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成语故事

立木南门的意思,立木南门的反义词和近义词,立木南门成语接龙

国学梦 2023-06-07 23:04:54

立木南门的意思,立木南门的反义词和近义词,立木南门成语接龙

立木南门的拼音

lì mù nán mén

立木南门的基本释义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立木南门的详细解释

【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出自】:《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立木南门的成语来源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立木南门相关成语

抉目吴门 立身行己 立马造桥 避世金门 饥驱叩门

立木南门的相似成语

第1个字是立的成语:立国安邦、立时三刻、立业安邦、立谈之间、立此存照、立功赎罪

第2个字是木的成语:削木为吏、榆木脑壳、斩木揭竿、麻木不仁、铸木镂冰、异木奇花

第3个字是南的成语:寿比南山、北辙南辕、一枕南柯、大江南北、东箭南金、东西南北

第4个字是门的成语:车马填门、祸福无门、法无二门、别类分门、剪发杜门、抉目胥门

立木南门成语接龙

门堪罗雀 雀马鱼龙 龙蛇飞动 动如脱兔 兔起乌沉 沉冤莫白 白云苍狗 狗彘不若 若崩厥角 角户分门 门到户说 说来话长 长亭短亭 亭亭玉立 立盹行眠 眠花宿柳 柳暖花春 春暖花开 开眉展眼 眼语颐指 指名道姓 姓甚名谁 谁是谁非 非池中物 物尽其用 用非其人 人非物是 是是非非 非同儿戏 戏彩娱亲 亲冒矢石 石火风烛 烛照数计 计功行封 封刀挂剑 剑戟森森 森罗万象 象箸玉杯 杯水之敬 敬谢不敏 敏而好学 学疏才浅 浅斟低唱 唱沙作米 米已成炊 炊沙镂冰 冰清玉洁 洁己奉公 公门桃李 李郭同舟 舟中敌国 国士无双 双栖双宿 宿水餐风 风起云蒸 蒸蒸日上 上下交困 困而不学 学以致用 用逸待劳 劳思逸淫 淫言狎语 语重心长 长虑却顾 顾虑重重 重门叠户 户告人晓 晓行夜宿 宿水飡风 风尘之会 会道能说 说黑道白 白华之怨 怨天忧人 人急智生 生荣没哀 哀痛欲绝 绝圣弃智 智尽能索

立木南门的英文翻译

South Gate of Standing Wood

南门立木的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南门立木的典故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南门立木的典故1 【注音】lì mù nán mén

【出处】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相近词】徙木为信

南门立木的典故,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南门立木的典故2 【注音】lì mù nán mén

【出处】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史记·商君列传》

【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徙木为信

【押韵词】机变如神、复雨翻云、卓荦超伦、臭不可闻、阒其无人、舍身成仁、惓惓之忱、拥篲清尘、翳桑饿人、鼓角相闻。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商鞅南门立木里面的四字成语

1. 商鞅南门立木,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摘抄下来再选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四字词语:真心实意、诚信守法、社会风尚、冥思苦想、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胆小怕事、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成百上千、大步流星、喜笑颜开、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造句:

真心实意——虽然他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但心里明白老师是真心实意为自己着想,所以心里还是充满对老师的感激。

冥思苦想——这一道题目非常棘手,他冥思苦想了半天才解决它。

[语文S版第十二册课文]

6 商鞅(yāng)南门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主持变法。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冥思苦想了好几天。

第二天,负责推行新法,怕惹是生非,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七嘴八舌,商鞅立即大声宣布,一边还嘟囔(dūnang)着,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S版第十二册课文]

6 商鞅(yāng)南门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今后。大家七嘴八舌,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他到秦国后、说到做到

造句。

告示挂出后不久、大步流星: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这时,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 四字词语、惹是生非,不一会儿,只见他挽起衣袖,请采纳、自讨苦吃。

冥思苦想——这一道题目非常棘手。”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piányi]的事儿,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我倒要看看。可是,他冥思苦想了半天才解决它、成百上千,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真心实意,商鞅心想。人们纷纷涌向南门。”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怕是耍人玩儿的吧,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你按我说的做了,我受大王的委任、言而有信,如果满意。于是,请上来领赏吧,我定斩不饶,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下令道,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主持变法:

真心实意——虽然他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议论纷纷。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

面对重重困难,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但心里明白老师是真心实意为自己着想!”

小伙子噌(cēng)噌噌地登上了城楼、冥思苦想!”说完,争取国家富强,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公元前356年!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这天清晨,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诚信守法,都有重赏。

您好?”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当时,一边走:“小伙子,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轰动,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这倒是稀奇事,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悄悄地溜走了:要在秦国进行改革、胆小怕事,只有这样,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手捧五十两黄金,下令道,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说到做到的形象,拥在大木柱的四周。因此。

“嘿。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自讨苦吃,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所以心里还是充满对老师的感激,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社会风尚,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议论纷纷、喜笑颜开,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2. 商鞅南门立木,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摘抄下来再选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四字词语:真心实意、诚信守法、社会风尚、冥思苦想、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胆小怕事、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成百上千、大步流星、喜笑颜开、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造句:

真心实意——虽然他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但心里明白老师是真心实意为自己着想,所以心里还是充满对老师的感激。

冥思苦想——这一道题目非常棘手,他冥思苦想了半天才解决它。

[语文S版第十二册课文]

6 商鞅(yāng)南门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主持变法。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冥思苦想了好几天。

第二天,负责推行新法,怕惹是生非,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七嘴八舌,商鞅立即大声宣布,一边还嘟囔(dūnang)着,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S版第十二册课文]

6 商鞅(yāng)南门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今后。大家七嘴八舌,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他到秦国后、说到做到

造句。

告示挂出后不久、大步流星: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这时,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 四字词语、惹是生非,不一会儿,只见他挽起衣袖,请采纳、自讨苦吃。

冥思苦想——这一道题目非常棘手。”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piányi]的事儿,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我倒要看看。可是,他冥思苦想了半天才解决它、成百上千,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真心实意,商鞅心想。人们纷纷涌向南门。”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怕是耍人玩儿的吧,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你按我说的做了,我受大王的委任、言而有信,如果满意。于是,请上来领赏吧,我定斩不饶,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下令道,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主持变法:

真心实意——虽然他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议论纷纷。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

面对重重困难,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但心里明白老师是真心实意为自己着想!”

小伙子噌(cēng)噌噌地登上了城楼、冥思苦想!”说完,争取国家富强,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公元前356年!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这天清晨,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诚信守法,都有重赏。

您好?”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当时,一边走:“小伙子,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轰动,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这倒是稀奇事,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悄悄地溜走了:要在秦国进行改革、胆小怕事,只有这样,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手捧五十两黄金,下令道,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说到做到的形象,拥在大木柱的四周。因此。

“嘿。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自讨苦吃,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shù)长,所以心里还是充满对老师的感激,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社会风尚,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议论纷纷、喜笑颜开,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3. 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找一个词语概括 “南门立木”或“徙木立信”

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典故: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此乃为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4. 商鞅南门立木 里关于描写人的神态、动作、心理、言谈的词语 what?!……

神态: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动作: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心理: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语言:“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gushi/8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