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
(?—约786),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因事下狱,两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
【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
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
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
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
【详解】
刘长卿也是陆羽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这首送陆羽去茅山的诗,反映了陆羽为了研究茶树的栽培与生长、茶叶的采摘与制作,为了撰写《茶经》,跋山涉水,行遍名山古寺、遍访高僧茶农的史实,是研究陆羽的重要历史资料。从“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的诗句,可以看出陆羽淡薄名利的高贵品质。
穴去茅山近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 出自:《渡青草湖》 年代:南北朝 作者: 阴铿 阴铿诗词全集 茅山就一征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古人驱驰者,宿此凡几代。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甚悦我皇心,得与...... 出自:《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 年代:唐 作者: 王昌龄 王昌龄诗词全集 哭向茅山虽未摧 王公希代宝。弃世一何早。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哭向茅山虽未摧。一生泪尽丹阳道。 ...... 出自:《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自若茅山通 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跻险构灵室,诡制非人功。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咄咄共携手,冷然且驭风。 ...... 出自:《与生公游石窟山》 年代:唐 作者: 张九龄 张九龄诗词全集 行奉茅山访道朝 主第岩扃架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 出自:《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年代:唐 作者: 韦嗣立 韦嗣立诗词全集 行奉茅山访道朝 主第岩扃驾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 出自:《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年代:唐 作者: 赵彦昭 赵彦昭诗词全集 茅山有仙洞 与子十年旧,其如离别何。宦游邻故国,归梦是沧波。京口青山远,金陵芳草多。云帆晓容裔,江日昼清和。县郭舟人饮,津亭渔者歌。茅山有仙洞,羡尔再经过。 ...... 出自:《送刘主簿归金坛》 年代:唐 作者: 李颀 李颀诗词全集 有路问茅山 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 ...... 出自:《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年代:唐 作者: 刘长卿 刘长卿诗词全集 照见茅山青 建业控京口,金陵款沧溟。君家临秦淮,傍对石头城。十年自勤学,一鼓游上京。青春登甲科,动地闻香名。解榻皆五侯,结交尽群英。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跨马出国门,丹阳返柴荆。楚云引归帆,淮水浮客程。到家拜亲时,入门有光荣。乡人尽来贺,置酒相邀迎。闲眺兆顾楼,醉眠湖上亭。月从海门出,照见...... 出自:《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年代:唐 作者: 岑参 岑参诗词全集 茅山道士寄书来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 出自:《秋日东郊作》 年代:唐 作者: 皇甫冉 皇甫冉诗词全集 且是茅山见老人 鹤发婆娑乡里亲,相邀共看往年春。拟将儿女归来住,且是茅山见老人。 出自:《族兄各年八十馀见招游洞》 年代:唐 作者: 戴叔伦 戴叔伦诗词全集 更指茅山与蜀通 姓氏不书高士传,形神自得逸人风。已传花洞将秦接,更指茅山与蜀通。懒说岁年齐绛老,甘为乡曲号涪翁。终朝卖卜无人识,敝服徒行入市中。 ...... 出自:《赠道士》 年代:唐 作者: 李端 李端诗词全集
带穆字的诗句:
1.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唐]李商隐《瑶池》
2. 荐之于穆清。——[唐]白居易《答《桐花》》
3. 日行万里速如飞,穆王独乘何所之。——[唐]白居易《八骏图》
4. 穆王得之不为戒,后人爱之写为图。——[唐]白居易《八骏图》
5.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唐]白居易《李夫人》
6. 云待我成器,荐之于穆清《答。——[唐]白居易《桐花》》
7. 为穆先陈醴,招刘共藉糟。——[唐]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8. 舟同李膺泛,醴为穆生携。——[唐]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9.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宋]陆游《读史》
10. 三山葱曨鲛鳄静,九关肃穆虎豹闲。——[宋]陆游《自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迹至安国院》
11. 开窗清风来穆然,拂几洗研整蠹编。——[宋]陆游《夏日五鼓起戏书》
12.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唐]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13. 肃穆乌台上,雍容粉署中。——[唐]刘长卿《落第,赠杨侍御兼拜员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
14.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唐]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
15. 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唐]刘长卿《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穆陵关——唐朝时在今河南省新县境内
文/余长城
1
《元和郡县图志》是“元和中兴”年间,由宰相李吉甫主持修撰的大唐地理志,同时所修的还有《元和姓纂》。该地理志原本有图,后来地图失传,只余下文字部分——亦不全,故今称《元和郡县志》。自宋代始修州县志以来,及元、清《一统志》,莫不以《元和郡县志》为宗。
各朝代之地名,错综复杂,重名者甚多。自南北朝始兴侨立州县之风,历史上的许多地名就成了一笔糊涂帐。有些地名甚至跨越千里,一会在南,一会在北。
今穆陵关之说有二:一说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境内,一说在今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境内。然而纵观历史,在整个唐代,其唯一地点应在大别山之江淮分水岭上,亦即今新县境内。
《元和郡县志·河南道六》之“青州”词条,载“穆陵山,在今琅邪(郡)沂水县界”,然未载有穆陵关。《元和郡县志·江南道三》之“黄州·麻城县”词条,载“穆陵关,西至白沙关(在今新县境内)八十里,在县西北一百里,在州北二百里,至光州一百四十九里”。因为《元和郡县志》有关淮南道的记载多有逸失,故没有“光州”之记载留下。
但通过《元和郡县志》可知,唐代的穆陵关只有一个,在淮南道黄州麻城县。
明、清地理沿用元代的行省区划方式,河南省与湖北省以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为界,故该穆陵关在明清时属光州光山县。又因关在分水岭上,且自唐代就隶属黄州麻城县,故麻城县仍称该关隶属麻城。
1932年中华民国设经扶县(新县前身),将光山县南部的五个里共十七个保,加上湖北省麻城县、黄安县(今红安县)北部的一小部分合并一起建置,使该县成为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的一个县。大别山江淮分水岭大部分都在今新县境内,原穆陵关也属新县。
2
新县境内古有八大雄关,分别为南北朝对峙时期或宋金对峙时期所建,分布在五条“光黄古道”(或称汉潢古道)上。其中,穆陵关建成时间最早,为南齐所建,后归北齐、北周。南齐据有大别山及司州(今信阳城),北魏攻司州,梁王萧衍曾救司州,今信阳城西郊有梁王垒遗址。萧衍即位为梁武帝,天监二年,司州为北魏所破,义阳三关入北魏。梁太清元年,置光州,穆陵关属光州。南陈丢失光州及穆陵关。
民国《麻城县志》:“木陵关在县北一百里(北)齐(南)陈分界处,(南)齐置。北齐废(北齐南陈以长江为界)。唐元和十二年,李道古代柳公绰镇鄂,讨吴元济道。”“古自将出木陵关,士卒骄不能制,战不力,敌易之。(南)梁天监二年,夏侯夔为征远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守,遣将攻平津(应为平靖)、木陵、阴山三关,克之。(南)陈因定州刺史。田龙升叛,令刺史周炅讨之,龙升使高景安军木陵、阴关为声援,而升引军别营山谷拒战。炅乃分兵击之,龙升大败。”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木陵关,在县东南一百三十二里五龙保,南与麻城接界,有木陵山,俗称四界岭,关设其上。峭壁岭口,至为险峻。有水北流,郦氏所谓‘黄水(潢河)东北流,木陵关水注之者也’。《南史》梁普通八年,敕夏侯夔帅悲裴之礼、任思祖出义阳道攻平靖、木陵、阴山三关,克之。《陈书》周炅讨田龙升,龙升使高景安于木陵、阴山为其声援。《唐书》李道古诬逐李听自将出木陵关。盖木陵尤诸关阨塞处也。按:木陵关以木陵山得名,《南史》及《梁书》《新唐书》并伪木作穆,几于《左传》中穆陵相混,高氏《光州志》辨之甚详。”
《南史》作者是初唐史学家李大师、李延寿父子所著,《梁书》是初唐史学家姚思廉所著,《新唐书》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宋祈、欧阳修所著。三部正史及《元和郡县图志》均将今新县境内的第一关写作穆陵关,而自作聪明的民国《麻城县志》《光山县志约稿》却仅凭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作木陵关,而否认三部正史及《元和郡县志》,真是奇了怪了!郦道元在北魏为官,而穆陵关为南齐所建,故郦道元《水经注》讹穆为木的可能性最太。
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认知,是因为《左传》中记载齐国有穆陵山这个地名。而宋代以后,山东境内的穆陵关远比大别山上的穆陵关出名。自北宋开始,光黄古道不再走唐代的穆陵关(毁于五代后梁),而改走阴山关、虎头关和春风岭。春风岭即小界岭或东界岭,穆陵关在大界岭或称西界岭上。
3
但是所有的唐诗中的穆陵关,都是《南史》《梁书》《新唐书》和《元和郡县图志》中所指江南道黄州的穆陵关,也即明清光州光山县、今新县境内的穆陵关,而非山东古齐国的穆陵关。
且为诸君解诗:
(1)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时李白在浔阳狱中,儿女在衮州,妻宗氏在庐山学道。衮州与青州在同一纬度上,不可能在今临沂穆陵关以北,且从浔阳、安陆到衮州(李白曾“酒稳安陆”)也不可能绕道青州,但一定会走大别山光黄驿道。
(2)王维《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言从石菌阁,新下穆陵关。独向池阳去,白云留故山。”王维所在的池阳县在陕西,送瑗公南归衡岳,怎么可能跑到山东,只能是通过大别山穆陵关。
(3)王昌龄《送薛大赴安陆》:“津头云雨暗湘山,迁客离忧楚地颜。遥送扁舟安陆郡,天边何处穆陵关。”作者是在湘山送客,薛大乘舟到安陆,而天边就是大别山的穆陵关。
(4)郎士元《送别》:“穆陵关上秋云起,安
陆城边远行子。”该诗写的是作者送别一位安陆郡的游子过穆陵关,此关当在大别山光黄古道上。
(5)刘禹锡《平蔡州三首》之三:“南峰无火楚泽间,夜行不锁穆陵关。”蔡州(汝南)、南峰、楚泽,无一不指穆陵关为大别山之穆陵关。
(6)戴叔伦《汝南逢董校书》:“秋风万里道,又出穆陵关。”汝南即蔡州,紧邻光州,故该穆陵关也指大别山之穆陵关。
(7)温庭筠《途中有怀》:“亭皋汝阳道,风雪穆陵关。”同上。
(8)刘长卿《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依《梁书·陶弘景传》,茅山即江苏省句容县之句曲山。彭泽县在九江,离新县极近;新县自秦代即属九江郡,南宋属江州。显然诗中穆陵关在大别山。
(9)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显然是在楚国送别,穆陵关指楚国穆陵关,且楚国去往桑乾、渔阳也不会绕到山东海边的青州。
(10)李颀《送从弟游江淮兼谒鄱阳刘太守》:“穆陵关带清风远,彭蠡湖连芳草春。”诗名中有江淮、鄱阳湖,诗中有彭蠡湖、浔阳、西林寺、湓水,地理位置均指向大别山之穆陵关。
(11)许棠《过穆陵关》:“荒关无守吏,亦耻白衣过。”全诗中没有地名,故此关难以确定。
唐人11首写穆陵关的诗,除许棠之诗难以确定外,其余10首诗中的穆陵关均指今新县境内的穆陵关。
4
最后说一说平靖关。大别雄关中,以平靖关为最早,古称冥阨关,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九塞之一。
有一种说法是错误的——孙武、伍子胥伐楚曾走冥阨关。孙、伍提三万精兵随吴王伐楚,从豫章北上渡过淮河,汇合蔡国一万军队,再汇合唐国一万军队,路线上根本不可能走今信阳城南四十里的冥阨关,而是走信阳市的北面——今驻马店到南阳再到汉水北岸。当时冥阨关、直辕关(今武胜关)、大隧关(今九里关)属楚国军事重镇负函城统管,负函城即战国时的城阳城。当时负函城由楚国左司马戊驻守,在汉水南岸与吴军对峙的是楚国令尹子常。左马司戊密谋子常,让子常先与吴军沿汉水周旋,待他烧了吴军在淮河上的船口并堵住三关后,发兵与子常夹击吴军,必大败吴军。可是子常贪功,独自率先与吴军作战,以致大败。左司马戊的军队第一战还能击败吴军,但毕竟实力悬殊,三战而败,左司马戊自刎。以负函城之守备,吴军根本不可能走冥阨关。
该三关在汉代被称为“义阳三关”后,《左传》中三关的名字就变更了,这也是古代地名多变的一个表现。
南北朝时期,位于今新县境内又多出两道雄关,一为白沙关,一为穆陵关。平靖关在大别山的西端,穆陵关在大别山的东端,白沙关在大别山的中间。今白沙关、穆陵关都属新县,一个在新县西端,一个在新县东端。
宋金以淮河对峙时期,江州都督重修或新建大别山之关隘,致使大别山共有十三道关隘,而其中的八座都在新县。
2021.7.9晚
1.关于句容的诗句,词,古文有哪些历代文人吟咏句容诗词 游茅山 明•曹大章 曲径通悬阁,轻车破紫芬。
忽疑身近日,翻讶足生云。 野邑松阴合,烟光鹤影分。
石台闲可坐,潇洒洞仙辟。 华山道中 清•王世祯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
为爱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闹钟。 老鹳河凭吊 清•王概 绿头花鸭泛春波,此是当年老鹳河。
陵谷顿迁遗镞出,金焦直下乱山多。 声吞田父迎神鼓,血染渔家织网梭。
底争军容输粉黛,南朝士所尽销磨。 芦根确确雪平铺,鬼火销熔战骨枯。
徒有好山依北固,断无流水对西湖。 刀瘢岂欲称居士,金冶何曾铸大夫。
乘得青青陵树下,狐狸白昼学人呼。 书云亭驿中 明•屠勲 高下村原远近山,松篁堆里绿杨湾。
三宵风雨淹容驿,百里烟云拥帝关。 小吏符从今日至,新春官向旧京还。
六年棘寺经行地,尸素空惭两鬓斑。 次日阻雨再叠前韵 同上 野人香火说茅山,处处青林抱碧湾。
城雉远分云缥缈,岩花欲动鸟间关。 五更风雨春将老,半日程途客未还。
行爱葛洪丹井在,履痕犹带藓苔斑。 与曾宏甫同行下蜀 明•韩子苍 下蜀追随日,欢言一散愁。
篮舆随坂路,小檝渡潮沟。 过句容道上 清•爱新觉罗•玄烨 渐入茅山境,来当农睱时。
但看初日上,未觉朔风轻。 碧敛寒塘水,红垂野树枝。
江南经几郡,民俗欲周知。 康熙二十三年南巡过句容道驻太平庄 恭记驾宿长巷 清•笪重光 句曲城东紫气屯,回銮午夜宿农村。
只今四海为家日,不遣儿童避至尊。 自龙潭用战舰往金山 清•爱新觉罗•玄烨 来往无涛如皎镜,江干极目远峰连。
昔时血战金山侧,今日平成万里天。 康熙三十八年南巡作 渡扬子江诗 清•爱新觉罗•玄烨 晓雾风初豁,扬帆纵彩舟。
危峰真屹立,漩水急洄流。 碧转沿江柳,沙平远屿州。
十年巡再至,骋目睇神邱。 康熙四十二年南巡至宝华山时作 华山诗 清•爱新觉罗•弘历 警跸来初地,青山鸟道深。
风生松涧合,云暗石苔侵。 静昼闲飞蝶,余春噪晚晴。
空留支遁迹,物外论尘襟。 乾隆十四年二月 自便民河至栖霞山行馆即事有咏 清•爱新觉罗•弘历 发自寅而到以申,舟行百里未劳身。
此言讶不当出我,执役犹应念众人。 漫向青山论今昔,最欣绿水涤精神。
迎銮老幼胥欢忭,自审如何称便民。 宿句容 清•方文 茅店将归客,思乡梦不成。
候鸡窥曙色,饲马辨人声。 微雨路边滑,残星天未明。
江城严启闭,况复未休兵。
2.描写茅山的诗句有哪些穴去茅山近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
出自:《渡青草湖》 年代:南北朝 作者: 阴铿 阴铿诗词全集 茅山就一征 独饮灞上亭,寒山青门外。
长云骤落日,桑枣寂已晦。古人驱驰者,宿此凡几代。
佐邑由东南,岂不知进退。吾宗秉全璞,楚得璆琳最。
茅山就一征,柏署起三载。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
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孟冬銮舆出,阳谷群臣会。
半夜驰道喧,五侯拥轩盖。是时燕齐客,献术蓬瀛内。
甚悦我皇心,得与。
出自:《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 年代:唐 作者: 王昌龄 王昌龄诗词全集 哭向茅山虽未摧 王公希代宝。弃世一何早。
吊死不及哀。殡宫已秋草。
悲来欲脱剑。挂向何枝好。
哭向茅山虽未摧。一生泪尽丹阳道。
出自:《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自若茅山通 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
跻险构灵室,诡制非人功。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
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
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咄咄共携手,冷然且驭风。
出自:《与生公游石窟山》 年代:唐 作者: 张九龄 张九龄诗词全集 行奉茅山访道朝 主第岩扃架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出自:《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年代:唐 作者: 韦嗣立 韦嗣立诗词全集 行奉茅山访道朝 主第岩扃驾鹊桥,天门阊阖降鸾镳。历乱旌旗转云树,参差台榭入烟霄。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已陪沁水追欢日,行奉茅山访道朝。
出自:《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年代:唐 作者: 赵彦昭 赵彦昭诗词全集 茅山有仙洞 与子十年旧,其如离别何。宦游邻故国,归梦是沧波。
京口青山远,金陵芳草多。云帆晓容裔,江日昼清和。
县郭舟人饮,津亭渔者歌。茅山有仙洞,羡尔再经过。
出自:《送刘主簿归金坛》 年代:唐 作者: 李颀 李颀诗词全集 有路问茅山 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
新家彭泽县,旧国穆陵关。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
出自:《送陆羽之茅山,寄李延陵》 年代:唐 作者: 刘长卿 刘长卿诗词全集 照见茅山青 建业控京口,金陵款沧溟。君家临秦淮,傍对石头城。
十年自勤学,一鼓游上京。青春登甲科,动地闻香名。
解榻皆五侯,结交尽群英。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
跨马出国门,丹阳返柴荆。楚云引归帆,淮水浮客程。
到家拜亲时,入门有光荣。乡人尽来贺,置酒相邀迎。
闲眺兆顾楼,醉眠湖上亭。月从海门出,照见。
出自:《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年代:唐 作者: 岑参 岑参诗词全集 茅山道士寄书来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
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
出自:《秋日东郊作》 年代:唐 作者: 皇甫冉 皇甫冉诗词全集 且是茅山见老人 鹤发婆娑乡里亲,相邀共看往年春。
拟将儿女归来住,且是茅山见老人。 出自:《族兄各年八十馀见招游洞》 年代:唐 作者: 戴叔伦 戴叔伦诗词全集 更指茅山与蜀通 姓氏不书高士传,形神自得逸人风。
已传花洞将秦接,更指茅山与蜀通。懒说岁年齐绛老,甘为乡曲号涪翁。
终朝卖卜无人识,敝服徒行入市中。 。
出自:《赠道士》 年代:唐 作者: 李端。
3.谁可以给我一些写句容茅山风景区的景色的句子秋游茅山,天高云淡,色彩斑斓。
林间飘落一地的枫叶定会引起你无限的遐想,看芦苇花在风中摇曳着轻盈,听喜客泉水叮咚畅响,感受生命在不经意的平淡中轮回。 茅山地处江苏省西南部的句容市境内,是江苏省境内主要山脉之一。
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
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 茅山。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景区面积约为71.2平方公里。
景区内外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以茅山镇为中心,距南京、镇江、常州各约60公里,东至上海、南至杭州各约30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8公里。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茅山道教渊源流长,相传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时代人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玉晨村);先秦时,有燕国人郭四朝修炼于玉晨观;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东晋时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书立说;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许 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经》,在茅山创立了别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0余年,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曾赢得了“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
唐宋年代茅山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前山后岭,峰巅峪间,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太平天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对茅山道院的毁坏较为严重。
茅山道院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修复,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对外开放的重点宫观。俗话说:“要好运,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万福宫(顶宫)作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的都是游人朝山敬香必到处。
茅山,是神圣的革命圣地。茅山因山区地势险要,西邻南京,北濒长江,东至淞沪,南下浙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7年12月初,日军侵占了茅山,烧杀抢掠,残暴蹂躏,民无宁日。1938年6月,陈毅、栗裕、张鼎丞率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
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插入敌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牵制了敌人的重兵,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在那样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们在茅山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用万丈豪情壮实了茅山伟岸的身姿,他们用气壮山河的誓言证实了茅山不朽的风采。他们在人民心中将会万古长青!在这里,让我们再一次在铁的事实面前去追忆当年先烈们英勇的壮举。
茅山的红色之旅,已成为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党团组织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首选地。 茅山,是优美的风景胜地。
茅山自然风光清新秀美,山区形胜独特,枝繁叶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这里的山不高却秀雅,这里的水不深却澄清。
万簌俱静中聆听那道家仙乐,大有“花飞佛地三千里,人在瑶池十二层”之感! 茅山属低山丘陵地区,不仅风景秀丽,物产资源也很丰富,盛产林茶果尤其是药材,是天然的药物宝库。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茅山药材就达380多种,其中尤以茅苍术和唐玄宗赐名的太保黄精为最佳。
1915年,茅苍术参加巴拿马赛会获金奖。 茅山自198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甲级风景名胜区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001年,茅山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新四军纪念馆被中央宣传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茅山风景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设厅、省旅游局联合授予省级文明旅游区示范点的称号。目前,茅山风景区已形成了以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老子神像、喜客泉、华阳洞、仙人洞、德 观遗址、新四军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为主体的旅游群系,年接待香客、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茅山以其独特的形式享誉海内外: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的“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奇特现象堪称“世界一绝”,已被列为江苏省精品景点之列;高99尺、重106吨、由226块青铜板焊接而成的露天老子神像已入选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更为神奇的是老子神像手上自然天成的蜂窝,直径可达3尺多,恰似老子手上戴的戒指,更象老子把仙丹洒向人间;热情好客的喜客泉,以其特有的三怪,使人留连忘返;正在开发中的华阳洞必将向人们展示出更多的神奇…… 饱经苍桑的茅山,更是充满神奇的茅山。亭殿楼阁尽是画,山水风物皆有情。
秀丽迷人的自然风景,有据可证的人文景观,俯拾皆是的轶闻趣事,神奇特怪的自然造化,扑朔迷离的道家符录 ,必将引起您的最大兴趣。赞同0| 评论。
4.句曲山是句容哪一座道教名山的古称句曲山是道教名山茅山的名称。
茅山,原名地肺山,也称句曲山,位於中国江苏省句容县,是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幽美,气候宜人。茅山圣地是历代大师修炼之地,仙圣辈出之乡。
早在公元153年,陕西咸阳南关,有位饱学之仕的才子茅盈,喜采药炼丹,修身养性,后赴江苏省的句曲山华阳洞修炼。跟著茅固及茅衷也到此悟道修持。
三茅君不辞劳苦,不畏风雨酷暑,霜雪严寒,居茅屋,卧茅床,食茅根,不分昼夜,采药炼丹,为民治病,且不取分文。三茅君羽化后,民众感恩,树匾额“有求必应”,并更改句曲山为“茅山”,作为千古不朽的追念。
三茅君修道成仙,乘白鹤飞去。之后茅山则广传“上清经”,以魏夫人及杨羲为开派祖师,传习“上清大洞真经”及“黄庭经”。
此派的奠基 光大者,为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夕景。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为梁武 帝之谘询顾问,世称“山中宰相”。
陶夕景在茅山隐居修道四十余年, 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又称茅山宗。 茅山上清派是道教重要流派。
宋元时期,茅山与龙虎山,阁皂山合称江南道教“三山符录”,由正一教主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总领三山符录。 茅山宫观,顶盛时期达257处,屋宇五千多间。
茅山最早的宫观为“崇禧万寿宫”,元符万宁宫,简称“印宫”,山上有三天门,九层台。九霄万福宫,现宫内创茅山道院,其茅山道长为七十五代传人朱易经。
今日的茅山,香容不绝,游客如云,对三茅君的尊崇,盛况如旧。
5.《记句容叟》句子翻译原文是:记句容叟 袁 枚
舟过燕子矾,泊古寺,有叟训数僧。貌癯而古,须发堕落,高吟所作诗,齿缺不能音。揖而问之曰:“叟其有道者欤?”曰:“余非有道者,累于道者也。”询其姓,曰赵,句容人。母孕之即不茹荤,九岁齿决肉呕,遂绝之。誓不娶,年十九,母亡。
慕茅山三洞为神仙居,绝欲得之,仡然从三人而行,裹粮趋洞所。洞冥然黑,人倒卧作蛇行以进。叟先入,堕水,幸浅,无所伤。二人者秉烛继之。蝙蝠哑哑万数,如大片黑云来扑火,火灭。其一毒虺,长三四尺,狂走有声。三人苦畏,联衣带行山根,触顶碍眉,石乳雨下,讫不得住。又五六里,得坦穴,闻钟磬鸣,大喜奔之,石罅水所为。望如黑海,昏雾杳藐,波浪大作,不可穷也。灯尽灭,且饥,为是悛而止。从原径返,行且卧,迷无所复。闻人声如天外呼者,则三人之戚友具麦饭纸钱号于洞口也。牵以绳,三人同上,见青天如得故物,人间已三昼夜矣。
叟归,茹气呼吸法,于三人中最为长年,卒衰废,与他老人同。无所名一钱,乃教小僧丐食饮以卒日。自悔空然慕道,几死穴中。嗣后有扼腕而道神仙者以翁为妄言,非矣。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1、我不是得道的人,而是被道所累的人。
2、母亲怀着他的时候就不能吃肉,他九岁时掉了牙吃肉就吐,于是就不吃肉了。
3、老人不名一文,于是就让小和尚乞食来度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77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普洱茶六大茶山四产区介绍
下一篇: 孙一元《饮龙井诗》茶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