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景德镇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瓷都,

品茶 2023-04-29 08:02:04

景德镇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瓷都,

一项技艺,一座城,即使穿越时光,繁华沧桑。

它依然是令人着迷的模样!这里是中国江西景德镇。

行走在景德镇,你会惊讶于这里随处可见的陶瓷,灯柱、餐具、茶具、陶艺装置等等,诸多国内外陶瓷高手驻足甚至居住于此,成为洋景漂聚集地。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全市有近20万人从事陶瓷及其相关行业,其间有3000多个作坊和工作室。

古老和年轻交织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这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在全世界陶瓷人的眼里,这里是制瓷天堂,是可顶礼膜拜的朝圣之地。

在其它产瓷区手工陶瓷技艺业已式微的今天,唯独景德镇还保留手工制瓷技艺和完整产业链,让全球的陶瓷艺术家能够自由地将创作灵感,倾注于瓷土当中,成就点土成金的艺术之梦。

正可谓:昌江水高岭泥,百代瓷工汗满溪;窑火千年今更胜,一刀一笔化神奇。

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诗人陈志岁的这首《景德镇》,以质朴写实的手法,形象描绘了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的历史印象。诗中的"土器"、"王都"、"高岭"三个词汇,是景德镇独领中国陶瓷艺术史,乃至世界陶瓷史风骚的三大关键词。

"土器"直接点名景德镇得以扬名的根本,便是其盛出瓷器。"王都"表明了景德镇瓷器的身份地位,是为宫廷御用瓷器。"高岭"即指"高岭土",是一种烧制瓷器专用黏土,耐高温且可塑性强,因盛产于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商朝,便已见原始青瓷出现。瓷器之于中国人,恰如衣食住行一般平常。中国的土地上,随处可见烧瓷之地,制瓷之工匠。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烧制的瓷器,早已享誉海内外。

单论瓷器制作水准,工艺技术之所长,五大名窑未必输于景德镇。然而,无论是汝窑的白瓷还是哥窑的紫黑色瓷,它们或许曾风靡一时,最终大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今人所谓的景德镇,早在春秋时期,属于当时的楚国东边领土。秦始皇一统天下,行郡县制,景德镇时属秦九江郡番县属地。汉承秦制,景德镇归划于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期,景德镇所在的地方被称为新平镇。隋灭而唐立,唐承隋制,行"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新平镇属新平县治下,因为地处昌江以南,所以又叫"昌南镇"。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昌南镇改名"浮梁镇"。宋真宗赵恒对浮梁镇所产的青白瓷爱不释手,龙颜大悦,遂将浮梁镇赐名为"景德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景德镇三个字。从此,景德镇一词沿用至今。

作为世界瓷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只不过在元代之前,景德镇的一代代工匠,都是默默无闻地冶陶制器,名声并不显于外。后景德镇手艺人的努力,终究被朝廷赏识。自元至明清,历代皇帝都会委派专门的官员,驻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的烧制。"黄袍加身"的景德镇瓷器,开始声闻于世,终成一代瓷都。

景德镇的瓷器制作水平,在元代达到第一个顶峰。

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瓷站在磁州窑、钧窑、龙泉窑等传统名窑的基础上,首创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开创了我国大型瓷器的烧制历史。工艺上,工匠们借鉴前人技术,推陈出新,大胆烧制,创作了很多前朝不曾见到的器型和釉种,例如元青花和釉里红。窑务管理上,朝廷正式设置"浮梁磁局",以便统理窑务。元代景德镇制瓷水准的精进,是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空前繁荣的重要支撑。

千百年后的今天,对于外国人来说,提起中国,首先想到是瓷器。提起瓷器,首先想到的是景德镇。

以烧制瓷器闻名的地方,数以千百计。在众多造瓷之地中,为何独有景德镇成为了世界的瓷都,成了中国瓷器的名片?

原因一:水土宜陶 制瓷资源丰富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只有学会利用"天",才能够做到天人合一,也只有"天时地利人和",事情才能成功。中国人讲究"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相生相克。善工者,撮合阴阳,揉捏五行。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互融合,相互牵制的完美结果。在这过程中,人发挥的仅是外力撮合的作用。

想要制作一件好瓷器,金、木、水、火、土五个条件缺一不可。瓷器制作,对于瓷土的要求更为苛刻,而烧制高品质瓷器所需的高岭土更是少之又少。

幸运的是,景德镇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瓷土资源,其中包括高品质瓷石和高岭土。这里所产的瓷石,品相优良,含铁量极低,是生产青白瓷的上乘原料。几乎不需要人工二次配制,天然瓷石也几乎涵盖制作瓷器胎体所需的全部元素,无需任何配比,就可以在高温1200以上烧结成瓷。若是再加一点草木灰,高温下便可形成一种天然的灰釉。

聪明的工匠们在偶然间发现,若是在瓷石中加入一定配比的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器通体洁白如玉,且胎体硬度更高,即使烧成温度超过1200度,也不会变形。

同时,景德镇地处江南丘陵区,拥有丰富的木材燃料资源。其中,火焰高,温度高,灰尘小的松木,成了烧制高品相瓷器的上好燃料,施以匹配的烧制工艺,就能点土成金,窑火中幻化为惊艳世界的瓷器。

上天眷顾,景德镇境内主干河流昌江,穿城而过,成为水上交通运输的良好条件,景德镇瓷器沿着昌江顺流而下,进入鄱阳湖,运往更远的地方。

原因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制作一件精美的瓷器,不仅需要良好的基因,还需要适宜的环境。瓷器胎体的成型,需要充足的光照。瓷石原料的加工,需要丰富的水资源。瓷土成型为胎体后,最怕的就是遇到霜冻,霜冻会使得胎体颗粒松散,器型变形走样。制作瓷器的地方需具备充足的光照、充沛的雨量、且无霜期长。

景德镇属于亚热带温热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雨量充足,光照充分,且拥有很长的无霜期。种种条件,似乎专门为烧制瓷器所生。

另外,景德镇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有着世外桃源的文化氛围,如此可以免受战乱侵扰,保证工艺技术的世代传承。

原因三:制瓷工匠包容并蓄,推陈出新

技术进步需要交流互鉴,兼收百家之长,成就一家之大。“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工匠们学习历代窑工的优点,在继承别家长处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惊艳世界的青花瓷就是景德镇窑工吸收宋代青白瓷和磁州窑的釉下黑彩瓷工艺技术,并大胆引进产于波斯地区的青花钴料。终于烧制出了有明显中国韵味,色彩素雅大方、纹饰丰富有内涵的元青花,一举打破了中国陶瓷史单色釉瓷器一统江湖的局面。从此,瓷器的色彩更加缤纷丰富。

青花瓷一出世,就迅速风靡了宫廷贵胄和海外各阶层。

景德镇工匠还根据康熙五彩瓷的技术,烧制出了别开生面的粉彩瓷。历经康雍乾三朝,粉彩瓷的造型、釉彩、纹饰都登上又一高峰,并与青花瓷成了分庭抗礼的一个新品种。

原因四:官民互动,官方行政支持

景德镇的瓷都地位并非一天形成。宋代景德镇的制瓷业就已崭露头角,初现繁荣迹象,即使制瓷业只是民窑推动。《陶记》专门记载了宋代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当时的民窑已有三百余座,遍布各处,并初步形成了几大瓷窑群。

宋真宗赵恒时期,偶然得到一件景德镇青白瓷,深受皇帝喜爱。在赐名"景德镇"以后,皇帝还派了窑丞负责瓷器监烧。元朝政府尚未统一全国前,就派人在景德镇地区设立了"浮梁磁局"。从此,制瓷、销瓷划归政府统一管理。

明代朱元璋在当上皇帝的第二个年头,就迫不及待的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划拨专门款项,烧造皇家御用瓷器。不计成本,不惜重金,不吝人力的做法,为烧造多精美绝伦的瓷器创造了条件。

虽然官窑以行政指令的手段推进,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景德镇的民窑瓷器生产。但是这种耗费巨资和人力,由朝廷官方强力推进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制瓷水准。

原因五:具有现代化分工合作思想的生产

在景德镇制瓷,从事某道工序就可以专精而无旁骛,反复的精准重复,为工艺技术的极致精进提供了可能,也是景德镇能够站上世界瓷都地位的重要因素。

《陶记》的记载,"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序规则,各不相紊。"景德镇制瓷分门别类,某一家会长期从事某类零部件的生产,无论工艺还是价格都达到了最优。例如专门生产瓷盒的湖田窑"吴家"、"段家"等作坊。

元代"浮梁磁局"成立以后,尤其是明代的官窑成立后,景德镇原先的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生产,逐渐转变为更加精细的分工合作生产方式。官窑作坊对内部分工做了明确的划分。各个工序分工明确,专人专责,极大地提高了制瓷效率和水准。

在各个作坊之间,也同样有着明确的分工协作。景德镇制瓷业整体上分为原料开采加工的"料行"、胎体制作与釉下上彩的"坯行"、烧制瓷器的"窑户"、釉上彩绘的"红店"四大主产业。其次,还有各种服务于四大主产业的诸如砖户、木匠户、铁匠户等服务产业。

作坊内部的各工种专精协作,作坊外的各作坊紧密合作,各取所需。一方面瓷器生产规模倍数增长,满足了海内外瓷器贸易的需求。另一方面,协作负责的工艺流程,使得制作出的瓷器更加精细。

就这样,景德镇在古代窑址遍地,竞争激烈的制瓷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驰名中外的世界瓷都,延续了千年的辉煌!

你认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的原因是什么?

江西的景德镇是中国瓷都,这是现在我们公认的了。那里陶瓷元素很多。比如隶属于31所独立院校之一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就坐落于景德镇,这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看出,景德镇陶瓷口碑很好是有原因的。

从古时候,五代时的景德镇就是南方最早烧白瓷的地方了,而且白瓷的质量较高,所以古时候的景德镇陶瓷的名声就已经在外面。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地位,也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而且在宋代,景德镇陶瓷的名声远扬,陶瓷技术飞快发展,也是这个时候,被帝王赐名景德镇。那个时候景德镇家家都烧制陶瓷,技术也越来越好。这时期的发展对于后来元代,明代和清代景德镇陶瓷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好平台。

元代的时候,陶瓷发展的更好了,种类也比之前宋代丰富一些,比如,它出现了赫赫有名的青花瓷与釉里红瓷。它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景德镇制瓷局面,也改变了整个国家陶瓷的流行,从此以后,青花瓷和釉里红瓷更是广受欢迎啊!景德镇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奠定自己瓷都地位的。

景德镇陶瓷是以白瓷为著称,品种很多,样式也精巧,。而且因为丝绸之路,我们与别国交流最多的就是陶瓷了,中国以前也被称成为瓷国的。

虽然近代因为战争导致一些技术难以传承,但是,国家想尽办法让陶瓷艺术传承,所以现在中国瓷都的名声依旧响亮。

被誉为瓷都的景德镇位于哪个城市

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市,别名“瓷都”,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省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介于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之间,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

景德镇市是世界瓷都,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民国时期曾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2018年,景德镇市常住人口167.3213万人。2019年,景德镇市下辖2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6.11亿元,比上年增长7.8%,增速位居全省第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1.3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09.56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455.23亿元,增长8.4%。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始于哪朝?

景德镇陶瓷烧造源远流长,驰名中外。

据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即景德镇前身)。清雍正十年(1732年)《江西通志》上说:“唐武德二年(619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设镇,历代相同,宋以奉御董造”而乾隆《浮梁县志》所记是:“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兴素瓷在天下而仲初有名”。“武德四年(621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这些记载,说明唐时景德镇陶瓷器烧造己达到一定水平。五代,景德镇窑业有发展,瓷器造型多样。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湖田、白虎湾、胜梅亭(又名杨梅亭)等窑烧制的青瓷和白瓷,其中杨梅亭还是中国南方地区己发现的最早的白瓷产地。窑址分布于南河和市区近郊等地段,其窑场的规模、延烧的时间、窑器的品质,都是无与伦比的。

宋代是景德镇窑的发展时期,首创青白瓷(又称影青),瓷器白里泛青,温润如玉。朝廷命御董造,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置景德镇。后成为中国古代名镇之一。南宋时,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技艺既精:“器尤光致茂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器。胎薄质坚,釉色晶莹,声音清脆,故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美誉。产品风靡一时,行销各地。影响及于江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各地窑场,形成景德镇青白瓷系。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统治者在景德镇专门设置“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产有关事务,进行督烧,管制甚严。并更景德镇税课监为提领。全国制瓷业逐渐向景德镇集中。这时创烧了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尤其是青花瓷的逐步趋于成熟和釉里红初步创烧成功,以及在铜红釉和钴蓝袖的制作方面的一定成就,为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据文献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设陶厂,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设置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有官窑20座,宣德时(1421一1485年)增至58座,各有专用。朝廷内府每年提出式样,委派中官督造,制品有极高成就。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提高,隆庆时的“崔公窑”万历时期的“壶公窑”,都是民窑中的著名者。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明代历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朝,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真是五彩缤纷,繁花似锦,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于是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

清初,曾恢复官窑生产。根据县志载,顺治十一年(1654年),奉造龙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亦不成。康熙十年奉造祭器,陶成分限解京。十九年御窑厂烧造御器,后派官驻厂督造。此后,景德镇瓷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鼎盛,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期间,制瓷工艺达到新的水平。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所以嘉庆时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写当时的瓷业是“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并列举了当时景德镇著名的窑,有康熙年间的“臧窑”、“郎窑”,雍正年间的“年窑”,乾隆年间的“唐窑”。嘉庆以后,瓷业生产日渐衰落。咸丰五年(1855年)御窑厂停办,同治五年(1866年)曾派员谋兴复御窑厂未成。民窑也一蹶不振。光绪二十九年(1907年),江西巡抚奏请办景德镇瓷器公司,三十一年曾订定瓷工章程。宣统二年(1910年)正式成立江西瓷业公司,终因内战频繁,国力衰竭,无法挽回衰颓之势。
景德镇的瓷业工人,以己之所长奋力与外瓷抗争。自清末至民国,仿古瓷、美术瓷均有很高成就,许多雕塑能手,彩绘画家等优秀艺人脱颖而出,“珠山八友”就是其中一例。广大瓷业工人的努力,使景德镇的传统技艺得以保留。民国18年(1929年)1月江西省政府建设厅提请省政府会议通过在景德镇设立陶务局,办理关于瓷业的指导及改良事项。同年11月又经省政府通过《整理并发展本省瓷业方案》。19年陶务局归并于省立工业试验所的陶业股,21年划出改组为陶业试验所。24年(1935年)陶业试验所停办,另设陶业管理局于景德镇,由杜重远主持,并创立陶业人员训练所,制订陶瓷工业的改革措施,但不久杜氏被迫离镇,改革未能成功。抗日战争爆发后,景德镇遭到日机的狂轰滥炸,仅有30多座窑生产,瓷器产量急剧下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又发动内战,瓷业进一步受到挫伤。至解放前夕,全镇只剩下百来个处于停业状态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实际上处于失业的工人。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已是奄奄一息了。
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建市,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恢复瓷业生产,回收流散的技术工人,对失业工人进行救济,并组织生产自救。对私营工商业则给予低息贷款,帮助疏通供销环节,调动他们复工开业的积极性。1949年8月着手筹建地方国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1950年正式开工生产。同年5月成立景德镇市瓷业公司。1952年开始“建国瓷”的试制,这对恢复和发展传统技艺有着重要意义。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走上发展的道路。
从上文来看,景德镇是在明代,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因此,由此推断,景德镇的"瓷都"之名应该是来自于明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49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