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道教茶道第一节 天人和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
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
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
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
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
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
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
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
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
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
“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
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
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宿醒来破厌觥
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
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
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
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
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
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
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
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
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
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
,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
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
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
”,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
”,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
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
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
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
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
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
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
受。
茶道作为自古就有的生活艺术是涵育人生修养的途径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人生哲理,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人生哲理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儒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
其一,中国茶道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
其二、中国茶道美学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如“和”、“道”、
“气”、“神”、“气韵”、“意境”等等。
其三、中国茶道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念。
其四、中国茶道美学强调的不是从美学的一般表现形式上去欣赏和理解茶道美,而是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出发,要求“涤除玄鉴”、“澄怀味象”从小茶壶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国茶道美学不仅仅是茶事活动中追求美感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看茶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茶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一茶通三教,不可谓不高深,不可谓不博大。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用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总之,中国茶道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茶道的涵义 茶道是以饮茶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满足为主要内容的。与茶的药用和饮用比较,有质的区别。随着社会的进步,饮茶活动从单纯的喝茶满足人体生理需要,逐渐提升为品茶、茶艺、茶道,它不但满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茶的药用满足人们治病和健身的需求,茶的饮用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是维系有形的人的肌体健康,现代语上来说是硬件建设。而茶道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思想需求,增益文明修养、人文素养、艺术造诣、综合气质及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等等,以及更为透彻、更有意义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是人体的软件建设。
修养原是学问上精密之功夫,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是切磋琢磨,养是涵育薰陶。引伸至人生修养,约定俗成是指人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等方面,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思想品德可以通过行为举止反映出来,如言语、礼仪、动作、位置、姿势、服饰等。
相对应于“饮茶与人体健康”,“茶道与人生修养”是能够为茶文化人士所认同的。前者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已被现代科学解剖得细致入微,条理分明。由于它的物质特性,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后者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形态,尚在不断的了解与认识的过程之中。饮茶有益于健康是由于茶汤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与药理成分,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防病治病。茶道活动能涵育修养是因为茶道活动中的规范、礼仪、审美,社交特性、动手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积累等能多方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这项养生思想不是道家提出的。
是佛家的茶养生思想。
茶文化与儒,佛,道家思想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儒家的“中庸和谐”学说,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众生,以茶修性;道教长生观、养生观与“天人合一”,以茶修心。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渗透,互相统一,共同培育了茶文化这朵传统文化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花朵。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茶文化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联系,追寻佛教和道教对茶文化形成的影响,进而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基础和茶文化形成的轨迹,更好的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长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人们如何才能得道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锡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谱》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有清峰”。说其地之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为“地仙”,就是地上活着的仙人。可见,茶的轻身换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饮茶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到一起。在道家看来,茶本身既是与丹丸、经书一样的不寻常之物,是可以引领凡人登录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饮茶可以超凡脱俗。一些道士为了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视茶为甘露。
2、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养生要旨是清静无为,这与春秋战国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乐,才会使内心恬静。因此,“静”是道教的特征。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者,非茶莫属。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树性喜潮湿,因为云雾笼罩,又生长在空气中湿度较大的山地区域,较少人涉足,经常与清静相依。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境界。卢仝的咏茶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七碗茶诗》常被人引为典故。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有着无限情趣,每饮一碗茶,都有一层细细的体会,一连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冷静和淡泊中,最后甚至回归自然、现实,“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忧及种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兰,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诗人,和“茶圣”陆羽友善。她写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曰:“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欠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诗里无不蕴含着道教的自然、清静、无为之感。
“静”是道家的重要范畴,把静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质。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即可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复归其根底。复归其根底则曰静,静即生命之复原。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 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动中去。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明显。中国茶道精神的“静”的特性与道家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相一致,从历代文人的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自觉地遵循返璞归真的茶艺茶规。这一切无不洋溢着道家的气韵,无不闪烁着道教文化的色彩。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古人认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分离,认为物与精神,自然与人是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强调物我和情景的合一,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同,对自然美的羡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当作感情的载体,寄情于自然,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茶人名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传统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吸取了天地精气的自然之物—茶,与天地宇宙之精灵—人,有着“性之所近”的可沟通的一面,即茶的清和淡雅之性接近于人性中的静、清、虚、淡的品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茶的自然本性与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够得到高度的统一。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唐代高僧灵一,他与无居士饮茶时选择在白云深处的青山潭,相对而坐,在品尝茶时,也不忘体验山水之乐。为此,他在《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诗中写道:“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身边潺潺的清溪流水映带左右,山间野泉烟云蒙绕,席地而坐。清茶入口,香彻入心,浑不知此身处于何处之中,饮茶当此,方得尽其真味。而唐代诗人刘言史,与好友孟郊,选择在洛北的野泉上亲自煎茶,刘氏的《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中,为求得“茶”的“正味真”,用的是鲜火,取的是没鱼腥味的水,边饮茶边亲近大自然,如此摆脱人世间的扰纷与烦恼,创造一个新的心灵世界。陆羽在《茶经》里,提倡“精”与“俭”的茶道思想。“精”,指茶、茶具、茶水及烹煮过程,必须精心选择,精益求精。“俭”,指的是不搞奢华,不铺张,以自然味美。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朱权在《茶谱》中最精彩的是饮茶环境的界定。在朱权眼中,茶能帮人“去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有裨于修养之道”,所以品茶一定要选在景物幽静之所“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喝茶,其实就是学习心境平静,与自然的本体为一,有我亦无我,我似在自然的母体之中,似有似无,无中又有。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有诗云:“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将老朋友的气质、风度比作茶叶,作为相当高的褒奖。在许多古人的著述中,都振振有词地将茶与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这已成了古人的一种思维习惯,公认的隐喻,就如松竹梅菊兰蕙等被喻为君子一样,茶也成为了高尚情操的象征,因而饮茶也成了有德之人的雅集。以茶写美人,是中国茶诗的重要主题,反映出历代文人士大夫品茶的美人情结。崔珏《美人尝茶行》诗云:“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为碾瑟瑟尘。闲教鹦鹉啄窗响,和娇扶起浓睡人。银瓶贮泉水一掬,松雨声来乳花熟。朱唇啜破绿云时,咽入香喉爽红玉。明眸渐开横秋水,手拨丝簧醉心起。台前却坐推金筝,不语思量梦中事。”慵懒的美人,浓睡初起,纤纤玉手端着碧玉绿云似的一瓯茶,朱唇轻啜,香喉细咽。在茶的刺激下,美人渐渐清醒,于是明眸转出秋水,纤指拨动琴弦,心意迷茫,似乎还在深情回忆梦中的乐事。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使美人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以茶写美人者,以茶诗写爱情者,当推此诗为第一。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则戏把佳茗当佳人,茶的香、甜、醇美,总是使人充满美丽的想象,茶如美人。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
(3)文人以茶的品性自励自勉,不计一己之失,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如欧阳修,苏轼陆游的品饮已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辉煌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多难,但茗事是他得以从苦难中自我解脱而达到至旷达泰然的精神慰藉,他将人生理想与美学追求并行不悖地融入品茗雅事之中。苏东坡《行香子茶词》诗云:“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在这首词中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作者酒后煎茶,品茶时的从容神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轻松、飘逸“两腋清风”的神奇感受。《汲水煎茶》云:“活水还需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脚处,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煮茶的情趣,后则以茶铭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额境遇。而欧阳修在《双井茶》云:“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此首诗作于欧阳修晚年辞官隐居时,抒发感慨。对人间冷暖,世情易变,作了含蓄的讽喻,他从茶的品质联想到世态人情,批评那种:“争新弃旧”的世俗之徒,阐明君子应当以节操自励,即便犹如“建溪”佳茗被“争新弃旧”的世人淡忘了,但香气犹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志。一首茶诗,除给人以若许茶品知识外,又论及了处事做人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又用“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感叹世情之崎岖多变,当看尽人世沧桑之后,惟独对茶的喜好未曾稍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wenhua/69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饮毛峰,一直寒窗一直喝茶
下一篇: 信阳毛尖茶历史文化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