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这四个字,对于喝茶的朋友而言,必定在熟悉不过了。
街头巷尾的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高高挂起的横幅,便是这四个字。
平时所用的茶席、茶盘,也会部分印刷纹路,也是这四个字。
那么禅茶一味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何倍受推崇。
禅,佛教指静思,坐禅。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中国又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最大的茶叶生产国。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生活、佛文化、茶文化的融合表现。
禅茶一味是禅意与茶意在精神层面的结合互通。
在茶与佛教的紧密联系下,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现念相互融合,“茶禅一味”之说应运而生。
释文珦在《煎茶》中写道:“一碗复一碗,尽啜袪忧烦。良恐失正味,缄默久不言。须臾齿颊甘,两腑风飒然。飘飘欲遐举,未下卢玉川。”
诗人是一位嗜茶的和尚,这首诗写了他静静地品尝茶味,在片刻的苦涩后,唇齿间生出回甘,随着饮下一碗又一碗茶,烦恼尽数消散。
可见僧人与茶结缘颇深,茶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说到这里,禅茶一味的含义自然明亮,简单来说有以下两点:
一则
禅茶的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些朴素的情感。
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自然的相通。
禅茶一味,其实就是茶叶有成百上千种,种种不同,各有特色;但我们只要怀着包容、感恩、分享之心,去看待自然,看待生活,看待人世关系,去理解周围的一切,自会有一种独特的心得,一种独特的味道(真味)。
二则
知行合一
我们与茶自是缘分,但茶是什么味道,只有自己喝了才知道,无法替代。
修炼、感悟不是与与世无争,消极避世,束之高阁;而是通过自我修炼,追求真理,发现智慧,让内心更有力量,有能力去感化、影响更多的人,让自己身边的小天地、小世界更美好。
爱一件事儿,你就要为它去付出,为它受苦。路是走出来的,而不是问出来的。结果是靠努力得到的,你努力的多了,尝试的多了,自然就会找到自己的路径,一片新天地。
众多资料中并无关于‘茶禅一味’的确切文本,因而只能从与茶有关的历代禅门文献中去推测茶禅一味的本来含义。最早,茶是多元起源的,即可饮用、食用也可药用;而南宗禅尤其是洪州宗兴起以后,则有体现平常心是道、道不用修的意思,故而可以知道茶为禅之助,禅为茶之魂。茶禅又怎样同一味呢?它的含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国家中有不同的侧重。在我国,强调的是修禅者如何以禅悦统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吃茶中保持禅悦。在我国的发展主要是在禅门和天台中里的仪轨里面,其它各宗也有自己的茶事仪轨。而在日本,强调的是茶人如何在茶艺中体验禅悦。因此,把茶作为入禅的技艺,使之成为独立的艺术,而成了茶道。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主体不同,在我国,主要是出家人;而在日本,后来主要是在家人。而茶禅一味在修行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含义。在破初关的过程中,强调的是通过饮茶等日常生活意象来发明本心,在此阶段,吃茶去也罢,柏树子也也罢,都是帮学人来领悟自心与佛性的平等不二;即所谓的莫向外求(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以及后来所参的这个话头,都是为了激发这种无漏慧。)在保任阶段,是指禅者将在禅堂所得的法喜禅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保养任运。由此即可明了,如何于一味了,其基础来源于般若的不二法门,实践于大乘的禅学思想之中,其意涵盖身心俱隐、内外并冥、道俗齐观、解惑平等.明海大和尚曾给《茶和禅》一书作序: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太平。一颗乐茶之心,外却我相,内蓄柔德,知敬知恩,假是百味,也是平常不二。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历经千年,由古代北方之混汤茶饭至今日南北方之净汤茶饮,与佛教空静(净)、道教自然和儒教中庸相契,理念清朗,精神精进,文化博大精深,延绵不断,魅力渐增。
老子於《道德经》中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择饮之“道”,非人生造,乃自然生理所需逐成。人赋其理
,修身养性,开慧益智,道家推崇。
茶属木,土养之,置於釜、浸於水、煮於火。至此,金木水火土全矣。饮时温和而入,尤乾隆以後,功夫入茶,增公正杯,中庸之道尽显。士大夫、文人墨客,以融琴棋书画,儒家亦爱之。
甚者,乃佛家。茶之清静,其纯洁品质之内涵,与妙香流溢之禅机之理不驳,相映而契。尤为唐、金、宋禅风甚盛,圆悟克勤禅师
“禅茶一味”後,禅与茶形影相随,传承至今。
“中国禅”直指人心,见性思善,福慧双修,自然同在,无藏无饰,现实醒悟,解脱烦恼;禅茶两名,同实一味,非异有异,异物一心,非一即一,两法不二;有相无相,不即不离,心心相印;一啜一饮,一酬一唱,甘露清润。
其基础——“苦、静、凡、放”;①其精神——“正、清、和、雅”;②其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③其目的——“明心,见性,思善,归真”。④①【苦——禅茶品味相同,在品茶的苦味同时,品味烦苦人生之苦,回味离苦,参破者见真谛;静——品味茶和人生,须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安稳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一切;凡——自己融入自然,我是宇宙一颗粒,平凡小人物,现实地看待身边的一切;放——就像喝茶一样拿出点时间,放下多虑、烦恼、忙碌和折腾等等,感悟
人生无常。】②【正——佛家的“眼下”,过去不能把握,它过去了,未来不能把握,它没有来到。当下眨眼即逝,也要过去,难以同步,正之重要,妙不可言。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且于时同频同律,凉茶热茶温茶,哪种好喝,把握当下,叫你有踏实的精神。清——出污泥而不染,有清净清静从容淡定,清而不贪,自然无欲,无欲则刚,金刚既出,攻而不克。茶汤透亮无杂,做人亦然,如此则安逸自如。茶能静心,心静自然凉,凉无冲动,自然得智。鬼不叫门,警笛忽鸣,于己无干,坦然的精神有了。和——茶香沁心,亲和无比,如回归自然;佛的教化是无争,那也就是和。诉求和凭借心,感悟包容,和气就是人间正气,和顺的精神有了。雅——《荀子荣辱》里说:君子安雅,即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又有言正者谓之雅。茶有美德,醍醐甘露,润喉生津,解渴维生;佛家教理美德四溢,正言真理,解救苦难,三施舍不懈。均为离苦得乐,有牺牲自我,予人欢喜精神。】③【感恩——茶有维生素、微量元素,叫有营养,以感恩的心态喝任何一杯茶,化解戾气。给你吃茶者,舍水舍茶,有爱心,这是正的人文精神。茶让我们体验到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这叫禅机,以感恩的心态喝每一杯茶,发扬“真”气。
包容——茶以壶沏泡,分给诸位,故喝者用分享的心态来用茶。我们把茶叶溶入淡水中就像恩怨也融入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氛中,苦恼变智慧,干戈化玉帛,和气落实在相敬之中。此与佛教三施舍相契。
分享——众生平等,来者有份,茶到口边,用分享的心态饮用,培养由己及人的博爱情怀。想人间诸苦,想社会缺憾,少一份私念贪欲,多一份善心。
结缘——缘分顺逆,一起喝茶是顺缘。以结缘的心态来喝茶,以茶与人结良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茶的自然之法与佛法相合,清静出智慧,茶香得和谐,净化人生,服务社团!】
④【明心、见性、思善、归真。茶的确如此,启迪昭示,令我们心明眼亮,看到佛性,悟到善源,皈依真谛。】
禅茶属于佛教茶艺。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禅茶中有禅机﹐禅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启迪佛性﹐昭示佛理。所谓禅茶系采用严格的融于佛法的生产工艺加工,通过特殊的茶艺表演,从而启迪佛性,昭示佛理的佛门用茶。禅茶不仅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而且祛肺痢,保健康。护齿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长善根。因此饮茶便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是“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的基础是“苦、静、凡、放”,禅茶的最终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禅茶更多的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时,品味烦苦人生,参破“苦”谛;在“静”味的同时,品味遇事静坐静虑,保持平淡心态;在品“凡”味的同时,品味从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29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红楼梦》里的十盏茶道尽了人生
下一篇: 有一种风雅叫做以茶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