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学,就是道学。道家不是道教,道学也不是科学。道学之核心与特征,就是丹道。道学的丹道和佛教的佛陀,在中国是神秘面纱和误解最多的,不予说明又容易引起争端,在此稍稍提点。并以此文礼赞伟大的佛陀。
丹道乃性命双修之正道,其中修性功夫就是明心见性。《易经》曰:“穷理尽性至于命”, “尽性”就是讲明心见性,就是讲开悟。后来佛教中国化以后,据此而仿造出“明心见性”一词,并以此为特色,实则古圣早已有之。盖因大道不分中华印度,也不分古今,始终一致也,印度中古圣人能悟之理,与中华上古圣人所悟之理,总无分别。
佛教经过汉唐的被同化,到慧能时代,吸收了老庄无为之理,终于形成讲究开悟、顿悟的中国特色佛教,其代表就是禅宗,讲究“见性成佛”。如《易经》所言,修炼程序是“穷理尽性<见性>至于命”,“见性”处于中间阶段,那么这个境界是究竟境界吗?其实,见性只是一边之学,即使到了究竟境界,成就“佛”的果位,对于修行来说,只是一半功夫而已。君不见,佛陀为求解脱生死出家,最后修成没有啊?没有!他最后是病死的,虽然用宗教化的语言包装为涅槃什么的,但是始终还是死了。关于佛陀之死,佛经(《大般涅槃经》)记述得很详细,是由于身体衰弱老病,先由背痛之患,后因消化功能不好,腹泻而死——从了脱生死、化育万物的成道标准来说,还是有欠缺啊。或辩之曰“示现”“演法”,这就纯粹是宗教美丽谎言,试问,世界上的人,不相信佛教的一般人占绝大多数,如果能够示现个形神俱秒的羽化成就,肯定可以让更多人信服,何必搞个有争议的病死相让大家怀疑?何况,佛陀自己最初的发心,不是要这个结果,众所周知他的动机是想要解脱生老病死的!心无生死,这个生死的是什么?还是后天有形的躯体!可见,以佛陀的发心来看,他的毕生的修行,是没有达到目的的!
可以说,佛陀通过修行明心见性,开发出大智慧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但是即使是明心见性,也不是道家悟道之全部。“心”乃大道之精华,但不是全体,佛陀悟到了不生不灭之“心”,却没有悟到生生不灭之道,这是只得其一,不得其全体大用啊。一开始就在悟道层面出了问题,自然在最后容易流于寂灭,出现病死的结果——这是佛陀悲剧之所在,也是后世佛教致命的缺点!
同时,由于不得“道”之全体,容易被前生后世、三身六道、三十三天等等虚幻之相迷惑,甚至一辈子出不来,连相都破不掉。其于大道之本质必然难以洞见。“相”者,像也。所谓前生后世、三身六道、三十三天等,在丹道修炼玄关窍开之后,就会以内景的形式展现,这时候,得真传者必须要破相,如果破不掉,就会沉溺其中,以盲引盲!君不见,现今之佛教,就剩下用前生后世、三身六道、三十三天等邪说哄骗信众的外壳,这就是在修行方法之根本上出了问题之故!
佛陀四十余年传教说法,身体力行,为教化愚昧做出巨大贡献,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也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但是,修道要求真,真理比权威更宝贵,没有修成就是没有修成,看到这一点,无损于佛陀的伟大,反而可以让后来学者可以更好的借鉴其修行过程的得失,对于同样错误就不会重蹈覆辙。如佛陀在世,以他的胸怀,他必然会赞成这种明智之举。 佛陀四十九岁时候的真像,现藏大英博物馆。经宗教化手段包装神化之后的佛陀形象。古圣曰:“尧何人哉?舜何人哉?有为者应如是。”老子教导孔子说:“子之所言者,其人与骨皆以朽矣,独其言在耳。” 意思是要后学者在虚心学习的基础上,活学活修,不要盲目迷信权威的说教,对于前辈,其善者择善而从,其不善者反躬自省。没有一个人的所有行为是绝对无瑕疵的。不迷信权威,依法依道不依人,这就是丹道的“尽性”功夫之一个体现。
丹道在到达悟道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是“命”功的修炼。“命”不是指身体,身体仅仅是性命的载体而不是全部。“命”指元炁、先天一炁,常人所说的“命运”是指后天之“命”,修行人要解决的生老病死,是人未出生就已经基本预定的,是先天之“命”。丹道修“命”的功夫,是要改先天之“命”。佛陀的不足,不但是智慧(悟道不彻底)层面出了问题,更为要害的是,因此而导致的“命”功不足。性命双修方是正道,以此标准衡量,佛陀欠缺了很多啊!修行人不要轻易说高低,应以无分别之元神为体,以有分别之识神为用,但对于境界高下还是要有个明确判断的,才能够由有分别最终达到无分别的无为的终极的无上成道境界。华夏道文化以无分别之博大胸怀兼容了佛教,但不等于对于其中错误的思想也无分别地吸收,在此指出佛陀之弊病,并非如一般宗教徒一样为了争高斗雄,而是为了正本清源,使后来之学者更好地实证“道”的真实境界,而不为所谓的权威、偶像所障碍。须知,将无形无象、真空妙有的“道”人格化偶像化,本身就是宗教的局限。
丹道修证有四个大层次-——贤人、圣人、至人、真人。由凡人起修,初步掌握大道规律,事事合法,完成炼精化气而无漏,初步明了自然、社会之道,就是贤人;由贤人上进,得道于身,顿悟大道,炼气化神而阳神出窍,法身呈现,化身五五,神通广大,智慧无限,体合自然,但是未曾断绝生死,这就是圣人;由圣人向上,积功累德,炼神还虚,阳神成熟,出有入无,打破时空界限,做到死生无变于己,万化收罗于身的境界,才是至人;在至人的层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破虚空,与道合真,由太极而无极,处无极之中参赞乾坤,化育万物,参与大道规律的制订与演化,泽被一切含灵而不为人知,真正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才到真人的地步。
这四大层次分别指代修道四大境界——学道、悟道、得道、成道。由“学道”而明了自然、社会和生命之理,谓之“贤人”;随着学道的深入而开悟,体悟大道之根本规律,称为悟道,这就是“圣人”,悟道之后方能掌握性命、掌握生死,达到“得道”境界,谓之“至人”;得道之后,舍弃所有,打破虚空,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大道之中,称为“成道”。只有成道,才能够真正处于太极之中,运转道枢,参赞乾坤,融入到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之中,化育天地而人不知,其道德无形无象,因而最大最上而不可超越,老子称之为“太上”。丹道修炼的究竟境界,就是与生生不灭而又不生不灭的大道合二为一,成为大道本身,至于过程之中修证到的仙佛、神圣等等相,天堂、净土等等景,见性、真如等等智,皆是过程,不是终极!
天下无二道。无论民族、时间、空间、宗教修饰如何变易,总不出“道”的范畴。伏羲、老子、佛陀、耶稣等,不过是“道”的化现而已。以无分别之心看待大道之中的宗教修证境界,才能够如明镜映物,纤毫毕现。佛教的最终境界“佛”,“佛”就是觉悟者,就是达到明心见性之人,还停留“悟道”的中级阶段(即使是悟道也是不彻底的),未曾体悟大道之生生不灭、化育无穷,自然难以于生生不灭而又无生无灭的大道合为一体,所以最后难免老病而死,这个证果,其实就是圣人而已,离真正圆满成道的真人境界,还差很远啊。
破相:佛陀又称“释迦牟尼”,何谓“释迦牟尼”?“释迦”是指古印度(今尼泊尔)的一个名为“释迦”的小部族;“释迦”族,仅是依附于憍萨罗国的属邦,地位不高,后为毗琉璃王所灭。“牟尼”在梵文原意是古印度的一种出家修行者,多蓄长发,常着褐色的脏衣、可以飞行空中,喝饮毒汁而无事。后来,“牟尼”一词传入中国,又加上寂默(止静烦恼)、寂、贤人、仁、仙之意。“释迦牟尼”则可以意译为“释迦族有成就的修行者”、“释迦族的圣人”。
无分别之心为体,有分别之识为用,可以明显看出,圣人和真人相比,还差整整两个大阶段,这一点是要有所分别判断的;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从总的来说,是华夏民族道文化的有机补充,其社会作用可导人向善,可以普及于各个阶层之人,其明心见性修证可以为最后成道做铺垫。所以,佛教宗教影响是非常正面的,无愧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为宗教来看,佛教也无疑要成熟于道教——这一点,也要辩证看待。而宗教的根本,都是导人向上,离苦得乐,实现人生的圆满解脱(或说“得救”),这个属性所有宗教都一致,修行人不要有佛道基督之分,而要以无分别之心对待。道学之博大,在于祂平等地看待宗教与科学、宗教与宗教。
以有分别之识,复归无分别之心,最终才能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究竟成道境界。
最后礼赞伟大的佛陀,并祝世界上所有宗教、文化和谐融合,不再有争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5/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学习符咒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