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庄子的人生境界高,也知道那种境界叫逍遥。虽然可能无法亲身体会那种逍遥的境界。
但庄子留给我们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就是其智慧的精髓,细细品悟。或许获得关于天道人生至高无上的享受和启迪。
1.关于名利
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的样子真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
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
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
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庄子说,在这个社会,“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除了生死之关,最过不了的就是名利之关了。
清朝时期,一次乾隆皇帝在船上游览大江风光。忽然从远处驶来一艘大船,船上站着很多人。
乾隆就问纪晓岚:“这些人为何而来?”纪晓岚思虑片刻,意味深长地说:“为名利而来!”
原来,这些官员得知乾隆皇帝要来此游览,特来此迎接圣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留恋束缚于名利,却并没有意识到,不管是名,还是利,都是身外之物。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们应该驾驭外物,而不应该被物质所奴役。
所以,人生的真谛应最终归结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归属感上。这样才能生于物而又超然物外。
2.关于生死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何以加此!”
庄子自己在临死前,心情非常平静,而弟子们则计划厚葬老师,
庄子说:“我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璧,星辰做珠玑,万物做殉葬,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
庄子认为生死不过是一种自然变化,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终了就是新的开始。
因此,庄子说:“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忘怀生死,心灵与道合一,也就无所谓终结,无所谓生死。
人这一辈子,即使一生荣华富贵,但是最终也逃不过生死无常,旦夕祸福。
明白了生死,我们才能理解珍惜当下的意义所在,便能少些盲目的急躁与从众,
更勇敢的活出自我,才会全心全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用力爱自己所爱的人。
活着就是最大的福报,活着就要珍惜生命,珍惜和你爱的人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感谢死亡,因为它,让我们更加珍视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3.关于是非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独自和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谴责是非,和世俗一同居处。
仅仅一句,便已经为我们交付了那安稳活于世间的钥匙——息是非。
人间的一切纷争,莫不因是非起。纷争之下是痛苦,痛苦背后是得失,得失背后是取舍,取舍的背后,正是是非之念。
世间事皆有因果。祸从口出,不说是非话,就不会种下招人忌恨的因;
灾因行起,不做搬弄是非之事,便不会有招致反噬的隐患。反之,人生只能是安稳的反面,终不消停。
这或许就是老子所说“不与人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真正涵义。
所以“不谴是非”之前,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人多数时候之所以争,除了心中本有的贪欲,不就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或者自己要比别人强吗?
做好自己,也就够了。
4.关于得失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
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
“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外界,听声音,吃食物,呼吸空气,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混沌得到了七窍,却失去了天性,失去了生命。
人生也是如此,有时费尽心思得到的,最终的结果不一定是好的;而暂时失去的东西,最终却可能带来福报。
世上的事情,常常都是这样,有的人求得太急切,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有的人放弃了,却又得到了。
其实得得失失又算什么?最终还是都要失去的,只可惜很多人在得得失失里面失去了自己的心。
所以学会不求,实际是放下执念,问心无愧就好!
《周易》中有一句话叫“动则得咎”。只要你选择做事情,就会有得失。
不同的是,有些人在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有些人却在计较自己失去了哪些。
子路曾经问孔子,“君子也会感到忧愁吗?”
孔子回答说:“君子得失淡然,所以有终身之乐;小人患得患失,所以无一日之乐。”
小人才喜欢计较得失,君子真正计较的,是自己有没有更丰富,更立体,有没有获得更多的成长。
不计较得失;不计较别人的流言蜚语;不计较别人的偏见;不计较人生里的低潮,好运和幸福会不请自来。
5.关于命运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人间的一切苦,皆源于不肯接受;一旦接受,诸心顿息。能够接受命运,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大德行。
何谓命运?命运不是注定如此,而是明明有着万千可能,却偏偏发生了这一种。
命运也不是随它去,而是尽力之后,终不能改变,于是坦然放手。
老祖宗的教诲,没有比“尽人事,安天命”更凝练有力的了。
因为它说尽了所有人生的真相,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态度。
世间太多的事,都是无可奈何。人力有时尽,人生总会遭遇难以掌控、无可奈何的事情。
这时候,不要求全责备。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应该坦然接受,就是听天命。
命运或许强大,我们却可以放过自己。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拗不过命运,是我们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但能放过,便是命运对你无可奈何。
可能是“缘分”吧,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述“庄周梦蝶”的故事。那个时候还没有学习过文言文,因此父亲只能用白话文给我解释。可能是当时年纪尚小,对父亲的解读并不能完全理解,如今模模糊糊地记得当时听完故事的第一感受是:
读者朋友读到这里一定会哈哈大笑。诚然,这个想法很显然充满稚气,但如今想来,却有颇有感触。我个人认为,孩童的想法往往最能体现我们的本能和天性。“变成蝴蝶”的理想我想可以侧重于三个点进行讨论:
第一,“蝴蝶”是美丽的,这体现了孩子对于美的追求;
第二,“自由自在”这个对于飞行的修饰词,体现了孩子释放天性、张扬个性的本能;
除此之外,“飞”表达了孩子对于飞翔和天空的渴望,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人类的梦想;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要是”是孩子对于美好未来的理想,体现了孩子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我要是”实际上就是“我要试”,正是因为人类心怀理想,才促使我们做出行动将梦想付诸于实践。
短短的孩子的一句话,我们却看到人类的本能和天性的缩影。当我们被挫折打败在地,一时间感到垂头丧气,为什么不看一看翻一翻儿时的理想,这也许能唤醒我们内心最深处对于美好事物追求的动力,从而坚强地爬起来,心怀理想,勇敢地面对生活和未来!
在说完了儿时的我第一次接触庄子的思想之后,我们来正式的读一读《庄周梦蝶》的原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庄子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常深刻的思维洞察力。如果是我,我梦见我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蝴蝶梦见了我自己。我读到这里,对庄子对于“逆向思维”的运用十分敬佩。可能对于庄子来说,这种“逆向思维”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齐物论》中“齐物”的观点之一就是道家的经典观点:对立的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庄子继承了道家学派的思想,也就能够非常自然地在提出哲学观点时对正反(顺逆)两方面的论证进行兼顾。
道家对于“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实际上已经初具朴素辩证的意味,我认为庄子哲学中“齐物”的观点在先前的道家学派的观点上更进一步,庄子认为:
这句话最早是我在上初中时的一个暑假读到的。当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仿佛是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逆命题”。这句话让当时的我感到费解许久:老子的观点认为世间万物产生于同一个根源我上可以理解,但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的本质是同一个物体,这让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明白!我当时就想,比如说书和笔,显而易见这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事物,如果说组成书和笔的微观粒子都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那我认为“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这个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明书就是笔,笔就是书啊?
现在我逐渐意识到,我认为,庄子不仅看到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的表象特征,同时也对于这种表象特征做出了理论上的解释。从上方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庄子的“齐物”观点可以大致理解为将世间万物看成一个统一体,而这个统一体的内部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就造成了事物可以互相转化。事物的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产生于同一个根源。
我认为,庄子“齐物”的观点可以同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观点进行对比。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共同的根源。而这两种观点在对于不同事物关系的讨论上又有一些差别:老子深刻的看到了对立事物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但他可能还是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客观区分,而“道”即使产生世间万物的根源,又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道”仿佛“凌驾”于客观事物之外;而庄子在老子观点的基础上,不仅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于同一个根源,而且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本就是一个统一体,不同的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同一个事物,没有本质区别。
人生难免有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曾祖父去世了。这是我第一次深切的体悟到感受到“死亡”带来的痛苦。当我走进曾祖父的院子,望着院门口的一棵桔子树的时候,总会想起夏天吹起徐徐凉风,我和曾祖父分别坐在一把小椅子和一把大椅子上,嘴里嚼着甘甜的橘子,听着曾祖父给我讲他的故事。当我走进曾祖父的书房,看到白色的粉墙上挂着的两幅国画,我会想起我初学国画的时候曾祖父对我画的古桥的指导。他认为我画的桥洞太高了,而我偏偏认为调洞高才能够让小船经过。他会心地笑了,说我调皮又可爱。
而如今,曾祖父永远的离开了我。老屋还在,桔子树还在,两幅国画还在,但熟悉的声音、慈祥的面容永远留在了回忆里,物是人非。
但同样面对生离死别,庄子的态度却反常到了极致:
当时我们班的同学在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有些同学感到诧异,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之所以认为妻子世事不必悲伤,那是他认为“人之生死”是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是生命周期再正常不过的组成部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一个细节, “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这句话说明庄子并非是一个不通人情的人,在妻子逝世的时候,一开始他也是感到非常的悲伤, 只是庄子和我们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将自己的哲学观点融入于生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停止哭泣。对于庄子能够将自己的哲学观点融入生活 ,我们将在下文中的另一个例子中继续阐述。
我之所以把这一个典故放在庄子“齐物”观点的这一个篇章内,是我认为庄子停止哭泣,还有其他的原因。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庄子认为世间事物都是一个统一体,“人去世”在普通人看来是从此以后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但在庄子看来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宇宙的时空。也许庄子会这样认为,“人去世”只是从个体和独立的角度来看待“死亡”,如果从整个宏观的宇宙来看,世间万物本就是一体的,人又如何会因去世而消失呢?
我们在后面的讨论中会说明庄子的这种观点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我们现在不妨将它理解为物理上物质的守恒。当人的遗体逐渐被微生物给分解,组成人身体的微观粒子实际上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或是构成新的物质,亦可能产生组成新的生命的微观粒子。这样一来,便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宇宙的空间内。庄子正是抛开了人个体的诞生和消亡,从整个宇宙的宏观角度上观察物质运行的规律。宇宙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改变的只是组成物质的形式,但物质的总量是守恒的。
我们再来看庄子的这句话:
我认为,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说到,庄子认为世间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因此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但造成事物客观存在的区别表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庄子进一步进行了阐释。 我认为,庄子承认客观事物有对立的状态和表象上的差别,但这种差别,是由主观体验者的态度所产生的,就如上文这句话所说,“我”的存在,将我们自己和外在的事物首先对立起来,通过这样的观念对世间的一切事物一点一点的进行分别和对立,就造成了客观事物存在差别的表现。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朋友们已经感受到 , 庄子的哲学观点,可能带有部分“唯心”的部分:即认为客观事物的差别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体验者的主观态度导致了事物存在差别的表象。 我个人认为,庄子的这种观点可能并不正确。事物的差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并非由体验者的主观感受产生,庄子的这个观点实际上可能是扩大了事物存在的共通性和相似性,而忽视了事物客观存在的性质差别。
但庄子的观点也有许多优秀的精华,我认为,“齐物”观点站在整个宇宙的宏观整体上,对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行讨论,他看到了世间万物所构成的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庄子的这种观点让我想到了“系统论”,他将各部分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这便可能是他理论的优秀之处。但庄子过分侧重于整体的考量,忽视了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客观差异性的存在,甚至认为只有整体而忽略部分、整体是客观而部分是主观的,这可能是他理论的不足之处吧!
我认为,庄子“齐物”的观点对于我们后人也有一些借鉴意义:其一是从整体上对于系统进行考察,其二是注重考察不同事物内部存在的共同规律,注重不同事物间的转化关系。
上高中之后,我再一次品读了《逍遥游》这一篇著名的哲学古文。可能同很多人一样,我认为《逍遥游》这篇文章最能够体现庄子的个性和处世的态度。同时,极富想象力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论证也体现了庄子文学的精彩之处。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逍遥游》的这一个片段:
当时我就有一个疑问,庄子的观点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如果这样,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那是不是也意味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为理想而奔波?如果我们对生活失去了奔头和动力,只是完全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自由和逍遥,这样的人生态度真的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吗?
至今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在我的随笔后的评价中写过“出世”和“入世”这两个词。的确,在古代,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和哲人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寄情于山水悠游自在。但同样我们也看到,有千千万万的文人和思想家在朝廷上为国家的强盛出谋划策,有千千万万的将士血洒疆场保一方平安,有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勤勤恳恳耕种和纺织,安居乐业。人生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由我们自己进行选择的,在古代,有些人选择了为国家为社稷鞠躬尽瘁,作出无私奉献,有些人选择了平平淡淡过完自己的一生,有些人选择了精神世界的逍遥自足,寄情山水的闲情雅致。
当我和一个朋友在讨论庄子的这个“出世”观点的时候,我的朋友开了一句玩笑: 如果人人都讲求出世,那么社会还如何向前进步呢?
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却能够引发深刻的思考。 诚然如此,如果我们只注重个人在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而完全忽视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这样的人生我是不会选择的。我想说的是: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并不一定就是错误的,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的本能和使命:即对于人生理想和目标的追求,这恰恰是能够体现我们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所在的方面。但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应该肩负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同样也应该至始至终秉持自己内心的道德和底线。 正如孔子所说:
如果过度追求功名利禄,甚至产生畸形和扭曲的价值观,为此做出如孔子所说的“不义”之举,这样的功名利禄,即使得到了也只是暂时的,并不会长久,最终会被人们和历史所唾弃。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庄子产生“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观点的社会背景的原因。让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片段:
楚国派使者给庄子很高的官位,请庄子出仕做官,但庄子却认为这相当于带上精神的枷锁而失去了精神的自由。庄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充满了战乱和纷争的时代,庄子应该同许许多多的有学之士都认识到: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吞并并不会给社会带来进步,反而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和饱经战乱的苦难。因此说到底,庄子并不信任当时的为政者。但为什么除庄子以外,还会有如此之多的有识之士出仕做官呢?
在这样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他们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传播自己的思想,其根本目的源于对于当时时代的失望,因此产生自己对于社会和时代如何治理和运行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入世”,虽然对于时代感到失望,但依然满怀希望地从思想上进行拯救,比如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和“非攻”:
但庄子显然就是“出世”的那一派。可能是对于社会的彻底失望使他心灰意冷,内心再也无法燃起对于“治国安邦”的理想。这种失望和无奈是他在注重个人的精神世界的考察中获得了解脱的突破口。不得不说,庄子在对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张扬、随性自然的考察和体悟是非常深刻和富有智慧的见解的,他的眼光从对于人类社会内部的关注转移出来,将人类同自然和整个宇宙的联系融入于自己的哲学观点之中。
我认为,《逍遥游》给我带来的启发主要是人生态度上心态的调整。 当我们在为理想奋斗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坎坷,除了对困境保持乐观以外,我觉得更本质的需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就像逍遥游中所提到的“鹏程万里”的典故,虽然庄子认为“鹏”在飞行的时候,依旧需要有所凭借,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学习的是“鹏”这种为志向坚定不移的拼搏和进取精神。庄子认为绝对的精神上的逍遥不应该有任何的凭借,这种观点可能过于绝对,但他同时也能告诉我启发我们:我们在精神和信念上要做到足够的坚定,坚定自己的理想,不随波逐流的盲从,也不狂妄自傲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就像“鹏”在飞翔的时候,学鸠等小鸟嘲笑其志向远大,但“鹏”依旧坚定自己的理想,这便是对于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的正确把握。
在上文中,我们也已经提到过,庄子能够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哲学理念,做到“知行合一”。
在一次中学的课外阅读的时候,我读到了下面这个片段:
在这则故事中,许多人有可能看到的是庄子生活的困顿,亦可能从庄子在如此困顿的生活中依旧追求精神自由看到庄子的洒脱。 但我看到的是庄子对于哲学实践“知行合一”的态度和秉持的为人气节。
如果是我,在如此困顿的情况之下,也许会放低身份和姿态,请求他人借米,但庄子没有!我们可以从“庄周忿然作色曰”看出庄子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至始至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气节,这是他精神品质的高贵之处。庄子借米还巧用了比喻,再借米这一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细节中融入哲学的思想方法,这体现了他对于哲学理念的实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哲学理念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完全融入于生活实践。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庄子讲究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也许有一些读者会产生疑问,庄子在物质生活上如此困顿,竟然还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是否有一些不切实际和本末倒置?
虽然我对庄子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恰恰体现了庄子优秀的精神品质。一个精神品质高贵的人,往往能够在最落魄的时候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守住自己的尊严。正如孔子对于颜回的评价一样:
在中学时期,我非常喜欢的文章之一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章清新自然,没有华丽辞藻的矫饰,通过四字词语的高度概括,寥寥数句写尽了“山川之美”。在阅读《答谢中书书》的时候,就仿佛在欣赏一幅高雅的中国山水画。作者用写意的笔触,在宣纸上泼墨晕染,用极简的笔法来表达对于自然的哲思。的确,自然本就很美,也许并不需要过度的文字进行刻意描摹,陶宏景泼墨挥笔之处恰到好处,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的点睛之笔来衬托自然的自在之美。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原文:
我个人有一个发现,陶弘景在这篇短文中,先从非生物的物质开始写:巍峨的山峰,清澈的流水,五彩斑斓的石壁;之后写的是植物:青翠的竹林,茂盛的森林;最后是结合气象景观对于生物的描写:猿猴和飞鸟,水中遨游的鱼儿。从最为静态的事物逐渐过渡到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动物,从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逐渐演变到生命的诞生。这让我不得不感到惊叹,仿佛就是物质通过不断进化产生生命的历程(仅为个人感受)。
除此之外,陶弘景的这段文字中也构造了几个优美动人的画面,比如这其中的两个:
我个人认为,通过气象景观破晓时的晨雾的衬托,给人一种置身于仙境的梦幻之感,而此时引入猿猴和飞鸟的鸣叫声,使一个原本安静的气氛,顿时鲜活起来,同时与早晨万物苏醒朝气蓬勃的氛围相呼应。“乱”字并不体现叫声的杂乱无章,反而给人一种生物争相鸣叫,竞相展现朝气和活力的积极向上的情绪。
这一句对于傍晚景物的描写同样很具有画面感,读者们不妨想象:一轮深红的太阳即将缓缓沉入水中,落日的余晖洒在粼粼的波光上,闪烁着点点金色的星光。在这样一个舞台的背景中,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划过天空,从太阳的表面穿过,此时定格,红色的落日中有一个灵动的身影。这个画面真是太美丽了!
从上文我们对于陶弘景文字的分析中不难看出,陶弘景对于自然是真心的热爱,并且他对于自然之美的传达是那么的真切。当梁武帝即位后,屡次邀请他出山出仕,可能是陶弘景太过于喜爱和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悠然生活,并不出山做官。但是,
陶弘景寄情于山水之间,我想实际上是对于自己本心的遵从和对于自己天性的张扬。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句:
为什么我认为陶弘景具有庄子的哲学思想呢?他对于自己本心的遵从和对于天性的张扬,实际上也许就是庄子所认为的在精神上做到逍遥。但除了“出世”的思想以外,其实我们可以从细节上发现,陶弘景并不对于政事不闻不问,他在满足自己天性的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为国家的治理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上文: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我个人认为,陶弘景在实现了自己精神满足的理想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使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这也许就是对于庄子思想精华吸收后的良好运用吧!
说到李白,大家一定并不陌生,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之前我也同许多人一样,从李白豪放的诗句主观臆断的认为他的生活也是那么的充满仙意和诗意,一定是美满和幸福的。但当我在小学五年级读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之后,我逐渐意识到,这位伟大的诗人,也有自己的孤独和痛苦之时,下面让我们来读一下《独坐敬亭山》:
我记得当时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书本上古诗的旁边配有插图:一个落魄的文人坐在一块石头上,看“众鸟”和“孤云”朝着远方飞去,目光最终停留在敬亭山的石壁上,深深地叹气。
在查阅资料之后我得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创作背景可能有待商榷。有一种观点认为: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引用自“”词条“独坐敬亭山”)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个时期,李白在仕途上都是失意的。这个细节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李白对于出仕的憧憬,这也许是李白对于施展自己满腹才华,为家国作出贡献的渴望。李白的肩上也同样肩负着对于国家和社会正的责任和使命。如李白自己所说:
其实在我查阅资料之后,我发现李白在仕途上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坎坷。以我的认识,李白在进长安遇到贺知章之前的生活境遇并不顺利,而在“安史之乱”之后,李白也可谓是颠沛流离。我们可以来看以下这几个片段:
而正是这样坎坷的一生,李白却写下了无数潇洒豪放的惊人诗句。正如杜甫对于李白的评价:
我为什么个人认为在李白的身上,可以看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呢? 首先,李白同庄子一样,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和后天的文学造诣,具有惊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虽然李白可能并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哲学的理论体系,但他豪放的诗句往往能够透露自己的哲思。其次,李白和庄子一样,在精神上能够做到逍遥和自由,充分展现和释放自己的天性。现实生活的坎坷并没有击退李白对于生活的斗志和冲垮精神世界的富足,相反,李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由驰骋,逍遥自在。
一提到苏轼,我的精神就一下子振奋起来。也许是一种偏见吧,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我最崇敬和喜爱的就是苏轼,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喜欢苏轼是有原因的,每当吃起东坡肉的时候,当红烧的肥肉与瘦肉的滋味在口中回味,往往会想起苏轼在被贬谪时期自己总结经验发明“东坡肉”的故事。每次去杭州旅游,走过西湖上的苏堤,便会自然而然想苏轼在做杭州太守时治理西湖中的淤泥,将西湖的景色变得更为美丽。高二时每次翻开课本,每当读到:
心中便回荡起一股豪迈的激情!
第一次“认识”苏轼应该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在学苏轼的一篇描写西湖的诗歌:
这个比喻让人不禁赞叹!很小的时候去游过西湖,因此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对于西湖的印象有所淡忘,不免产生了小小的怀疑:一个湖泊真的有那么美吗?后来又重游了西湖,人长大了许多审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观景读史都能够带有自己的思考,这一次西湖之美深深地震撼到我的内心:西湖很广阔,但并非广阔到无边无际而是恰到好处,连接着远处的青山,山上长着茂盛的丛林,雷峰塔屹立于山坡之上。游船和画舫亲吻着水面,成为了点缀风景的画龙点睛之笔。西湖晴天的景色真的完全如苏轼所描写的可以和西施比美。几次游览西湖都没有遇到雨天的景色,这也许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希望能够在以后的游览中恰逢雨天,撑一把油纸伞从断桥上走过,这该是如何的幸福啊!
在品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我才知道苏东坡对于杭州原来有如此之大的贡献,西湖的美丽和苏东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信各位读者一定听说过苏东坡的优秀品质:乐观!
记得小学上写字课的时候,书法老师是苏东坡的“铁粉”。她给我们讲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我至今仍旧记得的是,当苏东坡被关在牢狱中时,一天又关进来一个犯人,晚上只听得苏轼酣声一阵接着一阵。这个犯人其实是皇上派来的宦官,皇帝于是知道苏轼的问心无愧,最终只是将苏轼贬谪,并没有判他死罪。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面对怎么样的艰难险阻,苏轼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苏轼的乐观体现在很多的地方,我们这里就已《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为例:
我之所以认为苏轼的身上可以看到庄子的哲学思想,除了苏轼乐观的品质和豪放的性格,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也透露出自己的哲思。记得在刚上高中时学的《赤壁赋》就是一片十分富有哲思的文章,我把我最喜爱的片段摘录下来向读者朋友们展示,这次我不做点评,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
相信读了以上两个片段,读者朋友们既感受到了苏轼的悠然自在,也为苏轼深刻的思考深深折服。我个人认为,苏轼的另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也是一片充满哲思的佳作,我个人也十分喜欢这篇文章中对于景物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和一种朦胧意境的营造。
相信大家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境遇去品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读《庄子》也是这样,一遍读完并不意味着你已经读完了《庄子》这本书,只有在岁月的不同时段反反复复细细咀嚼,才能慢慢嚼透其中的滋味,是自己的精神品质得到提升。
我个人认为阅读《庄子》是一种享受,当你流连于一个又一个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的时候,你的精神世界也变得逍遥起来。
但阅读哲学作品毕竟不是阅读故事,除了享受之外,我们更应该带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对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判断。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种阅读的感觉就像在修改一篇超级优质的作文,你要从这篇文章中汲取精华,又要能够用犀利的眼睛发现观点的瑕疵之处,并引发自己的深刻思考。
感谢读者朋友们能够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我写的这篇文章!以上观点仅为我个人的心得体会,难免会有观点上的谬误可不足之处,望各位读者朋友们指正!
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文化这一块来说,可谓是异彩纷呈,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相一致的文化色彩,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古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骚人墨客,其间语出惊人者众多。
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有些能还凝练成成语。但他们也并不都是“白莲花”,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在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或者情绪暴躁时,往往也会说一些“脏话”,来表明的想法、捍卫自己的底线。
其中最著名的“脏话”有十句,并且在我们现代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也往往会涉及、引用过,让我们来看看是哪十句,你是否也说过。
一、十大“脏”话
第一句“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在学校时经常会听到,有的老师反复教导学生,而学生总是不听,老师在恨铁不成钢时,就会说出这句话。
这句话是孔子所说,全句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以杇也。”意思是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做的墙不能涂抹。
有一天孔子发现他的弟子宰予大白天在课堂上睡觉,联想到这个学生屡次顶撞老师,经常和老师抬杠,于是孔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但是孔子因材施教,并没有因为宰予这样而冷落他,最后宰予也名列“孔庙十哲”之一。
第二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中,这句话说的是小人和女人。
小人指的是那些陷害忠良、做事不能光明磊落,专搞阴谋诡计的人,相信无论谁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也会崩溃吧。
而女人的一些标签是爱打扮、要包包、吵吵闹闹、小心眼,这在一部分男人眼里,这也真是太麻烦了。
这句话也是孔子所说,但这里小人指的是小孩。在当时的社会实际生产力条件下,女人和小孩显然不如一个青壮男子好养活。
步入父系社会以来,妇女的地位越来越低,逐渐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情况。
第三句“若由也,不得死其然也”。由,就是仲由,字子路。这是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看着子路,突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认为子路性情刚直、坚定不移,这样的性情可能会让他不得好死。
果然子路在一场叛乱中,坚持要去救自己的主公,不顾他人劝阻,只身前往叛军之中,在危难之际仍要系住自己的帽子,认为君子可以死,但是礼节不能丢,最终被砍死。
这也反映了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情况下,要克己复礼、一直要坚持道义的人。往往会很难生存。
第四句“老而不死是为贼”。在现实中经常会有一些老人倚老卖老,年纪虽然老,但是品性不好。
我们应该尊重老人,但是如果老人做的太出格,也应该加以谴责来让他们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比如说遇到一部分老人碰瓷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往往会涌现出这句话。
这句话是孔子对一位老人所说,这位老人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不符合礼仪的规范,这对一直克己复礼的孔子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第五句“井蛙不可语于海者,夏虫不可以语冰”。
虽然在现代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已经很广了,但是总会有一些知识我们并不了解。
在我们说的一些话,别人不能理解时,我们的心里就会浮现出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庄子,意思是无论是谁都可能会有他所不知道的,这是因为他们的见识不够广而受到的限制。
所以在我们和别人交谈时,不要一直谈论别人不知道的,曲高和寡就难免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
第六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之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聊天中经常会引用这句话的网络版本“多行不义自毙自”,来嘲讽一些经常做坏事的人,得到报应,自己害了自己。
这实际上是春秋时期的一段典故:共叔段为了夺取哥哥鲁庄公的王位,大肆的扩张自己的领土,压榨自己的百姓,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粮草和军队
庄公的臣子向他汇报这个情况,庄公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共叔段发动叛乱,但他领地里的百姓早就忍受不了他的压迫,纷纷起义,最后庄公胜利。共叔段最终自己害了自己。
第七句“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句话可以用于骂那些不知道礼仪的人。
出自诗经。意思是老鼠也知道廉耻,所以全身长了皮毛,遮住了皮肤。人如果连礼仪都不讲,那还不如死了。
古代中国衣食住行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必须遵守。哪怕是到了现代,如果一点礼貌都不讲,那也是无法立足的。
第八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杜甫为回击一些人嘲讽“王杨卢骆”四位诗人所作诗词的名句。
意思是你们这些人去世之后,名字都会被人忘掉,可阻止不了他们这些伟大诗人名篇,就如同江河一样流传千古。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语句,来嘲讽那些做事狂妄自大、觉得万事万物离了他们就什么都做不成的人。
第九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话我们经常用来嘲讽,那些做事挖空心思想要害别人,却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的人。
这句话欲抑先扬,好像是在夸人,可实际上损的厉害。这个典故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周瑜想要借招亲来暗害刘备,诸葛亮定下锦囊妙计妙计。
最终刘备和孙尚香安然回到蜀汉,龙凤呈祥。赵云与士兵在归程里高呼的就是这句话。
第十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这句话是骂这些当兵的投降,没有骨气,不是男子汉。
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后蜀花蕊夫人。当年赵匡胤攻打后蜀,君主孟昶下令投降,待他的夫人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愤怒,写下了这句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41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