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著名的九溪十八涧附近,在“林海亭”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曰:“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下联日:“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这是杭州西湖风景区众多的楹联 之中,写得最为轻松、潇洒、明快的一 副,其中的“且吃了赵州茶去”,还有 一则有趣的故事呢。
佛教典籍《五灯会元》卷四中记 载这样一则故事:从谂禅师问一位新来 的僧人说:“你以前曾到过此间吗?” 僧人回答说:“到过”。从谂说:“吃 茶去”。从谂又询问另一位僧人说:“到过此间吗?”僧人回答说“不曾到过”。从谂说:“吃茶去”。一直在旁边的院主忍不住问从谂禅师道:“为什么到过也说吃茶去,不曾到过也说吃茶去?”从谂听罢叫道:“院主!”院主应了一声,从谂接着说:“吃茶去”。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今山东曹)郝乡人,他自幼出家为僧,参南泉普愿禅师而得道。后一直居住在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的禅语法言遍布天下,时人称之为“赵州门风”,他还自立禅关称 “赵州关”。而流行最为广泛的禅案,就是这桩“吃茶去”或称为“赵州茶”的公案了。
其实,深谙佛学禅机的人才能够明白,从谂禅师所说的“此间”,并非指他自己的肉身所在的禅寺,而是参禅了悟的一种境界。从谂禅师对于回答“曾到”和“未曾到”的僧人,对参悟了的人和未悟之人,都给予了同样的回答:“吃茶去”。表现出从谂禅师更高一层的禅学境界,即“了悟如未悟”,他已经抛开了一切分别执著,达到视一切平等如水平的境界。因而,从谂禅师的这三声“吃茶去”,十分令人回昧。这则经典的故事后来教禅门看成是“赵州禅关”,并且成为禅林中的一大经典故事,为僧侣喜闻乐道。据《五灯会元》记载,江西、福建、浙江等盛产茶叶地区的僧侣说法回答中,其机锋用语通常都是“吃茶去”。
在掸门中,许多禅师将未能“顿悟”的僧徒称为“瞌睡汉”。尚未“醒悟”的是“瞌睡汉”,能使“瞌睡汉”“醒悟”的机锋则是“吃茶去”。“瞌睡汉”与“吃茶去”其实是对待同一类人事的两种不同说法罢了,而相比之下,“吃茶去”则更显得禅意浓厚,而且典雅又不失亲切之感,自然又富有品位。
从谂翁,是从谂禅师(778~897)的昵称。由于在赵州修行,世人称其为“赵州禅师”,这位享龄120岁的中国禅宗大师,可谓震古烁今!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有素“赵州眼光烁破天下”,其最有名的禅宗公案就是“吃茶去”。《五灯会元》里记载: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这一段非常经典,我给大家翻译一下:
当年,赵州禅师开坛布道,一时学者云集。一天,客人甲远道而来,参见赵州禅师。禅师问他:“你来过这儿没有?”
客人甲恭敬的回答:“没来过。”
禅师便道:“喝茶去吧!”于是亲切招待,让客人甲喝茶并休息。
过一会儿,又来了一位客人乙,参见赵州禅师。
禅师问他:“你来过这儿没有?”
客人乙恭敬的回答:“没来过。”
禅师便道:“喝茶去吧!”于是亲切招待,让客人乙喝茶并休息。
这时,陪同赵州禅师半天的寺院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问道:“禅师,刚才你让初来此地之人喝茶去,理所当然,但对常来这里的人,也让他喝茶去,这是为何?”
赵州禅师一听此言,立即叫他:“院主!”
院主马上回应:“到!”
赵州禅师说:“你也喝茶去!”
——我以个人粗浅的体会来理解,真正的禅宗修养不是神秘莫测的,恰恰是要能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修炼,该问候客人就问候客人,该如何招呼客人就如何招呼,碰到有人误入歧途心生妄念之时,还及时地将其唤醒,引导他回到自然的眼前生活中来。曾有人问:“什么是禅?”禅师答曰:“饿来吃饭,困来卧眠。”来人不解,说:“这有何难。”禅师说:“偏有人胡思乱想,饿了不吃,困了不眠。自寻烦恼,而难以自拔”。禅的修行就是关注自己的念头,保持正觉正念,生活中点点滴滴皆是禅。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是佛家一句妙语,字面意思: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喝壶茶去。
茶与佛教有缘的起始,大概与佛教提倡坐禅有关。世称茶有三德,其一就是坐禅时通夜不眠,佛教取这为已用。同时,僧侣们也视饮茶为一种幸福,是长寿之道。饮茶能达悟道,得到佛的庇佑。旧时杭州龙井茶室有这样一幅墨迹;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吃茶去”三字,至今仍作为日本一些著名茶室的招牌。
《不如吃茶去》是许嵩于2014年8月26日发行的专辑。有诗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是前人流传下来的禅机,是许嵩心向往之的怡然与从容,更是他2014年第五张全创作专辑希望传达的生活态度。
在《不如吃茶去》的专辑中,许嵩想通过专辑传递出“大千世界有很多想不通的事、猜不透的心与看不透的人,倒不如不想、不猜、不看,携寄情山水的快意人生吃茶去”的淡然态度 。
专辑制作花了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时间内,许嵩对待演艺工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除了常规演出之外,许嵩选择将生活的大部分内容转向旅行,以及制作该专辑,并为专辑创作留足了空间与时间 。该专辑内的曲目中,有许多佳句均是在山水间隐居之时的灵光闪现里诞生的 。
作为一张穿梭古今的作品,《不如吃茶去》集结了多位优秀的中国民乐演奏家:古筝、竹笛、箫、尺八、埙、古琴、二胡、马头琴等乐器,各路大师以教材级别的绝妙演奏为专辑增光添彩。但精彩并未到此为止,许嵩在本辑中的乐思并不停步于中国民乐,而是以丰富多元的音乐语言表达专辑概念。
扩展资料:
“吃茶去”的历史来源:
一千多年以前,有两位僧人从远方来到赵州,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 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对“吃茶去”这三个字历来也是见仁见智的,这三字禅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赵州大师三称吃茶去,是古今茶禅第一公案,开启中国东南亚禅茶文化的先河。 对“吃茶去”这三个字,自古以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赵朴初会长有一首诗说:“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指出了佛教重在体验的特性。
-不如吃茶去
一、禅宗所谓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那位德山和尚,四川人,俗姓周,是专讲《金刚经》的法师,还有著作《青龙疏钞》,注解《金刚经》。后来,听到下江(长江下游湖南江西一带)有禅宗,不必研究佛经,言下顿悟,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他一听,哎呀!魔道!魔道!不得了,非去把他消灭不可。因此,挑起自己的著作就出川了。到了湖南,正是马祖门下弘扬禅道的时候。路上饿了,他看到路旁有位老太婆卖点心,就进去了。谁知道这个老太婆是行家,看到这个和尚一表人才,相貌堂堂,一代宗师的样子。老太婆留意了。德山一坐下来,就要点心吃。老太婆就问了:“你挑的是什么书?”“《青龙疏钞》,注解《金刚经》的。”“哦!原来你就是那位讲解《金刚经》的大法师。”她说:“我的点心不卖,尤其是不卖给你。如果我问你问题,你答得出来,免费供养法师,否则,不卖。”德山一听,火大了。“什么问题你问嘛!”“你不是讲《金刚经》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道你点的是哪一个心?”这下把他问倒了。这就是禅宗,一句话就把他问倒了,他傻了,南方的佛法有点道理,不敢乱来了。这一闷棍把他打闷起来了。好了,到了江西,见了龙潭和尚。龙潭和尚也是马祖会下的大禅师。德山就讲了“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意思是说龙潭和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过如此。龙潭和尚一听,哦!这个样子啊!“许子亲到龙潭”。假如你真做到了,潭也不见,龙也不现,达到了空的境界,那才亲到龙潭。恐怕你嘴巴讲,你做不到哦!这又是一棍。后来,德山悟道了。把自己全部的著作,一把火烧了。讲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学问再好,逻辑再好,哲学思想再好,佛学再高,才具通天彻地,也只如一根毫毛置于太虚,这一点小玩意算什么?有屁用?所以,认为自己著书立说,太渺小了,一把火烧掉了。后来,他不讲经了,提倡禅宗。人家一问道,先打一棍子再说,所以叫“德山棒”。
二、宋朝的时候,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到中国留学。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一个大热天,午饭后,道元前往延寿堂探望因病静养的明全。当他经过东廊来到佛殿之前时,看见一位老和尚,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僧人们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菇,必须趁着暑天烈曰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禅师认识这位老和尚,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炊事的“典座”。道元看到尽管骄阳当空,老和尚却没戴斗笠,全身汗水淋淋地专心工作着,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赤曰炎炎,热浪逼人,连廊荫下的道元都受不了,何况酷曰下的古稀老人呢?年轻的留学僧顿生怜悯之心,于是趋前探问: “请问老师父今年贵庚?”老和尚稍微直直腰,答道:“老衲今年68岁。” 道元关切地说:“老师父年岁已高,这种工作就让院里其他僧人来做吧。”哪知典座头也不抬,严肃地回答:“他不是我。”“他人”当然是“他人”,而不是我,但此话的意思显然是指他人的修业并不能代替自己的修业。原来老和尚把“晒香菇”也看作是参禅的功课呢。当时道元内心的感受大概只能用电光石火,醍醐灌顶来形容了。可是由于体恤典座年老体衰,他还是再度相劝:“老师父所言极是。不过今曰格外酷热,可否稍作歇息?切莫过度累伤了身体。”典座闻言,瞟了道元一眼,毅然回答:“更待何时?”这句话明明白白地是反诘道元:现在不修炼,还等什么时候?难道要我蹉跎一去不回的宝贵光阴吗? 说完话,老和尚又继续在烈曰下埋头苦干。道元以敬佩之心望着汗流浃背的老僧人,咀嚼着“他不是我”“更待何时”这样普通平常而又掷地有声的短语,内心激起了强烈的振动和深深的共鸣。 他领悟到,即使担任“典座”这样低级别的职务,干着晒香菇这样曰常的杂活,也能修炼,也能悟道,参禅并不是非得袈裟端正、钟鼓齐鸣、庄严隆重不可的啊!而且,参禅应该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决不能在种种借口下(如天热之类)怠惰和延宕。
3、“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四川什邡人,法号为“道一”。称“马祖”是中唐后 弟子 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他曾在福州大弘 禅宗 ,普渡 众生 。各地 出家 人都仰慕马祖。有一次,有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马祖问:“你来这里有什么事?”法常答:“我来求 佛法 。” 马祖又问:“求什么法?”法常恭敬地说:“向你请教!”马祖合掌,接着又合眼,嘴里吐出四个字:“即心是佛。”法常听了,顿时开悟,谢过马祖,回到自己平时 参禅 的地方。过了一段时间,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了一位弟子去探望,看看他对“即心是佛”四字是否真正悟通。弟子找到了法常,一进门见法常在专心参禅,开口便问:“禅师,你以前在马祖那里曾经得到什么见识?”法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合掌合眼,一心参禅。弟子见法常聚精会神,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到来,就大声喊了起来:“马祖过去跟您说过什么?”法常答话了:“即心是佛。”弟子叫了一声“啊呀”,接着说:“马大师现在是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法常听罢,长叹一声:“这个老汉子胡弄天下人,让他非心非佛吧,我还是即心是佛。”弟子回来见了马祖,把法常的情况细述一遍。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彻,脚踏实地,心不受扰,不禁合掌 欢喜 ,对众弟子说:“梅子熟了!”此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 说法 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指法常的功夫已经到家了。万事贵在一心,持之以恒。朝三暮四,心猿意马,什么事也做不好,何况参禅求悟!
4、唐代朗州刺史李翱非常向往药山惟俨禅师的 德行 ,一天特地亲身去参谒,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虽知太守来,但仍无起迎之意,侍在旁提示,仍然专注于经卷上。李太守看禅师这种不睬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惟俨禅师至此,才冷然说道:“太守何得贵耳贱目?” 短短一句话,李太守为之所动,乃转身拱手致歉,并问道:“如何是道?”惟俨禅师以手指上下说:“会吗?” 太守摇了摇头回说不会。惟俨:“云在青天水在瓶!”太守听了,欣然作礼,随述偈曰: “链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今日社会上,人与人初见时,常说“久闻大名”,其实心中可能在想“不过如此耳”,此皆贵耳贱目之人。见面不如闻名,闻名不如死后说好,此皆人之劣根性耳。李翱居高官,性倨傲,以儒者自居,何能忍受药山禅师之冷漠,此即禅与儒深度不同之明证。
5、一天,有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问禅。双方坐下之后,南隐什么都没有说,只是一味地请学者喝茶。南隐提起茶壶为他沏水,茶水不断泻下,很快就注满了杯子,但南隐却视若无睹,继续往下倒茶,以至于茶水溢出了杯子,流到桌上。大学者望着茶水不断地溢出杯外,搞不清禅师究竟在捣什么鬼,就急切地阻止禅师:“大师,茶水已经漫出杯子,请不要再倒了!”南隐听到这一句话,顿时 放下 茶壶,注视着学者说:“你的头脑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各种看法和念头。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头脑中充满了无知的妄见,也会排斥任何新思想的进入。可见,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内心的种种杂念、 妄想 、偏见、成见。
6、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 弟子 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将 正法 眼藏也随着灭却!”座中三圣惠然禅师听后说道:“身为弟子的我们,怎敢将老师的正 法眼 藏灭却呢?”临济禅师问道:“那么,假如有人问起:道是什么?你们要如何回答?”惠然禅师马上就学着临济禅师一向教导学人的方法,高声大喝!临济禅师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谁能想象,我的正法眼藏,以后却在这些大喝一声的人处灭却!说来真叫人伤心!”说完,就坐在法座上端然而寂,时为唐咸通七年。临济禅师入灭后,惠然禅师非常不解地说道:“老师平时对来访者都大喝一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着老师也大喝一声呢?”临济禅师忽然又活回来:“我吃饭你们不能当饱,我死你们不能代替。”惠然禅师急忙跪叩说道:“老师!请原谅,请住世给我们多多指导。”临济禅师大喝一声,说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说后,临济禅师真的就入灭了。禅者,最不喜欢人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终究不像原样。黄檗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赵州禅师的茶、云门禅师的饼,各家接待学人有各家的家风,不是依样可学。禅者要能“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来过。
7、野狐禅在 禅宗 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禅家一概斥之为“野狐禅”。取自一个著名的 禅宗公案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 修行 人还落 因果 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师云:“汝但问。”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我巳免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师依亡僧礼烧送。”次日百丈禅师令众僧到后山找亡僧,众人不解,师带众人在山后大盘石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斋后按送亡僧礼火化。原来, 佛教 的修因 证果 ,正是因果律的体现。老人以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见,属于“大 妄语 ”,结果受了“野狐身”之报。
8、日本真观禅师,最初研究天台教义六年,后来改习 禅学 七年,为了寻师访道,以期明心见性,找到自己本来面目,又负笈中国各名山 丛林 ,参话头,习 禅定 ,又经历十二年之久。二十多年后,他终于在禅门中得到了自我消息,因此束装返国,在东都、奈良等地弘扬禅法。各地学者,蜂拥而来 参禅 求道,大家都争相以一些困难的问题,要他解答。 那些问题包括: 一、什么是吾人自己的本来面目?二、 达摩祖师 西来大意是什么?三、人问赵州狗子有无 佛性 ,赵州时而说有时而说无,究竟是有是无?问题虽多,真观禅师总是闭着眼睛,不予回答。有人也知道真观禅师不愿和人议论禅门公案,大家对公案禅搬来说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一天,有一位五十余岁的天台学者道文法师,研究天台教义三十余年,慕名而来,非常诚恳的问道:“我自幼研习天台法华思想,有一个问题始终不能了解。”真观禅师非常爽朗答道:“天台法华的思想博大精深, 圆融 无碍,应该问题很多,而你只有一个问题不解,不知是什么问题?”道文法师问道:“ 法华经 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义就是认为树木花草皆能 成佛 ,请问:花草成佛真有可能吗?”真观禅师不答反问:“三十年来,你挂念花草树木能否成佛,对你有何益处?你应该关心的是你自己如何成佛?你要作如是想才对!”道文法师先是讶异,然后道:“我没有这样想过,那请问我自己如何成佛?”真观禅师道:“你说只有一个问题问我,关于第二个问题就要你自己去解决了。”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大地山河,花草树木,一切宇宙万物,都是从我们 自性 中流出,只要我们成佛,当然一切草木都跟着成佛,不探讨根本,只寻枝末,怎能进入禅道?禅,要我们当下认识自我,不要去攀缘其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7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