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宴,亦称茶会,兴于唐,盛于宋,而其最早见诸史料,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54年,山谦之在《吴兴记》里写到,“每岁吴兴、毘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这可能是史料里出现最早的茶宴一词。茶至唐代,日渐风行,加之有提神、消食、明目、祛邪等医疗保健功效,茶成了最为珍贵的饮料,所以,用茶宴请亲朋好友也就成了社会风尚之一种。当然,这只是上层权贵阶层的事。唐代天宝进士钱起的《与赵莒茶宴》里的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唐代侍御史李嘉祐的《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里的“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风送王孙”,唐代诗人鲍君徽的《东亭茶宴》里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的诗句,细细品读,皆为一场场或大或小或盛或简的茶宴。而唐代户部员外郎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要算对茶宴的一次华丽铺陈了。
其词曰:“三月三日上已,禊饮之日也,诸于议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 爱庭荫,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借青霭,坐攀花枝,闻莺近席羽未飞,红蕊指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合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座右才子,南阳邹子,高阳许侯,与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
如此幽雅的环境,品茗的美妙回味,以及令人陶醉的神态,都是茶宴的组成部分。难怪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因为身体微恙没能参加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分界处境会亭茶宴而十分遗憾,还专门写诗道出了他的无限惆怅。在那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里,他“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我猜想,当时坠马伤腰卧病在床的白居易,一定因为这场缺席的茶宴而使病期延长了数日吧。
相比之下,诗人黄庭坚要幸运得多。
他的行书《茶宴》——写于元祐四年(1089)正月初九——记录的正是自己参加一次茶宴的光鲜经历。文曰:“元祐四年正月初九茶宴,臣黄庭坚奉敕,敬书于绩臣殿中。”
寥寥数字,对茶宴的敬仰之情流露无遗。
毕竟,这是在华丽堂皇的绩臣殿里举行的一场茶宴,与平时文人雅集的茶宴性质不同,所以规格也就不同,虽然少了些闲散逍遥,却多了尊贵,不可小视。大抵而言,像是今天的基层官员被上司召见一般。所以,黄庭坚写得沉重庄重有余,潇洒飘逸不足。这也是形势使然——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猜想,不一定准确。也许,这与我这几年见多了当代书法家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的行状所带来的思维惯性有关吧。况且,茶宴发展到宋代,随着茶区的进一步扩大和茶艺的日渐精深,茶宴之风更加盛大以及大宋王朝的上行下效,无论官场还是民间,不管文人骚客还是寺院僧侣,茶宴之风风生水起。
官居北宋户部尚书的蔡京,在他的《太清楼特宴记》、《保和殿曲宴记》、《延福宫曲宴记》里屡次提到了皇室茶宴的盛况,特别是在《延福宫曲宴记》中,事无巨细地写道:“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二月癸已,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指。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如此气派的茶宴雅集,黄庭坚怎能不去,怎能不规规矩矩谦卑有加地记录在案呢。
据说,黄庭坚的《元祐四年正月初九日茶宴和御制元韵》的诗书。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他发源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冯敏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中国的茶文化缘起于巴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文化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中心,更确切地说是在云南,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巴蜀,这是由于当时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他们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用,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玄学相当流行。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喝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陆羽是唐玄宗时复州竟陵郡***今湖北省天门县***人。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陆羽的《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方成定局。《茶经》是一种独出心裁的文化创造,它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陆羽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搭设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构架,为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除了与整个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有关以外,还与以下几个特殊因素有关。一是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发展有关。隋唐之际,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僧人中的上层人士不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锦衣的优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闲适。饮茶需要耐心和功夫,将茶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寺院常建在名山名水之间,气候常宜植茶,因此唐代许多大寺院都有种茶的习惯。僧人道士们是专门进行精神修养的,把茶与精神结合,僧道均是合适人选。茶文化的兴起与禅宗的兴盛关系密切。禅宗主张佛在内心,提倡静心、自悟,所以要“坐禅”。坐禅对老和尚来说或许容易些,但年青僧人往往尘念未绝,既不许吃晚饭,又不让睡觉,便相当因难了。能解渴又可提神的茶,成了僧人喜爱的饮料。二是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唐代采取严格的科举制度,每当会试,考生与考官均感劳乏疲惫,于是朝廷特命以茶果送到考场。举子们来自四面八方,朝廷一提倡,饮茶之风便更快地在士人中流行。三是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唐代是我国诗歌的极盛时期。诗人要激发文思,需要提神之物助兴。有的诗人以酒助兴,相当多不会饮酒的诗人则以茶提神助兴。此外,还与唐代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唐王朝禁酒有关。贡茶促进了名茶、茶具的发展,禁酒令更多人转向饮茶。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和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
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兴盛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期。从中原王朝看,封建制度已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但从全中国看,却是北方民族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和大发展的时期。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民族交融、思想撞击的时代得到发展。特别是从茶文化的传播看,无论社会层面或地域都大大超过了唐代。
从茶文化的社会层面上看,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集团领导饮茗运动,而宋代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有饮茶癖好,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至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斗茶之风的盛行,促进了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从地域上讲,唐代虽已开始向边疆甚至国外传播饮茶技术,但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茗饮活动,仍基本限于产茶盛地的南方和中原地区。而到宋代,中原茶文化通过宋辽、宋金的交往,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到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之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甚至使茶成为中原政权控制北方民族的一种“国策”,使茶成为联结南北经济、文化的纽带。
宋辽金时期,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宋代已将唐代的穿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容。并且出现了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民间的点茶和斗茶之风的兴起,将茶艺推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宫廷贡茶和茶仪的大规模举行,又使茶文化的地位抬升。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著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已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 *** 有感于前代民族兴亡,本朝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之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在为人之道上“明是非、重名节、知廉耻”,“明是非”就是“坚持真理”,把“名节”、“廉耻”和“是非”联络到了一起,也就给“名节”、“廉耻”注入了新的内容。明代的士人最重操守,以茶雅志,以茶砺节,以茶砥行也就成为了茶文化的主流。
明末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茶风趋向纤弱。这时,文化界出现一种新复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际上既无秦汉的质朴雄浑,也没有盛唐的巨集大气魄。待至满族入主中原,许多文人既不想“失节”助清,又对时局无可奈何,乃以风流文事送日月、耗心志,有些人甚至皓首穷茶,一生泡在茶壶里。在茶中寻求开释与舒怀。这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趋没落,文人无可奈何的悲观心境。
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茶文化的意义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群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建立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唐代
具体如下
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
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早期的茶
最初、原始人将茶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
到汉代时,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荈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唐代茶叶生产发达,出现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茶。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茶活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唐代是诗的朝代,许多著名诗人都与茶有缘。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茶诗。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刘禹锡都有佳作流传。尤以卢仝的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名闻遐迩,诗中传神地描述了饮茶时的身心体验,成为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佳作。全诗由得到贡茶阳羡茶的惊喜、饮茶过程及体验和感慨苍生三部分组成。另外与白居易世称“元白”的元稹,所作的宝塔形诗《一字至七字诗 茶》也颇为独特。
附: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里,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坠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一字至七字诗 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封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茶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贡茶工艺的发展及皇室和上层社会的嗜茶成风,使饮茶之风更为盛行。与唐代饼茶不同,宋代贡茶——龙凤团茶是由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而成。采制技术也更为精致讲究。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一书,对茶的产制、烹试及品质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推动了饮茶风气的盛行。茶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宋徽宗做作《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
宋代的文人们将琴棋书画融进茶事之中,大大提高了茶事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宋代茶文化成熟的一个标志。许多大文豪如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都乐此不疲,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佳作。
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团饼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叶生产上有许多发明创造,绿茶生产上改进了蒸青技术并产生了炒青技术 。花茶的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花都可以用来窨制花茶。此外还出现了乌龙茶和红茶。
明代“文士茶”也颇具特色,尤以吴中四杰为最。四杰文徵明、唐寅、祝允明和徐祯卿都是怀才不遇的大文人,多才多艺又嗜茶,开创了“文士茶”的新局面。他们更加强调品茶时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使品茶成为一种契合自然、回归自然的高雅活动。这在他们的传世佳作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到了晚明,文士们对品饮之境的追求又有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全身心地融入品茶活动中,并更进一步达到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提出茶道之说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索。这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散茶被钦定为贡茶,简便自然的饮用方法广受人们喜爱。明代茶学兴起,茶著极多,促进了散茶外形与内质的改善与提高。散形叶茶中的许多名品,也渐显雏形。如龙井、碧螺春等。
茶馆,古称茶肆、茶坊、茶楼。萌发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对此有所描绘,明清茶楼发展得更为典型,尤以清代茶馆最为鼎盛,遍布城乡,数不胜数。并且逐渐发展出来各具当地地方特色的茶饮习惯和文娱活动的茶馆文化形态。茶馆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茶饮已融入日常生活和民俗民风的方方面面。茶文化由茶宴、茶会、茶道向茶馆的发展,反映了茶事活动由贵族化、文人化走向大众化,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并且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形态和生活方式。足见人们对饮茶的喜爱。
在明清时期发展起来并成熟的“工夫茶饮”至今仍是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
工夫茶是适应茶叶撮泡的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品茶技艺。大约明代形成于浙江一带的都市里,扩展到闽、粤等地,在清代转移到闽南、潮汕一带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名称享有盛誉,已成为今天茶艺馆里的主要泡茶方式之一。
清初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茶酒单.武夷茶》中记述了工夫茶艺:工夫茶讲究茶具的艺术美,冲泡过程的程式美,品茶时的意境美,此外还追求环境美、音乐美。明清的茶人已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形成了工夫茶的鼎盛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74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德裕水递惠山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