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当年有位茶农在山上采完茶青后,将茶青鲜叶放在竹篓里背下山,然山路坎坷,下山过程中,竹篓里的鲜叶随人体上下、左右摇摆,鲜叶经碰撞后,产生了花般幽香,并将其制成茶叶,只是当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将这种茶称为乌龙茶,即糊里糊涂做出来的茶。
乌龙茶来源的另一则传说
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南岩村里有一个退隐将军,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
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身背猎枪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
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着名茶乡了。
乌龙茶的特点和分类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
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
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茶的发展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
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
另据史料考证,1862 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 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也叫可燃乌龙茶,是《碧蓝之海》里面的梗,故事背景是主角伊织上大学被前辈拉进了潜水社团,前辈在招新宴会上用伏特加和威士忌调了一杯颜色极像乌龙茶的饮料,想骗伊织喝下,在打火机点燃了这杯酒精含量极高的所谓“乌龙茶”之后,便诞生了“可燃的乌龙茶”这个梗。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包括安溪铁观音、黄金桂、大红袍、白鸡冠、水仙、水金龟、铁罗汉、四季青、阿里山、冻顶乌龙、黎山等。
乌龙茶是红、绿茶加工技术的结合,是半发酵茶类的总称。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由于香气特佳,品质优异,由闽南传至闽北以及广东、台湾等地。
更多关于什么叫乌龙茶包括哪些茶,进入:/ask/29a55e161582082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延续的历史中,龙的身影相伴始终,并以其独特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民族文化,乃至民族性格的生成和发展,遂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闻一多先生《伏羲考》中认为:“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混杂为一。”但它的形态属于传说。 . 龙是华夏族先祖的图腾,在氏族社会末期部落图腾有数十种,经过长期的兼并,形成只存“凤氏族”和“蛇氏族”,传说当时武夷族的图腾为小龙(蛇氏族)。 . 相传武夷山为古越族人民居住之地,越人姒姓,其始祖是夏代少康的庶子叫无余,后传为武夷。武夷为巫夷民族从江西等地迁入,也有说武夷本为无夷,是属水神之名。庄晚芳教授认为:“这些传说与武夷名有关,而武夷茶与乌龙茶名也有一定联系。据《说文解字》注笺说:‘茶,苦荼也,从草余声。’荼是现在的茶,读音为余,所以武夷茶古有称乌余,是指乌色的鱼,有象征乌龙之意。所以古称武夷茶为乌龙茶是有一定根据的。”[据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乌龙茶名考》 ] . 龙的形象及其寓意,本来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而它在中国文化中由于世俗化的两端分道扬镳。在封建统治日益强化的同时,龙原本就是有那种主宰人的命运的历史威力,又被进一步渲染,以至尊崇有加,被引入宫廷,最高统治者以“真龙天子”自居。. 龙被赋予神的美善特质的同时,亦被视为可以给人带来幸福的吉祥物,所谓“龙凤呈祥”及“龙团凤饼”(寓龙腾凤翔之意)以龙命名的事物比比皆是,说明中国人对它有着特殊钟爱。 .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代帝王自命为龙的化身,自命真龙天子所用物品,表示珍贵。往往以“龙”为称谓或以图案来显示万乘之尊,故乌龙茶结合其外观以名乌龙,似是顺理成章。北宋《事物纪原》中谈到北苑龙茶,乃太宗遣使造龙凤茶以别庶饮。宋代北苑贡茶称龙团,品级虽不同,但仍以龙字来形容。明代龙团改为散茶之后,还沿袭了北苑龙团名。乌龙茶名只能是由宋代龙团凤饼贡茶演变而来,因为龙团改散茶后,茶叶经过晒、炒、焙加工之后,色泽乌黑,条索似鱼,(也称为龙)以后商人为了表示武夷茶的珍贵,则以乌龙为商标。在市场畅销之后,被统称为乌龙茶,译名为(Oolong tea)。[见张天福《张天福选集》] . 何以“乌龙”为茶名,历史上何时出视乌龙茶名,有以下几种说法: . 以地名命名:有人认为乌龙茶的名称与地名有关。最早出现“乌龙”与茶连系在一起的是11世纪北宋刘弇《龙云集》中提到乌龙茶:“今日第茶者,取壑源为上,至如日注,实峰、闵坑、双港、乌龙、雁荡、顾渚、双井、鸦山、岳麓、天柱之产,虽雀舌旗枪号品中胜绝,殆不得与壑源方驾而驰也”。《龙云集》记述的日注等10处名茶,虽系细嫩雀舌旗枪的绝品,但比不上壑源茶的优美。壑源系当时建州北苑一焙名。日注在绍兴平水,双港在江西沿山,雁荡在浙南括苍山,双井在江西修水,鸦山在安徽宣城,岳麓在湖南长沙,顾渚在浙江长兴,天柱在安徽舒城,闵坑在安徽九华山,而实峰与乌龙在何处,尚待考查。我国地名以“乌龙”为称者不一而足,仅如福州有乌龙江,庐山有乌龙潭,浙江建德有乌龙岭,以地名称茶,古已有之,但乌龙茶之名称是否源于地名,至今尚无确据。当时乌龙茶采制技术尚末出现,非今之乌龙茶,只是一种以产地名称来命名的茶叶。可见茶有乌龙之名已近千年,源远流长,值得重视。. 以茶树品种命名。武夷茶树群体品种历来称为“菜茶”,以茶树品种命名的茶树,如武夷乌龙,可能是很早以前古人所移栽。茶树引进后,经寺僧精心选育得到很多不同的单丛或名丛品种。1937年庄灿彰在《安溪茶业调查》中有软枝乌龙由安溪人苏龙移植建瓯,当地茶农种植后认为其品种优良,故而繁殖栽培,以苏龙的谐音命名茶树品种,制成茶品亦名乌龙茶。1942年《崇安县新志》说武夷乌龙茶树系从建瓯移植的,这就是乌龙茶(品种)来自安溪之说。. 以成茶命名:施鸿保《闽杂记》(1857)“建茶名品甚多,吾乡(杭州)俗则称曰武夷。闽俗亦惟有花香、小种、名种之分而已,名种最上,小种次之,花香又次之,近来则尚沙县所出的一种乌龙,谓在名种之上,若雀舌、莲心之类”。 . 龙团凤饼是乌龙茶的前身 . 欲谈乌龙茶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先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早期贡茶产地,也是宋代以后最为著名的茶叶。宋代建州北苑茶名重天下。北苑茶的重要成品是龙团凤饼,但它的采制原料属于何种性质,史料记载很少,研究者也不多。照一般常识来说,压制成为团饼之前原料,采自茶树的新梢。据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所说的:“……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据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分析“要采得一筐的鲜叶,要经过一天的时间,茶叶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能开始蒸制,这种原料在无形中发生了部分红变,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了,也就是所谓乌龙茶范畴。庄晚芳认为: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诗词加以分析,略知梗概。”如范仲淹《斗茶歌》:“终朝采掇未盈筐”。白玉蟾《水调歌头·咏茶》:“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研,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作者对当时龙团凤饼的采制,及其品饮的茶汤都有所描述。“味浓香永,滋味舌头回”,有如现在武夷岩茶一样的特点。“采取枝头的雀舌”(当然不是如今的细嫩芽叶)经过蒸熟,乘热有烟时,把它捣碎,堆成一堆有如紫云堆 可能是指明叶底形成半红半绿之意。捣碎后再经堆积,也象现在所说“后发酵”一样,叶子变成紫色,古人也称它“紫笋”,然后入模压制成为龙团凤饼。按庄教授的分析,乌龙茶的起源应在宋代北苑“龙凤盛世”的时代。前朝诗人对制茶过程“结就紫云堆”是对乌龙茶类原料本质生动的描绘。精练的词句,提供了可贵资料。. 照现在科学分类观点分析,绿茶类是酶性被抑止,不生发酵作用,被称为不发酵茶类;促进芽叶酶性充分氧化芽叶变红,为完全发酵的称为红茶类;芽叶酶性部分氧化成为紫色或褐色的,处于红绿茶之间的称为乌龙茶类。茶类发展应是乌龙茶在先,红茶在后。庄晚芳说:“结就紫云堆,是对乌龙类原料本质生动的描绘。精炼词句提供了乌龙茶发展的可贵资料。所以说北苑茶是乌龙茶的前身,确是有科学根据的”。因此研究福建乌龙茶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先溯源北苑龙凤茶,北苑龙团凤饼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宋代以后最为著名的茶叶,是福建乌龙茶前身。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wenhua/38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乌龙茶茶艺冲泡流程
下一篇: 铁观音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