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
李元悌
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他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诸葛家族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任太山郡丞,但在诸葛亮八岁时就过世了。诸葛亮和他的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从此都靠他的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诸葛亮的幼年时期,正是东汉王朝极度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并且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们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诸葛亮九岁时,西凉豪强董卓带兵进京废掉少帝,另立献帝,控制了东汉政权。野心勃勃的其他豪强借口讨伐董卓纷纷起兵,从此开始了豪强割据、军阀混战的大乱时期。
诸葛亮13岁时,曹操攻打当时占据徐州的陶谦,使诸葛亮的家乡面临毁灭之灾。为了躲避战乱,诸葛玄带领诸葛亮、诸葛均和诸葛亮的两个姐姐辗转半个中国,到襄阳投靠荆州牧刘表。诸葛亮到襄阳后开始住在城内,在城南的学业堂里读书。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了,他就在城西的隆中山定居下来。
少年的诸葛亮离乡背井,不仅亲眼目睹,而且亲身经受了混乱时代的灾难,渴望安定,渴望统一,决心为消灭豪强、重建统一的国家而奋斗。为此,他在隆中生活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国家的局势;他自比管仲、乐毅,立志为重建强大的国家做出贡献。
当时,襄阳是荆州的首府。荆州管辖南阳、南郡、江夏等七个郡,辖区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的南部和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因而襄阳几乎成了当时南部半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士民富庶,文化教育也很发达。同时,襄阳还是联络南北的重要驿道,勾通东西的汉水也在这里汇集交叉,襄阳成了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因而也就成了信息的中心,容易了解到天下大事。
由于中原处处战火,一片焦土,那里的缙绅、士人纷纷逃到襄阳避难,一时,襄阳文人荟萃,集中了各地的俊杰。僻静的隆中山庄与襄阳近在咫尺、息息相通,这些有利条件为诸葛亮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故交,他们一家来到襄阳后,受到刘表的特殊照顾,很快和当地的名门建立起密切关系。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襄阳德高望重的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号称凤雏的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诸葛亮的另一个姐姐嫁给了蒯祺,蒯祺是襄阳大豪族蒯氏的一员;诸葛亮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他的岳母和刘表的妻子是亲姐妹;当时统管荆州军马的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亲舅父;颖川司马徽、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博陵崔州平等和诸葛亮都是最要好的朋友。诸葛亮的这些社会关系,无疑对他各种知识的获得起了重要作用。
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孕育了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的诸葛亮,经过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具备了将相之才,被人们誉为“卧龙”。公元207年,身处厄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三次到隆中来拜请诸葛亮,向他请教统一天下的计策,邀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占据长江下游的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已经统一北方、力量雄厚的曹操;内修政理,积蓄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到时从荆州和汉中两面夹击中原,以实现统一国家、重振汉室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此后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策略。
诸葛亮自从公元207年接受刘备的邀请,登上政治舞台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隆中故居。公元208年,曹操率兵攻打荆州,诸葛亮随刘备败走夏口今汉口),在败军之际、危难之间,诸葛亮挺身出使东吴,缔结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刘备占领了荆州四郡。公元221年,蜀汉帝国建成,诸葛亮担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总统国事,他厉行法治,结好孙权,南征北战,直至公元234年病死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享年54岁。
诸葛亮虽然没能实现统一国家的夙愿,但通过不懈的努力,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国家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聪明才智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少年才子
诸葛亮踏进了设在襄阳城南二里、岘山脚下的学业堂。他望着这个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学堂,认定是个十分适宜读书的好地方,便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学堂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
寒窗苦读的生活开始了。每天清晨,雄鸡报晓后,诸葛亮便叫醒弟弟诸葛均,一同到岘山上去学习。这很快被细心的老师黄承彦知道了,他感到这是个温故而知新的好方法,便号召学生们向诸葛亮兄弟俩学习,并把晨读作为学业堂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从此,学风为之一新,人们每天老远就能听到从岘山顶上传来的朗朗的读书声。
不久,黄承彦又发现诸葛亮是个天资很高的学生。
他读书的方法很特殊,不像一般的学生那样死记硬背,而是观其大略,记其精粹,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如要吟诗作赋,命题一出,诸葛亮便能即席而起,信口而出,并且文简意明,高雅隽永,字字句句都能表明他是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
更使黄承彦惊异的是,这个平日沉默寡言、喜怒从不外露的诸葛亮,竟不顾刘表独尊儒术的三令五申,在夜深人静之时,如饥似渴地攻读诸子百家的著作。
黄承彦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不同凡响的学生。
年考就要来临。诸葛亮突然向黄承彦提出要参加最高年级考试的要求,黄承彦居然答应了他。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了整个学业堂。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人说他狂妄,有人挖苦他想出风头,有人指责他目中无人,他们都等着要看诸葛亮的笑话。
诸葛亮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年考那天,他沉着冷静地走进考场,接过辰#祥*书@院收集整理考卷便一挥而就。他那旁若无人的神情、稳操胜券的气度,表明他早已成竹在胸。
考试揭晓,诸葛亮竟以最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
这事很快传到了刘表那里。他派人来到学业堂,给诸葛亮和黄承彦下了一道大红请柬。原来,刘表要聚会荆州名流,专门为他们师生摆下了“才子宴”。
诸葛亮感到受宠若惊。
第二天,他高高兴兴地去邀黄承彦老师一同前往赴宴,走到窗下,见老师正在与他非常崇敬的伯父庞德公边说话边下棋,诸葛亮便伫立在外等候。只听庞德公说:“我看刘表这个人真是越来越华而不实诸葛亮吓了一大跳。又听黄承彦老师说:“庞公之言是也。眼下正值国家多事之秋,天下已被弄得四分五裂,比战国时期还要乱,可刘表如今拥兵数十万,有地数千里,却不思进取,一统华夏,还要摆什么‘才子宴’,让人为他歌功颂德!由此看来,他是个沽名钩誉、好大喜功、昏暗庸俗的小人。长此以往,只怕荆州不久便属他人所有了!”
诸葛亮一向崇敬刘表,闻这一席话惊讶不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迅速地离开老师窗下,匆匆赴宴去了。
果然,刘表并未把这个才子放在眼里,在座的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也都没把诸葛亮当成一回事,他们争先恐后地为刘表歌功颂德。那些俗不可耐的吹捧和丑态百出的阿谀谗媚,使诸葛亮如坐针毡。
高高在上的刘表得意洋洋,这时他忽然想起了为自己充当钓饵的布衣小子诸葛亮,便举起酒杯高声道:“今日之宴,应为才子诸葛……”
人们这时发现,才子的坐席是空的,诸葛亮不知何时,已罢宴而去。
刘表非常生气,认为诸葛亮寄他篱下,竟在大庭广众之中不顾他的面子,准备要惩治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浑小子。
刘表的儿子刘琦也在学业堂里读书,他的生母死后,继母蔡氏为了能让自己的亲儿子刘琮代兄继承父业,便总是当着刘表的面跟刘琦过不去。刘表知刘琦冤枉,却又怕得罪了大权在握的小舅子蔡瑁,便听了诸葛玄的建议,送刘琦进了学业堂。刘琦和诸葛亮是好朋友,非常崇拜他。听说父亲要惩办诸葛亮,立即想方设法为朋友开脱,还请出自己的亲姑母、黄承彦老先生的夫人为诸葛亮说情,这件事最后才不了了之了。诸葛亮心里很感激刘琦。十年以后,他救了刘琦一条命。
学业堂里有许多优秀青年,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荆州求学的有志之士。其中最杰出的有博古通今、为人忠厚的博陵人崔州平,文韬武略兼备、性情豪爽的颖川人徐元直,学识渊博、胆大心细的又一个颖川人石广元,字斟句酌、幽默风趣的汝南人孟公威。
他们和诸葛亮一样,都是黄承彦的得意门生,自然也都成了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平时他们除了在一起研究学问外,还经常慷慨激昂地讨论国家大事。
第二章隐居隆中
自从刘表的形象在诸葛亮心目中动摇之后,他更加崇拜德高望重的伯父庞德公。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刘表三番五次地拜请庞德公,伯父却始终不愿出来辅佐刘表的道理。他决心拜伯父为师,做一个有志气的男子汉。
庞德公听了诸葛亮的心愿,没有说行或不行,只是把儿子叫到跟前:“民儿,带你内弟到南山打柴去吧!”说罢,便转身入室。
庞山民拿着扁担、斧头,站在诸葛亮面前也不说话,只是用眼睛盯住他,好像在说:“你看怎么办呢?小兄弟。”
诸葛亮高高兴兴地跟着姐夫到南山上砍柴去了。
这一天,可把诸葛亮整苦了,累、渴、饿,他咬着牙顶过来,而且手脚都磨出了血泡,痛得他几夜都不得安宁,但他却始终没哼一声。不久,诸葛亮第二次来向庞德公表白求师的心愿。庞德公叫来侄儿庞统,指着门前的一块地对他和诸葛亮说:“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你兄弟二人今天代老夫把这块地犁出来吧!”
说罢,搬把椅子坐到门外晒太阳去了。
庞统和诸葛亮谁都不会套牛,更别说扶犁了。怎么办呢?两人一合计干脆用镢头刨吧!于是,本来一会儿就能犁完的地,他俩却整整刨了一天,累得不行。
这次,诸葛亮从劳动中悟出了为什么满腹经伦的伯父总是躬耕陇亩、注重农桑的道理。
诸葛亮再一次拜见庞德公时,发现他和衣躺在床上,鞋都没脱。他怕惊动了他,先是恭恭敬敬地站在一边,后来想到上了岁数的人这样睡觉容易着凉,于是上前轻轻地给庞德公盖上被子,又单腿跪在床边慢慢为他脱掉鞋子。这回庞德公醒来了,看到诸葛亮不由心头一热,满意地微微点了点头,不等诸葛亮开口就带他来到平时从不让人进的后院。庞德公在一个周围堆满了秦砖的巨大磨石前停下来,然后拿起一块砖,认真地在磨石上磨了起来。
诸葛亮开始感到莫名其妙,过了一阵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非常大的案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已经磨好的秦砖。他走过去一看,每块砖上都编了号。当他拿起“壹”号砖观看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上面刻着两个苍劲有力的汉隶大字“诗经”。诸葛亮的心被震撼了,一下跪在庞德公面前说道:“师傅请教我!”
庞德公这才语重心长地点头道:“要做我的学生,就得先学会做人,做人和做学问一样,是磨炼出来的。”
在庞德公如数家珍的教诲下,诸葛亮开始潜心研究历史,纵观上下几千年的兴衰,探索改朝换代的根源、定国安邦的重大问题。
就在诸葛亮刻苦攻读、学业大进的时候,他那一心为刘表在豫章开辟领地的叔父诸葛玄,向刘表飞报来一封封告急文书:“豫章被围,速派救兵!”“粮断兵变!”如此火急的呼救,刘表却作出了“宁丢豫章,不乱荆州”的决定。诸葛玄被俘,却硬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被朱皓杀害了。
悲痛万分的诸葛亮彻底看透了刘表。他从中领悟到一个铭心刻骨的道理:贤才必须投靠明主。
诸葛玄死后,刘表在岘山下为他立了衣冠冢,一面安抚诸葛亮一家,一面表示愿意把诸葛亮留在身边做事。诸葛亮当即回绝了他,使刘表大为恼火。
不寄刘表篱下,学业堂自然也就上不成了。大姐劝他投奔在江东为官的诸葛瑾,二姐愿意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但诸葛亮都没有同意。
到什么地方去呢?诸葛亮来请庞德公指路。庞德公认为刘表虽然不可依,但荆州这块地方尚可保持十年之内的安宁,倒是求学炼志者的一个难得的地方。
他指着襄阳城西二十来里处有一山隆然而起,说可在那里结草为庐,耕而学之,学而炼志。
诸葛亮于是在好友们的资助下,带领全家来到了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隆中定居,结草为庐,开山为田,开始了他躬耕陇亩、博览群书、游学访友的生活。
春风化雨,万物更新。转眼之间,麦浪翻滚,诸葛亮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他叫全家作好明日开镰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诸葛均已是满身大汗,禁不住道:“好热的天啊!二哥,还是歇会再割吧!”
诸葛亮边割边道:“小弟,你我还是一鼓作气,趁今日天气好割完了再歇吧!”
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躬耕的田边经过,不由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喂——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
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您老怎么啦,这天气不是很好吗?!”
老农一听,把这哥俩好生打量了一番,这才说:“今天就是不能割!”
兄弟俩相互看了看,问道:“为什么?”
老农夫拍了拍脑袋:“看样子你们是读书人。但是农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麦,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这是农家的规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
诸葛亮望望霞光万道的天空,说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窍,大白天说梦话。
老农夫听了很生气,干脆把斗笠担子一放,找个石头坐下来,冲着诸葛亮说:“好,就冲你这句话,老汉我今天就坐在这看你们的好戏,看是我老汉大白天说梦话,还是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来,转身继续割麦。老农夫见状,反而坐不住了,走进躬耕田,动手帮他们将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在地里的麦子快割完时,山冲里起了风。老汉忙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地说道:“冲内有风,冲外狂风。小伙计,你别再跟我赌气了,眼看你一年的血汗就要白流!快跟我把捆好的麦子搬到高处去堆起来!”说罢,抱起捆好的麦子就往高处跑。
诸葛亮看着老农夫那紧张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
这时风紧了,刹时,乌云滚滚而来,一道闪电划过,雷声四起,接着瓢泼大雨倾空而下。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已把他淋了个透。不一会儿,山洪冲了下来,把他二人割倒而老农夫还没来得及捆绑的麦子冲了个一干二净。他目瞪口呆地站在田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关于“吾不如老农”、“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他省悟了,忙来到老农夫面前,长揖施礼道:“请老伯教我!”
老农夫叹口气道:“这只不过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千年农谚中的一句,‘早上{DZS辰JXSOSOU祥COM}放霞,等水浇茶’,是说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干死蛤蟆’,就必定是百灵百验断定明天是好天气的方法。”
诸葛亮听罢惊异地说:“天哪,没想到农谚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老伯,弟子就拜您为师了!”
从此,诸葛亮便经常向这位老农夫求教学习,老农夫还把他带到懂得农谚更多的农夫那里学习。不久诸葛亮就记了一大本农谚,这又逐渐打开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诸葛亮日后在赤壁大战中,怎敢“草船借箭”,又怎能巧妙地瞒过周瑜,借来神奇的东风火烧战船,最后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呢?
第三章拜师游学
对于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的名著作《孙子兵法》,诸葛亮已经潜心研究不知多少遍了。它言简意赅,汇集了一切军事战争的战略战术。自从好友徐庶徐元直给他送来曹操新注的《孙子兵法》后,诸葛亮认识到大千世界的确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过是一只井底之蛙。
夜深了,诸葛亮手上拿着兵书苦思冥想。案上摆着几天前他和徐庶下的一盘棋,这是一个双方都无法将对方将死的残局,他一有空就反复琢磨、分析。兵书迷住了诸葛亮,他可以倒背如流。之后他又开始推演阵法。
一天早晨,当他醒来时,九岁的小书童诸葛子青告诉他,黄老先生来过,翻看了他辰#祥*書@院收集整理的手记,匆匆写了几个字就走了。诸葛亮忙到书案上一瞧:“欲求战阵通,速拜庞德公。”他连忙上了路,赶往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山。
他将自己批注的《孙子兵法》和绘制的阵图呈给庞德公看。
庞德公道:“兵不在多而在精。对于兵法,一个人学精了就可以教成十个人;十个人学了就可以教成百人,百人教千人,千人教万人。这样的军队就一定比那百万之师的乌合之众强得多。盖天下古今之战,莫过如步战、骑战、车战、舟战、夜战、昼战、威战、骄战、赏战、罚战、实战、虚战、山战、地战、雨战、雪战、进战、退战、火战、水战、分战、合战、远战、近战、缓战、速战……不可胜数。能达纵横捭阖之妙,贵在一个‘变’字。然万变不离其宗,其妙全在‘计’、‘谋’二字。”
诸葛亮虚心地求问,他的求知精神终于使庞德公将自己花了半生时间研究兵法的成果——从八卦到八阵的推演——交给了诸葛亮,他希望诸葛亮能够据此推演出完善的八阵图本。他甚至没有将自己的成果传给亲生的儿子,这令诸葛亮万分感动,决心不负庞德公的巨大希望。
回到隆中,诸葛亮把自己关在了屋中。经过他日日夜夜的苦心研究,加上黄承彦的点化,八阵草图绘出来了。庞德公告诉他:“八阵通不通,须拜司马公!”
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境先生”,隐居在襄阳西南百里外。诸葛亮来到了南漳水境山庄。司马老先生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带领诸葛亮去游历名山大川,尤其是那些两军对垒、兵家鏖战、成败于刀枪剑戟之下的古今战场。
南漳游学使诸葛亮受益匪浅。特别是管仲那首创的、实行兵民合一的“作内政以寄军令”的方针,使诸葛亮朦胧地意识到这可能是完善八阵图的一条途径。
一日,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三老聚会,谈到了汝南灵山的酆公玖,此人曾预言,百年之内,必是兵家此起彼落的时代。他们打算请酆公玖助诸葛亮一臂之力。
诸葛亮一路风尘赶到了汝南灵山。酆公玖年事已高,正在闭目养神,对诸葛亮道:“老夫这里是道家清静之地,一向不收学生,你如愿在灵山打柴挑水度日,尚可温饱无忧,要求学问,还是到别处去吧,不要误了锦绣前程。”诸葛亮一下落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这时酆公玖又说话了:“灵山虽小,倒也清静安定,不似尘世纷纷攘攘。打柴挑水虽说劳筋动骨,却可健身强体。考虑好了吗,卧龙先生?”
听到此言,诸葛亮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老先生说出“卧龙先生”四个字,份量可不轻啊!他为什么不接司马公的信,却要留自己打柴挑水呢?一定是想先观察自己。诸葛亮忙磕头道:“谢老前辈收留。”
自此,诸葛亮早起在灵山砍柴挑水、打扫山门,晚睡在小室中温故知新,日月交迭,半年过去了。酆公玖对诸葛亮从来不管不问,视而不见。
一天,诸葛亮打柴归来,见山门右边墙上写了一个斗大的“火”字,他没有在意。待他挑水回来,山门左边墙上又出现了一个斗大的“水”字,这下引起了他的注意。从此,他每天对着“火”、“水”二字出神,想把它们写在山门上的意思弄明白。这天,他正对着二字琢磨时,忽听到背后有人道:“这叫视而不见,见而不闻、不问,兵家之大忌也!”
诸葛亮猛地回转身来,见是酆公玖,忙拜倒在地说:“弟子才疏学浅,望恩师赐教!”
酆公玖哈哈大笑道:“老夫被你的诚意与恒心打动,有意助你水、火二阵溶于八阵图中。起来吧,从今日起就不要再打柴、挑水了,咱们抓紧时间做学问。”说罢,双手扶起了诸葛亮。
酆公玖对诸葛亮说:“水与火,日常见之物,却不为人们所思。然水火无情,且不相容。你若把无情而又为人们视而不见的水与火融于八阵图中,水可淹七军,火可生炎烧万马千军。八阵添水、火即成绝阵,那便无敌于天下。”
酆公玖非常赏识诸葛亮,将自己一生所著《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大战奇观》等都赠与诸葛亮。
诸葛亮灵山得益师。不久,他便将水、火二阵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一生用火阵打了许多漂亮仗,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战船、火烧藤甲兵。难怪后人赞诸葛亮一生皆是火。
八月十五“花红宴”(花红——水果,襄阳特产),是庞德公用以聚集荆州名流、隐士、学者的一年一度的盛会。这天,宾客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鹿门山,围坐在一起,一面品尝花红果和花红酒,一面切磋学问,交流信息。来此的皆是忧国忧民之士,大家平起平坐,不分长幼,畅所欲言。在朋友们的推举下,素来沉默寡言的诸葛亮开了先锋,他以《吾有孙武、吴起之法》为题,一口气从用兵之法讲到布阵之秘,从将才、将志、将器、将弊、将德讲到用将七戒;从择才用智讲到爱兵、励士、赏罚、恩威并重。他那精益求精、天衣无缝的百战奇略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绝论,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荆州名流们无不对诸葛亮肃然起敬。
在人们的一片喝彩声中,诸葛亮又乘兴以《吾有管仲、乐毅之才》为题,一口气阐明了自己能“出将入相”的雄才大略,计治国第一、朝纲第二、忠君第三、除奸第四、举贤第五、纳言第六、爱民第七、农桑第八、整军第九、平判第十、治乱第十一、赏罚第十二、尚刑第十三、抚疆第十四、商贾第十五、盐铁第十六、律己第十七……把治国安邦、为臣之道摆得条理分明,字句千金。人们兴奋地称他天下奇才,就连黄承彦老先生也惊赞他“古今绝伦,后生可畏”。
在一片赞誉声中,诸葛亮又兴致勃勃地张口一句“吾料天下三分”,把庞德公也给惊呆了,目光炯炯地问道:“老朽不才,愿闻其详。”
诸葛亮开门见山地侃侃说道:“有一分天下者,乱世之奸雄曹操。此人自陈留起兵以来,斩黄巾除豪强,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而纵横天下,继杀吕布二袁之后,又得冀州,平幽州,北方即定,一分天下已稳操在手。得天下另一分者,江东继父兄基业者孙权。此人外柔内刚,爱才用贤,屯田积粮,凭长江天险之固,虎踞龙盘六郡八十一州,占地利一分天下,而与曹操分庭抗礼。天下三分,二分已去,唯荆州、益州此一分天下,为谁所有尚且不明。此二州之主,一个无四方之志,一个昏庸无能,如有一大智大勇、爱才重贤、以国以民为重的仁德之主,乘曹操无暇南顾,孙权羽翼未丰,一举囊括荆益险阻之地,真易如反掌矣。那时,内修仁政于民,外结盟好孙权,和戎抚夷,聚兵积粮,待天下有变,即挥师北出南进,可叱咤风云于神州大地,扭转乱世之乾坤,重兴汉室而一统天下。惜乎,此一分天下,尚无明主!”
此一番济世回天之论,庞德公听得如痴如醉,喜得他离座而起,连敬诸葛亮三杯花红酒,当众赞他“语惊花红宴,论压当世人,真卧龙先生矣”。
第四章卧龙迎亲
卧龙先生的大名也给诸葛亮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中最让他头疼的是没完没了、以各种方式为各地大家闺秀前来联姻的人的纠缠,有的还拿着画像,一个个貌似天仙。诸葛亮已经烦透了,厉声道:“自古以来,帝贪色,倾国!士爱色,毁业!人恋色,败名!亮今生求才不求貌。”
自从诸葛玄把大侄儿诸葛瑾的夫人接到荆州照料诸葛亮、诸葛均两个小兄弟后,诸葛瑾夫人便一直担当着“长嫂似母”的重任。如今,诸葛亮都二十好几的人了,整天却只知道做学问、读圣贤书、吟诗作赋摇头晃脑,谈起兵法战阵没完没了,田间耕躬也能身体力行,会朋访友、谈古论今可达忘我之境,一切都好,就是从来不想自己的婚姻大事,让诸葛瑾夫人伤透了脑筋。她知道二弟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在婚姻问题上不是挑,而是要找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一个贤内助。他求才不求貌,正是为了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可这事也不能总耽搁呀,他的那位贤内助知音到哪去找呢?
一天,诸葛瑾夫人忽然想到黄承彦老先生可以帮她的忙。黄老先生不仅是诸葛亮的恩师,而且二弟敬重他,十分听他的话。拿定主意后,她就上路了。
黄承彦也曾有过两个儿子,都只长到几岁便夭折了。自从有了DZS.JXSOSOU.COM女儿,黄承彦夫妇真是提心吊胆,生怕再有不幸。他们按照襄阳的风俗,给女儿起了个卑贱的名字叫“阿丑”,希望她能因此长得健壮结实。阿丑姑娘倒真是无病无灾,而且从小就口齿伶俐,聪明过人,几岁上即能“咿咿呀呀”地把《诗经》从头至尾背下来,乐得黄承彦老两口把她视为掌上明珠。不久,黄夫人去世,黄老先生就把女儿看得更重要了。
阿丑像她父亲一样,一通百通,成了一个知识渊博、满腹经伦、才高八斗、气质非凡的女子。只是阿丑长大后,性格变得有点怪,身材长得矮小短粗,加上皮肤黑、头发黄,又一点不留心梳妆打扮,所以,都快二十岁的人了,还没有订亲。阿丑说什么一辈子不嫁,要嫁也给天下的女子做个榜样,非要争他个“女才郎貌”不可!把襄阳城搞得满城风雨。
诸葛瑾夫人来访,黄老先生高兴地接待了她,对她不停地夸赞诸葛亮道:“论年纪,我是你家老二的长辈,且又有师生之谊。然而他毕竟是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天才,现在他的学识可比老朽渊博多了,见识也高明得多。他胸怀开阔,壮志凌云,融汇百家之说,贯通经史巨论,手握倒转乾坤之柄,胸有华夏江山万里,老夫已是不仅感到他后生可畏,而且是可敬可佩呢!哪像我家女儿……唉——”黄承彦长叹一声,又打开了为女儿婚事烦恼的话匣子。他希望诸葛瑾夫人能帮他开导开导阿丑,打消那个“女才郎貌”的怪念头。
诸葛瑾夫人听罢,禁不住笑了起来:“这岂不正是天生的一对,地成的一双吗!”黄承彦一愣,接着轮到他笑起来,乐得当即表示愿做月下老人,诸葛瑾夫人回答愿结秦晋之好。谁知就在这时,阿丑姑娘突然走了进来,弄得二人措手不及,十分尴尬。阿丑红着脸却大大方方地说:“请别见怪,诸葛瑾嫂嫂,你们的谈话我都听到了。您看,我就是这个丑样子,得跟他说清楚,最好还是请他屈尊来一趟。我可不管他什么卧龙飞凤的,到时候,谁愿意落他个‘龙卧浅滩遭虾戏’的话柄贻笑大方呢?”阿丑一席话如无风之浪,把诸葛瑾夫人给说愣了。
诸葛瑾夫人想了想,小心试探地说:“黄老先生,您知道我家老二脾气怪,平时讲话有口无心,做事丢三拉四。要是他什么地方欠妥,您老说出来,我回去好教训他!”
诸葛瑾夫人这么通情达理地一说,黄承彦反而不好意思了,他感到有必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她说清楚,免得以后伤了两家的和气。
原来,黄承彦一向非常喜欢诸葛亮,日子一长,无形中便产生了想让他成为自己女婿的念头。但这事可真不好开口,想来想去,黄承彦便硬着头皮将自己的心事跟崔州平、孟公威两个学生说了。二人一听,十分高兴,说就包在他们身上。二人来到隆中,见过诸葛亮,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千方百计往阿丑身上扯,想让诸葛亮对这姑娘产生兴趣。谁知诸葛亮竟没有一点反应,倒沉下脸指着二人鼻子道:“想不到你二人不思进取,反背地里议论起恩师的女儿,真……”后来黄承彦当着诸葛亮的面讲起女儿,诸葛亮也没有什么表示,黄承彦便劝阿丑死了这条心。阿丑听后只说了一句话:“想不到,他原来也是一个只好求窈窕淑女的凡夫俗子!”
这会儿诸葛瑾夫人又来表示愿结秦晋之好,阿丑便回了那几句带刺的话。
“原来如此。”诸葛瑾夫人听罢点了点头道,“二弟真是个书呆子,有眼无珠。看我回去教训他。”
山不转水转。诸葛瑾夫人在回隆中的途中暗暗打定了叫二弟在无意中去黄承彦家相亲的主意。她一到家便装出一副十分焦急的样子,对诸葛亮说:“二弟,你恩师近来贵体欠安,心绪也不宁,你去住几日,陪陪他老人家,收拾收拾明天就去吧。”
诸葛亮一听,哪里还等到明天,当即辞别嫂嫂,带上诸葛子青,连夜匆匆忙忙赶住襄阳城。
黄承彦没想到诸葛亮一大早就来了,断定他是来相亲,亲自迎出门去。诸葛亮见恩师红光满面,不觉诧异。黄老先生却待之以上宾之礼,摆了酒席,还拿出女儿的诗、文、字、画给诸葛亮看,说:“近得一无名氏手迹,贤侄一观便知。”
诸葛亮看罢,爱不释手,激动得赞不绝口,心悦诚服地说:“此人才气横溢,志在千里,其诗文字画皆在我辈之上,愧不如也!如能与之交游学问,实三生有幸。敢问恩师,此人高名上姓,家住何处,待学生前去登门求教,益长学识!”
黄承彦正将作答之时,老仆人风风火火地走进来,把他拉出了客厅。
聪明伶俐的诸葛子青这时忙过来小声对诸葛亮说:
“这些诗文字画都是黄家小姐的大作。”诸葛亮听了甚是惊异。
这时老仆人进来说黄老先生有点家事,请诸葛亮先到院中随便走一走。
诸葛亮信步来到后花园中,刚一迈进月门,一只狗猛地向他们扑过来。诸葛子青吓得转身就跑,诸葛亮也惊得连连后退。这时老仆人赶过来,呵呵笑道:“别怕,诸葛先生,这是木头做的狗。”说罢,用手敲了敲狗头。诸葛亮惊奇地走上前去,想看看究竟,突然“唿”地一声,一只猛虎从花丛中跳了出来,落在他们面前。子青大叫一声“我的妈呀”,摔倒在地。
诸葛亮神色未定,却见老仆人在一旁微笑,心中也明白了大半。他满有信心地绕到老虎身后,用手去摸老虎屁股,老虎又“唿”地一蹿。
诸葛亮惊叹地说:“没想到,恩师还是个巧于制做的鲁班爷呢!”话刚说完,老仆人又哈哈大笑起来:“先生错了,这是我家小姐做的木狗和木虎!”
“什么?姑娘做的?”诸葛亮失声惊叫起来。
老仆人正色道:“先生不信到后院里去看看,还有更神的呢!”
诸葛亮被阿丑姑娘奇特的制作激动着,来到后院中,他无心浏览。兀地,一个发出声响、飞速旋转的庞然大物出现在他眼前。原来是一个水车轮子,一股不太大的水冲进一个个水斗里,水斗在水的压力下旋转。诸葛亮站在水车轮子前,显得很矮小。他被这惊人的壮观撼服了,看了半天,终于看出一点门道,把注意力集中到轴上一根长木头上,它伸进旁边一间屋子里去了。诸葛亮像发现了什么秘密,朝那屋子的门走去,一步便跨了进去,见一个人正在里面推磨。他急忙抱拳拱手道:“请问大哥……”这时他才看出,这位“大哥”原来是个不会讲话的木头人,诸葛亮羞得面红耳赤。
木头人磨面也是阿丑姑娘的杰作。“没想到这姑娘竟是个如此灵巧的人,难怪她以才选婿呢!”诸葛亮正想着,忽听外面有人呼唤,不知发生了什么,忙跑了出去。只见一个姑娘正满头大汗、摇摇摆摆地推着一辆小车朝磨房走来,她控制不住,一时惊慌失措地叫了起来。诸葛亮刚奔到小车前,小车就一下子翻了,装在车上的麦子撒了一地,姑娘也摔倒在一边。
诸葛亮照理该帮姑娘一下忙,可他却被眼前的这个能向前移动的木头怪物吸引住了,不知是什么东西,就旁若无人地观察起来。
倒在地上的姑娘是丫鬟银铃,她装作有些生气的样子说:“这叫‘木牛流马’,是我家小姐专门赶造出来叫那个什么卧龙先生看的。怎么样?你看得懂吗?”
诸葛亮一听,倒吸一口冷气,心想,阿丑这姑娘有如此不凡的才智,实在令人敬佩。只是这特意赶造出来让我看的,未免小瞧我了,我今天若不看出个究竟来,也无脸再见阿丑姑娘了。
这时银铃带着些轻蔑的口吻说道:“我家小姐说了,这‘木牛流马’除了一个人能看懂八成以外,恐怕没人能看懂了。莫非你比小姐说的那个人还高明吗?”
诸葛亮一下给说气了,生硬地回答道:“快去告诉你家小姐,休要欺人太甚!今日我要是弄不出个眉目来,誓不为人!”
诸葛亮一口气在后院里摆弄了半天,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一点窍门。他当即绘好了图样,又在图旁详细地加上注,他正兴致勃勃地想要去给恩师过目时,一个大胆而又明确的设想出现在脑海里。嗯,木头人磨面和木牛流马对于弥补八阵图中那静动之不足,不是再好不过的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将来木头人磨面岂不是屯田积粮的好工具吗!
木牛流马用到战场上,必将使敌人闻风丧胆,用以山地粮草的转运也十分便利。太好了!这振奋人心的设想使他对阿丑姑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他被折服了,也确信那出类拔萃的诗文字画是出自阿丑之手。真是一位奇女子。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在诸葛亮心中油然而升,阿丑姑娘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知音吗!他略一沉思,便把绘好的图纸留下,之后不辞而别,行色匆匆地回隆中去了。
到家之后,诸葛亮便请嫂嫂正式到黄家去提亲。
他要骑上那神奇的木牛流马,去推动神州大地这盘大磨。
十里檀溪,一展平洋,麦浪起伏,鸟语花香,在群山映衬下,眼前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开阔、艳丽、明朗。
第五章三顾茅庐
刘备和曹操一起灭了吕布之后来到许都,汉献帝准了曹操的奏章,不但拜刘备为左将军,还排了排辈份,尊称刘备为皇叔。
刘表的大舅子蔡瑁对刘备始终耿耿于怀,总是放心不下,把刘备看作眼中钉。蔡瑁加害刘备,刘备跃马檀溪落荒而去的消息,由徐庶带到了隆中。他拍案对诸葛亮道:“弟已决定毛遂自荐,到新野去投奔刘备,辅助他干一番事业!”
诸葛亮听罢大喜,因为这几年他一直很关注刘备这个人,对他过去的所作所为虽然经过详细研究、分析,认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英雄,也可以说是个比较满意的仁德之主。可是,百闻不如一见,现在徐庶要去投奔他,真是难得的好机会。诸葛亮不仅赞赏徐庶敢说敢为的气魄,而且深深为徐庶那当机立断的大丈夫精神所感动。他当即摆宴为朋友饯行。
徐庶来投,刘备非常高兴,一交谈,果然满腹韬略,便拜徐庶做了军师。
曹操派夏侯惇、于禁带领三万兵马杀奔新野来了,他们中了徐庶诱敌深入之计,几乎全军覆没。镇守樊城的曹洪不服气,摆了个八门金锁阵,带兵前来报仇。
谁知徐庶不但轻而易举破了阵,还略施小计,连曹洪的老窝樊城也端了。只这两仗,徐庶的大名就威震曹营了。
刘备一生还没有打过如此的漂亮仗,对徐庶信服得五体投地,大宴三天为徐庶庆功。徐庶诚心诚意地说:“我这点本事算不了什么。荆州比我高明的人还多着呢!不说别人,就说这襄阳城西二十里处的隆中山吧,就有一位杰出的人士隐居在那里。”
刘备兴冲冲地说:“既是名士,比军师如何?”
徐庶饮罢一杯酒:“他平时自比管仲、乐毅,我看他可以比作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载的张子房。”
徐庶的话说得大家惊愕不已。刘备谦逊地问道:“请问军师,这个人到底是谁呀?”徐庶郑重地回答:“他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刘备第一次听到诸葛亮的名字,心中有点不大相信,对徐庶说:“那就请军师辛苦一趟,把他请来聚聚怎么样?”
徐庶先是一愣,继而把头使劲地摇着说:“这样的人呀,只有主公亲自去请。至于他愿不愿意见面,肯不肯来辅佐主公,那就要看您的诚意如何了。连德高望重的庞德公都尊称他卧龙先生呢!”
“啊——”刘备恍然大悟,“莫非就是司马徽老先生说的那个卧龙凤雏吗?”
徐庶点头道:“主公听错了。卧龙、凤雏是两个人,凤雏先生是庞统庞士元兄,卧龙才是孔明诸葛亮。
主公若能把他请出来,汉室不愁不兴,江山不愁不得!”
刘备兴奋之至:“听军师的,明日我就专程去拜请卧龙先生。”
徐庶在庆功宴上推荐诸葛亮后,急忙写了一封详尽的信,派人连夜送往隆中。
刘备尝到了启用人才的甜头,求贤的心更迫切了。
第二天一早就带上他桃园三结义的兄弟关羽关云长和张飞张翼德骑马离开新野,往隆中山而来。
隆中山上,诸葛亮接到徐庶的来信,正在与好友崔州平、石广元和孟公威商量。诸葛亮难以平静,就这么出山,心中很不是滋味,这可是关系到一生的事业啊!想来想去,他们决定先试试刘备。
诸葛子青来通报说,有三个骑马的人进山冲来了。
刘备转了几个弯子进入隆中山冲后,就听一个农夫在田中唱道: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盘。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上前问那农夫,此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刘备问明地址,便策马来到茅庐。
刘备亲自叩动门环。许久,诸葛子青才懒洋洋地来开门。刘备温和地问道:“我是刘备,特来拜见你家先生。”
子青道:“先生一早就出去了。”
刘备忙问:“先生到何处去了?”
子青回答说:“行踪不定,不知何处去了。”
刘备问:“什么时候回来?”
子青道:“归期也不定。”
刘备听这么一说,深感惆怅,想等上一会儿,关羽、张飞则劝他先回去。刘备只得上马下山。
行了几里路,三人勒马回望隆中景物,真是“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观之不已。这时,他们忽然看见一个身穿帛布袍、头戴逍遥巾,气宇不凡的人拄杖迎面而来。
刘备心想:“看样子一定便是卧龙先生。”便忙上前施礼道:“先生可是卧龙先生吗?”
那人问道:“将军是谁?”
刘备毕恭毕敬地说:“我是刘备,专程从新野来拜见卧龙先生。”
那人听罢,施礼道:“我是卧龙生的朋友崔州平。”
刘备忙抱拳道:“久闻大名,幸得相遇!先生能否席地而坐,我想请教一言。”
崔州平坐下后问道:“将军有何事非要见卧龙先生?”
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受苦,我想跟卧龙先生求教治国安邦的大计。”
崔州平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天意,人岂有辰#祥*书@院收集整理回天之术。谈何容易!”刘备还想说什么,崔州平起身道:“山野村夫,枉谈天下之事。”
刘备忙道:“但不知卧龙先生往何处去了?”
崔州平说:“我也正想访他,不知往何处去寻。
他日再见吧。”说罢,扬长而去。
刘备一行走后,诸葛亮与几位好友回到草庐碰头,听子青和崔州平详细叙述了对刘备三人的印象,认为他宽厚、平易、仁德、谦恭。诸葛亮拿定主意,便去征得了嫂嫂和夫人阿丑的支持。
秋去冬来,天冷了。徐庶一面加紧练兵,一面让刘备招兵买马,并根据诸葛亮天下三分的理论,极力劝刘备早日夺取荆州。可刘备总是以同刘表是兄弟、不愿忘恩负义而下不了决心,可他又至今没有自己的地盘,弄得徐庶和他一样为难。这时,刘备接到探报,说卧龙先生已回隆中。他忙唤来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出发再上隆中。
没走多远下起了大雪,天变得冷极了。张飞使劲搓着手,嚷嚷道:“大哥,天寒地冻的,连仗都打不成,还有必要跑这么远去见一个没有用的人吗?不如回新野避避风雪吧!”
刘备耐心地开导张飞说:“三弟,我之所以冒这么大的风雪来,正是要让卧龙先生知道我的诚意。”
兄弟三人进了隆中山,听见路旁酒店中有人击桌而歌,刘备以为是卧龙,便下马入店,探知店中歌唱二人原来是卧龙之友石广元和孟公威。刘备于是出来上马,直奔卧龙冈,来到茅庐前。
诸葛子青开了门。刘备问:“先生今日在庄上吗?”
子青道:“正在堂上读书。”
刘备大喜,便跟着子青走了进去。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幅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刘备看罢,见堂上一位少年正拥炉抱膝歌吟。刘备待他吟完,才跨进屋去施礼道:“备久慕卧龙先生大名,早想与先生相见,只恨没有机会。前时我已拜访过一次,可惜没遇到先生。今日特冒风雪至此,见到先生,真是万分荣幸。”
那位少年一见,慌忙答礼道:“将军,我是诸葛均,孔明乃是我二家兄。”
刘备便问:“那卧龙先生今日在吗?”
诸葛均说:“昨天被崔州平不知请到何处去闲游了。将军还是坐坐喝杯茶吧。”
刘备叹口气道:“我真是没有福气,两番不遇大贤。”
这时张飞在一旁忍不住道:“先生既然又不在,还是请哥哥上马回去吧。”
刘备说要写几句话留给孔明。写罢,交与诸葛均,说他日再来,便拜辞出门。
诸葛均将兄弟三人送出门,忽见前面小桥上一人骑驴而来,刘备以为是卧龙归庐,诸葛均忙告诉他,这是他家兄的岳父黄承彦老先生。刘备忙上前施礼问道:“您老可曾见到令婿?”
黄承彦道:“怎么?他不在,我也是来看他的。”
刘备只好辞别,失望地回新野去了。
对于刘备两次来访诸葛亮的事,庞德公、黄承彦和司马徽三位老先生都给予了很高的赞赏。诸葛亮已下定决心出山,黄承彦拿出一把羽扇赠给他,扇把正面刻着“治国安邦”,背面刻着“指挥若定”各四个字。黄老先生语重心长地叮嘱道:“贤婿,你能做到这八个字,也就不负我们的一片苦心了。”
却说曹操在许昌,将徐庶的老母囚禁起来,之后写下一纸伪书,令人带到新野捎给徐庶,信中说,如果徐庶不到许昌去,他的母亲就活不了了。为尽孝道,徐庶挥泪辞别了刘备。到许昌见到老母,徐庶方知中了曹操的计。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老母不愿儿子为了她而弃明投暗,上吊自缢了。徐庶将母亲葬在许昌南原,凡是曹操所赐之物,他一概不予接受,并发誓,身在曹营,不进一言,不献一计。
刘备回到新野后,风转日月,冬去春来。他选择吉日,斋戒三天,薰沐更衣,准备再往隆中拜谒诸葛亮。
关羽这次不悦地说道:“哥哥已经两次亲往拜访他,礼过了。我看他是徒有虚名才避而不见。哥哥怎被他迷惑到这种地步呢?”
刘备不以为然:“古时候齐桓公去看一个所谓的小人物,跑了五趟才得见一面{DZS辰JXSOSOU祥COM}。我如今不但没有齐桓公的地位,而且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还摆什么架子呢?我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访他,是因为他是位大贤。”
张飞生气地说:“一个山野村夫,算得上什么大贤。这回用不着哥哥亲自出马,待三爷我用一根绳子将他绑来就是。”
刘备生气地训叱张飞,说:“这次你别去了,我与云长去。”
二人没办法,只得依了刘备。
三人骑马带领随从来到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正遇上诸葛均。刘备连忙施礼问道:“令兄今日在吗?”
诸葛均说:“昨天晚上才回来。将军今天可与他见面了。”说完,飘然而去。
三人便来到庄上叫门。诸葛子青来开门。刘备道:“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程来拜见先生。”
子青道:“先生今日虽在家,但此时还在草堂里睡觉未起身。”
刘备道:“既然是这样,就暂且先不要通报。”
于是吩咐关、张二人在门口等着。
刘备慢慢走进去,只见诸葛孔明正仰卧在草堂床席之上,他便站在阶下等候。可等了半天,诸葛亮也没有醒。关、张二人在外等得不耐烦了,便走进来一看,刘备还站在那里。张飞来了怒气,对关云长说:“这个人如此傲慢无礼!我要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云长忙使劲劝住。刘备命他二人出去等候。再往草堂上望时,见诸葛亮翻了个身,好像要起来,却是又朝里面壁睡去了。子青这时想去叫醒孔明,刘备忙拦住道:“且勿惊动。”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终于醒了,口中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客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子青:“有客人来吗?”
子青回道:“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了。”
诸葛亮一听,忙起身道:“为何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便转入后堂去了,半天才出来迎客。
刘备这时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气。他忙上前施一大礼,做了正式的自我介绍,然后说:“备两次来拜访先生都未得以相见。上次留下一书,先生看过吗?”
诸葛亮还了一大礼:“昨日才见到,知将军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可惜我年纪太轻,没多少见识,只怕会误了将军啊。”
他们在屏风后面坐下。刘备道:“司马徽和徐元直都是世之高士,他们的举荐岂是虚言。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孔明道:“亮只是一耕夫,二公错看了。”
刘备说:“大丈夫学以致用,还望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教引导我这愚鲁之人。汉室就要完了,奸臣当道。刘备我不自量力,欲为天下伸张大义,然而却智术短浅,始终没有成就。我想,只有先生这样的高人才能帮助我挽救天下的厄运,实为万幸。”
诸葛亮于是正言说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力不及袁绍,却能够克绍致胜的原因,不是他占据天时,而是在于人谋。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在难和他对抗。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人民附和,此可以用作援助,但不可对之有图谋。荆州这块地方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地,它现在的主人是守不住的。这是天意要留给将军的,将军可有意吗?益州险要,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汉高祖因之而成就帝业,但它现在的君主刘璋却昏庸无能,人民富庶,国家足实而不知保存,有智能的人士希望得到一位明主。将军既然是汉室之后,信义名扬天下,招揽英雄,思贤若渴,如果能兼跨荆益之地,坚守其固,和好西戎南彝少数民族,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整政理。等到天下形势有变,就派用一员大将出荆州直取宛洛,将军自领兵北出秦川,直取中原,那时百姓哪有不支持将军的呢?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我为将军的谋划,只看将军是否想干这番事业了。”
孔明说完,叫子青取来一轴画图挂在堂中,指着图对刘备道,“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图。曹操在北方占天时,孙权在南边占地利。将军要想成霸业,得占人和。可先取荆州为根据地,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与孙曹形成鼎足之势,之后就可图谋中原了。”
刘备听罢,站起来拱手谢道:“先生之言,令我顿开茅塞,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只是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是汉室宗亲,我怎么忍心去夺他们的地盘呢?”
孔明说道:“我夜晚观天象,刘表将不久于人世了,刘璋不是立业之人,用不了多久,这两个地方就都可归于将军。”
刘备一听,点头深深拜谢。孔明这一席话,还只是他未出茅庐之言,那时他就已料定天下三分,真是万古之人不及啊!
刘备当即拜请孔明道:“备虽然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卑贱,出山以相助!”
孔明推辞道:“亮久乐于躬耕隐居,懒得去应世事纷争,难以奉命。”
刘备一听,不由得哭泣了起来,说道:“先生不出山,天下苍生如何是好啊!”说着,泪沾袍袖,衣襟都浸湿了。
孔明看到他的诚意这般深厚,终于说道:“将军既然不嫌弃,我愿意效犬马之劳。”
刘备大喜,立即命关羽和张飞进来,拜了孔明,又献上金帛礼物。孔明坚持不收,刘备说:“这并不是请大贤出山的聘礼,而只是表表我的一片寸心罢了。
孔明这才收下了。
于是,刘备三人在庄上住了一宿。第二天,诸葛均回来了,孔明对他嘱咐说:“我承蒙刘皇叔三顾之恩,不能不出山了。你留在这儿躬耕,不要让田亩荒芜了,等我功退归隐回来。”
于是刘备三人辞别了诸葛均,与孔明一道回归了新野。
刘备待孔明如师,同吃同睡,整日在一起商讨天下大事。明主贤臣,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如愿以偿了。
第六章初出茅庐
却说孔明对刘备言道:“曹操在冀州造玄武池,用来训练水军,必然是打算要侵占南方了。我们可以秘密派人过江去探听虚实。”刘备立即派了人去。
一日,孔明又对刘备道:“明公手上不过几千人,万一曹军打来难于应敌,得尽快招兵买马,由我来训练,可以应敌。”刘备听之,在新野招了三千人,孔明早晚教习阵法。
一日,探马来报说曹操派夏侯惇带十万大军杀奔新野来了。刘备请孔明前来商议对策。
孔明道:“我只怕关、张二人不肯听我调遣。主公要想让我用兵,请借印剑一用。”
刘备便将印剑交给他。孔明于是召集众将听令。
张飞对关羽道:“且去看他如何调度。”
孔明下令道:“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兵马。云长率一千军在豫山埋伏,等敌军来到,放他过去不要战。他的粮草必定在后面,你只要看见南山火起,便可纵兵出击,烧他的粮草。翼德可带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兵,在博望城旧屯粮处纵火烧它。
关平、刘封可领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在博望坡后两边等待,到初更时分敌兵来到,就可以放火。”接着又下令派人从樊城叫回大将赵云作为前部,命他不要赢只要输。最后孔明对刘备说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部必须按我计策而行,不可有误。”
云长这时问道:“我们都出去迎敌了,不知道军师做些什么?”
孔明说:“我只坐守县城。”
张飞一听大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着,好自在呀!”
孔明道:“剑印在此,违令者斩!”
刘备这时说道:“难道你们不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吗?二弟不可违抗军令。”张飞冷笑着出去了。
关羽对张飞道:“我们且看他的计策应不应,到时候回来再问他不迟。”
众将都不了解孔明的韬略,今日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孔明对刘备说:“主公今日便可领兵在博望坡山下屯住。明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
看见火起,便调头掩杀。我与糜竺、糜芳带五百军守县。”又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功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孔明派拨完毕,刘备仍不知其中文章,疑惑不定。
却说夏侯惇和于禁带兵来到了博望,分一半精兵作为前队,其余尽护粮车而行。正在行进之间,忽见前面一路人马杀来,为首者乃赵云。夏侯惇令于禁、李典压住阵脚,大笑道:“徐庶在曹丞相面前夸诸葛亮为天人,今观其用兵,真像是让犬羊来与虎豹相斗。
我一定要活捉刘备、诸葛亮。”说罢纵马向前,与赵云两马交合。杀不到几回合,赵云假装败走,引夏侯惇来追,赵云败走十余里,忽然一声炮响,刘备引兵冲杀出来。夏侯惇根本不把这几个人放在眼里,说今天不杀到新野,决不罢兵,于是催促军队前进。刘备、赵云只往后退走。
这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又没有月光;刮起夜风,并且越刮越大。夏侯惇只顾催军往前赶,到了两山狭窄地段,李典、于禁疑心有火攻,叫前军后部停住,这时却听后面喊声震天,顿时一片火光,又赶上大风,火势越来越旺,很快,路两旁的芦苇也烧着了,一霎那,四面八方全都是火。曹军人马大乱,相互践踏,死者无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82/8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史实与传奇掺杂的巨著
下一篇: 伏羲教人捞鱼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