”,更是神奇想像的产物,人们把蚩尤神化了。天上的星星,是神圣之象征,蚩尤在神话中也是耀眼的星星。“司兵之星名蚩尤”,天上的慧星被说成是“蚩尤之旗”。《史记·天官书》:“蚩尤之旗,类慧而后曲,象旗,见则王者征伐四方。”对战争是有利的。所以在战争开始起兵时,要祭蚩尤。汉高祖刘邦也不例外。《史记·高祖本纪》:
(众)乃立季(刘邦之宇)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兴)鼓旗,帜皆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攀哈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
在这里,刘邦是把黄帝与蚩尤放在一起祭祀的,《史记·封禅书》则说:“高祖初起,祷丰[]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祠蚩尤,衅旗鼓。遂以十月至灞上,与诸侯平咸阳,立为汉王。”这里只提“祠蚩尤”,而且保佑汉王打了胜仗。待“天下已定”统一中国以后,汉高祖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长安置祠祝官、女巫。”
三、蚩尤与黄帝的臣属关系
汉高祖之所以把蚩尤与黄帝一起祭祀,也不是偶然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除战争中的敌对关系之外,还有臣属关系。黄帝制伏蚩尤后,即“使之主兵”,当了军事大臣。
汉代古籍《越绝书》曰:
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
这里说蚩尤仕于黄帝,为主管金属冶炼官,辅佐少昊。少昊之地,在今山东曲阜之带,与九黎活动地区一致,此说有一定道理。可能是涿鹿之战以后,蚩尤族的一部分成为黄帝的臣属,主持金属兵器的制造工作。
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是黄帝的“六相”之首,是最大的臣子:
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为使当时,大常察于地利,故使为禀者……
把蚩尤的地位抬得更高了,在这里蚩尤已不只是一般的大工业臣,而且成了“明乎天道”的首相,“使之当时”的总理大臣。由此可见蚩尤地位之重要。黄帝因蚩尤而“明于天道”,说明蚩尤的文明程度比黄帝更高,很受黄帝重用。齐国人管仲如此记载,可能是齐国当地老百姓如此传说的吧。
无独有偶,韩非子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却更具神话色彩:
昔者黄帝使鬼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在黄帝“大合鬼神”的神圣队列中,蚩尤居前,在最前列,《周礼》“六官”之例该属“天官”尊位,与管仲的记载是一致的,但却完全是神话人物的形象,黄帝与蚩尤都是作为神话形象记载下的。韩非子是先秦故事的重要记录大家,这段神话故事当是很有意义的。
这种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的历史。在神话时代,氏族、部落之间的争斗异常剧烈、频繁,互相兼并、联合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不断融合。这也许正是中华民族不断扩大而建立起“协和万邦”的泱泱大国之关键所在吧。
四、蚩尤即是炎帝(神农氏)吗?
蚩尤与炎帝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有种种不同说法,值得仔细研究。
有一种说法认为蚩尤即是炎帝。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丁山、吕思勉等人都持此观点。其主要根据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与炎帝大战的“阪泉”与黄帝大战蚩尤的“涿鹿”实际上是一个地方。《五帝本纪》原文是: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费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赤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微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段记载了两次大战,可以看出炎帝与蚩尤不是一个人物,但其记述亦有交叉之处。特别是后来的历史地理学家考证出涿鹿、阪泉的关系,使人感到两次大战实为一次。其主要根据是《水经注》关于涿水的记载:
涿水出涿鹿山,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魏土地记曰:下洛泉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则流注阪泉……
据此,丁山曰:“蚩尤泉即阪泉的支津,阪泉即涿水的支津,当然(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可以说即与蚩尤战于涿鹿。由是言之,所谓赤帝(或炎帝),确即蚩尤了。这是说此两次大战实际上即是一次大战,则大战的主角炎帝与蚩尤说是一人了。夏曾佑先生说得更早,在20世纪初年所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即已指出”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争斗涿鹿之野,”西汉贾谊也不止一处说炎黄在战是在“涿鹿之野”。对照《五帝本纪》,可见“蚩尤,炎帝,殆即一人;涿鹿、阪泉,亦即一役。”(吕思勉《先秦史》)。三位著名史家的考片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想还可以再补充一些材料。蚩尤、炎帝(神农氏)都是以牛为图腾的。《帝王世纪》曰:“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帝系谱》曰:“神农牛首”,这与蚩尤的图腾形象是完全一致的,蚩尤也是牛首牛蹄并有尖利的牛角的。前引任昉《述异记》即记载:涿鹿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都说明蚩尤族是以牛为图腾的,炎帝(神农氏)也是以牛为图腾的,他们可能就是同一个部族的人,也可能就是同一个人——是部族的首领。如果把蚩尤、炎帝(神农氏)都看成是集体名词——部族的称号,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了。
从古籍中,我们还可以找到蚩尤与炎帝同族而不同时的征据。如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姜姓,炎帝后裔也。”《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如此可以很好地解释两次大战的关系:先是黄帝与炎帝部族大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胜之。蚩尤是炎帝族的后代,为了替炎帝报仇而与黄帝大战于涿鹿,战败之后,首领被擒杀而死,但蚩尤族的部分人则归顺了黄帝成为在臣。所以炎帝与蚩尤可以同族而不同时,与黄帝的大战就可能有进行了两次,如《史记》所记。
五、蚩尤与苗族
蚩尤是苗族的一位大祖神,在苗人心目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至今在苗族的民俗中仍有许多崇拜蚩尤的重要活动。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中顽强地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国各民族特别是苗族历史发展的结果。
蚩尤神话是一种古史神话,虽有浓厚的幻想成分,但却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从中可看到古史的影子,其核心是古代苗族发展、迁徙的历史。所以它得到了历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从前引文献资料中,已可以看出,在中原地区(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有许多蚩尤的遗迹和有关和风俗、神话传说,如冀州涿鹿蚩尤城、蚩尤神、蚩尤川、蚩尤泉、蚩尤齿,山东东平的蚩尤墓、蚩尤旗,陕西长安、江苏沛县有蚩尤祠,山西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主疫,其俗遂为立祠。”(《述异记》)此外还有很多的活历史资料。如:宋代文献所记“蚩尤血”:“解州盐泽,方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解州在今山西省,其盐泽卤水色红,不随天气变化,非常神奇,被当地人看成是具有神性的蚩尤血。并引《皇览·冢墓记》说蚩尤冢高七丈,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而蚩尤姓阚,故其后代亦姓阚,他们每年十月都祭祀蚩尤。又《续夷坚志》:“华州界有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阚姓,故又谓之阚蚩尤城,城旁阚氏尚多。”按:华州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是古九黎部族活动之地。
由以上可知,蚩尤确为中国上古重要历史人物,是九称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他所代表的九黎部落,活动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中原地区,他们首先发明、使用金属工具与武器,有很高的文化,很强的军事力量,与轩辕黄帝势均力敌,并且有密切的联系。蚩尤可能是炎帝的后代,而炎帝与黄帝乃是同胞兄弟。]炎帝与蚩尤曾先后同黄帝大战于河北涿鹿阪泉一带,大战之后,蚩尤族一部向南方迁徙,而许多人则留在北方,逐渐与黄帝族融合为一。所以他们保持着对其英雄祖先蚩尤的崇拜。
如今苗族有枫木崇拜的民俗,甚至以枫木为图腾。古文献中亦可找到根据,说明此俗与蚩尤有关。《山海经》: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郭璞注云:“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又云枫树即今香树。此传说与蚩尤血传说相似,都是因为蚩尤族人对蚩尤被杀一事的怀念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想像。枫树叶是红色的,正和蚩尤血相映照。此类记载颇多,又如《轩辕本纪》:“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其械后华为枫木之林。”《述异记》更记术了枫木成精变为人形的灵怪传说:“南中有枫子鬼,枫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炎枫。”《南方算术状》:“枫人,五岭之间多枫木,岁久则生瘿瘤,一夕遇暴骤雨,其树赘暗长三五尺,谓之枫人。越巫取之作术,有通神之验。”枫木是一种灵木,对枫木的崇拜古已有之。而在苗族生活中枫木的神性更强,《苗族史诗》中《枫木歌》是整个史诗的核心部分之一,把苗族的来源、人类始祖都说成是从枫木中产生的。其主要情节如下:
远古枫树生出了原始女神榜妹留。妹榜留生下了十二个蛋。这十二个蛋中又生出了人类始祖姜央、龙、虎、雷公等等。
这里存在着枫树的图腾崇拜观念,也存在着卵生神话的观念。而卵生神话观念又与鸟图腾的民俗文化有关。我们知道殷商是有玄鸟图腾崇拜的。其祖先是神话说他们的始祖契即是其母简狄吞食燕卵之后怀孕生出的。炎帝姜姓和姜央同姓。蚩尤九黎部落亦曾居住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他们有很多部落,也有许多图腾。“兄弟七十二人”或“八十一人”,正是说明其联盟中部落氏族之多。《竹书纪年》沈注:“属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罴氏、虎氏、豹氏。”在涿鹿大战失败以后,蚩尤为乎的九黎部落曾受到多次征讨、迁徙,有的向西,为犬戎、西羌,有的向南为三苗。他们的史迹是不少的。关于向西的一支,《拾遗记》:“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前引《遁甲开山图》已有“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的记载。《尚书·尧典》说舜“窜三苗于三危”。《孟子·万章》:“杀三苗于三危”。《地道记》曰:“陇西郡首阳有三危,三苗所处。”“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今敦煌县东有三危山,离千佛洞不远。西羌、西戎,似皆与苗民有关。犬戎是以犬为图腾的,苗民中亦有盘瓠犬为重要图腾者。《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由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铜器是甘肃东乡县出土的。而古西域中亚一带早在五千年前已发现了铜器。这也许同苗民祖先有关。《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神异经·西荒经》:“西北荒中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51]这些记载较简,有正统思相的偏见,并不精确,更不全面,但却反映了苗民流向西北的历史事实,这是不可能凭空捏造的。
三苗的大部迁往西南,经过了多次的战斗与转移。《五帝本纪》汉代郑玄注曰:
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
可见经过颛顼、尧、舜、禹的多次征伐,一步步把三苗赶到西南山蛮荒之地。其路线近年苗族学者唐春芳曾有专门研究论文《试论苗族的原始居地》,[52]把苗族口碑、习俗资料与古文献对照研究,发现二者相当吻合。
今各地苗族丧礼仪式中均有鬼师所唱《引路歌》,可把亡灵沿古代苗人迁徙路线上溯送回老家。都说苗族老家在东方,有的说是“杨州杨县”,有的说是“黄河入海口那太阳升起的地方。”[53]这一带正是古代九黎活动之地,有众多的蚩尤遗迹。蚩尤曾佐少皞,如今曲阜城中有少皞陵,是中国少有的金字塔形高大石墓。九黎部族兵败后被打散,不少人留在当地,逐渐与华夏黄帝族融合,在山东一带的九黎,后来就成了殷商族这鸟图腾,古属东夷。至今苗民叫男子为yil,音夷。这“夷”与“苗”并列,为苗族的族称。九夷中的畎夷,实为崇拜盘瓠龙犬图腾的湘西苗族的一支。古代九夷与九黎不但音近,在民族来源上也有密切关系。后来的“西南夷”之“夷”也与此有一定瓜葛。
留在中原的九黎与东夷其他部族一样,皆逐渐融合互华夏汉族之中了,而更多的则举族西迁又折而往南,在湖北即荆楚地带成为三苗。《韩诗外传》卷三:“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说苑·君道》有类似记录。)后来又从荆楚地区西迁南进,分散在西南边疆云南、贵州、四川的山区乃至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之中。
《苗族古歌》最后一部即为《跋山涉水歌》,歌唱苗族人由东方海边为追求美好生活而经过三条大河西迁到贵州的事,充满神话色彩,当时女性在生活中还起重要作用,可见时代比较古老。有的古歌说苗族老家在“浑水河一带”,这“浑水河”苗语为edfangxebniel。意为“黄水浑水”,实即是黄河。西部方言区苗族(云贵川毗临地区)把黄河的花纹绣在花衣上,表示不论迁徙到哪里,都不忘老家黄河。湘西苗族妇女绣的花边花带上有“骏马飞渡”图象,叫“埋辽里清”,其意亦为“浑水河”,表示苗族先民,骑马在黄河岸边奔驰。《跋山涉水歌》所唱的三条大河,一条河“河水黄央央”,即为黄河;第二条河“河水白生生”,就是长江;还有一条河“河水清幽幽”,则为南方山青水秀的河流。
如今苗族许多地方流传着蚩尤的古老故事。对蚩尤大神充满了敬意和自豪。
西部苗区传说远古苗民居住在黄河边的平原上,蚩尤从小离家出去学艺,刻苦修炼,会用120种医药,成了可以呼风唤雨、起死回生的大神。当时有个垂耳妖婆,捉去了十八寨的老幼苗民。蚩尤设计杀死了妖婆,解救了十八寨苗民。数十年后,苗寨兴旺发达,发展成为八十一寨。蚩尤的九个儿子也长大了,一人管九寨,蚩尤成了八十一寨的大首领。后妖婆之兄黄龙公攻打苗寨,被蚩尤打退,虽多次失败,仍不罢休,又联合赤龙公,在雷王五子的帮助下,才打败了蚩尤。八十一寨苗民,只好放弃平原向太阳落的“鬼方”迁徙,渡过了黄河,长途跋涉,来到豺狼、鬼怪的“鬼方”。苗民吹芦笙、打鼓,把豺狼、鬼怪赶跑,开山种地,在这墨洋大箐居住下来。此外还有《蚩尤智斗饿虎》、《蚩尤传神药》等传说故事,歌颂蚩尤作为苗家英雄远祖对苗族文化的巨大贡献。
各地苗民,对蚩尤都念念不忘,非常崇敬。尽管苗族分布在云贵川湘等三大方言区,语言支系甚多,有7个次方言、18咱土语,但各地苗人都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在各种不同的方言土语中,“尤公”却惊人地一致。黔东南东部方言而有信中叫老祖宗为“榜香尤”,湘西方言区则称“剖尤”、“九黎蚩尤”,而云贵州川西部方言区更直接称“蚩尤”,不少地方有蚩尤庙,对蚩尤祭祀是隆重的、经常的。湘西、黔东北苗人在祭祀祖先“剖尤”或“九黎蚩尤”时,用竹蔑编成山洞状,糊上纸,巫师从洞中敲竹筒、摇铃铛,不能击鼓。据说当年剖尤战败退入同中,击鼓易被敌人发现。黔工业区南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人们在歌唱时,或言谈中,听到榜香尤的名字都肃然起敬。
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俗的形成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被打散,退入深山,为召集四方苗人前来会聚,蚩尤在山上树起高高的树杆,系上给腰带,令男女年绕花杆欢歌跳舞,吹起芦笙,如此热闹的聚会吸引了众多苗人,于是重整旗鼓,又投入了战斗。此俗后来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而流传下来,成为苗族传统节日。
总之,蚩尤作为苗族的“第一祖先”,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文艺中有许多表现。许多古史传说,尽管有神话思维的幻想成分。却往往与古代文献资料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民间习俗、民间文艺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它可以印证并补充书面文献,这是活动的更生动的历史资料,我们要善于应用它们——
“发丘印,摸金符,护身不护鬼吹灯;窨子棺,青铜椁,八字不硬勿近前;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鬼哭也许是向你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是鬼一笑,你想想,绝逼是害你吖,今天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近代当代盗墓规则和口诀,一起来体验下鬼吹灯。
/e1fe9925bc315c606c8e662786b1cb13485477d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人走路,鬼打墙。”所谓鬼打墙,意思就是说在夜晚时分,郊外或者一个熟悉的任何地方,冷不丁发现自己在一个圈子里走不出去,走来走去都不行,经历过的人少,知道这事儿的人多。所以切记:背后不是人,天黑莫独行。
/5d6034a85edf8db1903571ac0223dd54574e74d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千年黑,万年白。”这里的“白”指的是白皮子。能遇到白皮子,说明有福气。月亮地里碰到假白兔,往往都是要发财、走好运的意思,那白兔躲进的屋里,肯定有大宝贝藏着。仙皮子是这行的土话,这东西是讲缘分的,一般都出现在大墓的周围,跟着仙皮子要么可以找到大墓的暗门,要么就能找到兵荒马乱时候的藏宝,反正碰上仙皮子都是好事儿。
/48540923dd54564ef27ee9f1b8de9c82d0584fd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凶宅的判断”。如果有人在自家的屋里上吊自杀,就要在房梁上竖着砍一道痕迹;如果是在别人的屋子里上吊自杀,就要在房梁上横着砍一道痕迹。这间房子,以后就算是凶宅,这道刀痕也有和吊死鬼分割的含义在里头,意思是房子已经弄成凶宅了,以后就不要在屋子里闹事了。
“狗来富,猫来孝。”猫叫没好事,凶宅贼猫,死人憋宝。凶宅里的猫眼往上翻,那是死人在看你还有多久阳寿,往下翻则是大吉大利。倒斗的不管哪一门,都最忌讳在墓室中遇见猫、狐、黄鼠狼之类的动物,尤其是野猫,传说猫身上有某种神秘的生物电,如果活猫碰到死尸,是最容易激起尸变的。
“鹧鸪穿山甲,发丘天官印,墓里黑灯鬼打墙;掘岭四海游,摸金校尉留,鸡鸣五鼓鬼上身。”“鹧鸪穿山甲,发丘天官印,墓里黑灯鬼打墙”,说的是发丘一派的盗墓本领,都源自古代的穿山术,那些古代的盗墓者经常扮做入山修行,暗中却以盗墓为生,在山中时遇上同道中人,就用嘴吹出鹧鸪的叫声相互联络,不仅找墓本领天下无双,而且还是破开大墓机关的高手,可谓盗墓一派的全才,可惜的是后来日渐没落。其后分支出发丘一派,找墓时擅长二指发丘,被曹操授以发丘天官印,渐成一派的标志,这两派渊源极深,不约而同地认定,如果在墓里碰到黑灯,必然会遭逢鬼打墙,死无葬身之地。
“掘岭四海游,摸金校尉留,鸡鸣五鼓鬼上身”,则指的是掘岭和摸金两派,同样历史悠久。同穿山发丘的找墓理论不同,掘岭摸金的手法也大相径庭。其中掘岭剑侠最为神秘,和春秋战国时候的剑士侠客有关,最后走上四海巡游之路,基本算脱离了盗墓这一行。而传下来的摸金门人则代代都有杰出人才,把分金定穴、金盘观山的本领发扬光大,同样到了汉末时候达到顶峰,被曹操封为摸金校尉。两派师出一门,掘岭门规上明文规定,鸡鸣五鼓或者墓中火烛熄灭,都是不可盗墓的标志,必须立即停手,否则尸变化煞,被鬼上身,将会血流成河。
遇到鬼打墙比起鬼上身要严重的多,鬼上身不过是尸煞作怪,碰到灯灭就会跳出来咬人,十个墓里总有一个会出现,但并非碰上就死,可遇到鬼打墙却是必死无疑,对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力量,在墙中还有非常邪恶厉害的鬼怪。
“山有形,龙无踪,墓深尸寒主大凶;棺无椁,尸红衣,黑气缠身命归西。”说的是和龙形有关的埋尸地里,逢到无椁大棺,本来地底深处比较保暖的尸体又冰凉彻骨的话,那就是大事不妙,逃生无望了。
红楼梦判词
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宝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探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红楼梦》判词研究
好 事 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 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 罪宁。宿孽总因情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秦可卿的。
《好事终》,指秦可卿与贾珍乱伦的丑事告一段落,曲名含着明显的讽刺意味。
从曲子开头几句看,作者似乎是把贾家败落的责任归到秦可卿身上。其实细看书中情节,不过是通过秦可卿把宁府贾珍、贾蓉、贾敬等人牵出来,进行暴露和鞭苔。秦可卿的堕落是主动还是被迫,不得而知,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贾珍都是主要责任者。秦可卿出身并不高贵,是其父秦业丛“养生堂”抱养的孤儿。贾珍这个无耻的酒色之徒垂涎其美,不顾伦理关系,勾引她堕落,导致她自杀,应该是合理的推测。由此再进一步,作者以为贾珍的堕落,责任又在其父贾敬。这个贾敬一心想当神仙,整年烧丹炼汞,“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完全放弃了家业和对子孙的教育。于是贾珍、贾蓉父子“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们。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不败何待?
《红楼梦》判词研究
虚 花 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 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天桃 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 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 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 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婆,上结着长生 果。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惜春的。
《虚花悟》彻底明白了荣华富贵都使虚幻无据之意。
这首曲子同前面的《好了歌解注》一样,极力铺张渲染,说荣华富贵瞬息即逝,不要以“假”当“真”,不要执迷不悟。惜春就“悟”了。第七回里写周瑞家的给她去送宫花,惜春笑着说:“我这里正和智能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那么小的年纪,还没受什么挫折,就一心想出家,有些不合情理。作者出于否定贾家腐朽生活的需要,在十二钗中安排这样一个人物,而且同全书格调一致,读者也就承认了。第七十四回写她和嫂子尤氏的一场口角,惜春气愤地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她要与宁府的肮脏生活“划清界限”。尤氏讥讽她:“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反唇相讥: “古人也曾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尤氏被刺到痛处,便不敢再说下去。这些描写说明惜春出家是对恶浊的现实所能采取的惟一的抗议形式。她将来要“绍衣乞食”,和叫花子差不多,“长生果”肯定是吃不到的。
其实这首曲子也不单为惜春而设,更多的句子是作者直接抒发幻灭后的悲哀,悲观的气氛太浓重了。
--------------------------------------------------------------------------------
相关文件:
《红楼梦》判词研究
留 余 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 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 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 上有苍穹。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巧姐的。
《留余庆》的题名出自俗语“积善人家庆有余”;这句俗话又出自《易经·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谓前人积德,后人沾惠。
巧姐在大观园十二钗中年龄最小,因她尚未长大成人,所以作者没有去刻画她的个性。她的命运取决于其母王熙凤。王熙凤英雄一世,最后惨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巧姐的命运就可以推知了。
刘姥姥在穷得过不去冬时,曾到贾府去求助。凤姐对这个“芥豆之微”的穷亲戚本来没看起,但在无意中也救济了她。曲中说的“积得阴功”,指的就是这件事。从此刘姥姥和贾家结下了缘分,先后三进荣国府,成为贾家兴衰的见证人。连巧姐的名字还是刘姥姥给起的,当时还恭维说:“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随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从曲子内容看,在巧姐被其舅王仁等人推进火坑(很可能是卖给妓院)时,刘姥姥救她出来,使她“逢凶化吉”了.
--------------------------------------------------------------------------------
相关文件:
《红楼梦》判词研究
世 难 客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 皆罕。你道是唆肉食——腥膻,视绮罗——俗 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 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 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 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 缘。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妙玉的。
《世难容》,是说不被社会所容。
妙玉是个出众的才女,诗书琴棋样样皆通。“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一回,湘云和黛玉赏月作诗,都要恭而敬之地向妙玉请教。黛玉还称妙玉是“诗仙”,要知道黛玉是不轻易恭维哪一位的。她爱洁成癖,刘姥姥站过的地方她要用水冲刷,还不许送水的小肠跨进庵门一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了。可是从她的出身、境遇考虑,这种性格就可以理解了。她出身宦门,聪慧无比,又自幼就与世隔绝,谁能理解她的苦闷?她又偏偏住进大观园里,同她年龄仿佛的贵族小姐们就在她周围过着花团锦簇的繁华生活,可她却凄凄楚楚地守着青灯古佛,敲着木鱼念经,木乃伊般地打坐。要知道她仅仅是十几岁的女孩子呀,“命运”是多么残酷!如果说贾家的千金们日后还有一段甜蜜的生活可以回忆,妙玉可就连这么一点慰藉也没有,一苦到底。最后一句里的“王孙公子”,有人理解是宝玉,因妙玉对宝玉有一种微妙的感情,宝玉也很尊重她。但从曲子行文看,还是作泛称来理解为好。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小尼姑,自然是那些统绔子弟艳羡的对象。
--------------------------------------------------------------------------------
相关文件:
《红楼梦》判词研究
分 骨 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探春的。
骨肉指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分骨肉》,是说儿女与父母永远分离。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是“爱别离”,就是不得不与亲爱的人们别离。探春在众姊妹中结局不是最坏的,她遭遇的是与亲人不能再见的苦痛。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如果在家族的盛世,也不会让她远嫁到天边去的。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世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与高鹗续书有别)。探春本人对她的远嫁倒也不那么特别沉痛。从本曲临行前告别致意的话来看,想得开,看得开,很豁达。这同她的性格有关。她为人处事刚强决断,颇具男人之风。同时,她对贾家这个腐败下去的家族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在七十五回里,她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看得够明白了。这是探春的悲愤,也是作者的悲愤。
--------------------------------------------------------------------------------
相关文件:
《红楼梦》判词研究
枉 凝 眉
一个是阆苑仙范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若说 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 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 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
《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无情,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
那一僧一道对顽石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有深意的,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然而在荣国府那样的牢笼里,他们的爱情始终被压抑着。张生还可跳过粉墙去同莺莺幽会,杜丽娘还可在梦里同柳梦梅结成夫妻,宝玉和黛玉最终连这点幸运也没有。封建道德观念在贵族之家就是天条,窒息了人的一切天性。“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以及贾家的败落最终隔断了他们的缘分。黛玉这个多情善感的女孩子,像一支柔嫩的小草在“风刀霜剑”凌逼之下枯槁了。她和宝玉的恋爱过程,始终伴随着痛苦和烦冤,最终还是一场虚幻,“命运”把他们大大地捉弄了一场。这出和着血泪的恋爱悲剧,不仅使作者为之“泪尽”,二百年后的今天仍是人们谈论不尽的话题。
--------------------------------------------------------------------------------
相关文件:
《红楼梦》判词研究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诗词鉴赏】
这是《红楼梦曲》总收尾的曲子。
《飞鸟各投林》,是“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另一种说法,与“树倒猢狲散”同义。
这首收尾的曲子是对以贾家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命运的概括,也可以说是一首带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主题歌。
作者一生由“饮甘餍肥”的贵族子弟跌落成一个“举家食粥”的落拓文人。他看到封建社会处处充满矛盾斗争,一切都在运动,都在产生和消失。这种客观的辩证法印在作者头脑中,就形成了他朴素的辩证法观念。在第十三回中作者通过秦可卿之口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常保的。”这就是说“物极必反”,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这个客观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等于宣布:凡是封建统治阶级所拼命追求和维护的一切,都是注定要灭亡的。曹雪芹依据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忠实地描绘了大观园内外的社会生活,正像他自己宣称的:“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蹬迹,不敢稍加穿凿”,因而《红楼梦》所反映的贵族家庭的兴衰始终,是符合历史的辩证法的。作者写他们的“极盛”,正是要反衬他们的“极衰”;写他们的“赫赫扬扬”,正是要反衬他们的“烟消火灭”。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写贾家最后又“沐天思”、“延世泽”、“兰桂齐芳”,安排一个不喜不悲的“团圆”结局,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曹雪芹设计的结局是“乐极悲生,人非物换”,“树倒猢狲散”。按照作者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荣国府并不永远“荣”,有荣必有枯,而且要枯得很惨;宁国府也不永远“宁”,有宁必有危,”终要有破家灭族的一天。从脂砚斋批语透露的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以后的部分情节看,贾家败落后,当年“金窗玉槛”、“珠宝乾坤”的大观园要变成“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一片凄凉颓败景象。被撵出大观园的宝玉和宝钗要有一段“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困苦生活;王熙风要有一个“身微远蹇”、“回首惨痛”的可悲下场;惜春要沿门托钵,“缁衣乞食”;贾赦、贾珍之流要被撤职罢官,扛上枷锁,或被杀头,或被流放充军。贾家如此,与他们有关联的其他史、王、薛三族也一样,得势时他们互相“扶持遮饰”,势败时也要一齐完蛋。他们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了去。这首《飞鸟各投林》的曲子,就是对他们下场的形象描绘。
曹雪芹毕竟是二百多年前封建贵族出身的一位作家,他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对他出身的贵族阶级充满厌恶和愤慨,但又和这个阶级难解难分地联在一起;他清楚地看到这个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但又不知道谁是历史的主人;他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但又提不出超出封建主义范畴的政治思想。他看到了社会现象的发展和变迁,但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简单的循环,如认为“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就是错误的“历史循环论”。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曹雪芹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反映了他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有一个论断,认为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全剧三大主线之一的“人散”。原文摘录如下:
……这第三条大线就是“人散”。人散虽与家亡相联,又自成体段,前文已经说过。秦可卿与风姐托梦的结语,说了两句七言诗——秦可卿也能诗!岂不甚奇?须知所谓“正邪两赋而来”之人,大抵皆属于诗人型.这是个专题,宜有专文讨论。如今只说可卿最后说道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署名“梅溪”的,于此便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便欲堕泪。”可知这人散一线,是书中最后的一局——也就是结局,所以它独自构成一大经纬。
“三春去后诸芳尽”,有几层涵义。一即字面义;三春(孟、仲、季,即“九十春光”)过去了,百花凋谢.二是“三春”又指书中所叙三次重要的元宵佳节——第十八回省亲,第五十四回夜宴,与八十回后某回的一次元宵节(大约是巨变的发生)。三是“三春”又指贾氏姊妹,元、迎、探,特别是探春一去,方是人散的总溃之始。这两句诗总括地表述了大势.我们当然还是“欲知其详”。我以为这就要向雪芹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段曲文去参会——就是第五回《红楼梦曲子》正曲第末支,那首惊心动魄的《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单只这“飞鸟各投林”五个大字,已然道尽了“人散”的意味。这曲子笔大如椽,音调悲慨,总结了全书,我说是“结局”,全书的结局就是“人散’。大约不是我的一时的错觉吧!
这首极端重要的曲文,是探佚学和结构学的一把关键之启钥,纲领之提挈,把它研究透彻、的确了,将是“红学’的一大贡献。但就我个人来说,一时还未能做到。只有一些零碎的看法,姑且提供参考。
这首曲文应是每句暗切一入之?事。例如“有恩的,死里逃生”,是指巧姐,正谓“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者是矣。又如“欠泪的,泪已尽”,人人都能指为晴切黛玉。即此二例,其曲文体例确然可知,非我们穿凿可比。循此体例,就可以试作推寻了鄙意如下:
为官的,家业凋零 ┓
富贵的,金银散尽 ┛——两句总括“家亡”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宝钗、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元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迎春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湘云
欲识命短问前生——凤姐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述的、枉送了性命—一秦可卿
以上十二句,本以为恰好分属十二钗,但首二句并非妇女之事,而脂批于此正有总括荣宁的语义(其实应是总括贾王史薛四门),那么可知此二句是先从“家亡”领起,以下才是每句分属。又由于只剩下了十句,而“分离、聚合”明明是两者的合词并咏,这又明白了还有一句应该也是合咏二人,于是我寻找这个可能性时,发现“看破的,遁入空门”也可能包括妙玉惜春二人而言。但细味其言,终以指惜春更为切合,盖妙玉之出家,固幼年多病,为父母所舍身,又因避权势仇家之难,方进京入园的,并非“看破”之故,因此我仍以本句只指惜春,而并妙姑于宝钗一起,理由全在不能忘记“报应”二字是眼目。宝钗属于“无情”,书中有明文点破(她抽的花名酒筹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是为力证。),这样是合榫的。
另需说明的则尚有元春、凤姐、迎春三人的分屑,以其容或招来争议,所以也是研讨的题目。我将凤姐隶于“命短”句下,理由也是书有明文暗示之处。元春原系死于非命,实因政治变故而致,受逼而亡(如书中暗示如杨贵妃),故为“欠命”。迎春为何隶于“冤冤相报”之下呢?这井非指此无辜少女本身,而是罪孽在她父亲贾赦,贾赦多行不良,贪货好色,害人性命,如姜亮夫教授所见旧抄本,贾氏之败实由贾赦之罪发而引起,他害了两条人命。我以为这两条命案皆是女子,其一即鸳鸯,说详后文。另一条女命当然也是因他好色图淫而致某女于死(疑是嫣红,说亦详后文)。所以冤冤相报是说他害人家的女儿,孙绍祖也害了他的女儿,是即曲文的本意。
以上的推断,不敢望条条妥贴,然而大局亦可概见。“人散”是“金陵十二钗”的主调与终曲。当然,“人散”的实际,所包远比十二钗丰富得多得多,举凡两府一园中的众少女,皆在此数,是全书一大收场关目。本节不及多述下。
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辩》中也有一段关于这首曲子的文字,摘录如下:
……“《十二钗曲》末折是总结;但宜注意的,是每句分结一人,不是泛指,不可不知。除掉‘好一似’以下两读是总结本折之词,以外恰恰十二句分配十二钗。我姑且列一表给你看看,你颇以为不谬否?(表之排列,依原文次序。)
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富贵的,金银散尽——宝钗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可卿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识命短问前生——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述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这个分配似乎也还确当。不过我很失望,因为我们很想知道宝钗和湘云底结局,但这里却给了她们不关痛痒这两句话,就算了事。但句句分指,文字却如此流利,真是不容易。我们平常读的时候总当他是一气呵成,那道这是‘百衲天衣’啊!”
--------------------------------------------------------------------------------
相关文件:
《红楼梦》判词研究
晚 韶 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风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驾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管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李纨的。
《晚韶华》,意思是晚年要荣耀一番。
李纨出身于官僚家庭,其父李守中为园子监祭酒(类似国立贵族子弟大学校长)。自幼其父就教她读《列女传》之类的书,受封建伦理道德的黛陶,成为一名典型的淑女。青春丧偶,她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fengshui/757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