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武夷岩茶的发展史(谁能告诉我关于‘岩茶’的全面知识?)

品茶 2023-04-29 03:32:50

武夷岩茶的发展史

野生茶

武夷山有茶的文字记载,也许要数到汉代时成书的《神农本草茶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是古茶字。

神农氏是5000多年前南方华夏诸族的大首领。据有关史籍记载,以及数年前出土的五千年前的武夷悬棺及随葬物品来看,当时的武夷山,就有土著部落居住,有一位称武夷君的部落酋长。

并深受南方楚越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神农氏发明的解毒之茶,肯定也很快传到了武夷山。而在民间传说中,也有一位山中老人给当时的酋长武夷君献茶,后人将些老人奉为山神,并建庙祭祀的故事。

不过,那时的茶,是一种野生茶,不叫岩茶。这种野生茶,便是后来武夷茶农称之为“菜茶”的最早母本。

蜡面茶

如果说,最早的茶,只是一种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药的话,那么,到了距今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武夷山茶就发展成了一种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且逐步为世人称道。

不过当时的武夷茶不是今天的半发酵乌龙茶,而是一种称为“研膏”和“蜡面”的蒸青压制茶。这种茶不发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压紧烘干。饮用时先研碎,在用沸水冲泡,称之“研膏茶”。

后因茶艺发展,冲泡出的茶汤表面看起来像稠粥,熔蜡(另一说是茶饼外涂一层蜡面以保护茶质),所以又称蜡面茶。蜡面茶制作工艺精良,品质优异,深受当时的宫廷士大夫阶层欢迎。

团茶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名动一时的“建茶”,虽然与今天的岩茶产于同一地区,却是工艺完全不同的蒸青紧压绿茶。其前身是蜡面茶,但工艺更精致。外观如同一块小圆薄饼,以薄绵纸包裹,面上印有龙凤图案。所以又称为龙团凤饼。龙团凤饼茶采料精细,制作考究,产量极低。

据有关史料记载,宋时北苑官焙三十六处,每焙产量仅二、三百斤;元时武夷九曲溪畔的御茶园,最高年产也不过900斤。所以,在整个宋元的数百年间,龙凤团茶贵如黄金,只在宫廷和上层贵族士大夫之间流行,寻常百姓根本见不着模样。也正因为如此奢靡,最后导致茶业的衰落。茶农终年辛苦,所得甚微。

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到了明代,再也不愿生产龙凤团茶,武夷山茶园大量抛荒,茶农四处流离,朝廷不得不停办御茶园,风靡数百年的龙凤团茶,终于消亡。直到中叶以后,武夷县令引起安徽的松萝制法(炒青散茶制法)。随之,又发展了岩茶、以及红茶制法,武夷山茶业才慢慢开始恢复。

武夷茶

清朝之后,由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红茶,受到英国女王的极力推崇,成为欧美上层的时尚饮料,因此促进了红茶的发展。由于当时中国外贸出口的红茶,主要是武夷山产的红茶,所以欧美人又将中国茶称为武夷茶。

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诗人拜论就写过“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有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但随着滇红、祁红,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的大量生产,武夷红茶生产萎缩。岩茶反倒脱颖而出。因为在武夷山得天独厚地理气候环境中生长的茶树,特别适合制作乌龙茶,具有香浓味醇的独特韵味,深受闽南和潮汕茶客的欢迎。

而随着这一带人的大量侨居台湾和东南亚,武夷山的乌龙茶也传到了海外。同时极大地影响了闽南和台湾茶业的发展。与些同时,武夷山仍然有人制作绿茶。一时间,武夷山呈现红茶、绿茶、乌龙茶并存的状况,这种状况,一直沿袭至今。而武夷茶,则成了所有武夷山地区出产茶的总称。

岩茶

尽管武夷山红、绿、乌龙茶并存,但品质最好的茶,还是风景名岩区所产的乌龙茶。为了区别别处如闽南安溪、产东凤凰等地所产的乌龙茶,但有人根据武夷山乌龙茶汤喝起来特别酽的特点,将武夷乌龙茶称作酽茶。

后来,又根据武夷山多悬崖峭岩的地貌特点,将武夷山产的乌龙茶称为岩茶。意思是长在岩石上面的茶。

岩茶的日益流行,又促进了武夷山茶业的发展。据《武夷山志》记载,清朝茶业最盛之时,下梅茶市每日外运茶叶达三百只竹筏。至光绪中叶,年出茶叶八千担,价值70余万银元。

与此同时,茶树的品种和产品的名称,也呈现百花斗艳的局面。水仙、肉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等等,多达数百个。成为中国茶业中一支经久不衰的奇葩。

谁能告诉我关于‘岩茶’的全面知识?

岩茶并非全是在岩石上生长的,而是一种茶树品种的名字。
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悠久的历史。据茶叶史料记载,早在南朝宋末年(479)就已经闻名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的馈赠佳品。唐代诗人徐寅有诗赞武夷茶曰:“臻山川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宋、元两朝入贡宫廷,盛极一时。北宋苏东坡的咏茶诗里就有“武夷岩边粟粒牙,前丁后蔡想宠加”的诗句。
元朝为焙制进贡的武夷岩茶—“龙团”、“石乳”,于元大德六年(1320)在武夷山四曲卧龙潭溪水南岸建“御茶园”,直到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这二百多年贡茶从未间断。在明朝初期虽罢造龙团,又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的前身。所以武夷茶是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十七世纪时即远销西欧,蜚声海外。
武夷岩茶,历经沧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茶山、茶树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便日益兴旺发展起来,如今茶园遍布武夷山峰峰岭岭,丘壑峡谷之间,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岩茶的生产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所属茶场的茶园面积迄今(1994)已发展到八万四千多亩(其中优良品种已达六万六千多亩,采摘面积已达五万亩)。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种:如白瑞香、素心兰、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白牡丹、金钥匙、不知春、不见田、雀舌、老枞水仙、以及“十二金钗”(十二个名枞)等等好几十个优良品种,以这些名枞制成的茶叶, 无论香气、滋味、汤色,都各具风韵。
武夷岩茶始于唐,盛于宋。岩茶因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区有著特殊的土质、水分、光照、雾罩的自然环境中,因而其色、香、味均与众不同,自古以来便以武夷珍品而驰名中外。范仲淹有诗赞曰:“溪边奇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到清康熙年问,武夷岩茶已远销西欧
、北美和南洋各国,当时欧洲人把武夷岩茶称为“中国茶”,“武夷”也成了茶的别名。岩茶品种繁多,主要有大红袍、肉桂、水仙、梅占、黄旦、铁观音、奇种等,武夷山於是有“
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岩茶具有“绿叶红镶边”特点,茶色金黄,清香扑鼻,喉下润滑,齿爽留芳,耐朴泡,饮后有“岩韵”回味。武夷岩茶具有提神化食、生津止渴、利尿、止痢、解暑、醒酒、降压、减肥等功效,常饮可延年益寿。故来武夷山寻胜的游人,在玩赏山水之余,总也志不了一品此茶。 ·
冲泡方法:1‘用洁净的紫砂茶壶和小瓷杯;2.先甩开水将壶杯烫热;3.用泉7K煮沸的开水最佳;4.撮适量茶叶於壶内,冲满开水,用壶盖刮去泡沫,盖紧壶口;5.冲泡1—2分钟即可饮,二泡2—3分钟,三泡3—5分钟。
怎样选购:1.就品种而言,大红袍、肉桂为上等茶,同一品种茶又有不同级别之分。其次是水仙、铁观音、梅占、奇种等;2.就产地而言,景区内生产的为正宗岩茶,景区附近生产的为半岩茶;3.凭实际经验通过观、闻、嚼、饮等方法鉴别,或在诚实可靠富有实践经验者指导下进行选购。

武夷岩茶的典故介绍

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武夷岩茶为乌龙茶类,属半发酵的青茶。清鲜甘爽回味悠悠。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就武夷岩茶贵为贡茶的历史做一详细介绍。

古时候,有个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被天心庙的老方丈救回庙中。老方丈见秀才脸色苍白,体瘦腹胀,便从一个精致的小锡罐里抓出一撮茶叶,放在碗里用滚水泡开,让秀才喝下去,秀才见那茶叶在碗中舒张,片片绿叶红镶边,染得水色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一股带有桂花的.清香味沁心透肺,啜了几口,立觉腹胀消退、精神爽快。秀才连忙起身,向老方丈拜了三拜说:"多承老方丈见义相救,倘若小生今科得中,定返此修整庙宇,重塑金身!"后就赴京赶考去了。

果然不久,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并被皇上招为东床附马。他虽春风得意,但仍未忘报恩之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状元骑着高头大马,离开了京城,回武夷山天心庙还愿。

与天心庙方丈相见后,谈及当年治病之事,状元问是何仙药,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听了,认为这是救命的神茶,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第二天老方丈就带领庙内大小和尚和状元一同来到九龙窠,采来茶叶,由最好茶师加工,并用特制小锡罐盛装,由状元带回京城。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医无效,上下慌乱。状元一问病情,乃肚疼鼓胀,食无味,寐不安。于是向皇上陈述神茶药效后取出那罐茶叶呈上。皇帝马上命人熬煮让皇后服下,说也怪,皇后饮服以后,但觉回肠荡气,痛止胀消,精神渐爽,身体不仅逐渐复原了,而且比没有病之前更加健康、美丽。

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九龙窠披在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专人看管茶树,年年岁岁采下茶叶,悉数进贡朝廷,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的珍品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

以上就是对武夷岩茶贵为贡茶的历史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4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