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录》.前言
宋·蔡襄
【原文】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进(1):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2),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仅序。①:左旁:“人”,右旁:“觅”下部换“再”
【注释】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朝奉郎、右正言,皆为北宋官职名。起居注,我国古代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册籍。《隋书·经籍志》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丁渭茶图:丁渭(966~1037),字谓之,苏州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贡茶,创制大龙风团饼茶。著有《北苑茶录》三
《大观茶论》是第一部由皇帝所写的茶书,作者是北宋的第八任皇帝赵佶(jí)。赵佶治国无能,但是多才多艺,在艺术方面有比较深的造诣,同时对茶叶也有较深入的研究。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是继《茶经》之后,比较全面的论述一个时代主流茶道艺术的著作,阅读此书,可以比较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宋代的点茶艺术。
《大观茶论》原叫《茶论》,南宋晁公武在其《郡斋读书志》中收录此书,记录书名为《圣宋茶论》;到了明代,史学家陶宗仪在其所著的《说郛(fú)》中收录此书,因为此书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所以改名为《大观茶论》,此名沿用至今。
《大观茶论》全书分二十篇,2800多字。除序言外,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xiǎn)、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几个部分。
茶叶的发展,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历史长河中,喝茶的方式一直在变化。茶自为药开始,到生吃烹煮,唐代的陆羽著《茶经》提倡煎茶法,到了宋代,出现更为讲究的点茶法,更是登峰造极。茶叶的发展,也带来了茶文化的发展。宋代的茶业著作比较多,据统计有25部。除了《大观茶论》,还有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唐庚的《斗茶记》等一批专业著作。了解宋代茶艺,《大观茶论》是不可不读的一本茶书。里面关于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制作烹煮品质等有比较详细的记叙,对中国茶的文化观念和习俗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大观茶论》传世有多个版本,本书解读的以涵芳楼(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藏书楼)的《说郛》本为底本,参校以明代宛委山堂的《说郛》本及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本为主。原书为文言文,不太容易读懂。茶为国饮,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本着学习、传播,传承茶文化的想法,江泳带你一起来解读《大观茶论》。
1. 有哪些关于“茶楼”的诗句 《临江小泊》【宋】戴复古 舣舟杨柳下,一笑上茶楼。
适与胡僧遇,非因越女留。云行山自在,沙合水分流。
独酌临清泚,知心是白鸥。 2.《黄家庄》 【宋】林逋 黄家庄畔一维舟,总是沿流好宿头。
野兴几多寻竹径,风情些小上茶楼。遥村雨暗鸣寒犊,浅溆沙平下晚鸥。
更有锦帆荒荡事,茫茫随分起诗愁。 3.《入梅》 【宋】陆游微雨轻云已入梅, 石榴萱草一时开。
碑偿宿诺淮僧去, 卷录新诗蜀使回。墨试小螺看斗砚, 茶分细乳玩毫杯。
客来莫诮儿嬉事, 九陌红尘更可哀! 4.《闲游》 【宋】陆游 江边小市旧经过, 岁月真如东逝波。茶灶酒垆多识面, 少留卖药买渔蓑。
5.《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译文: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2. 帮忙寻几段与茶有关的古文或古诗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 。《娇女诗》--- 左思
下面的题目自己去找内容
(一)札、传
1、刘琨《与兄子演书》
2、《陆羽传》
3、陆羽《陆文学自传》
4、苏轼《叶嘉传》
(二)记
1、《顾渚山记》
2、欧阳修《大明水记》
3、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4、唐庚《斗茶记(1)》
5、杨维祯《煮茶梦记》
6、乾隆《玉泉天下第一泉记》
7、张潮《中泠泉记》
(三)序、跋
1、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
2、皮日休《茶经》序(1)
3、欧阳修《龙茶录》后序
4、蔡襄 进《茶录》序
5、陈师道《茶经》序(2)
6、黄 儒《品茶要录》序
7、李维贞《茶经》序(3)
8、鲁 彭《茶经》序(4)
9、陈文烛《茶经》序(5)
10、徐同气 《茶经》序(6)
11、曾元迈《茶经》序(7)
12、常 乐《茶经》序(8)
13、欧阳修《陆文学传跋尾》
(四)赋
1、杜育《舛赋》
2、顾况《茶赋》(1)
3、吴淑《茶赋》(2)
4、梅尧臣《南有嘉茗赋》
5、黄庭坚《煎茶赋》
(五)颂、铭、檄
1、周履靖《茶得颂》
2、李贽《茶夹铭》
3、张岱《瓷壶铭》
4、张岱《王二公徐氏家藏壶铭》
5、张岱《斗茶檄》
(六)表、启
1、韩 《为田神玉谢茶表》
2、刘禹锡《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二表》
3、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
4、丁谓《进新茶表》
5、王安石《谢赐银盒、茶、药表》
6、杨万里《谢傅尚书惠茶启》
7、文徵明《致琴山》
(七)散文
1、张岱《闵老子茶》
2、张岱《兰雪茶》
3、范烟桥《茶烟歇》
4、鲁迅《喝茶》(1)
5、周作人《吃茶》(2)
6、梁实秋《喝茶》 (2)
7、林语堂《谈茶和交友》
8、冰心《我家的茶事》
9、冰心《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
10、杨绛《将饮茶》
11、杨绛《孟婆茶》
12、徐映璞《清平茶话》
13、王曾祺《寻常茶话》
14、黄裳《茶馆》(2)
15、陈从周《“香”思》
16、邹荻帆《我和茶神》
17、贾平凹《品茶》(2)
18、何为 《佳茗似佳人》
19、苏烈 《茶香》(2)
20、杨羽仪 《水乡茶居》
21、王景山 《茶馆与情味》
22、江艺平 《茶缘》(2)
23、陈学昭 《夜雨沉思》
24、陈学昭 《龙井随想》
(八)小 说
冯梦龙《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2、兰陵笑笑生《老王婆茶坊说技》
3、兰陵笑笑生《吴月娘扫雪烹茶》
4、李渔《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5、吴敬梓《马二先生游湖访茶店》
6、曹雪芹《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7、李汝珍《小才女亭内品茶》
8、刘鹗《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9、李绿园《盛希侨地藏庵品茶》
10、曾朴《清茶话旧侯夫人名噪赛工场》
11、李庆辰《醉茶志怪》
12、李 《死水微澜》
13、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4、陈学昭《春茶》(2)
15、廖琪中《茶仙》(2)
16、寇丹《壶里乾坤》
17、颖明《茶圣陆羽(2)》
18、章士严《茶与血》
19、王旭烽 《南方有嘉木》
3. 《茶馆》内容 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 *** 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颇具匠心。作者避开了对重大历史时间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和专断,发挥了作家熟悉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 *** 人物的优势。
而在结构艺术上,《茶馆》采取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使剧本“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发展,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而神凝,并且构成了一副“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相。
4. 古代对酒馆的统称叫什么,要文言文的形式 酒肆。jiǔ sì
解释:指酒馆。
肆,铺子。
例如:
这家唯一的酒肆没有招牌,只在门前插上两张一青一白的酒旗迎风招展着。
茶楼酒肆
《水浒传》第四十回:“戴宗正在酒肆中吃酒,只见做公的四下来寻。”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自家在酒肆中吃了三杯,用了些点心,又到薛婆门首打听,只是未回。”
中国人喝了几千年的酒了。那会儿人们喝酒喜欢在露天,不在露天,也只是在四面皆空的亭子里,或在河边的船上。很随意,喝酒的规矩都是后来异化出来的。你看白居易送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氏虽被贬但还做着“九江郡司马”,是个副市长的职务。他在平民百姓级别的船上酒家饯行,这才有了与琵琶女的相遇,也才有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再如:“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杜牧《江上逢友人》)偶逢友人,停下船来也是在船上喝酒。“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没在船上,但在岸边的简易帐篷里。就连荆轲赴秦行刺这样的大事,主客也只是在易水边简单地喝两杯,情到意到,得了;重要的是办事。将别时,相离处,举酒道别;这才会有自然而浓烈的气氛,这才可能是真性情。
5. 文言文"董行成"翻译 董行成是唐朝年间的怀州人氏.他非官非吏,却将维护地方治安,破案
捉贼视为己任.所以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大家送了他一个雅号叫"捉贼神".
一天清晨,他去茶馆喝茶,台上的说书先生正在演唱他捉贼的故事.茶
客们见了董行成,都以敬羡的目光注视着他,一时引起了骚动.弄得他很不
好意思,便退出茶馆,想等茶馆安定之后再进去喝茶.
正在这时,自远而近,传来"得得得"的驴步声.不一会,一个老头赶
着驴子向茶馆走来,此人本想进去喝茶,见到机警的董行成站立门口,便改
变主意,鞭打驴子继续前行.
那驴子此刻已疲惫不堪,脚步踉跄,再也不肯举步,那小老头一手高举
鞭子狠狠抽打,一手紧紧护住腰际的皮包,催着赶路.
董行成看到这个情景,急步上前,瞪着眼睛大声地喝道:"大胆偷驴贼,
还不把偷来的皮包留下!"
小老头听到喝声,支支吾吾辩白道:"皮包……是我在路上捡的."
董行成继续诘问:"大路朝天,行人万千,为何别人不曾捡得皮包,而
你能够捡得 "
小老头顿时语无伦次了:"我运气好,不,是他办事疏忽.不,是我—
—"
董行成继续喝道:"还不从实招来!"
小老头并不认识董行成,但见此人料事如神,气势逼人,只得招供事实:
原来,他于昨晚在一家旅馆内窃得同房间的一个商人的皮包,接着又偷了他
的驴子连夜逃跑了.
这时在茶馆喝茶的人们都闻讯走出门来,其中也有县衙的差役,不由惊
奇地问董行成:"董大官人如何得知这个人是盗贼 "
"察颜观色是探案的重要手段."董行成解释说,"我看那人无情鞭打
驴子,就知道那驴子不是他自己的,哪有主人不爱护自己的牲口 再有,他
神色慌张,紧紧护住腰际皮包,说明那皮包也是偷来之物,再把这两者加以
联系,我便认定此人必是盗贼无疑."
差役正在将信将疑时,有个商人汗流浃背,神情紧张地追赶过来,寻找
他被窃的驴子和皮包.
6. 文言文"董行成"翻译 董行成是唐朝年间的怀州人氏.他非官非吏,却将维护地方治安,破案捉贼视为己任.所以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大家送了他一个雅号叫"捉贼神".一天清晨,他去茶馆喝茶,台上的说书先生正在演唱他捉贼的故事.茶客们见了董行成,都以敬羡的目光注视着他,一时引起了骚动.弄得他很不好意思,便退出茶馆,想等茶馆安定之后再进去喝茶.正在这时,自远而近,传来"得得得"的驴步声.不一会,一个老头赶着驴子向茶馆走来,此人本想进去喝茶,见到机警的董行成站立门口,便改变主意,鞭打驴子继续前行.那驴子此刻已疲惫不堪,脚步踉跄,再也不肯举步,那小老头一手高举鞭子狠狠抽打,一手紧紧护住腰际的皮包,催着赶路.董行成看到这个情景,急步上前,瞪着眼睛大声地喝道:"大胆偷驴贼,还不把偷来的皮包留下!"小老头听到喝声,支支吾吾辩白道:"皮包……是我在路上捡的."董行成继续诘问:"大路朝天,行人万千,为何别人不曾捡得皮包,而你能够捡得 "小老头顿时语无伦次了:"我运气好,不,是他办事疏忽.不,是我——"董行成继续喝道:"还不从实招来!"小老头并不认识董行成,但见此人料事如神,气势逼人,只得招供事实:原来,他于昨晚在一家旅馆内窃得同房间的一个商人的皮包,接着又偷了他的驴子连夜逃跑了.这时在茶馆喝茶的人们都闻讯走出门来,其中也有县衙的差役,不由惊奇地问董行成:"董大官人如何得知这个人是盗贼 ""察颜观色是探案的重要手段."董行成解释说,"我看那人无情鞭打驴子,就知道那驴子不是他自己的,哪有主人不爱护自己的牲口 再有,他神色慌张,紧紧护住腰际皮包,说明那皮包也是偷来之物,再把这两者加以联系,我便认定此人必是盗贼无疑."差役正在将信将疑时,有个商人汗流浃背,神情紧张地追赶过来,寻找他被窃的驴子和皮包。
想必学很多的学生在试卷上都有发现有关于茶道的阅读题吧,那么茶道的阅读题与答案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的阅读答案 茶道
邸永君
饮茶、嗜茶,是中华儿女发自内心的喜好,是炎黄子孙绵延千载的雅趣。古语云:“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道与六艺相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茶还被人们视为生活之享受,治病之良药,提神之佳品,友谊之纽带,文明之象征。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基于此念,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赋予了饮茶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已不局限于日常物质生活需求的层次,日益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所谓茶道,是以通过饮茶而修道、悟道并力求最终证道的一种生活艺术,是饮茶健体与修身证道的统一。无茶,道则无从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而无道,用茶则不啻蛙吞牛饮,了无情趣。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艺、茶礼、茶境、修道。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不生”。
回顾国人饮茶历史,饮茶之法有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泡等3种方法。而茶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成,中国茶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等3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饮茶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茶习俗,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形,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形成“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但由于近代世事无凭,人心浮动,泥沙俱下,玉石皆焚,无数优良的传统、风俗、技艺、习惯被遗弃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煎茶道、点茶道在中国本土早已消亡,唯有泡茶道尚存有一线生机。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茶被人们视为生活享受,治病良药,提神佳品,友谊纽带,文明象征,因而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在古代,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它是茶道的基础,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等几个环节。
C.茶道萌芽于东晋时期,到唐代通过陆羽、经皎然等人的发展和推动逐渐形成,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D.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在中国只有泡茶道留传下来,而技艺更为优良的煎茶道和点茶道反而被人们遗弃殆尽。
【答案】C
【解析】 A项“人们给饮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基于“饮茶有益,更应有礼、有道”的观念。B项“饮茶的方法被称为茶艺”,说法错误。D项煎茶道和点茶道技艺更为优良,说法错误。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的阅读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胜者获得茶亭主人设下的华贵奖品。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室町中期(十五世纪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阅读及答案“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阅读及答案。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宋人游艺变成了真正的本土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占时代(十六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他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而后,千利休在民间的声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的时候,将军丰臣秀吉借口平乱,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但今日中国,有大碗茶,有极品茶馆,却无茶道。能见到的茶道,都是日式器具、礼仪、程式、塌塌米式的茶室环境,连服务小姐也是高髻和服,跪式服务,这不令人深思吗?
1.下列关于“茶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的最早记载是中国唐朝的《封氏闻见记》,这证明茶道起源中国而后才流传到日本“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阅读及答案文章“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阅读及答案出自
B.唐朝时茶道的形式是“茶宴”,茶宴是对环境气氛、操作品饮程序仪式都很讲究,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市井平民的一种社交活动。
C.茶道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内省修行、修身养性的方式。
D.中国茶道被引进日本是由南浦昭明禅师实现的。他是在浙江余杭经山寺学得茶宴仪程并在南宋末年将茶道带回日本的。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时的茶道是“茶宴”,它突出的是礼仪;宋时流行的是“斗茶”,它的特色是游艺。
B.斗茶时如果能说出是否本地茶叶,冲茶之水的由来并且得分最多,便可获得奖品。
C.珠光流茶道的出现,标志着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的茶道日本化的开始。
D.日本茶道的顶峰标志是千利休创立的“利休流草庵风茶法”流行于全世界,但因以茶干政,千利休终被当政者勒令自杀。
3.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宋徽宗赵佶爱茶,他认为茶能使人“闲和宁静”,“致清导和”,这必然影响他,使他性格更软弱,而这可能影响了北宋对金的政策:对金人屈膝退让。
B.茶种和茶文化都是由日本僧人引进日本的,随之东传日本的还有中国的儒学、社会生活习俗等。
C.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引进后日本创立了“珠光流茶道”、“利休流草庵风茶法”,说明日本民族不仅善于学习,还善于创新。
D.日本茶道四规明显有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但日后中国茶道式微而日本茶道兴盛以至于反传中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日本在茶道文化上渐渐分道,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参考答案:
1.B.(流行于“市井平民”错“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阅读及答案阅读答案。当时大行于“王公朝士”,而后三种茶宴皆流行于上层社会)
2.D.(“流行了全世界”错。文中“风靡天下”指流行全日本
“以茶干政”错。千利休未干政只是“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注意“莫须有”三字。)
3.A.(爱茶,“闲和宁静”的生活方式、环境气氛可能影响其性格,并无使他的性格软弱的必然性。“更”,言此前已软弱,属主观臆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68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