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如梦,水墨人间,两忘烟水里。在青山白云间,在青石板路上,在岚风雨窗外,在小桥流水里。梦如境,一时梦蝶,花丛中流连忘返,一时醒转,晚风里黄梁乍熟。梦里江山千里,繁华流水,醒来江山如故,烟火人间。流年里,多少清歌往事,远山霜钟悠悠,风中悲尘愁絮,俱在这江枫渔火,醒来睡去,一梦恍然。
朗朗书声只为清风点墨,脉脉流水偏为缤纷落英。字里行间,自有别梦烟雨,清歌小曲,一场真境,自觉生命不虚,一梦韶华,乃悟此生真义。人生无谓真与梦,繁华如幻,愁绪如尘。万事在前莫不纠缠,他年回首无非恍然。一江碧水,汨汨清流,别时不堪相思,重遇如梦初醒。梦里花落去,醒时香如故。
烟雨两忘,不知此身是真是幻,俱是妙境。拈花微笑,无谓此心是喜是愁,别来如一梦,共谱清风徐歌。
1.描写禅茶的诗词禅茶诗
燕拽春光度柳池,
云邀竹影赋闲诗.
清风有意传书信,
又恐相思袅娜迟.
禅茶诗:
独守空庵醉品禅茶
千年的寂寞风干成一陀古茶
谁能分辨哪是芽哪是花
或许心有灵犀的您
能参透他
可是心有灵犀的您在哪
千年的寂寞风干成一陀古茶
泡开她需要多少春秋冬夏
或许万种柔情能泡开她
这万种柔情出自谁家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泡得开唐诗宋词
泡不开秦砖汉瓦
泡得开晨钟瞢鼓
泡不开驿路风沙
心有灵犀的您在哪
这万种柔情出自谁家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独在天涯醉品禅茶
禅茶一味
1
乞火烧兰葸,临流煮梅香。
好茶烹一盏,先供我佛尝。
2
香溪醍醐嫩,莲峰蕴真香。
一入灵山路,便觉眼生光。
3
初尝冷香烈,再啜火生凉。
飘若对倾城,醉比沐天香。
4
雪霁春泉碧,雨润百草芳。
月下煮松风,甘露其君尝。
清烟久消歇,紫云时飞扬。
至今潭中水,犹作笑语香。
5
名山蕴紫气,瑶草凝清辉。
寒泉不混世,积雪入精微。
采采需及时,莫待嫩绿肥。
2.关于禅茶的诗句《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3.描写禅茶的古诗词《茶》(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唐)杜牧
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
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
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
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
《即事》(唐)白居易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寄赞上人》(唐)杜甫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茶中杂咏·煮茶》(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烟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含义是说事出自唐朝灵隐寺的药山禅师之口。物都有自己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道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
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其实,这都是一种淡泊而高远的境界,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追求的是沉静和安然,是洞悉人世之后的明智与平和,是用超然的心态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和的心境迎接一切挑战,奋斗之后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告诫我们为人处世应该有一颗荣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平常心!
三年前我就想讨论这个题目了,但一直没有参透,所以不敢。现在也不敢,因参透是相对的,有点感悟也便算是靠近了着四个字了,所以还是要妄言一番。
去年,朋友张树全先生电话约我一件事。他的三个朋友在市区一处地方盘下了个饮茶的所在,说,要四个字,与茶有关就可以。我第一个就想到了“禅茶一味”,但马上做了否定,我没有参透的东西,甩给了别人,那算怎么会回事?于是,我把我所知道的饮茶文化的词儿捣鼓出来任其筛选,最终给他写了二十个四字的饮茶字幅,就是没有“禅茶一味”,我只能让他去选。况且,树全先生还交代了,说他们几个也就是想好好吃茶,打发时间,谈点身外的东西,不是一帮可以吃茶吃出名堂的人,这个意思是不要深奥了,要素白一点。
后来他电话询问,看好了“茶湿茗馨”,但对“湿”字不敢取用,建议我改作“茶香茗馨”是不是合适,我说可以啊。我不是钻字眼,只是想表达我对饮茶之道的一点见解,既然善品,就应该知道品茶有“干醒”与“湿醒”的意思,然后才出“芬芳馨香”。但张先生以为我咬文嚼字,说,“茶”是明前叶,“茗”则是明后叶。我不敢说知道,只是记得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大概就是他的分类吧。如果要分出早采者香,晚采者馨,这“香”与“馨”的差别我就实在不能道清了。
这四个字是暗含讲究茶道的意思,起码是要明白烹茶的程序与规则,让人静心悟出茶之妙的。
泡茶先要醒茶,这在今天还很流行,也是善茶者的标志之一。这个过程就是要让沉睡或者尘封的茶叶通过和空气、水分的接触而苏醒,令叶片自然呼吸,重新焕发茶叶本质。茶有“干醒”与“湿醒”之别。这里就说“湿醒”吧。因“湿醒”最普遍,也叫“润茶”,是在干醒基础上(有时候我们并不赞成“干醒”,以为茶跑了味很不好),通过叶片和热水的接触,来提高茶叶自身的湿度,以帮助叶片舒展,使得茶叶充分苏醒。另外湿醒还能带走茶叶在各个环节附着到的浮尘,使其可以更好地没有杂质干扰地释放出茶味。简单一句话,冲泡前的唤醒是干醒,冲泡时候的唤醒是湿醒。
那么如何湿醒呢?首先用热水充分的温热好茶具,投入茶叶注入热水,等数秒左右后就倒出。一般情况下,是生茶醒一次,熟茶两次。在整个冲泡过程里,湿醒可是决定着茶叶内在品质的表现,对冲泡有直接影响的。湿醒时候,一般生茶、新茶和嫩茶是要降低水温的,而熟茶和老茶需要提高水温。另外时间也要控制好,注意浸泡时间不能过长,要快速倒出茶水,免得浸出物释放过多,这会影响正式品饮时候茶汤的口感和香味。
无论怎么说,这是吃茶的过程性知识或者说是俗成,没有多少难度。如果再入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茶道的深奥,我们暂且不论了。
我还记得,我刚刚对“禅茶一味”四个字有了一点兴趣的时候,就被一老者问住。那是前年,我去济南见一老者,因是老乡,谈话相当投机,他是书法家,不知道怎么扯到了吃茶上面去了,想来可能是他写了“禅茶一味”四个字吧,他让我谈谈理解,我说,这禅意在茶中,禅味就是茶味。我给他一段绕来绕去的大意。他不满意,说,我倒想听听你对此的看法,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入禅了。他的用语马上让我尴尬,愧我知之皮毛哦,不敢造次了。
但没有因这四个字的无解,他就为难我,还是送我很多他的书法作品。他叫滕运成,在篆书书法上也算是书坛独步了。凡一知半解最容易让人见笑,好在我在他面前是小字辈,人家也不计较我的妄语罢了。在场合上,还是智者的话最好,我本应该取“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态度。
治学与吃茶应该属于一道,二十年前在北京做培训结束的答辩,我的导师北大的章熊教授就让我吃了苦头,他一上来就要我对那篇论文长长的命题的每一个词,也就是概念,做透彻一点的解释。好在我有过研究,临时应答,也算过了关口。所以,面对这个“禅茶一味”我不敢囫囵过去,只能详解。
先得说说外延。任何一物,非要与另一物联系才有了深蕴,就拿吃茶而言,单单吃茶,似乎少了茶心,也少了韵味,我们中国,茶是和禅搭上了;而在西方,过去并不看好茶,喜欢咖啡,这咖啡是与绅士搭上的,似乎遇到女士才可以表现出绅士风度,邀请喝一杯咖啡,就算有了绅士的身份了。西化东渐,在城市里,似乎很流行喝咖啡,如果换做吃茶,那有点古董的味道,并不为青年人钟爱。可能也是青年人对“禅”并无好感,也没有体验,也可能是“禅”这个词太虚妄了,吃个茶就吃出了“禅”,实在是一种烦恼。简单地说,“禅”是属于理性的东西,如果年轻人在一起所谈的是理性,我想,那是很怪味的。
再说“禅”。首先,这个字与虚妄与佛宗原本是没有关系的。禅,是华夏民族锻炼思维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并不毛躁,颇有哲学家的风范,并非完全是饮毛茹血的原始与愚昧可怕。如果再参悟深透,那就白了,禅,就是一切基于“沉静”的一种方式,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后来应该是围绕这个“禅”而达静的境界作了很多的探索,以为“修行”才可以静,但修行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因而就出现了流派,无论是佛还是释,都是致静的途径而已。
我们祖先早就有了这样的精神意识,但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简练而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意念,直到印度词汇“jana”的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生活与思维的方式。但一般百姓似乎与之遥远,这可能与我们的贫困生活有关,只有那些超越现实而遁入佛释之门的人才有了这样的消磨时光的办法,从此就是他们的专利了,诸如禅理、禅门、禅趣、禅悟以至于禅学,所以,有人以为你在茶馆里悬这样四个字,那必然是信了点什么的人才这样的,其实完全是误解了。
当然,简单的音译字并不能有多少思想意义,后人,尤其是那些专门负责掘挖其中的微言大义的佛释之徒就有了阐释放大与扩展的责任了。本初的人入了佛释,应该大都是因烦恼而入,就像现今所见,何人因苦难因烦恼而遁入空灵的,我想,之前入了佛释的人,也是如此吧。入了佛释之后,他们发现,人生中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世代的禅师法师也是这样训诫的,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参透人生,看透烦恼之源,这是一生的课程表,而且这个课程表一直就没有改变,课程只有一门,那就是参透禅理。当人的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所谓的“禅”,简单到几个字表达就是要有“宁静之心”,做到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就是达“禅”境了,所以后来就给“禅”做了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这样说来,“禅”就是“苦行”了,一切归于静,但人之本性就是动,动静要选择一端,实在是两难选择。但人类的文明都是从控制压抑开始的。就像北欧的海盗,就说挪威的奥斯陆的海盗博物馆里展示的海盗船吧,他们作为尊重历史的展示,依然在骨子里留存着他们的记忆,尽管不是很光彩,也不愿擦去这一页。他们的祖先起先也是在海边捕鱼,打猎,采摘野果,但随之气候与人口的问题的来临,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海盗之昌让人寒栗。他们经过了野蛮掠夺的漫长,最终到干预与自省的痛苦,而走向今天的.文明。而在中华的各个国度与时期,都不是对外疯狂扩张,夺取非法的资本,始终以“静”克“动”,维护那种相对平和的静态。这种差别,与中华的“致静”文化有着鲜明的对比。我去上海的南京路看,一个特大的茶壶高高擎起,依然在流淌着茶水,源源不断,这种“致静”文化一直流向今天,流进每个人的心中,也许这就是最具形象性与说服力的“禅茶一味”。这种“禅茶一味”就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小家子气了,代表了一种可以超然现实而自我致静的境界,这种文化往往漠视异域的文明,一直眷顾着自我。
如果从渊源上追溯,我以为“禅”的本义与今义有着联系,但更多的是单纯与复杂的演变。古代的尧帝首推禅事,应该是禅的鼻祖。为什么这样说?尧帝禅让帝位给舜,也就赋予了“禅”的本初意义,“禅”是禅让,让位,传位,易位,其核心就是“让”,这种禅意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善行,我以为,善行起源于“让”。
从文字学考,“禅”是形声。从示,从单,单亦声。“示”指“祖宗”;“单”意为“大力”。“示”与“单”联合起来表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本意是在位王者向祖宗大力推荐王位继承者,到后来,禅让的意义更加接近现代的制度文明。禅让是指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实行过的一种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相对于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让”制度是指“逆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由“禅”到“让”,是禅意的强化与发展;对比西方的选举制,中国的禅让是其本源。
我常常想,所谓的“禅茶一味”首先也最根本地包含了一种谦让的精神含义,如果你是斟茶者,首先不是给你自己的茶杯斟满茶,而是先给坐饮者,可以说,这是对“禅茶一味”的最基本的行为把握,这是直接延续了以“让”为核心的“禅”道。
有时候,我们感觉灌输一种道德准则往往很艰难,而践行之中让人参悟并接受,发挥默化的效应要好很多,这是不是就是“禅茶”给与我们的启迪?
在我看来,所谓“禅茶一味”即“禅茶一道”。以禅心吃茶,吃茶之中参悟禅心,道理互补,是为“禅茶一味”也。“味”中有“道”,是为“味道”。道在茶里茶外,在壶里壶外,反之亦是。为什么古今都那么推崇“禅茶一味”,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悟”字,吃茶本身,你可以悟,知茶之色香味感,吃茶过程你可以悟,知人生之道理。“悟”是吃茶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佛释道儒,还是红尘世俗,都可以与吃茶相伴,大道从简,大音希声,是“茶道”的本质。
有些东西的解说如果通过理性是很不容易接受的,一旦你悟,便大出境界。就茶源而言,从拈茶入壶,到注水沸茶,从湿醒去杂,到斟茶睹色,从鼻息深嗅,到入口舌感,从过堂咽喉,到回甘余韵,无论是那个环节,你可能想到这是朋友亲戚那日送茶与我,我才有了口福;你可能想到是亲自下地自采而制,尽管茶品有待提高,但却是一番劳作的甜香让你回味无穷;或许是你去茶店从琳琅满目之中精选了你的最爱,你想品出是否是物有所值……此时你已经有了禅心禅意,即使你不说“有朋友真好”,也会泛起“落日故人情”的诗意;即使你对自己的手艺并不十分满意,但你可能会想到你比“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苦幸运多了,你是“为己辛苦为己甜”了;也许你可以从中悟出,选择是要有眼光的,打眼与不打眼不在一念之间,而在于知晓得有多深……
茶需朋友享,你多了一份“有朋”的喜悦,你不在觉得孤单;茶好茶坏,任由评说,你多了一份评论的权利;呡一口回甘,你会觉得生活的滋味也需要如此品味,而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口味在第二杯第二壶,你绝不会因不得第一而失意,未必第一就好!这些感悟或许是太俗,但道理从俗中来,就是佛释之道未必不是从俗中走出。举个例子吧。有一个“茶满”的故事,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他讲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给予指点。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小和尚问:“师傅,请您指点。”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小和尚顿悟:一只装满了旧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如果脑袋里早就装满了旧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老和尚的意思尽在不言中。你看,这是一个在“吃茶”方面还是一个很外围的故事,却翻出了禅意,悟出了大道。其实,这样的“禅”,你也可以天天去做,这不是和尚禅师的专利与权力,可能我们都只顾着喝茶解渴了,没有心思去品禅茶之味了。
水在壶中煮沸了,你要沏茶,这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茶道感悟的开始。如果是茶芽细嫩,你需要把煮沸的水沉放三五分钟,因为那水太过浮躁了,细嫩的茶经不起浮躁与狂热,此时茶毫不经斗,呵护着,才得到十分的好处。凡事应该讲究和谐,掌握火候才是和谐的条件。这些生活的智慧好像不应该是你去拜读名人名言才可以得到的,那种方式虽然得之直接,但没有你的体会与感悟,绝不会是你的人生法宝,对你的熏染只是过了一遍水那样不留痕迹。如果你面对的是老叶熟茶铁观音,那煮沸的水就根本不要放下了,直接冲入壶中,去看那沸水斗叶舞,如此的茶,只有沸水的狂热才可以使它感动,否则是无动于衷,你也不能得到真味。不要否定那些热烈与冲动,没有这些你会消沉,就像人生的音符必须是从低谷走向峰巅,那种跳跃是可以感动你的人生的,没有人会说我的人生不需要感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63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禅茶一味|沙中世界叶里菩提
下一篇: 禅茶︳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