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不暇暖的拼音
xí bù xiá nuǎn
席不暇暖的基本释义
席:坐席;暇:空闲。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席不暇暖的详细解释
【解释】:席:坐席;暇:空闲。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唐·韩愈《争臣论》:“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示例】:真是忙得~,人仰马翻。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事务繁忙席不暇暖的成语来源
《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唐·韩愈《争臣论》:“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席不暇暖的例子
真是忙得席不暇暖,人仰马翻。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
席不暇暖的反义词
无所事事 闲得发愁
席不暇暖的近义词
应接不暇 孔席墨突 日理万机 墨突不黔
席不暇暖相关成语
一言九鼎 一鸣惊人 人浮于事 否极泰来 喋喋不休 心满意足
席不暇暖的相似成语
第1个字是席的成语:席卷八荒、席卷天下、席上之珍、席履丰厚、席珍待聘、席门穷巷
第2个字是不的成语:各不相让、道不相谋、泣不成声、风不鸣条、时不可失、理不胜辞
第3个字是暇的成语:饥不暇食、目不暇接、急不暇择、日不暇给、食不暇饱、日无暇晷
第4个字是暖的成语:问寒问暖、孔席不暖、人情冷暖、日和风暖、肥甘轻暖、风和日暖
席不暇暖成语接龙
暖衣饱食 食少事繁 繁弦急管 管鲍分金 金镶玉裹 裹尸马革 革故鼎新 新亭对泣 泣麟悲凤 凤表龙姿 姿意妄为 为人说项 项背相望 望风扑影 影只形单 单孑独立 立马万言 言从计纳 纳污含垢 垢面蓬头 头稍自领 领异标新 新学小生 生夺硬抢 抢地呼天 天高听下 下车泣罪 罪业深重 重温旧业 业峻鸿绩 绩学之士 士农工商 商彝夏鼎 鼎镬如饴 饴含抱孙 孙康映雪 雪窖冰天 天保九如 如牛负重 重规累矩 矩步方行 行号卧泣 泣下沾襟 襟吴带楚 楚楚不凡 凡夫肉眼 眼明手捷 捷报频传 传为笑谈 谈天论地 地棘天荆 荆钗布裙 裙带关系 系风捕影 影影绰绰 绰绰有裕 裕民足国 国泰民安 安份守己 己溺己饥 饥焰中烧 烧犀观火 火上加油 油嘴花唇 唇鎗舌剑 剑胆琴心 心腹之交 交口同声 声吞气忍 忍隽不禁 禁中颇牧 牧豕听经 经纶济世 世道人心 心事重重 重床迭架 架谎凿空 空室清野 野草闲花
席不暇暖的英文翻译
to be constantly on the go
应接不暇 [ yìng jiē bù xiá ]
详细释义
【解释】: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示例】: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出处: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例句:
火车站的问事处挤满了人,工作人员~。
近反义词:
近义词:席不暇暖 应接无暇 疲于奔命 捉襟见肘 目不暇接 接应不暇 美不胜收
反义词:应付自如 应付裕如
应接不暇【解释】: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目前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应发,使人应接不暇。”
【示例】: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近义词】:目不暇接【反义词】:应付裕如【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 <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2. 文言文《桑维翰》如何翻译 为国家出谋划策但给天下遗留下大祸患,这样的人是天下的罪人,但这样的人是有等级的。祸患天下比较短的时间,就是短时间的罪人,卢杞就是这样的人;祸患殃及一代人的,就是一代人的罪人,李林甫就是;祸患殃及万代的,就是万代罪人,自有人以来,只有桑维翰当之无愧。
刘知远的谋略用来鼓励石敬塘谋反,倚仗山河险要,依靠兵马强壮,并且知道李从珂的浅薄、懦弱,势力不难推倒,这样的计谋就确定了。但桑维翰急切地请求折节来侍奉契丹,石敬塘又智力低微、胆子很下,就急忙听从他的计策,向契丹割地称臣,向夷狄给予还没有夺过来的权利,刘知远据理力争但没有胜利。于是把百姓的生命、五帝三王的规矩都付之东流。契丹变弱小,女真乘机攻打;女真变弱小,蒙古乘机攻打。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百姓都沦落为夷狄的奴隶。这不是石敬塘当初的想法,这是桑维翰主使他这样。
桑维翰起家于文字,是石敬塘的书记官,本来是后唐的养士,对李氏有何仇恨,而一定要消灭他?对于石敬塘来说,有何德能,一定要拥戴他为天子?如果石敬塘死于李从珂德手里,桑维翰只有居住、生活德地方。石敬塘已经篡位,已经不能说因为刘知远的计谋而起的。他的行为喜欢奸人,暂且不足以责备;假使一定想让石敬塘成功,也可以委任给刘知远这类人,慢慢地收获一定会成功。(桑维翰)力排众议,一定拥戴异族为君父,我不知道是何用心!石重贵的朝廷始终只曲意逢迎契丹为恒定的策略,使重贵的朝廷掠夺天下的财富侍奉契丹。百姓财产完尽,民心涣散,后来皇帝赵昺在崖山的灾祸,形式上看是必然的。毁坏国家的防线,是万代的灾祸;不仅是重贵被别人俘虏,客死在敌军的大帐中。议论的人把亡国的罪过归于景延广,不也是诬陷吗?景延广的失败,只是不幸啊!他的智慧小而谋略太大,可以是他的过错,这些不过是定位为错误,也仅仅是抛弃了臬捩鸡的家室,没有损失传统的中华。正义的名闻已经昭显,即使败了也是光荣的。至于石敬塘的生死存亡,我讨厌讨论。
在华夏正名义的人,是景延广;做事虽然大逆不道,但有正直名声的,是安重荣;保存中原传送给宋的人,是刘知远。在当时的同类中的人有可取之处的,只有这三个人可以记录。自有百姓以来,天地不容的罪过,只有桑维翰。胡文定写《春秋传》极力称赞他的功劳,恐怕是秦桧之流的开始吧?
3. 疱丁解牛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4. 文言文翻译《鳝救婢》 原文
高怀中,业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千数,一婢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夜深入睡,比醒而痛减,伤尽愈。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译文
高怀中经营鳝鱼面在扬州小东门,他每天要杀几千条鳝鱼。有一位女佣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一部分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就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女佣匆匆忙忙地逃出,被火所烧伤了,她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才睡着了。等到醒来以后,发现伤口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愈合了。看伤口,有河中的污泥敷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高怀中被女佣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停止行业。拆除锅炉,下面有洞,将洞中的无数条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字词解释
(1) 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 (2) 悯:怜悯。 (3) 比:等到。 (4) 业:以……为职业。 (5)婢:女仆 (5) 周:四周。 (6)诸:之于(在文中用作代词兼介词)。 (7)滨:边。 (8)向:从前。 (9)罢业:停止营业。 (10)累年:过了几年。 (11)纵:放走。 (12)始:才。 (13)困:疲倦。 (14)婢:侍女;此指女佣。 (15)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5.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6. 罗绍威 文言文全篇翻译 罗绍威,魏州贵乡人。
父亲罗弘信,本名罗宗弁,开头做马牧监,服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年,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骄横太盛,招聚兵马,想诛灭魏州牙军。
牙军大怒,聚集呐喊攻打他,乐从训出逃据守相州。牙军废除乐彦贞,囚禁在龙兴寺,逼着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杀死了他,推举小校赵文建任留后。
此前,罗弘信自己说,在居住的地方遇见一位白胡须的老头,对他说:“你将成为一方土地的主人。”这样做梦遇见了两次,内心觉得怪异。
不久赵文建与军心不协,牙军们相聚呼喊说“:谁愿做节度使?”罗弘信立即应声回答说“:白须老头早就告诉我,可以做你们的君长。”唐朝文德元年(888)四月,牙军们推举罗弘信为魏州留后。
朝廷闻讯,就正式授给他节旄。 乾宁年间,太祖急攻兖州、郓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这时李克用派大将李存信领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驻在莘县。
李存信带兵没有法度,不断征取魏州的牛马,罗弘信对此不平。太祖乘机派使者对罗弘信说“:太原晋人志在吞并河朔,当回师之日,贵道就很可忧虑了。”
罗弘信便感到害怕,于是与太祖结好,又出兵三万人攻打李存信,打败了他。不久,李克用领兵攻打魏州,扎营于观音门外,魏州所属城邑多被晋军攻占。
太祖派葛从周援救罗弘信,在洹水与晋军交战,活捉了李克用的儿子落落献上,太祖令将落落送给罗弘信,罗弘信杀了他,晋军才退。这时太祖正在图取兖州、郓州,担心罗弘信背离自己,每年岁时节日都送给他财物,必定言辞谦卑、礼物丰盛。
罗弘信每有回礼,太祖必当着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说:“六兄是比我年纪大一倍的兄长,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邻邦的礼仪看待。”所以罗弘信以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后来罗弘信历官至检校太尉,被封为临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罗绍威继承父亲的职位自称魏州留后,朝廷也就顺便任命他,接着正式授与他旄节斧钺,加封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长沙郡王。唐昭宗东迁洛阳,太祖命各道营修洛邑,罗绍威单独营修太庙,诏令加封他为守侍中,进封为邺王。
当初,至德年间,田承嗣盗取占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称为“牙军”,都供给丰厚的赏赐,使牙军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承,亲戚党徒交结牢固,那凶暴的人,强取豪夺,违犯法令,官员不能制止。
牙军们随便变换主帅,就像儿戏,从田氏以后,近二百年,主帅的废立,全出于牙军之手,如史宪诚、何全白皋、韩君雄、乐彦贞,都是他们拥立的,对他们的优待奖赏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诛。罗绍威苦于牙军以往形成的弊病,虽以财货收买姑息迁就,但内心不满他们。
罗绍威继承父职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图谋扰乱河朔,进攻占领贝州,长驱直攻魏州。罗绍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驻在洹水,葛从周自邢州、氵名州领军进入魏州,燕军将领刘守文、单可及与太祖的军队在内黄交战,燕军大败,太祖的军队乘胜追击。
遇上葛从周也出军掩击,又打败燕军。斩首三万余级。
三年,罗绍威派使者与太祖会合军队,一同进攻沧州以回报太祖。从此罗绍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为仰慕并依附于他。
罗绍威眼见唐朝国运衰落,群雄交相作乱,太祖兵力强于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禅代帝的意图,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结他,成就他的事业,又经常担心牙军发生变乱,内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无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谋变,罗绍威更加害怕,于是定计除掉牙军,派使者告诉太祖请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应了他,派李思安会同魏博镇军队再次攻打沧州。在这以前,安阳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机派遣长直军校马嗣勋挑选士兵一千人,将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舆抬入魏州,说是赞助安阳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亲自领军渡过黄河,声称到沧州、景州视察行营,牙军很怀疑他的行动。这月十六日,罗绍威率领数百家奴门客与马嗣勋共同攻打牙军,当时住在牙城的一千多牙军,到天亮时全被诛杀,共八千家,都被灭了族,州城为之一空。
第二天,太祖从内黄奔到邺州。当时魏军二万,正与朝廷军队一同包围沧州,听到魏州城中发生事变,魏军于是拥着大将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内,皆为劲敌,太祖派众将分兵征讨他们,半年才平定。
从此罗绍威虽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军,然而立刻又后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几个月,又发生浮阳战役,罗绍威飞车馈送运输军需,从邺都到长芦五百里,车轨交叠,不绝于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路设置亭候,供应牲牢、酒备、军幕、什器,太祖上下全军几十万人,所用军需都不缺少。到太祖从长芦回来,再次经过魏州时,罗绍威乘机对太祖说“:..州、岐下、太原终有狂妄诡密的意图,各以复兴唐朝王室为名,大王应当自己夺取国家政权,以断绝别人的企图,上天赐与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议的。”
太祖深深感谢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罗绍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赐与扶天启运竭节功臣名号。
御驾将进洛阳时,罗绍威奉诏令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当时所有,而建筑忽然。
7. 断鹤续凫文言文翻译 传说古代有个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脚杆很短。他想这样一起走路不方便,就把他们捉来,砍下鹤的一截腿杆接到野鸭的脚上,这样他们都不能走路了。
【出处】: 《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断鹤续凫
duàn hè xù fú
〖解释〗断:截断;续:接;凫:野鸭。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近义词】:揠苗助长
造句:1.断鹤续凫的方法写文章,是不可取。
2.好好的一块原生森林,非得把它推平种上观赏植物,真是断鹤续凫,没事找事。
〖出处〗《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示例〗~,娇作者妄;移花接木,创始者奇。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
8. 文言文陈仲举礼贤的翻译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席 拼 音 xí? 部 首 巾 笔 画 10 五 行 金 五 笔 YAMH [席]基本解释 1.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现通常用来铺床或炕等 :~子。草~。苇~。竹~。凉~。~地而坐。~卷(juǎn)。
2.座位 :~位。~次。出~。列~。
3.酒筵,成桌的饭菜 :筵~。宴~。酒~。
4.特指议会中当选的人数 :四~。
5.职位 :主~。西~(塾师)。
6.量词 :一~酒。
7.姓。
[席]详细解释 〈名〉
(“席”的古字。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后又曾写作“席”) 同本义
席藉也。礼天子诸侯席有黼绣纯饰。——《说文》。按即筵也。方幅如巾故从巾。
设莞筵纷纯加缫席画纯。——《周礼·司几筵》。疏:“初在地者一重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
设之曰筵坐之曰席。——《礼记·祭统》注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邶风·柏舟》
结发同枕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觉时之枕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席地而卧。——清· 方苞《狱中杂记》
席地倚墙。——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席包(以苇席或高粱篾席制的包);席具(铺垫用具);席户(悬席为户。比喻房子的简陋);席号(以草席搭建的临时棚屋);席荐(席子与草荐都是草编的坐卧用具)
〈名〉
座位;席位
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次矣。——《孔子家语》
变色离席。(大惊失色离开座位)。——《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席舍(贡院中的试场座位、考舍);席尊(首席);上席;下席;硬席;专席;来宾席;被告席
成桌的饭菜酒筵
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优。——《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所赐者兴受爵降席下奠爵再拜稽首。——《仪礼·燕礼》。郑玄注:“席下席西也。”
又如:席尊(指主持酒席的人);席面(宴席上与主人对席的客位);流水席;还席
职位
常恐诸子侈席势凌人。——《旧唐书·房乔传》
这钱谷一席有个小徒很过得去可以叫他来效劳。——《负曝闲谈》
步武离台席徊翔集帝梧。——唐· 刘禹锡《赠杨尚书》
旧称所司职务为席如管刑名的幕宾称刑席管钱谷的称钱席;教师称教席
每一个人替他们安置一席倒也不难。——《文明小史》
船帆
早行篙师怠席挂风不正。——杜甫《早发》
姓
〈动〉
铺席登席就坐
乃席宾。——《仪礼·乡饮酒礼》
必正席先尝之。——《论语》。皇疏:“犹坐也。”
席于门中。——《仪礼·特性馈食礼》
赵旃夜至于 楚军席于军门之外。——《左传·宣公十二年》
凭借倚仗
吕产、 吕禄席太后之宠。——《汉书·刘向传》
垫压
相枕席于道路。——班固《汉书》
〈量〉
用于表示酒席的数目。如:办了三席酒;一席话
[席]百科解释 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现通常用来铺床或炕等:席子。草席。苇席。竹席。凉席。席地而坐。席卷(ju僴 )。 更多→ 席
[席]英文翻译 seat
[席]组词 凉席 竹席 主席 席卷 酒席 退席 枕席 素席 软席 炕席 翅席 还席 出席 缺席 更多席组词 [席]相关搜寻 席卷天下 席不暇暖 席卷 席地而坐 席丰履厚 席草 席位 席地 席字开头的成语
应接不暇的近义词成语
【捉襟见肘】 【目不暇接】 【席不暇暖】
【接应不暇】 【美不胜收】 【应接无暇】
【疲于奔命】
应接不暇的反义词四字词语
〖应付裕如〗 〖应付自如〗
应接不暇的近义词成语带有解释
(一)、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捉襟见肘
(二)、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目不暇接
(三)、疲于奔命:原指因受命奔走而搞得很累。后也指忙于奔走应付,弄疲于奔命
应接不暇的反义词四字词语带有解释
应付裕如
[yìngfùyùrú]
应付:对付,处置。裕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从容对付,毫不费劲。
应付自如
[yìngfùzìrú]
应付:对付,处置。自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
关于应接不暇的详细解释 应接不暇[ yìng jiē bù xiá ]
[ yìng jiē bù xiá ]
《世说新语·言语》:“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指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来。暇:空闲。
扩展阅读:用应接不暇写一句话
(1)、展览大厅的工艺品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2)、灯会上各式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3)、麦收后,是李征每年最忙碌的日子,孙镇粮号里大批收粮屯粮,委托他催租逼债的请帖应接不暇,他整天带着一帮打手白天下乡逼账,晚上吃请喝酒。
(4)、我们不知道哪个人最终会是整个计划的关键,但是我们并不在意,我只是四处埋下那些原材料,没有任何逻辑,犹如五子棋盘上先30手的布局,杂乱而没有目的。但是机会会在事情混乱到对手都应接不暇的时候出现。南派三叔
(5)、各种小贩摊子应接不暇,穷目难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gushi/76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