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老舍莫斯科饮茶遇尴尬

品茶 2023-05-02 18:19:37

老舍莫斯科饮茶遇尴尬

《茶馆》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优秀话剧,全剧围绕北京裕泰大茶馆的兴衰过程,以茶馆为场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特殊社会背景下的老北京风貌,并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实,茶馆在我国茶文化史上由来已久,只是名称有所不同而已。在我国古代的茶馆有茶邸、茶寮、茶楼、茶坊、茶铺、茶肆、茶社、茶舍、茶店、茶亭和茶室等各种名称。在18世纪初才真正开设茶馆饮茶,各地茶馆发展迅速。至清代时,茶馆文化已经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

然而,对于茶馆文化却一直很少有人阀津,老舍的贡献之大就在于他抓住了“茶馆”这一最能凸显民族文化的地方,并将其用地道浓厚的京话为读者艺术地展示了一幅生动而又真实深刻的老北京市民生活的风情图。

老舍的《茶馆》在问世后立即引起极大反响,透过“茶馆”,透过饮茶,老舍将世间百态、人生百味也都在剧本中加以细细品味。现实生活中,老舍本人对饮茶也十分偏爱。老舍无论是创作还是闲暇,每天总要喝上一会儿茶,即使是出访莫斯科时也不例外。老舍在一次出访莫斯科时,当地人知道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喝茶,对于老舍这位文学家更是事先就了解到他每日必饮茶的习惯,于是专门为老舍准备了一个热水壶。一日,老舍难得清闲,沏上一杯茶,喝上了几口之后,将杯子随手放在桌上,正美滋滋地回味茶香的时候,只见服务员径直走来,老舍还没来得及说话,便将茶收去倒掉了。

原来,外国人并没能真正了解中国人的茶事。他们喝茶的方式,同吃饭一样,大多是定时论“顿”的。跟前的这位服务员虽然知道老舍有喝茶的爱好,却没有真正懂得中国人喝茶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可以是“全天候”的。同时,对于第二泡茶的茶味之妙,服务员就更是知之甚少了。茶味的精妙需要慢慢品味,细心领悟,老舍将杯子放在桌子上,其实并没有喝完茶,而是凝神静气,体会茶味精妙。但是服务员并不了解这些,因此看到老舍喝几fl茶之后,将剩余的放在桌上,误以为他已经喝完了。服务员的举动,使老舍渐人的茶之佳境美昧也顿时烟消云散了,着实使我们这位作家哭笑不得。

西方人也有喝茶的习俗,他们喝茶的方式和我们有何不同?

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

纵观中西方饮茶历史的演变,虽相隔千年,但两者都是先认识到茶的药用价值,开始饮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普通的饮品;茶同样都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但二者品茶方式、饮茶礼仪、茶道精神等各有不同。

 一、品饮方式的不同。

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另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加盐、糖、奶等,目前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英国人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以去掉茶碱,把苦涩的茶水变成适合自己口味的甜饮料。此外,英国人对茶叶本身也进行了改造。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代替了片片茶叶,而中国人习惯将整片茶叶放在开水里。

西式茶可选择在其中加奶、糖、柠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须先倒茶,再加其他调味品,顺序不能颠倒。加入调味品后,用茶匙搅拌,搅茶时避免弄出太大声响,搅拌完需要将茶匙置于茶碗的背面。

 二、茶具的使用不同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用于普洱茶的紫砂壶。紫砂壶有透气性,冲泡普洱茶,水温须很高,要求茶叶也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选择。

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所以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

 三、滤茶器的使用不同

在中国,泡制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陈年普洱,需要用铁壶作为烧水工具,再将开水注入茶壶直至没过茶叶,倒出第一遍水后,再向茶壶中注入开水静置直至泡开茶叶,方才取小杯品尝。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事实上,西方人在饮茶时也有一套礼数。比如,西式茶使用滤茶器,将滤茶器架于茶杯上,将茶倒入杯中至3/4满,这样就不会把茶溅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团糟了。

四、饮茶礼仪的不同。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饮茶随时可以进行。相比起来英国人嗜茶、尊茶的风气要浓厚得多。一个典型的英国家庭一天至少喝五次茶。早晨醒来,主人会靠在床上喝一杯醒早茶,提神醒脑,如果有客人,早茶就是问候客人的最好方式;上午11点钟左右,是红茶佐茶点;中午午餐时要喝奶茶;下午5点钟左右是著名的下午茶;晚上睡觉前要喝告别茶。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茶宴、花园茶会等。

五、茶道精神的不同。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恰”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中国人饮茶常把它作为精神的激励与情感的寄托。

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与中国茶道不一样,英国人品茶更活泼和更重社交,强调一种优雅的格调。

茶的精神无处不在体现着,不管是邀请的人还是受到邀约的人,都是会通过茶对茶会十分的重视,彼此之间也是会互相的尊重,体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的相处。

参考文献:

1.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2.黄时鉴:《关于茶在北亚与西域的早期传播》,《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3.博克舍编,何高济译:《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

文笔太差,请耐心读完这50本书

文笔太差的人请疯狂读这50本书

小说类

01.陈忠实《白鹿原》评分9.0

02.路遥《平凡的世界》评分9.2

03.沈从文《边城》评分9.4

04.萧红《呼兰河传》评分9.4

05.张爱玲《金锁记》评分9.5

06.老舍《四世同堂》评分9.4

07.巴金《寒夜》评分9.1

08.余华《活着》评分9.5

文学素材类

01.刘义庆《世说新语》评分9.6

02.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分9.4

03.钱钟书《谈艺录》评分9.5

04.费孝通《乡土中国》评分8.9

05.林语堂《苏东坡传》评分9.0

06.梁实秋《哑舍小品》评分9.4

07.郭茂倩《乐府诗集》评分9.5

08.张岱《陶庵梦亿》评分9.5

历史普本类

01.刘和平《大明王朝1566》评分9.0

0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评分9.5

03.唐浩明《曾国藩》评分8.99

04.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评分9.6

05.孙皓晖《大秦帝国》评分9.0

06.傅乐成《中国通史》评分9.3

07.张宏杰《历史的正面与侧面》评分9.4

08.蒙曼《武则天》评分9.3

思想认知提升类

01.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评分9.2

02.王阳明《传习录》评分9.7

03.韦启昌《人生的智慧》评分9.3

04.刘慈欣《三体》评分9.4

05.蒋勋《孤独六讲》评分9.1

06.马可 奥勒留《沉思录》评分9.3

07.鲁迅文集评分9.7

08.瑞达丽欧《原则》评分8.8分

写作工具书

01.罗伯特.麦基《故事》评分9.2

02.老舍《老舍谈写作与阅读》评分9.6

03.叶圣陶《文心》评分9.4

04.毕飞宇《小说课》评分9.6

05.韦海生《教自已写作》评分9.6

06.刘东《创意写作基本理论问题》评分9.4

07.刘军强《写作是门手艺》评分9.1

08.粥左罗《学会写作》评分7.1

09.申克 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评分7.8

10.叶圣陶《落花水面皆文章》评分8.2

散文随笔类

01.史铁生《我与地坛》评分9.4

02.汪曾祺《人间草木》评分9.2

03.余秋雨《文化苦旅》评分9.3

04.季羡林《无问西东》评分9.5

05.梁实秋《梁实秋生活美学》评分9.4

06.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评分9.3

07.贾平凹《南北笔记》评分9.1

08.杨绛《将饮茶》评分9.0

老舍的话剧茶馆的英文简介 在线等 急!!!!

民间茶楼(18张)茶馆
在以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为特征的巴蜀文化影响下,成都茶馆是一个地域特点十分突出的类型。在史料记载中,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早在民国初期,成都茶馆已达454家,居四川之最,是历来茶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在空间格局和服务方式方面,成都茶馆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自改革开放后,成都茶馆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其发展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变革: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公私合营,让成都茶馆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成都人泡茶馆的习惯并没有多少改变,茶馆中的茶客人数始终没有萎缩。成都茶馆的恢复期,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是大批传统老茶馆开门迎客,很快,茶馆数量恢复到600余家。这一时期的成都茶馆,其空间格局仍旧延续了早期茶馆的“当街铺”、“巷中寺”、“河畔棚”、“树间地”的老传统。茶馆内,最具代表性的摆设是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碗、紫铜壶和老虎灶。在茶馆中服务的堂倌都是掺茶“茶博士”,个个身怀绝技,这是成都茶馆最具特色的服务形式。在茶馆中,所提供的是单一的花茶。 在四川,具有商务功能的都市茶馆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前后,在“圣淘沙”、“耕读园”、“绿茗”等一批茶馆在成都相继开业。1996年,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在成都成立时,成都现代化的茶馆已接近百家。与传统茶馆不同,这些茶馆从露天进入室内,不再延续茶馆的敞开式风格,改铺舍为茶楼,室内装饰一改传统茶馆的简朴而趋向豪华,陈设多聚西式风格,除法式藤椅外,许多茶馆摆上了钢琴。茶馆所提供的茶水不再局限于花茶。此时,茶艺表演也开始在成都出现。成都市还成立了茶艺队,在各大茶馆演出,茶艺之风盛行。但好景不长,此后的两三年时间,传统的麻将席卷了几乎所有的成都茶馆,茶艺在茶馆中趋向沉寂。 四川成都茶馆
20世纪末,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外来资本的引入和宾馆酒楼的兴起,成都茶馆发展开始趋向于多元化。一些适于茶馆经营的主题文化如盐道文化、藏文化、集邮文化等走进茶馆,同时,棋牌、足浴、桑拿等经营项目也被引入茶馆。 2001年,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开始策划以茶艺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茶艺比赛和茶馆评选,挖掘和推广茶文化,指导茶馆发展,抵制不良现象,助推茶馆业良性发展。2008年,成都茶馆数量较2001年翻了一番,达6000家,其中单纯售卖茶水的茶馆占30%,“棋牌茶馆”近40%。 四川的盖碗茶和茶馆 四川是茶的故乡,茶的品类繁多,饮茶风行,茶馆林立。 四川人盛行自斟自饮的盖碗茶。盖碗茶不但选用茉莉花茶、龙井等上品茶叶,而且盖碗和铜壶也别有讲究。如盖碗用的茶盖,一是茶沏好盖上后,可很快泡出茶味;二是可用作割去茶碗上飘浮的泡沫;三是可用来凉茶(即将茶盖反扣倒入茶汁),便于快饮解渴,还有“茶船”用来托茶、端茶。这样,茶碗、茶盖、茶船托三位一体,既实用又美观。另外烧水的壶选用铜壶,烧出来的水味道甜美,保暖性又强。 四川的茶馆多,且具特色。早晨进茶馆可一直坐到晚上关门,照样沏茶而不增加收费。一整天仅收一次的茶费。所以茶馆成天热闹,成了人们休息、娱乐、传通讯息、进行交易的场所,而每个人的活动都是在茶的热气、香味中进行的。
粤派茶馆
广州在“得风气之先”的岭南文化影响下,其茶馆起步早,是南方沿海地域茶馆的代表。广东广州茶馆
广州“重商、开放、兼容、多元”的地方特色在茶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是,广州茶馆多称为茶楼,楼上茶馆楼下卖小吃茶点,典型特点是“茶中有饭,饭中有茶”,餐饮结合。当代广州茶馆的雏形是清代的“二厘馆”,最初的功能是休闲和餐饮,为客人提供歇脚叙谈、吃点心的地方。广州人向来有饮茶的习俗,尤其是“喝早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频繁,喝早茶已成广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众多企业、单位也将其作为接待宾客的方式。 改革开放之初,“下海经商、创业拼搏”是广州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作为传统餐饮休闲场所的茶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众“无闲”期。在这一“空档期”,广州兴起了以听歌为主,饮茶宵夜的音乐茶座。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活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休闲娱乐成为一种大众期待。传统茶文化再次受到重视,“茶艺乐园”、“流花茶艺城”等一批专业茶馆应运而生。这些茶馆从布局、装饰到背景、音乐、佐茶糕点及其他辅助性服务细节都有了很大变化。紫砂茶具、传统字画的展示成为茶馆发掘的新功能之一,多种文化活动选定茶馆作为演出场所。 各种茶楼(13张) 2000年后,广州及周边地区各式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茶馆数量突破千家,分布在公园湖畔、街道、大型社区、宾馆、健身休闲会所内,分布广,密度大。许多高规格的茶馆配备专业的茶艺师,琴师、评茶师,所售茶水涵盖福建、广东、云南、浙江的各类名茶。广州主流茶馆彻底摆脱了传统茶楼餐饮结合以茶为铺的经营方式,成为了真正的茶馆。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茶馆业走向了空前的繁荣,经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传统茶楼与现代化茶馆并存,发展逐渐分化,两者经营内涵风格区别显著。现代化茶馆服务项目和内容日趋多元,茶艺培训等均作为经营项目被引入。 2002年,广州“流花茶艺城”设立了广州市流花茶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先后与行业协会合作举办茶艺师、评茶员培训班,为茶馆业提供专业性人才。而传统茶楼则依然保持广东“一盅两件”的经营模式。
京派茶馆
北京茶馆
北京茶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层次复杂、功能齐全。在其影响下,北京茶馆业具有这几方面的特征。长期以来,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茶馆始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环境优雅的高档茶楼、茶馆,也有大众化的以大碗茶为主要特征的街头茶棚。明清以来,就有闻名遐迩的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茶饭馆和所谓野茶馆、棋茶馆,更有为数众多的季节性茶棚。茶馆是北京民众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茶馆文化是京味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清末民初的北京的社风民情。 北京人饮茶者众,从皇帝贵族、达官贵人到市井小民,都有饮茶习惯。自然,不同阶层的饮者有不同的茶俗,这便使北京的茶文化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的鲜明特点。市民茶文化、文人茶文化、宫廷茶文化共同构成了北京茶文化。 建国后,尤其是十年“文革”,使北京茶文化、茶馆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发历史新时期的到来,使北京茶产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期”。改革开放之初,市民大众化的茶馆最先恢复。 1979年,前门的大碗茶青年茶社开张,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此时,陆续开张的茶馆延续了早期季节性茶棚的功能。随后,政府部门组织恢复上世纪30年代盛行的公园茶馆。这一时期,北京及周边地区较具规模的茶馆不到10家。 1988年,老舍茶馆开业,是北京茶馆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它在其前身以大众解渴需求为目标的大碗茶基础上,提高服务档次,增加茶文化的内容,增设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台,成了京味茶文化继承创新的一个代表。此后,随着台湾茶艺的传入,北京茶馆与各地茶馆一样开始起步发展。文人茶文化、宫廷茶文化在这一时期的茶馆中受到格外重视。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第一家以“茶艺馆”命名的五福茶艺馆开业,一改传统京味大茶馆的简朴和热闹,装修装饰考究,环境清幽安静,茶艺表演成为茶馆服务的主要项目之一。茶艺馆的出现使北京茶馆风格特色更加丰富多彩。随后相继开业的茶馆很大一部分效仿了这种方式。这一新兴茶馆很快被消费者认可,并成为北京休闲的时尚,一般都经营状况良好。 进入21世纪后,北京茶馆的风格形式经营项目更加多元,各地茶馆的风格特色都可以在北京找到。同时,商务功能和外来文化也在北京茶馆得到了体现。老舍茶馆以热闹的锣鼓声、丰富的演出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场所,突出湘西特色的“朋来先敬”,主推商务功能的“梧桐会馆”,将园林、寺院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明慧茶院”等。 北京茶馆分类 概说茶馆分类方法很多,比如按地区分,按经营性质分,按经营茶的品种分,按时间分,等等,有 历史悠久的老茶馆,保存旧时风格;六十年代新建茶室,采用现代建筑,四周辅以假山、喷泉,室内有鲜花、字画,并有瓜子、糖果等;露天茶室、棋园茶座、音乐茶座等。 特此以北京茶馆分类举例,以飨读者。1、从名声上分 要说北京茶馆的名声,自然是五福、茗仁为最。五福起得最早,说它带动了北京茶馆业的发展,一点不为过。所以,时至今日,你到五福的阜成门店去看看,顾客盈门。茗仁已经有了最大的连锁规模,不再 赘述。所以,不管是请人还是人请,不管是开会、聚会还是约会,到这样的茶馆去,就是有面子――姑且算做历史悠久有规模派。 其余也有名头不小的,有的是有些规模了,如思茗斋;有的是养在深山有人识,如大觉寺的明慧茶院。 2、从消费价格上分 刚开始跟茶馆界的人打交道,就听说亚运村有个叫碧露轩的茶馆,专打高档牌,去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一张卡就几千块钱。贵有贵的特色,守着汇园公寓,认准了少数人,这是人家的经营思路。不怕大多数人去不起,姑且称为曲高和寡派。 新年伊始,有杭式茶楼名曰“西子湖”者进京。与京派茶楼不同,这儿的100多种小茶食和江南小吃免费供应,要一份48块钱的茶就可以坐上一天,一日三餐都解决了。中轴路上也有一家杭式茶楼。为了让大多数人去得起,这类茶楼姑且称为大众平民派。 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最一般的茶艺馆、茶楼。很多人说茶馆消费高,其实,跟酒吧差不多啦,一晚上人均60—120块钱,有的是更便宜的。我和一个朋友在一个小茶馆泡了一晚上,一人一杯28块钱的茶,去酒吧,哪有此等待遇? 3、从目的分 刚进这圈时,少不得请前辈吃饭。前辈泡了大红袍,问我如何,那时我只会说“好”。前辈道,“这茶拿在饭馆喝,可惜了;拿到茶馆喝,又失身份。”----就是说,还是有人专门为了喝好茶去茶馆的。有好茶的茶馆有,除了那些名声显赫的,还有的是开茶馆就为以茶会友的。银锭桥边的一味茶坞,为此中典型。有极品好茶,就怕你不识货啊。 特别会品茶的人不多,冲着茶馆环境去的占绝大多数。于是,环境成了所有茶馆必须讲究的重点。有的大气豪放,几百平米,有的小巧别致,只有几十平米;有的如江南水乡般玲珑,有的如旧时官宦人家般古典;有的配备宽带就为您上网方便,有的准备各种小吃就怕您饿着。开会、聚会、约会,总有一馆适合您。
杭派茶馆
在“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的吴越文化影响下,杭州茶馆的发展是全国茶馆业中最发达最先进的代表。在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上,西湖与“西湖双绝”——龙井茶、虎跑水是杭州茶馆得天独厚的优势。新中国建立之初,杭州茶馆的数量不及成都一半,但杭州茶馆种类更为丰富,功能更加齐全。当代各地茶馆所具有的服务功能和经营类型基本没有超过杭州茶馆涉及的范畴 1999年,杭州茶馆开始第三轮变化,品牌意识成为茶馆这一时期发展的动力。这时,大量新茶馆纷纷涌现,许多老茶馆易址重开;由此,杭州市场消费者兴起新一轮喝茶热潮。 进入21世纪以来,日趋成熟的杭州茶馆最先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已经处在茶馆主流地位的新式茶馆,其队伍日益壮大,并进一步追求个性化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主题茶馆、复合式茶馆、探索性茶馆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知名茶艺馆基本成型。 2003年,杭州茶楼业协会正式成立,这一行业的自律组织对于推动杭州的茶馆业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杭州茶馆形成规范性产业。
编辑本段中国著名茶馆
成都著名茶馆
1、顺兴老茶馆:位于加州酒店三楼。现代包装的老茶馆,在这里可以见识变脸、喷火、吹灯等国粹表演,绝对是外地人认识成都的好地方,吐血推荐!要想位置好一点的话,最好提前定位。最低消费28元/人。 这里有一长廊雕塑一定要看,描述的是四川民居。这 里还可以先吃饭后看演出。 2、培根路路边茶座:要体会成都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强烈建议到培根路走一走,狭窄的街道,两边就是传统的四合院,有几家就在自家院子里摆上竹椅木桌就变成茶馆了。这么好的地方在我6月份再去的时候竟然已经拆了,万分可惜,令人怀念! 3、岁月茶庄:青羊宫附近,府南河旁边,分市内室外,里面有大投影,看世界杯的好地方。 4、文书院露天茶座:数以百计的老百姓坐在参天大树下喝茶的情景可以在这里找到,木桌、竹椅、铜壶。位于文书院内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文化氛围。 5、百花潭公园露天茶座:公园挺不错,茶座就在府南河旁边,柳树就在你的头顶上。极力推荐,我在那里发了5个下午的呆。 6、人民公园鹤鸣茶馆:始建于二十年代,木桌、竹椅。对着湖看书,很不错。缺点:要饭的、掏耳朵的、算命的、擦鞋的、卖豆花的、卖报的太多了,让人烦。
北京著名茶馆
1、老舍茶馆,坐落在前门西大街3号楼,始建于1988年,是一家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作品命名的茶馆。茶馆位于三层,门口环饰着紫木透雕;位居正中的“老舍茶馆”金字牌匾下方,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铜像屹然凝视着远方。老舍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他笔下的京味《茶馆》感染了无数大众,也使这座融茶道、民族艺术于一体的老舍茶馆名扬中外。 2、一茶一坐,成立于2001年,致力于发扬中国茶及餐饮的文化,打造第一个国际化中式餐饮的连锁休闲品牌。一茶一坐的经营理念是把“客人当朋友、伙伴当家人”。一茶一坐的经营目标是“大家的客厅”。 一茶一坐2006年1月于北京开设第一家门店。 在一茶一坐的门里,你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体验生活新式样,这就是一茶一坐的主旨。 3、圣淘沙:茶楼的茶客大厅颇具南洋风格,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环抱四周,精美典雅的茶具和紫云藤编织的桌椅摆放在其间,轻柔舒缓的钢琴曲在耳畔若隐若现。最精彩的当属这里的特色包房,中式、法式、英式、美式、地中海和东南亚等,风格各异。 4、仙踪林,于一九九六年踏足香港,透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完善的特许经营制度,在休闲餐饮行业独竖一帜,为消费者提供特式美味餐饮,因而能在短短几年间,于香港、台湾、中国大陆、加拿大、澳洲、马来西亚及菲律宾等地开设一百多家分店。 5、紫云轩:推门入内,迎面的小院里种满了草木花卉,还有各得其所的金鱼、鹦鹉在那里悠然自得,颇有鸟语花香的意境,透露出主人别样情趣。这里的各色菜肴、甜品、饮料里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叶,这种中西合璧自创茶餐实在叫人意想不到。
编辑本段中国茶馆的历史演变
茶馆的萌芽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于晋代,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茶馆的兴起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茶馆的雏形。唐玄宗天宝末年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种在乡镇、集市、道边“煎茶卖之”的“店铺”,当是茶馆的雏形。 《旧唐书·王涯传》记:“太和九年五月涯等仓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则唐文宗太和年间已有正式的茶馆。 大唐中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加之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因而茶馆不仅在产茶的江南地区迅速普及,也流传到了北方城市。此时,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
茶馆的兴盛
至宋代,便进入了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繁盛的市井景象,再现了万商云集、百业兴旺的情形,其中亦有很多的茶馆。而孟元老的《东京华梦录》中的记载则更让人感受到当时茶肆的兴盛“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晚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于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定都临安(即今杭州),统治阶级的骄奢、享乐、安逸的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更加兴旺发达起来,当时的杭州不仅“处处有茶坊”,且“今之茶肆,刻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都城纪胜》中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多有都人子弟占此会聚,习学乐器或唱叫之类,谓之挂牌儿。”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茶馆的普及
到明清之时,品茗之风更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茶馆的衰微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茶馆的复兴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馆作为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也悄然回复,茶馆已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
茶馆的衍变
1、书茶馆 书茶馆,即设书场的茶馆。清末民初,北京出现了以短评书为主的茶馆。这种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行话为“白天”、“灯晚儿”。茶客边听书,边饮茶,倒也优哉游哉,乐乐陶陶。 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这里,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老乡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老少皆宜。2、音乐茶座音乐茶座是既品茶又娱乐的文化场所,在唐代已有先例。不过其正式出现,却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事。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著改革开放,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音乐茶座应运而生。 音乐茶座一般选择在幽雅的场所,并配以柔和多采的灯光,以饮茶品点,欣赏文艺为内容。音乐茶座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人们可以品茶自娱,也可以约上几个朋友,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还可以在啜饮纳凉的同时,进行各种交流。
编辑本段中国茶馆与茶联集萃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杭州)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期茗似佳人。(杭州涌金门藉香居茶室联) 如此湖山归得去,诗人不做做茶农。(西湖民间流行联网) 接洽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园。(西湖龙井茶室秀草堂联网) 座畔花香留客饮,壶中茶浪拟松涛。(杭州吴山茶室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为可顺读倒读之巧妙联)(上海“天然居”茶楼联) 红透夕阳,好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湖南衡册望岳门外红茶亭联)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广州长三眼桥茶亭联) 认春轩内一杯茶,春在堂皇前笑语哗。(渐江德清“清在堂”茶室联) 名茶之中是珍品,国际红茶是英豪。(国际市场赞祁门红茶) 雪芽芳香孝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都匀毛尖赞联)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岩茶赞联) 试第二泉,且对明亭黯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无锡惠山二泉亭) 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远帆无数,坐盈盈酒水从罨画溪来。(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64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