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油盐茶是一种古老饮茶方法,是采用茶叶、食油、盐和水做成的一道茶,且广泛饮用,油盐茶在傈僳语中被称为“华欧腊渣渣”,它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同时傈僳族同胞也常用它来招待客人,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
傈僳族,唐代称其为“傈蛮”或“栗粟”,明清时称其为“力”或“栗粟”,主要聚居在云南的怒江,散居于云南的丽江、大理、迪庆、楚雄、德宏,以及四川的西昌等地,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
傈僳族爱喝的油盐茶,傈僳语:“华欧腊渣渣”,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
所谓油盐茶,就是先用小土陶罐将茶烤得焦黄,然后就开始加入开水冲泡。紧接着放入食用油、盐,再加开水煮沸3~5分钟即可。
在傈僳族,主人连茶叶带茶汁倒入茶盅里来敬献给客人饮用。
这种茶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一番风味。而傈僳族人举行婚礼时,则要饮红糖油茶。
那就是一般由女方家在用花生仁、芝麻和茶叶等做作料碾碎后制成的油茶中加红糖配成。客人在饮用之前,必须先喝一杯苦味浓茶以祝新婚夫妇同甘共苦,先苦后甜。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位于怒江下游、高黎贡山余麓的龙陵南部、德宏州芒市东南部都有大量的傈僳族同胞居住。
这里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地形复杂,林木茂密,是古代顺怒江而下进入泰缅的茶马古道之一。千百年来,境区聚居着近万傈僳族人口过着安详平静的生活。
关于傈僳族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名类》:“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茫部(按:茫应为邛)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
傈僳族自称“傈僳”,“傈”是这个民族的族名,含有“高贵”之意,“僳”一般是指人或族汉文中记载的栗粟、栗漱、傈呰、傈蛮、呰蛮都是傈僳族。
“傈僳”族名的来历,据傈僳族老人解释,“傈”是“四”的意思,“僳”是“人”的意思,“傈僳”即“老四”。“傈僳”二字是傈僳语的音译。
传说古时候有七兄弟,老大是汉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
回族是中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民族.她的特殊性,在于全民信奉伊斯兰教.中国目前的回族人口约有二千七百万人,分布在中国各省市,大多集中在西北的宁夏、青海、兰州和中原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居住。
由于宗教信仰和居住环境的不同,生活习俗和饮食习惯与汉民族也就有了一定的差异.由于曰常饮食离不开牛、羊肉,茶也理所当然的成了生活中的必须品。
在唐永徵二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外交使节,到唐朝首都长安觐见唐高宗,介绍伊斯兰。从此,伊斯兰在中国开始传播。阿拉伯商人也通过丝绸之路大批来中国经商、定居。并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以后被称为回族)
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在公元七世纪,他们的阿拉伯先人就有经营茶叶和饮茶的记载。
率先将茶从新疆贩运至中亚细亚和俄罗斯是中国西北的回族商人。他们历尽艰险,为中俄茶叶贸易开了先河。随着唐宋时期长安“丝绸之路”和东南“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回族人拥有阿拉伯后裔的优势,一批回族商人看准商机,用茶叶、丝绸、瓷器交换阿拉伯的香料、宝石。使阿拉伯地区和西非部分国家开始饮用来自中国的茶叶。明朝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利用七下西洋的机会,将中国的茶文化在东南亚、非州等地传播、发展。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今还能看到。
解放后,中国对外贸易有了飞速发展。据外贸部统计;一九八八年,中国绿茶全年出口79841吨,其中仅西非的摩洛哥就22702吨,中东阿拉伯国家也有上万吨。茶叶出口成了中阿贸易的一项主要商品。
其实,阿拉伯人对茶有着自己独特的钟爱和饮用习惯和茶文化。在阿联酋,人们喜欢喝红茶。将茶在铜壶里煮开,倒入瓷杯,放进白糖,味浓甘醇,香气朴鼻,后劲十足。是人们饭后和闲暇的必需品。也门人爱喝奶茶,泡上上等的绿茶,加进刚挤出的新鲜牛奶,冲入雕饰精美的银杯内,不用品尝,看着就让人饮欲大增。北非的突尼斯人饮茶更特别,泡上浓郁的绿茶,除加方糖外还放入二片新鲜的薄荷叶,喝起来既有甘甜醇厚的余味,又能养目提神、消食解乏。
茶在中国人民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老百姓把立家开门的七件事。历代的皇亲贵族、文人墨客对茶也有强列的偏好。
宋代大文人、书画家米芾是回族人。他官至礼部外郎,是少有的书画学博士。天资高迈,不与世俯仰。他不仅书画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变化无穷,奔放洒脱,有翔龙风舞之势。他的茶诗更是清雅绝俗,耐人回味。如《苕溪诗帖》;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另一小词则写道;“风炉煮茶,霜刀剖瓜。暗香微透窗纱,是池中藕花。高梳髻鸦,浓妆脸霞,玉尖弹动琵琶,问香醪饮么?”好一幅爱茶、吟茶的文人情感。
明朝回族大思想家李贽有一首晚年专为茶而做的《茶夹铭》;
“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逐日子饭,不辨几锺。每夕子酌,不问几许。夙兴夜寐,我与子终始。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
这位做过国子监博士的学者,目睹了明朝政府的腐败,坚持反对封建思想,大胆提出“思想自由,人类平等。”坚持“富国强兵”的战略决策.倡导;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超前意识.当时,这些新的进步理念不仅不被接纳,还屡受迫害。失望中辞官归隐。晚年除研修学术外,以茶为伴,以茶为友。才写出了这种绝佳铭句,留于后人。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稳定,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回族把茶当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伊斯兰教禁止喝酒.茶就成为回回民族接人待物,婚丧嫁娶的必需品. 回族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因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方式的饮茶惯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罐罐茶 这种茶主要流行于北方部分回民聚居区。茶罐系粗砂黑釉陶烧制。且底粗口细。饮茶时,先在茶罐里放人云南砖茶或江南绿茶,倒上凉水(最好是泉水)放到火炉上熬滚过三沸后,将茶过滤到小杯中,循环再加水熬制。这种茶水色如咖啡,其味涩苦。但因“罐罐茶”经济、方便,闲暇无事,邀几位好友,边喝边聊,使人悠闲自得,轻松愉快。
(二)烤茶 。烤茶又名小罐茶。流传在云南、贵州等回民聚居区。云南的穆斯林不论男女大多还有饮烤茶的习惯。回民饮烤茶,和当地白族、彝族习惯差不多。先将茶叶放到特制的小土茶罐里,再将陶罐放在火塘边或火炉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磁”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待泡沫散去后,加入开水,使其逐渐浓醇。由于罐小斟出的茶汁稠,味浓,收敛性强,饮后回甘;此时饮用,清香回味,润人肺腑对消除口腔中牛羊肉的“擅味”极为特效。烤茶冲饮3次,即弃之。若再饮用,则另行再烤。如来客人多,气氛更好。每人分发一个小陶罐和杯子,自行烤饮。这种自助方式,表示尊敬客人,也是大理各族人民待客的一种习俗。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因此每天饭后饮烤茶在云南回民中相当流行,可谓比比皆是。
(三)麦茶 流行于西北部分地区。过去许多回民因买不起茶叶,不少家庭都喜欢饮麦茶,将麦子炒成半焦,捣碎倒人茶罐中,佐以食盐盛水熬煮。麦茶熬成后看似琥珀,其味如咖啡。现在饮此茶者已不多见。
(四)酥油茶 在云南省丽江、大理等地的一些穆斯林也有嗜好饮酥油茶的习惯。如永胜县一带的回民同胞经常吃饭都是用酥油茶作为菜汤。但云南回民的酥油茶与藏民的不尽相同。除了“茶、酥油、盐”主料相同外,还佐以妙香的糊米(面)、芝麻或核桃仁等。其做法:首先把茶(中档绿茶)、米、核桃仁等分别在锅里焙妙香,然后捣细,最后加入食盐。用酥油在锅里混炒片刻。待饮时再加水煮沸(有的再还加椒、姜末)。若没有酥油即可用牛油或菜油代替,但这种非酥油配制的通常又叫“油茶”或“油盐茶”。
(五)盖碗茶 这是全国各地回民普遍饮用的一种茶。盖碗,又称“三炮台”。民间叫盅子,上有碗盖,下有托盘。盛水的茶碗,口大底小,精致美观。每到炎热的夏天,回族人觉得喝盖碗茶比吃西瓜还要解渴。饭前饭后都离不开盖碗茶。到了严寒的冬天,早晨做完礼拜,三五成群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要“刮”几盅盖碗茶。
盖碗茶配料不一,名目繁多,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夏天以茉莉花茶为主,冬天以陕青茶为主。有条件的还可用“碧螺春”、“毛峰”、“毛尖”、“龙井”等等。身体不好的人可根据病情选配不同的茶水。如清热泄火可用冰糖窝窝茶;胃寒的人可用红糖砖茶;消食的人可用白糖绿茶。需要保健的可常用“八宝茶”,即除了放茶外,还放白糖、红糖、红枣、核桃仁、桂元肉、芝麻、葡萄干、枸杞等。
一般家庭饮“八宝茶”配料不齐时,多饮“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元肉);有的饮“白四品”(陕青茶、白糖、柿饼、红枣);还有的喜欢“红四品”(砖茶、红糖、红枣、果干)和五味茶(绿茶、山楂、芝麻、姜片)等。
回族人还很讲究泡茶,说好茶必须好水泡。大多回族老人认为,雪水、泉水和流动的江河水泡出来的茶最佳。居住在黄河两岸的用甘甜的黄河水泡茶。居住在山区冬天用雪水泡茶,夏天用雨水泡茶。因为雪水、泉水、黄河水杂质少,略带甜味,泡茶不会影响茶叶本身的香味。有些地区地下水品质并不好。
回民泡盖碗茶,也有自己的茶道;先用滚烫的开水冲洗一下茶碗,作为消毒。然后放入茶料,开水壶离开炉火约二十秒钟,这称为“落滚”,不把茶叶汤熟。盛水加盖,静泡两、三分钟。
懂茶道的回族老人知道怎么品茶。他们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则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中等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香、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回族人把饮茶作为待客的佳品。当欢度“古尔邦节”、“开斋节”、举行婚礼或家里来客人时,主人会热情地给您先递上一盅盖碗茶,并端一些油香、馓子、花生等干果类,让您下茶。
敬茶时有许多良好的礼节,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在碗里放人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分和身份,分出主次,把茶先捧送给主客。同辈人则遵循从右至左的顺序。
回民喝盖碗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而是用盖子“刮”几下浮在上面的茶叶。就有了;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的讲法。每刮一次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主人倒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端上来不喝。这正是“金茶银茶甘露茶,顶不上回回盖碗茶”的真实写照。
在喝茶中,如果喝完一盅还想喝,就不要把茶底喝净,要留一点,这样主人会给您继续倒水。如果已经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盖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吃到嘴里,表示已经喝够了,主人也就再不谦让倒茶了。
茶,在这里已经是连接友谊和亲情的纽带。不论是汉族同胞,还是其他民族兄弟,到回族人家里作客,会深深地感到,回族兄弟好客大方,茶香,情更浓。
由于茶的益处很多,回族人民不仅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而且在走亲访友、订婚时,还喜欢送茶礼。例如回民订婚时,一般要送砖茶、细茶,所以订婚也叫“定茶”。
阿訇是回族的教长和领袖,是最受尊重的人。穆斯林群众看望阿訇都会带去上等茶叶当作礼品。这是因为阿訇爱喝茶,并且多是品赏高手。
回族喝茶也有禁忌。一般不允许用嘴靠近杯子吹浮在上面的茶叶。这样既不卫生,也不雅观。其次是当有人倒茶或加水时,不能按汉族习俗用双指弯曲敲茶桌。因为这种方式有传说是表示跪谢。而真正的回族穆斯林除了向真主跪拜外,连父母都不能跪拜。最忌讳的是与回族朋友聚餐时,对方如果是虔诚的穆斯林,千万不可说“以茶当酒”。这很容易造成不必要误会和矛盾。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之中都有自身的精神价值。选择不同茶叶,通过各种各样的饮茶方式,除了达到简单的止渴消食、医病养生、以茶会友外。最高的境界应该是通过饮茶能够品味人生,以茶养性,以茶养德。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3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潮州工夫茶到底是什么真的仅仅是茶
下一篇: 关于茶的书籍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