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林清玄于成都做过一场《茶禅一味,一生一会》的讲座,其中就论及喝茶的这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一开始是技术性的,去买最好的茶叶,第二种境界是:茶后面有很多故事,第三种境界是:分享与茶的体会。
一个人前后达到这三种境界(前述:第一种为物欲的,第二种为文化的文明的,第三种为灵性的宗教的精神的),人生就圆满了。如果没有达到,就不是完美的人生,茶道也是一样,也有这三种境界。
一开始是技术性的,去买最好的茶叶。
最好的茶叶大红袍,很贵,商店里也有大红袍,那多是假的。真正的大红袍只有三棵,现在死掉一棵,剩下两棵。你要看这两棵树要买68块钱的票,走了一个小时,他们告诉你,山壁那两课树就是大红袍,看完了就回家了,看一眼就要68块,有的商店里几十块的大红袍会是真的吗?每年大红袍收下来要拍卖,这两颗大红袍采下的茶叶,只能做七两到八两的茶叶,一两茶大约可以卖到二十几万的人民币。所以,不可能喝到真正的大红袍。
也不要伤心,每年这两颗大红袍的树枝都会剪下来几枝栽培,长出来的叫“大红袍二代”,一斤大约二千块钱。还是很贵,没有关系,“大红袍二代”也会剪下来几枝,长出来的不叫“大红袍三代”,这样没有人会去买,叫“小红袍”,非常有趣。
我曾经在武夷山住过,就是为了找大红袍和这里的四大名茶:一种叫“白鸡冠”,泡完茶以后,茶叶是绿色的,红边,像鸡的鸡冠;一种叫“水金龟”,泡完以后,茶叶浮在水面,就像乌龟一样;一个叫“铁罗汉”,铁观音大家知道,但不太熟悉“铁罗汉”,铁罗汉喝起来比较刚强,很有力量,很浓苦,就像一个罗汉;还有一种叫“半天妖”,长在半天里的妖怪,“半天妖”这种茶可以泡七次,每一次味道都不一样,所以叫“半天妖”。喝到这些茶,再想到它们的名字,感觉别有味道。
在技术层面,要找遍天下的茶,你没有那么多的精神,没有那么多的钱,没有那么多的力量,如果你要寻求物质的层面,就会很痛苦。所以要走向另一个境界。
喝茶的第二个层次,是后面有很多故事。
到了产“正山小种”的地方,我大吃一惊,那个地方只有50多户人家,但有一个外国人的别墅,还有一个教堂。问了一下,住着的是英国人,他们是英国女王派来的人,他们的职位叫“监茶使”,就是英国女王派到武夷山,监视茶农生产“正山小种”的大师。居然有这样的职位,这个职位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我想找到这两个人,没想到茶已经采完了,这两个大师回去休假了。没想到英国女王喝的茶是武夷山2000多米高的地方出产。采完以后,直接运到码头,用船运到英国。所以一般的人喝不到真正的“正山小种”。这是一种很好的红茶,为什么叫“正山小种”,叶子小如针尖,泡出来完全是深红色。
接下来,喝茶的人痛苦的事出现了,就是要买茶回家。我问茶农:“这个茶可不可以卖给我?”“不行”我说“一斤1000块”“2000块”“不行”“3000块”“不行”“一斤4000块”“还是不行”我问“为什么?”他说“还剩下两斤,这两斤已经答应要给别人,其中一斤是给领导的,另一斤是英国人要来拿的。”我想了一个方法,对茶农说“下次领导来的时候,你对他说,由于天气不好,今年没产那么多茶,少了一斤,领导不会怪你的。”茶农是很老实的,听了以后就开悟了,“我怎么没想到这一招!”就把其中的一斤卖给我。
所以,在找茶中,除了有故事,还有想象,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你就可以从这个故事,你就可以从故事进入更深的灵性的、精神的境界中。
什么是第三个层次?
我在大陆到处找茶,找到以后就会带回家,带回家干嘛?不是去卖,而是和有缘的人分享。这是茶更高的境界,不是独饮,而是分享,分享你的人生,分享你的体会,分享你在找茶的过程中对人生的一些体会,这就会让你的文化扩散出去。
分享是喝茶非常重要的境界。如果你独有天下最好的茶,而没有和朋友分享,这个茶存起来有什么意义?你看陆羽,陆羽在一生中,最丰富的就是朋友,他有很多朋友,几乎每天都是和朋友在喝茶。很多唐朝的诗人,都会记载他们和陆羽喝茶时的情景。茶是要和朋友分享的。茶是很珍贵的东西,它和我们的心灵有关,和我们的人生有关。
我不是很懂茶,但我是很爱茶的。我在找茶中,为茶寻找更高地位和境界。所以,我非常感谢我一生中有喝茶的习惯,喝茶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不只自己喝茶,我还教我的孩子喝茶。我的孩子从三岁就开始喝茶,有客人来,我就叫他们给客人泡茶。客人们看到小孩子坐下来,烧水、泡茶,内心非常的稳定,非常的从容,非常的专注,他们非常的感动。小孩子从小喝茶,长大以后有什么好处,他不会喝可口可乐,他不会喝加糖的饮料,他会觉得那个太难喝。我们家的人,到那里去都会带一罐茶,会觉得世界上所有的饮料都没有茶好喝。
现在茶道没落,青年人不再喝茶,如果青年人从小就喝茶,知道茶里面有这么多文化的内涵,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在茶里面奉献他们的心血,将来这个茶文化就可以不断的延续下去。喝茶的时候,记住先在对自己说,再也不能够喝到同样的茶。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能养心,善茶之人能提升人生境界,心性平和,能面对生命困境。
作者:林清玄
林清玄,1953年出生 ,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是爱茶之人,《平常茶非常道》就是他多年品茶参悟出的人生感悟。
作家林清玄曾说:
“我喜欢茶道里关于“一生一会”的说法。
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生起很深的珍惜。因为一生里能这样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
人生,须臾一瞬,兜兜转转,却又如浮生一梦,真正值得珍惜的便是这份因缘。
一生一会,只减不增,对于眼前的人和事,愿你我且行且珍惜。
1.一生一会,珍惜最美好的因缘
林清玄在与朋友喝茶时,曾感慨道:
“一生只有这一次聚会,一生只有这一次相会,使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会沉入一种疼惜与深刻,不至于错失那最美好的因缘。”
诚然,生命里的每次相会,都来之不易。与喜欢的人相会,总觉得如此短暂,总想着时间能定格于此,待细细体会。
袁泉在《朗读者》里说:
“你在路上随便碰到的一个路人,都是别人做梦都想见到的人。 ”
时间和空间,总会悄无声息地把相爱的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长。当我们清醒发觉时,那已是梦方能抵达的地方。
人生里,每个人心中种种的遗憾,不正是由此而生吗?
在时间和空间面前,我们都是渺茫的,可是并不代表我们对此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倘若我们能把人生中每次的相会,机会都当做最后的一次,那么即使会者必离,当门相送,也可稍减遗憾了,不是吗?
2.有时,一生只为特别一会,好好把握
生活里,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生中特别的一会,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一个人。
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欢》中说道:
“与喜欢的人相会,总是这样短暂,可是为了这短暂的相会,我们已经走过人生的漫漫长途,遭受过数不清的雪雨风霜。好不容易,熬到这样的寒夜里,和知心朋友深情相会。
仔细地思索起来,从前那走过的路途,不都是为了这短短的数小时做准备吗?”
是啊, 十年寒窗苦读,不正是为了与梦想中的学府一会?
十年异地相恋,不正是为了与相爱的人共度余生?
十年努力打拼,不正是为了证明自己价值的一次?
那些日日难熬,灰头土脸的岁月,黑暗而漫长,但却值得我们一生去缅怀。
正如林清玄所说:
““一生一会”的说法是有点幽凄,然而在幽凄中有深沉的美,使我们对每一杯茶,每一个朋友,都愿意以美与爱相付托、相赠予、相珍惜。”
结语:
作家林清玄曾感慨过:
“我常常在和好朋友喝茶的时候,心里就有了无边的想象,然后我总是试图把朋友的脸容一一地收入我记忆的宝盒。
希望把他们的言语、眼神、微笑全部典藏起来,生怕在曲终人散之后,再也不会有相同的一会。”
生活里,不论是朋友还是亲人和爱人,甚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都要学会把他们典藏起来,好好珍惜,好好把握。
人生一世,白云苍狗,哪有地久天长,却总世事无常。我们应该对有缘的人和事,有着最深刻的珍惜。
End
话题;
如果时间倒流,你会将哪些遗憾拾起?
欢迎评论下方留言分享哦!
如果喜欢此篇文,请记得点分享和关注哦,谢谢你的支持!
不久前,惊闻噩耗:林清玄猝然因病离世,享年65岁。
正逢媒体热炒吴秀波事件之时,关于林清玄离世的新闻简言短语并且瞬间而过。
显然,无论是媒体还是读者,对吴秀波事件的关注度大于对林先生之死的关注。
为此,我更加黯然。
那一天,我告诉女儿:林清玄去世了,太可惜了。女儿反问我:林清玄是谁?
林清玄是谁?
曾经,在我第一次抱着林清玄的书时,也问了自己同样的问题。
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而我读的书又很少,竟然不识文人林清玄。后来,从先生温婉清雅又禅意十足的文字中,了解到这位灵性十足的台湾作家,也深深地喜欢上了他的作品。
8岁时,少年林清玄立志成为作家。由于家境贫寒又深居乡村,很多人都认为这只是一个小孩子的天真妄想,就连林清玄的爸爸也对他充满怀疑和否定。可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小小少年林清玄的作家之梦。
他饱读诗书,又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童年中的很多时光都被读书所占据。而这种长期的积累为他后来的写作奠定了一个丰厚扎实的基础。
第一次投稿所得的稿费,被林清玄的爸爸拿去买了猪肉。自己和家人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的快乐情景,令这个酷爱文学的少年备受肯定和鼓舞。原来,写作还可以帮助家人改善生活,从此更加坚定了小小少年的人生目标。
17岁时,林清玄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已经开始展露头脚。他的作品被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在很多同龄人都在发现和寻找自己梦想之路的时候,此时的林清玄已经稳稳地走在自己看得见的未来之中。
文学创作路上他更加努力。坚持日更,从每天的1000字,到1500字,到2000字、3000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二十岁开始出书,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个奇迹。而对林清玄来说,这只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成名后的林清玄,依然笔耕不辍。他说:我会一直写下去。就算明天会死去,今天我还会坚持写。听说,在先生离世的前夜,他还在写。
32岁时,正是他在文学路上的功成名就之时,他获得了很多奖项。很多文人都会趁热打铁,继续出新的作品。而此时的林清玄,因佛法之缘,选择离开光环和荣誉,深居寺院三年,每日参禅悟道。
三年后,林清玄回归俗世生活。菩提十书正是他回归后的新作品。每部细腻温和的作品都充满禅意,人生意义更加深远。那些被佛香浸染的文字,不仅令读者赏心悦目,还有着疗愈心灵的力量……
当年朋友送我《紫色菩提》一书时,我被书名及紫色的封面所吸引,因而更加钟爱这份礼物。如今想来,这份礼物其实是生命中那份深深的缘。它,就这样静静地来到我的生命中。
紫金色是佛教最尊贵的颜色。菩提是觉悟,“紫色菩提”是“最尊贵的觉悟”。
因了这份禅意,也因了这份缘,也因了对作品的喜爱,《紫色菩提》一直被我珍藏至今。即使多次搬家,很多书也不得不被我舍弃,可它却依然是我的最爱。如今,它也随我漂洋过海。
我喜欢茶道里关于“一生一会”的说法。意思是说,我们每次与朋友对坐喝茶,都应该非常珍惜。因为一生里这样的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一生只有这一次聚会,使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会沉入一种疼惜与深刻,不至于错失那最美好的因缘。——《一生一会》·林清玄
那一天,突然在群里听说同学兰因病早逝。我呆呆地看着天花板,感慨着生命的无常和先生的《一生一会》。
同学三年,之后,各奔东西。
三十多年中,仅有的一次相聚,是在沈阳跟几个同学的小聚。那时候我们都匆匆又匆匆,仿佛被时间的巨浪推动着。
我们身不由己,我们又彼此理解。似乎都默认为这就是生活的轨迹。而中年的我们,在循环往复的人生路上,很多时候都会忘记自己,也会忘记抬头看看天空,同学与同学之间更加难得一见。
我们相约下次再见。可是,我们没能相见,如今,我们依然是同学,兰却成了我们永远的怀念与回忆。
这世间,太多的人,一生,只有一会,而一别,就是一生。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清欢,便是清淡的欢愉。我认为,它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可以说是快乐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可是,越是这样,越凸显人们内心的匮乏。患有心理疾患的人群队伍在不断扩大,无论是在城市或者乡村。媒体也时常报道有人因不堪精神压力而自杀或者抑郁成疾,而那些自称没病却内心不快乐的人,始终无法快乐起来……
我们寻医问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事实上,我们不过是跑得太快,要得太多,以致于灵魂跟不上身体的步伐,也忘记要去哪里,为了什么而去。
其实,灵魂不需要物质供养,精神也不需要通过太多的物质来满足。不然,有的名利双收的企业家、公众人物怎会选择自杀?说白了,就是内心的负累过重,最终不堪重负而走向绝路。
先生的清欢,是与朋友喝茶之时的默默无语却两心相契的静谧时光,是游走于山水之间与山魂水心的深深对话,是晨间散步在花草树木丛中,听鸟语闻花香,与世间万物的彼此心灵感应。
这清欢,源于内心的静谧与寡欲,也源于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这便是这世间最有味道的清欢。
有了这份清欢,才会有先生“温一壶月光下酒”的浪漫恬淡的生活景致,也就有了他“宁愿做傻瓜”的不二境界。
有了这份清欢,才会像先生一样享受到“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的美好感觉,才会在人生历尽苍凉之后,于午夜,手握喝过茶水的杯子,依旧能够细细体味到,少年时的热血如今仍在心口的温度。
如今,先生以他清欢的一生完美谢幕。从此,世间再无林清玄!
我仿佛听到有人在说:“幸好,人生有别离。”,那是他,曾经把能够饱喝汽水到连打三个嗝定义为幸福的林清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才能事事顺利。”,那是他,教会人们以知足、珍惜和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风雨的林清玄。
此生,此时,此地,林清玄。
人生如茶
-01-
茶·情
茶本是大自然的灵物,与茶相伴久了,便喜欢与茶说话。茶总是这样通灵性,忧郁时浓烈,心悦时清幽,平淡时无味,变幻着各种心情,如心的荡漾。
每天的心情也是这样起伏波动,遇难时喜愁,顺境中喜乐,渗杂一起,便是人生。
我们喝茶时,不仅仅是在喝一杯茶,其实是将波澜壮阔的岁月喝到平平淡淡,也将浑浑噩噩的日子喝到纯净清明。
人生中,没有谁会无情地忘却一切过往,没有谁会阻止那一段段悲欢离合。
一杯茶从浓到淡,人生也往往是从风华正茂到风烛残年,不仅仅是人生,其中的五味杂陈,关于情关于爱,其实都如此。
金庸先生说理想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白头偕老。
一如好茶,长在云雾缭绕的山上,在最佳的时间采摘,经过精心烘焙。
有懂茶的人来择水选器,并用心品尝。然后芳香四溢,回味无穷。
人生中所有的过往都搁浅在心头,然后随时光的步履,慢慢沉淀。
沉淀下来的是人生百味,是红尘烟火的弥漫,是缠绵纠结的心痛,是挥之不去的忧愁,是夜深人静的思念。
- 02 -
茶·心
著名大家林清玄曾有文《吃茶的方法》来表茶与人生的种种。
我时常一个人坐着喝茶,同一泡茶,在第一泡时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泡清冽,第五泡清淡,再好的茶,过了第五泡就失去味道了。
这泡茶的过程令我想起人生,青涩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壮年,以及愈走愈淡、逐渐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
我也时常与人对饮,最好的对饮是什么话都不说,只是轻轻地品茶;
次好的是三言两语,再次好的是五言八句,说着生活的近事;
末好的是九嘴十舌,言不及义;最坏的是乱说一通,道别人是非。
与人对饮时常令我想起,生命的境界确是超越言句的,在有情的心灵中不需要说话,也可以互相印证。
喝茶中有水深波静、流水喧喧、花红柳绿、众鸟喧哗、车水马龙种种境界。
我最喜欢的喝茶,是在寒风冷肃的冬季,夜深到众音沉默之际,独自在清静中品茗,一饮而净。
两手握着已空的杯子,还感觉到茶在杯中的热度,热,迅速地传到心底。
犹如人生苍凉历尽之后,中夜观心,看见,并且感觉,少年时沸腾的热血,仍在心口。
- 03 -
茶·生
茶如人生,一杯茶我们会喝的由浓到淡,其实人生何尝不是由丰盈至凋零。
人生就是那散落红尘的一片云,一滴泪,一个微笑,一份牵念。
走着走着,遇见了,走着走着又散了。走着走着,花开了,走着走着花落了。
这一段路程,飘浮着欣喜,飘浮着忧伤,总是喜忧参半。
人生就是依旧飘香的那杯茶,渐渐会变凉,渐渐会无味...
但曾经的那份浓郁馨香,曾经的那种淡悠雅致,已经飘落在了心湖上,随同片片遗落的词句,沉淀在心湖深处。
人生的道路漫长,每一处景致都需要欣赏,无论赐予的是悲伤,还是快乐。
把风景变人生,慢慢品味,如茶般悠香,永远。
茶在手中是风景,茶在口中是人生,那淡淡的悠香便在齿间了,永远保留着清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39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喝茶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