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1611—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在李渔的作品中,对茶事有多方面的表现。
《明珠记·煎茶》的剧情中,三十多名宫女去皇陵祭扫,途经长乐驿。这个驿站的驿官叫王仙客,听说他的未婚妻亦在其中,便乔装打扮,化装成煎茶女子,打探消息。王仙客坐拥茶炉煎茶,待机而行,恰逢其未婚妻要吃茶,他便趁机而得到了会面。在其中,煎茶和吃茶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茶,成了促进王仙客和其未婚妻情感的重要媒介。
李渔小说《夺锦楼》第一回“生二女连吃四家茶,娶双妻反合孤鸾命”。说的是渔行老板钱小江与妻子边氏有两个极为标致的女儿,可是夫妻俩却像仇敌一般。钱小江要把女儿许人,专断独行,边氏要招女婿,又不与丈夫通气。两人各自瞒天过海,导致两个女儿吃了四家的“茶”。“吃茶”,就是指女子受了聘礼。明代开始,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吃了“茶”,就算是定了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不少的品茶经验。其卷四“居室部”中有“茶具”一节,专讲茶具的选择和茶的贮藏。他认为泡茶器具中阳羡砂壶最妙,但对当时人们过于宝爱紫砂壶而使之脱离了茶饮,则大不以为然。他认为:“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
他对茶壶的形制与实用的关系,做过仔细的研究:
“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幽便可忧,再幽则称弃物矣。盖贮茶之物与贮酒不同,酒无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论。茶则有体之物也,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斟泻之时,纤毫入嘴,则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直则保无是患矣,即有时闭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难力导也。”
李渔论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他的记载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
《笠翁对韵》的目的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其作者是清代学者李渔。李渔(1611年-约1679年)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作家,著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等。《笠翁对韵》以平水韵的三十个韵部为目,把常见的韵字都组织进了韵语,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该书的特点是词藻丰富、优美,曲故众多。熟读《笠翁对韵》对孩子遣词造句、作诗、对对子都有很大的帮助。
要通晓中国文字韵律的精妙、优美,《笠翁对韵》是必不可少的。
简介
在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中,《笠翁对韵》出现得比较晚,但对于学习诗文声律与对仗的儿童来说,它却非常有用,因此也非常有名。
中国古代韵文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十分讲究词语的声律与对仗。这是因为汉字都是方块字,不仅字字独立,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字形、读音和字义。所以人们在写诗、作文时,为了让语言更美,很喜欢用汉字来玩“派对”的游戏。久而久之,在诗文创作上便形成了一种规矩,古人叫它“对偶”或“对仗”,俗称“对对子”。古时候,只要小孩子刚刚开始识字,就会有老师来教对对子的种种技巧,目的是为了让他练好写诗作文的基本功。
《笠翁对韵》固然是写给古代儿童的,但它同样可以帮助今天的孩子增强写作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书诗句所使用的词汇十分丰富,同时还含有许多典故,可以大大充实孩子的词汇积累。
第二,本书可以让孩子学到一些汉语的声律知识,如果把它们应用到作文中,文章就会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第三,本书诗句运用了许多绝妙的对仗,里面含有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新鲜有趣的语言表达法,这在一般少儿读物里是很难见到的。假如孩子们能掌握这些语言表达技巧,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妙语迭出,面貌一新。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对对子”实际上已近乎一种语言游戏,本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教给孩子的,不是死的知识,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灵活的语言修辞技巧,一种随机应变的语言应对能力。倘若孩子们通过本书对“对对子”发生了兴趣,他们的思维将被锻炼得异常敏捷,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会加倍提高。
《笠翁对韵》的编写者是李渔(1610-1680),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戏剧家,书名中的“笠翁”二字是他的别号。由于本书主要是通过精彩的例句来介绍诗歌的对仗技巧和声韵知识,所以又叫“对韵”。
茶人,原是指直接从事茶叶采制生产的人,继而又发展为从事茶叶产制贸易教育科研事业的人。“茶人”两字,最早见之于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茶中杂咏》诗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茶的传播和茶文化的弘扬,茶人队伍不断扩展,茶人的内涵也在扩大。
汉唐茶人
王 褒、左 思、杜 育、王 蒙、王 肃释、皎然、陆 羽、常伯熊、裴 汶、刘禹锡、白居易、李 约、卢 仝 、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 释齐己 。
宋元茶人
丁渭、 叶清臣 、文彦博、 梅尧臣 、欧阳修、 范仲淹、 蔡襄 、曾几 、苏轼 、苏辙、耶律楚材、 黄庭坚、 赵佶 、陆游、 杨万里、 马钰、 周必大、 萨都剌、 倪瓒。
明清茶人
朱权、 文征明 、钱椿年 、顾元庆 、徐献忠、田艺蘅、张源 、许次纾 、屠隆 、屠本畯、 罗廪、 闻龙 、龙膺、徐勃、 陈继儒 、文震亨、 张大复、 高濂 、周高起、释超全 、李渔 、杜睿 、冒辟疆 、冯可宾、 查慎行 、袁枚 、乾隆 、汪士慎 、郑板桥 、施闰章。
现代茶人
吴觉农、柯永涛、王泽农 、陈椽、陈学、庄晚芳 、张天福、 王镇恒 、詹罗九、 童启庆、 程启坤、 姚国坤 、朱自振、刘勤晋、阮浩耕、陈文华、余悦 、滕军 、蔡荣章、 范增平 、罗庆江、 施兆鹏 、曹席宾、徐金华、吴赜宇(墩台茶人)、王顺明、
外国茶人
忠谈禅师 、崔致远 、李奎报 、郑梦周、 丁若镛 、金正喜 、崔圭用、 朴权钦、 荣西禅师 、村田珠光、 武野绍鸥、 千利休 、古田织部、 千宗旦、 小崛远州 、片桐石洲、 井伊贺弼、 隐元禅师、 卖炭翁 、大枝流芳 、上田秋成、 木村蒹葭堂、 赖山阳 、青木木米 、小川可进 、田中鹤翁、 千宗室 、丹下明月 。
1. 清代李渔《梅》的译文 梅 (清)李 渔 花之最先者梅,果之最先者樱桃。
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樱桃王于果,犹瓜之最先者曰王瓜,于义理未尝不合,奈何别置品题,使后来居上!首出者不得为圣人,则辟苹昧致文明者,谁之力欤?虽然,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但以樱桃冠群果,吾恐主持公道者,又不免为荔枝号屈矣。姑仍旧贯,以免抵牾。
种梅之法,亦备群书,无庸置吻,但言领略之法而已。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否则衾枕不备,露宿为难,乘兴而来者,无不尽兴而返,即求为驴背浩然,不数得也。 观梅之具有二:山游者必带帐房,实三面而虚其前,制同汤网,其中多设炉炭,既可致温,复备暖酒之用。
此一法也。园居者设纸屏数扇,覆以平顶,四面设窗,尽可开闭,随花所在,撑而就之。
此屏不止观梅,是花皆然,可备终岁之用。立一小匾,名曰“就花居”。
花间竖一旗帜,不论何花,概以总名曰“缩地花”。此一法也。
若家居所植者,近在身畔,远亦不出眼前,是花能就人,无俟人为蜂蝶矣。 然而爱梅之人,缺陷有二:凡到梅开之时,人之好恶不齐,天之功过亦不等,风送香来,香来而寒亦至,令人开户不得,闭户不得,是可爱者风,而可憎者亦风也;雪助花妍,雪冻而花亦冻,令人去之不可,留之不可,是有功者雪,有过者亦雪也。
其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憎者惟日,既可养花,又堪曝背,是诚天之循吏也。使止有日而无风雪,则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皆可不设,岂非梅花之至幸,而生人之极乐也哉!然而为之天者,则甚难矣。
腊梅者,梅之别种,殆亦共姓而通谱者欤?然而有此令德,亦乐与联宗。吾又谓别有一花,当为腊梅之异姓兄弟,玫瑰是也。
气味相孚,皆造浓艳之极致,殆不留余地待人者矣。人谓过犹不及,当务适中,然资性所在,一往而深,求为适中,不可得也。
(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妻梅——宋代钱塘高士林逋隐居西湖,不娶无子,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②驴背浩然:骑在驴背上赏花的孟浩然。
③汤网——《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行仁政,德及禽兽,网去三面。 【译文】: 花中最先开的是梅,果中结得最早的是樱桃。
如果按照次序定尊卑,梅应当做花王,樱桃应当做果王,就像瓜中最早结瓜的叫王瓜,这在道理上未尝不合,为什么(有人要)另设名目,让后来的(花果)居于梅和樱桃之前?如果世上首先出现的人不能当圣人,那么开辟混沌、达到文明,是谁的功劳呢?虽然如此,把梅作为群花之首,料想大家不会反对;但把樱桃放在群果之首,我担心所谓主持公道的人又不免替荔枝叫屈了。(这里)姑且沿袭 *** 惯,以免抵触。
种梅的方法,群书也说得很详细,不需再讲,只谈谈欣赏的方法吧。开花的时候,天气苦寒,既然有以梅为妻的想法,就应该筹划同它相处的办法。
否则被子枕头没准备好,露宿野外是很困难的。那么乘兴而来的人,无不扫兴而归,(此时)就是要做驴背上的孟浩然,所得也不多了。
观梅的器具有二:山游的必带帐篷,让帐篷三面严实,前面空虚,样式像汤网那样,里面多设炉炭,既可取暖,又可温酒。这是一种方法。
园内停驻的人,摆几扇纸屏,覆上平顶,四面设窗,全都可开可闭,花在哪边,就撑开哪边的窗。此屏不仅可以用来观梅,什么花都行,可备常年使用。
挂一小匾,取名“就花居”。花间竖一面旗帜,不论什么花,一概取名“缩地花”。
这是一种方法。至于居家所植的,近在身边,远也不出眼前,这是花能亲近人,不需等人来做蜂蝶亲近花了。
不过爱梅的人,有两种遗憾:凡到梅花开时,人的好恶不齐,天的功过也不等,风送香来,香来寒也来了,叫人开门不好,闭门也不好,这样一来可爱的是风,可恨的也是风;雪能助花变荚,雪冻花也冻,叫人去也不好,留也不好,有功的是雪,有过的也是雪。那有功无过,可爱而不可恨的只有太阳,它既可养花,又能晒背,它确实是上天循礼守法的好官。
如果只有阳光而无风雪,就能无时无日不在花间,布帐纸屏都可不设,那难道不是梅花的大幸、人生的极乐么?不过那做天的,也很为难哩! 腊梅是梅的别种,大概与梅也算得上是同姓同谱吧?不过有梅这样的美德,梅也乐于和它联宗。我看另有一花,应该称得上是腊梅的异姓兄弟,那就是玫瑰。
它们气味相当,都达到浓艳的极致,几乎待人不留余地。人们说凡事过犹不及,应当追求适中,然而(事物)天性如此,一门心思,追求适中,是不可能的。
2. 梅的文言文 姜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徵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3. 说梅文言文翻译 北风刺骨,天气凄清寒冷的让人承受不住。天地间的各色艳丽芬芳花朵,都不见了踪迹。只有寒梅,不畏严寒,独自美丽绽放。
在半夜里雪停的时候,看梅花那美妙至极的风度仪态。清冷的月亮高高挂在天上,地上枝头到处都凝结着霜和雪。月亮的光辉轻轻地摆荡,梅花的影子飘然舞动。白的地方比雪还要白,红的地方就像是火焰。飘逸的姿态、俊美的样子,风采简直冠绝当世,其他的花都比不上。寒冷的风不时掠过,带着它冰雪般清冷的气息拂过脸面,梅花散发的清幽的香味在其间飘动,让人心神一片晴明。
桃李的花十分艳丽,却怎么比得过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兰花菊花虽然雅致,又怎么有梅花的清丽脱俗那样好看?
像我这样喜爱梅花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心中一定会有所触动。
————————————————
许多词句都是固定用法了……翻起来好奇怪……凑活看吧= =
4. 李渔【芙蕖】原文及翻译 原文: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翻译:荷花与其它草本植物似乎有些不同,但也有根没有树,一年生一次,这些特点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中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
就不能不说是草本植物了。我夏天视它为生命,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以因袭前人现成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4643739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5. 《兰》李渔文言文翻译 李渔《芙蕖》原文《芙蕖》(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1.荷钱:初生的小荷叶。2.逸致:情趣。
3.迨(dài):等到,到,及。4.目:看,这里有观赏的意思。
5.数:几 6.逸致:情趣 7.迨:及,等到 8.菡萏(hàndàn):未开的荷花 9.异馥(fù):异香 10.袅娜:轻盈柔美 11.零落难堪:七零八落很不好看 12.娇姿欲滴: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 13.日上日:一天又一天 ;日,一天,一昼夜译文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
'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
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注释: ①《芙蕖》,作者李渔,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著有《闲情偶寄》,是他对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的总结性的书。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②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他写过《爱莲说》。
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④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
作者简介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
6. 翻译古文《桂》(清 李渔) 李渔崇尚的是闲适中庸,身体力行儒家的“退则独善其身”之道。
并进而立论道“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接下来才是你提到的这句“凡有富……为秋色。”桂花转瞬即逝的刹那芳华令人惋惜和悲叹,春天的玉兰也是一样。
有了前面的背景介绍,这句的解释也就容易理解了。李渔认为,一下子将富贵荣华集聚一身的人,就象春天里的玉兰,秋天里的丹桂,看是繁花似锦,但却不能持久,只是刹那芳华。
这里的“之”是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这里的“为”有“于”的意思,可解释为: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李渔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小说家、戏剧家,也是一位天才卓绝的戏剧理论家,具有丰富的创作和舞台经验。在其各类作品中,著述成就最高的当推《闲情偶寄》,《闲情偶寄》内容富赡,为我国第一部最系统、最完备的戏剧理论著作,是其美学思想和人生经验的总结。其精华部分的《词曲部》和《演习部》,被后人单独摘出印成一册,名之曰《李笠翁曲话》,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曲论著作,是我国古代戏剧美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第一部从戏剧创作到戏剧导演和表演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戏剧特殊规律的美学著作。李渔《闲情偶寄》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理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李渔是剧作家,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其间的甘苦,他深有体会,见解也十分精粹,是我国戏曲批评史上少有的人才。朱东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说“李渔以戏曲家而论戏曲,其间甘苦,此则吾国文学批评仅有之人才也”。胡梦华《文学批评家李笠翁》中也说“李渔的批评系统和卓识,真可谓刘勰之后,仅见之才”。李渔真正地深入研究和全面阐述了戏剧艺术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戏剧创作及戏剧表演和导演的各种问题,并且相当深刻地把握到了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他主张戏曲要反映真实,劝善惩恶,要努力创新,注重机趣,又要通俗浅显,吸引观众。在具体创作上要求“立主脑”、“密针线”等,内容要符合人物情理,“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又提出戏剧创作要注意新奇,等等。这些论述前无古人,奠定了李渔作为戏曲美学家的地位。
《闲情偶寄》作为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著作,既富有创造性,又有相当完整的体系。其美学思想十分丰富,可让我们领略到戏剧独特的审美特性,获得无尽的美学享受。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没有审美便没有戏剧,本文就从戏剧的形象性、戏剧人物的个性美和戏剧形象的整体美三个方面对戏剧的审美特性进行分别论述。
李渔对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更深入的理性认识,在中国戏剧美学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重视戏剧本身的特殊性,重视戏剧的舞台性,在戏剧理论家中自李渔始。陈多《试谈李笠翁的写剧理论》中说李渔“第一次由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紧密联系舞台演出,是李渔戏剧理论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李渔以前的理论家都是把戏曲视同诗词,只作案头把玩之用,不懂得“优人搬弄之三昧”。而李渔则在《闲情偶寄》中开始花大量篇幅专论舞台演出,总结表演艺术经验,探讨表演艺术规律,认为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演员的现身说法把有声有色的故事表演给观众,即是以表演为中心,主要通过“优人”,即演员的唱、做、念、打,配合音乐等多种舞台因素,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这里就包含了重要的两点:一个是演员的表演,一个是观众的欣赏。对演员来说,李渔认为,演员在演出前要“解明曲意”“这是把角色演活、演像的前提条件”。[3]在排演和正式演出时,演员必须“只作家内想,勿作场上观”。这就要求演员注重“演习之功”,习文艺,习歌舞,配角色等等,通过艰苦的学习和一遍遍的演练来提高演技,还要求演员投身于角色的生活情境之中,与演员的情感融为一体。叶朗先生认为“李渔对演员提出的这两点要求,反映了他对表演艺术规律性的认识,是很可贵的。在李渔之前,有的戏剧家也曾对表演艺术的规律性作过某些探讨。李渔当然也吸收了他们的成果。但从理论的深度来说,李渔是超过了前人的。”总之,李渔强调人力学习和发挥天性的密切结合,以达到天衣无缝。李渔一再强调,戏剧家创造人物形象,要“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宾白第四·语求肖似》第82页)“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要想刻画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必须特别强调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人物行动的个性化。在人物语言方面,李渔超越了前人,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戏曲语言论。他要求“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宾白第四》)“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要想创造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要“梦往神游”,“设身处地”,把剧中每个人物的特殊性格和内心世界揣摩透彻。创作个性化的语言,首先要代人立心,“所谓‘代人立心’,也就是像演员演戏那样,进入所描写的角色之中,细心揣摩与体会每一个剧中人物在某一特定环境中、某一特定条件面前所具有的心理状态,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与其同甘苦,共命运,按照剧中人物的性格逻辑去思索,去行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64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蔡襄大小龙团智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