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是路上尘,不见其行,难堪其扰,缘际是河上舟,渡心渡己,以达彼岸。诸相为空,入眼却是缤纷各色,充耳常常妙音绕梁,有繁华令人得意,有喧嚣使人忘形,有荒寒教人困惑,有高涯让人却步。心本清静,常有浮躁相侵,笃行不辍,难免困于执着。一时不知行将何处,回望来路,渐行渐远,竟至迷途。
缘非幻,却有聚散,心虽笃,却苦于桎梏。修己澄心,身外犹迷雾重重,笃行万里,愈求却愈不能悟。前,则不见光明,退,却己荆棘遍布,此心何所住?既不知进退,何不就地放下,前有沧海,且待缘来,如人饮茶,且稍等片刻。静其虑,澄其心,不急于眼下,不纠于过往,缘来如徐徐风,纷纷雨,无意之间,心自得渡。
心不染尘,即见光明彼岸,行不执妄,缘际不邀自来。因心澄静不生妄想,缘来渡时,即达彼岸。
三年前我就想讨论这个题目了,但一直没有参透,所以不敢。现在也不敢,因参透是相对的,有点感悟也便算是靠近了着四个字了,所以还是要妄言一番。
去年,朋友张树全先生电话约我一件事。他的三个朋友在市区一处地方盘下了个饮茶的所在,说,要四个字,与茶有关就可以。我第一个就想到了“禅茶一味”,但马上做了否定,我没有参透的东西,甩给了别人,那算怎么会回事?于是,我把我所知道的饮茶文化的词儿捣鼓出来任其筛选,最终给他写了二十个四字的饮茶字幅,就是没有“禅茶一味”,我只能让他去选。况且,树全先生还交代了,说他们几个也就是想好好吃茶,打发时间,谈点身外的东西,不是一帮可以吃茶吃出名堂的人,这个意思是不要深奥了,要素白一点。
后来他电话询问,看好了“茶湿茗馨”,但对“湿”字不敢取用,建议我改作“茶香茗馨”是不是合适,我说可以啊。我不是钻字眼,只是想表达我对饮茶之道的一点见解,既然善品,就应该知道品茶有“干醒”与“湿醒”的意思,然后才出“芬芳馨香”。但张先生以为我咬文嚼字,说,“茶”是明前叶,“茗”则是明后叶。我不敢说知道,只是记得郭璞云:“早采为荼,晚采为茗。”大概就是他的分类吧。如果要分出早采者香,晚采者馨,这“香”与“馨”的差别我就实在不能道清了。
这四个字是暗含讲究茶道的意思,起码是要明白烹茶的程序与规则,让人静心悟出茶之妙的。
泡茶先要醒茶,这在今天还很流行,也是善茶者的标志之一。这个过程就是要让沉睡或者尘封的茶叶通过和空气、水分的接触而苏醒,令叶片自然呼吸,重新焕发茶叶本质。茶有“干醒”与“湿醒”之别。这里就说“湿醒”吧。因“湿醒”最普遍,也叫“润茶”,是在干醒基础上(有时候我们并不赞成“干醒”,以为茶跑了味很不好),通过叶片和热水的接触,来提高茶叶自身的湿度,以帮助叶片舒展,使得茶叶充分苏醒。另外湿醒还能带走茶叶在各个环节附着到的浮尘,使其可以更好地没有杂质干扰地释放出茶味。简单一句话,冲泡前的唤醒是干醒,冲泡时候的唤醒是湿醒。
那么如何湿醒呢?首先用热水充分的温热好茶具,投入茶叶注入热水,等数秒左右后就倒出。一般情况下,是生茶醒一次,熟茶两次。在整个冲泡过程里,湿醒可是决定着茶叶内在品质的表现,对冲泡有直接影响的。湿醒时候,一般生茶、新茶和嫩茶是要降低水温的,而熟茶和老茶需要提高水温。另外时间也要控制好,注意浸泡时间不能过长,要快速倒出茶水,免得浸出物释放过多,这会影响正式品饮时候茶汤的口感和香味。
无论怎么说,这是吃茶的过程性知识或者说是俗成,没有多少难度。如果再入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茶道的深奥,我们暂且不论了。
我还记得,我刚刚对“禅茶一味”四个字有了一点兴趣的时候,就被一老者问住。那是前年,我去济南见一老者,因是老乡,谈话相当投机,他是书法家,不知道怎么扯到了吃茶上面去了,想来可能是他写了“禅茶一味”四个字吧,他让我谈谈理解,我说,这禅意在茶中,禅味就是茶味。我给他一段绕来绕去的大意。他不满意,说,我倒想听听你对此的看法,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入禅了。他的用语马上让我尴尬,愧我知之皮毛哦,不敢造次了。
但没有因这四个字的无解,他就为难我,还是送我很多他的书法作品。他叫滕运成,在篆书书法上也算是书坛独步了。凡一知半解最容易让人见笑,好在我在他面前是小字辈,人家也不计较我的妄语罢了。在场合上,还是智者的话最好,我本应该取“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态度。
治学与吃茶应该属于一道,二十年前在北京做培训结束的答辩,我的导师北大的章熊教授就让我吃了苦头,他一上来就要我对那篇论文长长的命题的每一个词,也就是概念,做透彻一点的解释。好在我有过研究,临时应答,也算过了关口。所以,面对这个“禅茶一味”我不敢囫囵过去,只能详解。
先得说说外延。任何一物,非要与另一物联系才有了深蕴,就拿吃茶而言,单单吃茶,似乎少了茶心,也少了韵味,我们中国,茶是和禅搭上了;而在西方,过去并不看好茶,喜欢咖啡,这咖啡是与绅士搭上的,似乎遇到女士才可以表现出绅士风度,邀请喝一杯咖啡,就算有了绅士的身份了。西化东渐,在城市里,似乎很流行喝咖啡,如果换做吃茶,那有点古董的味道,并不为青年人钟爱。可能也是青年人对“禅”并无好感,也没有体验,也可能是“禅”这个词太虚妄了,吃个茶就吃出了“禅”,实在是一种烦恼。简单地说,“禅”是属于理性的东西,如果年轻人在一起所谈的是理性,我想,那是很怪味的。
再说“禅”。首先,这个字与虚妄与佛宗原本是没有关系的。禅,是华夏民族锻炼思维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那时候并不毛躁,颇有哲学家的风范,并非完全是饮毛茹血的原始与愚昧可怕。如果再参悟深透,那就白了,禅,就是一切基于“沉静”的一种方式,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后来应该是围绕这个“禅”而达静的境界作了很多的探索,以为“修行”才可以静,但修行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因而就出现了流派,无论是佛还是释,都是致静的途径而已。
我们祖先早就有了这样的精神意识,但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简练而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意念,直到印度词汇“jana”的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生活与思维的方式。但一般百姓似乎与之遥远,这可能与我们的贫困生活有关,只有那些超越现实而遁入佛释之门的人才有了这样的消磨时光的办法,从此就是他们的专利了,诸如禅理、禅门、禅趣、禅悟以至于禅学,所以,有人以为你在茶馆里悬这样四个字,那必然是信了点什么的人才这样的,其实完全是误解了。
当然,简单的音译字并不能有多少思想意义,后人,尤其是那些专门负责掘挖其中的微言大义的佛释之徒就有了阐释放大与扩展的责任了。本初的人入了佛释,应该大都是因烦恼而入,就像现今所见,何人因苦难因烦恼而遁入空灵的,我想,之前入了佛释的人,也是如此吧。入了佛释之后,他们发现,人生中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世代的禅师法师也是这样训诫的,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参透人生,看透烦恼之源,这是一生的课程表,而且这个课程表一直就没有改变,课程只有一门,那就是参透禅理。当人的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所谓的“禅”,简单到几个字表达就是要有“宁静之心”,做到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就是达“禅”境了,所以后来就给“禅”做了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这样说来,“禅”就是“苦行”了,一切归于静,但人之本性就是动,动静要选择一端,实在是两难选择。但人类的文明都是从控制压抑开始的。就像北欧的海盗,就说挪威的奥斯陆的海盗博物馆里展示的海盗船吧,他们作为尊重历史的展示,依然在骨子里留存着他们的记忆,尽管不是很光彩,也不愿擦去这一页。他们的祖先起先也是在海边捕鱼,打猎,采摘野果,但随之气候与人口的问题的来临,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在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找到了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海盗之昌让人寒栗。他们经过了野蛮掠夺的漫长,最终到干预与自省的痛苦,而走向今天的.文明。而在中华的各个国度与时期,都不是对外疯狂扩张,夺取非法的资本,始终以“静”克“动”,维护那种相对平和的静态。这种差别,与中华的“致静”文化有着鲜明的对比。我去上海的南京路看,一个特大的茶壶高高擎起,依然在流淌着茶水,源源不断,这种“致静”文化一直流向今天,流进每个人的心中,也许这就是最具形象性与说服力的“禅茶一味”。这种“禅茶一味”就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小家子气了,代表了一种可以超然现实而自我致静的境界,这种文化往往漠视异域的文明,一直眷顾着自我。
如果从渊源上追溯,我以为“禅”的本义与今义有着联系,但更多的是单纯与复杂的演变。古代的尧帝首推禅事,应该是禅的鼻祖。为什么这样说?尧帝禅让帝位给舜,也就赋予了“禅”的本初意义,“禅”是禅让,让位,传位,易位,其核心就是“让”,这种禅意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善行,我以为,善行起源于“让”。
从文字学考,“禅”是形声。从示,从单,单亦声。“示”指“祖宗”;“单”意为“大力”。“示”与“单”联合起来表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本意是在位王者向祖宗大力推荐王位继承者,到后来,禅让的意义更加接近现代的制度文明。禅让是指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实行过的一种特殊的王位继承制度。相对于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让”制度是指“逆父子相继的继位制度”。“禅”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由“禅”到“让”,是禅意的强化与发展;对比西方的选举制,中国的禅让是其本源。
我常常想,所谓的“禅茶一味”首先也最根本地包含了一种谦让的精神含义,如果你是斟茶者,首先不是给你自己的茶杯斟满茶,而是先给坐饮者,可以说,这是对“禅茶一味”的最基本的行为把握,这是直接延续了以“让”为核心的“禅”道。
有时候,我们感觉灌输一种道德准则往往很艰难,而践行之中让人参悟并接受,发挥默化的效应要好很多,这是不是就是“禅茶”给与我们的启迪?
在我看来,所谓“禅茶一味”即“禅茶一道”。以禅心吃茶,吃茶之中参悟禅心,道理互补,是为“禅茶一味”也。“味”中有“道”,是为“味道”。道在茶里茶外,在壶里壶外,反之亦是。为什么古今都那么推崇“禅茶一味”,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悟”字,吃茶本身,你可以悟,知茶之色香味感,吃茶过程你可以悟,知人生之道理。“悟”是吃茶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佛释道儒,还是红尘世俗,都可以与吃茶相伴,大道从简,大音希声,是“茶道”的本质。
有些东西的解说如果通过理性是很不容易接受的,一旦你悟,便大出境界。就茶源而言,从拈茶入壶,到注水沸茶,从湿醒去杂,到斟茶睹色,从鼻息深嗅,到入口舌感,从过堂咽喉,到回甘余韵,无论是那个环节,你可能想到这是朋友亲戚那日送茶与我,我才有了口福;你可能想到是亲自下地自采而制,尽管茶品有待提高,但却是一番劳作的甜香让你回味无穷;或许是你去茶店从琳琅满目之中精选了你的最爱,你想品出是否是物有所值……此时你已经有了禅心禅意,即使你不说“有朋友真好”,也会泛起“落日故人情”的诗意;即使你对自己的手艺并不十分满意,但你可能会想到你比“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苦幸运多了,你是“为己辛苦为己甜”了;也许你可以从中悟出,选择是要有眼光的,打眼与不打眼不在一念之间,而在于知晓得有多深……
茶需朋友享,你多了一份“有朋”的喜悦,你不在觉得孤单;茶好茶坏,任由评说,你多了一份评论的权利;呡一口回甘,你会觉得生活的滋味也需要如此品味,而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口味在第二杯第二壶,你绝不会因不得第一而失意,未必第一就好!这些感悟或许是太俗,但道理从俗中来,就是佛释之道未必不是从俗中走出。举个例子吧。有一个“茶满”的故事,一个小和尚向老和尚学习禅,他讲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希望老和尚能给予指点。老和尚在小和尚面前的茶杯里倒茶,满了,老和尚还在倒,小和尚说:“师傅,茶满了。”老和尚这才住手。小和尚问:“师傅,请您指点。”老和尚说:“我已经教你了。”小和尚顿悟:一只装满了旧茶水的茶杯,又如何能添新茶?如果脑袋里早就装满了旧的事物,又如何可以接受新的理念?老和尚的意思尽在不言中。你看,这是一个在“吃茶”方面还是一个很外围的故事,却翻出了禅意,悟出了大道。其实,这样的“禅”,你也可以天天去做,这不是和尚禅师的专利与权力,可能我们都只顾着喝茶解渴了,没有心思去品禅茶之味了。
水在壶中煮沸了,你要沏茶,这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茶道感悟的开始。如果是茶芽细嫩,你需要把煮沸的水沉放三五分钟,因为那水太过浮躁了,细嫩的茶经不起浮躁与狂热,此时茶毫不经斗,呵护着,才得到十分的好处。凡事应该讲究和谐,掌握火候才是和谐的条件。这些生活的智慧好像不应该是你去拜读名人名言才可以得到的,那种方式虽然得之直接,但没有你的体会与感悟,绝不会是你的人生法宝,对你的熏染只是过了一遍水那样不留痕迹。如果你面对的是老叶熟茶铁观音,那煮沸的水就根本不要放下了,直接冲入壶中,去看那沸水斗叶舞,如此的茶,只有沸水的狂热才可以使它感动,否则是无动于衷,你也不能得到真味。不要否定那些热烈与冲动,没有这些你会消沉,就像人生的音符必须是从低谷走向峰巅,那种跳跃是可以感动你的人生的,没有人会说我的人生不需要感动。
诗词,是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形式各异,博采众长,体现着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有奢华富丽的词藻,又可以浸润在普通的一茶一饭中,千百年来,诗词以独特的韵律和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诗词更是从各个维度全方位的展示了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接下来,我将就从禅文化和茶文化角度,浅薄的谈一谈我对诗词的理解。
(1) 禅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茶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先后有先秦说、西汉说和三国说,根据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考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更是将茶文化的起源追溯到了远古时期,可见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之悠久。
虽然中国的佛教文化的起源无法和茶文化一样追溯至远古,但自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到东汉末年,已经从民间渗透到了皇权宗室,东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官方大力的发展,江南江北的佛寺都多如牛毛,大家所熟悉的梁武帝萧衍四次出家的故事,以及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扼腕叹息,但也足以窥见当时佛教的兴盛。
同样,茶以文化的面貌出现,也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朝古诗中难以寻觅到茶的踪迹,而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可见当时,茶见于诗词,而不是“"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之类的谚语或者“苦荼久食,益思意”的药物功效,说明饮茶文化已经逐渐推广至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生动的描写了两位小女儿调皮可爱,玩耍回来后口渴难耐,焦急的对嘴吹炉火,盼望早点煮好可以泡茶解渴,侧面体现了饮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各年龄层的热爱。
而茶文化和禅文化的结合,根据记载,也始于两晋,《晋书·艺术传》记载: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记载,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茶无论是物质层面、体系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陆羽的《茶经》到现在仍旧被奉为经典,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更有甚者,古代多数名茶同佛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君山银针,“云雾茶”黄山毛峰等等,古时候均由僧人种植,即便是茶圣陆羽本人,孩童时代也成长在竞陵龙盖寺,由住持抚养,可见禅/茶文化历史渊源之深厚。
(2) 禅与茶的关联与诗词表现
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这就是佛教禅师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禅道和茶道归根到底,在于“正”“清”“和”“雅”四个字。
a. “正”
禅茶中的“正”指的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扩展到茶道,就是泡茶时,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心无杂念,才能体会到茶中的色、香、味。
唐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与茶有关的宝塔诗,从茶的本性,对茶的喜爱以及茶的功能三个层面,体现了茶的正念,也通过“慕诗客,爱僧家”,点出了茶和禅的关联。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b. “清”
“清”,可以理解为清醒、清淡、清廉,禅道文化中可以理解为清净和清心寡欲。三国时期,就有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的典故,茶相比于酒的浓烈,本自就带有清新和清醒的功效,蔡襄《圣泉》中的“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说的是茶性清洁;《北斋雨后》中的“小庭幽圃绝清佳”“留客临轩试越茶”说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
除了清净的环境外,从茶具到内心都要清明节净。两晋北朝时,也有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黄老之道与清淡之风盛行。思想观念带动着生活方式的转遍,逐渐以好茶为风气。陆游的《晚秋杂兴十二首》,更是道出了清茶与清性的关联: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c. “和”
所谓“和”是儒、道、释三家思想共同的哲学理念,禅宗更是强调明心见性,内心和对立的观念调和、化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谐的观念在诗词中也是比比皆是,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内心的平和;有曹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友爱和谐;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人和自然的和谐,而白居易的诗词《食后》更是把和谐平静之禅的心情,和饮茶做了紧密的关联: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d. “雅”
唐代茶诗中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也体现了禅茶文化中的雅,首先文人雅客相约饮茶,是雅之一,以茶为题,联句吟诗,是雅之二,诗句中体现的“流华”“素瓷”“芳气““闲轩”等等让人心旷神怡的描述,是雅之三。诗词,正是体现禅茶雅文化的最好的方式。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3) 诗词中的禅茶一味
禅与茶的“正”“清”“和”“雅”是禅茶一味的本质和精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
古人在诗词的表现形式中,不仅仅只是吟咏其中的某个片面,对于禅茶一味的整体理解和阐述的诗词,也比比皆是。
比如说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表面上看去只是白居易闲来无事,以煎水煮茶为乐,并且爱屋及乌,把这个饮茶爱好传递给友人,在我看来,无论是“坐酌”还是“看煎”不仅体现了作者云淡风轻的心情,更传递了他心如明镜,看破红尘的隐喻,禅茶一味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共通,在诗词中也有极为深刻的体现。
另一首典型的诗歌是宋代朱敦儒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
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
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作者对生活的解读上升到了“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旗亭问酒,萧寺寻茶”,逢人见事不起爱憎心,身心和大自然合一,更是体现了闲云野鹤无欲无求,“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超凡境界。
钱起 -《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的这首诗,“尘心洗尽兴难尽”,也体现了洗净红尘杂念,但茶性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散,无论是从竹林、蝉等峻洁高志意象的刻画,还是对于心态的描写,都巧妙的体现了人们试图在山水的清幽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从上可见,禅茶一味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禅道和茶道上,更是在文人雅客切实的体会中,通过诗词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诗词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茶道、禅道亦或是诗词,都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上仅仅是粗略的简述,如有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请老师包涵。
凡世浮华,身行其中,莫过于:执念惹尘埃,瘦尽一世霜。待过繁华后,方知意味长。
常言道:凡事自有存在的道理,莫需自惊自扰。一直很喜欢这句话,一则因其朴实无华;二则因其意味深远,且诠释了儒、道、禅的博大精深。根,在地下相交;叶,在蓝天相拥,唯身,矗立浮尘间,历尽风雨,洗尽铅华,方能成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或物,或事,或人,各有自己存在的理由。陌上红尘,君行其中,贵在拥有“厚德载物”的担当,“大智若愚”的品性。
人生若得偶闲时,杯盏清茗伴知音。
时想,人生之幸,人生之乐,莫过于:若得闲时,邀聚三两知友,席地对坐,围炉品茶香,畅谈美文,阔论人生,完全沉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然意境里。素清人生,若拥此雅致与闲逸,美极!足矣!想到此景,此遇,忽然顿悟了那句俗语:“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亦能醉人”。
“缘聚缘散缘如水,花开花落花如梦”。纷扰人生,如流往事。应多一些简单,少一些复杂,用恬淡雅致的情怀生活,用宽容与理解的心境处世,将人生过的淡味真切。
茶至无味仍余香,人若无妄心自清。
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是平实简约,雅致纯清。游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浓时不骄,淡时而有余味,心境如禅,般若清栏,自若自清。禅在茶的余味里得道,茶在禅意里衍生。禅茶一味,亦是人生滋味,淡久生香。
“禅茶一味”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陌生,自古以来,禅与茶便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们在茶语中悟禅道,在禅语中参人生。饮一杯清茶,能让人心旷神怡,参一天禅,亦能让人起伏不定的内心安静下来。所以,茶禅一味,是很多人一生向往的境界。
大诗人苏东坡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说的就是茶中有禅,禅茶一味。茶对禅宗而言,即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
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文化的载体。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知道好茶的精妙。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体会就是悟,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它们的共同之处。所谓“体验也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复杂的程序和仪式去感受。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id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借助事茶。体悟。佛性,喝进一缕缕大自然精英,换来一道道佛国美景。
禅茶一味,妙蕴人生,淡泊宁静,虚怀若谷。一壶茶,盛放的是一颗云水禅心,是一种人生态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手执一杯香茗,茶韵生香,融入灵性,一道茶烟,轻轻一嗅,便疏通了灵秀之身心,隐逸而恬淡,清宁而闲适。
人间心意千万种,一款心意一款茶。静品岁月风雨,淡读时光苍茫,笑看天际流云,墨守四季轮回。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禅茶一味,悟道如水。朝华夕拾,沧海桑田。弹指间,生命这本书已翻阅了大半,虽未腰缠万贯,甚至清贫,但聊以自慰的是在自己拥有权势的那些年,没有迷失自己,没有折戟官场,没有做金钱的奴隶,也实在是一件幸事。不是吗,做一个轻松的清贫者不比做一个负重的富有者,更超然自逸,更怡然自若吗?做一个“无知”的“智者”不比做一个“无智”的“知者”更轻松自然吗?
“茶为水骨,水为茶神”,自古以来,茶,更是诸多文人墨客的挚爱,茶如人生,有苦有涩,喝茶,喝的是心 情,品的是意境。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喝的是一种豪爽;陆游“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喝的是一种雅致;文征明“寒灯新茗月同煎, 浅瓯吹雪试新茶”,喝的是一种欢愉;更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喝的是一种超然。
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的琐事束缚着,只要静心坐下,排除杂念,体味如茶道一般的禅道,就能顿悟。在品茶时放下世间的一切纷扰,专心体会清静超脱。人世间。浮华的诱惑也好,功名的利禄也罢,多一份淡泊,就会得一分宁静,自然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
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年岁月中,一份宁静,一份幽然,一份感悟,尽在一盏清茶中。
“茶禅一味”是法语,坐在屋前阳光下,泡一杯茶,不说话,喝茶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加和谐与统一。悟禅喝茶的日子,云淡风轻,心无挂碍。
禅与茶,是一份宁静的人生归属;茶与禅,是一次精神的人生沉淀。
禅茶一味,诗意人生,心有花开,岁月静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62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禅茶一味|境遇虽异禅心归一
下一篇: 人生似一壶清茶越来越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