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久负盛名的话: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可惜这句话的出处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对茶事颇有研究。
可如果仔细探究,你就会发现,古今茶书中关于水对茶的影响记述非常多,而关于器对茶的影响记述却少的可怜。陆羽《茶经》中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记述,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有“水以清清甘洁为美”的记述,许次纾《茶疏》中有“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的记述,都在推崇水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大观茶论》
那为何茶器却被冷落了呢?这与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流变有很大关系,比如唐代流行煎茶,宋代流行点茶,明清流行泡茶,各个时期的茶器不尽相同。加之茶叶品类的大爆发,所以很难有一类茶器可以包打天下。
“酪奴”的故事
陆羽之前,茶器是酒器的附庸,有记载的茶器诸如杜育《荈赋》中的“匏”和“瓯”,“匏”是用来打酒的,这里代指盛茶的瓢;“瓯”最早也是酒器,这里代指茶碗。由此可见,陆羽之前茶的地位并不高,连专属的器都没有。喝茶不但不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反而是社会嘲讽的对象。比如,西晋的王濛因为爱喝茶,同僚都躲着他,称与他喝茶为“水厄”;南北朝的王肃,因为爱喝茶被称为“漏厄”,连茶也得了一个颇具侮辱性的名字,叫“酪奴”。
看来,没有专属茶器的茶,不仅是“酪奴”,也是“酒奴”。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我们才知道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贡献有多大。他制煎茶二十四器,让茶器从酒器中脱离出来,从此喝茶人有了独立的器皿。
法门寺皇家金银器(放盐)
为了突出茶器的重要性,陆羽把四之器一篇单独作为三卷《茶经》的中卷,而《茶经》的上卷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下卷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可以说,从《茶经》的布局就可以看得出陆羽对茶器是多么的看重。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陆羽的煎茶二十四器刚一推出,就达到“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的火爆程度,可以说但凡有财力的家庭,都以能置办一套陆羽的煎茶二十四器为荣。从陆羽之后到现在,还没听说谁做的茶器能有这么牛。
所以说,煎茶二十四器的诞生,是茶器摆脱酒器,单独存在并彰显自身价值的标志,也是茶从普通饮品荣升为精神饮品的基础之一。脱离了茶器支撑的茶是不完整的,也是缺少味道和灵魂的。
茶器从一开始诞生,就注定是为茶服务的。所以,判断茶器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不能彰显茶,不能彰显茶的茶器不是好茶器,哪怕再漂亮、再名贵,充其量也只能算工艺品罢了。
那么,茶器是如何彰显茶的呢?这就要从人们对茶的要求来看了,茶器对茶的影响基本可以用色、香、味三点来概括,能彰显茶汤颜色、香气和滋味的茶器,就是适合这款茶的好茶器。
法门寺唐代秘色瓷
比如,《茶经》四之器中论述茶碗对茶汤颜色的彰显,就尤为推崇越窑。因为陆羽认为,越瓷的青色更易衬托出茶汤的绿色。而白色的邢瓷,黄色的寿州瓷以及褐色的洪州瓷都不宜彰显茶汤的颜色。
茶器除了影响茶汤的颜色以外,器型还会影响茶汤的香气,比如敛口且深的茶器比撇口且浅的茶器就更聚香,使茶汤的香气更加彰显,所以在茶艺中才会有闻香杯和品茗杯之分。
最后,就是茶器材质和器型对茶汤滋味的影响,就材质而言,比如用紫砂壶冲泡高发酵度茶,汤感及顺滑度要比其他茶器更胜一筹。至于器型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也是我近来才有的发现。
在用大唐煎茶定制茶碗品茶时,我第一次感受到茶碗唇口设计的重要性,为何陆羽要求“口唇不卷”,茶碗唇口与嘴唇的契合要刚刚好,可以说多一分太厚,少一分太薄,那种喝茶的感受,就像你遇到一张特别舒适的床,慵懒的不想离开。或许,只有当你体验过之后,才明白什么叫茶器的唇口感。
既然茶器能影响茶,那么茶自然也会影响茶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茶器是为茶而生。所以精品茶器的诞生,首先要搞清楚这款茶器为什么茶而作。因为现在的茶太多了,没有哪一款茶器可以彰显所有的茶。
茶器制作
可惜这一点很多制作茶器的工匠却并不在意,可以说,做不到这一点的所谓大师,也只能是工艺品大师,而不是茶器大师。因为真正的茶器大师,一定是因茶制器,为茶制器,就像陆羽一样,煎茶二十四器,就是为煎茶而生,所以才能“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对茶进一步的探索,是未来茶器制作的细分和趋势,谁把握这个趋势,谁才能引领未来。
陆羽对茶的研究,后世无人可以望其项背。《茶经》的二之具、四之器两篇,分别写茶具和茶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茶具和茶器不是一回事。可时至今日,在大多数人心中,觉得它两就是一回事。
看完本文,你不信可以问问身边懂茶的人,茶具和茶器有什么区别?十有八九都是想当然的回答,因为他们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茶具和茶器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精美茶器
茶具是生产制作茶叶的工具,茶器是泡茶品茶用的器皿,二者的功用完全不同。不仅今天的人们分不清茶具和茶器,其实到了宋代已经分不清了,从宋代开始,文人士大夫基本只喝茶不事茶,更不要说制茶了。
因为他们从内心是鄙夷劳动的,所以他们对茶的认识远不如陆羽那样深刻,自然在著述的高度和深度上也不可能超越《茶经》。
陆羽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七千言的《茶经》,更是那务实而悠远的事茶精神和思想。行笔至此,让我想起皇甫曾笔下“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皎然笔下“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
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的陆羽。
这就是陆羽,用一己之力,让茶器横空出世,让茶绽放光辉。
茶德是什么?以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受到当今茶人的广泛认同。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茶的八德励志或哲理的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茶的八德励志或哲理的小故事:茶之道,心道也
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品尝了人间的五味,纵观了人世的百态,放下了人性的妄念,才开始慢慢的品出茶的味道来。——题记 茶乃心道。初始饮茶的人,因为不韵此道,一般会选择绿茶,品出的是青涩之苦;喝得久了,不耐苦涩,便会选择乌龙茶,味较重而少苦涩,不寒不热,似乎很符合中庸之道;经历的多了,如同对生活的品味,越来越喜欢厚重,所以又选择了醇香的红茶;随着斗转星移,一切都看淡了,又开始渐渐的喜欢起绿茶的清香来。
归于平淡,道之根本。“自然崇俭”是中国茶道人格上的最高准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朴”。茶道如此、人生如此、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的法则亦是如此。近代凯亚有云:“ 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一大传统特色,即乃简约之美也。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啜茗之道,历来皆宜乎简易,而不宜乎繁难;宜乎俭约,而不宜乎奢糜。不论古今中外,斯理皆一也。” 清代茶人陆次云论茶有曰:“龙井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陆羽在《茶经》中则提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人生如茶,无味之味才是真滋味,平淡之极方显神奇。道法自然,方可获得人生的和谐与宁静;崇尚简约,方可获得人生的圆融与朴真。只有如此心淡之人,方可品出茶茗的真味,方可体会人生的真谛。
俗话说得好:大俗才是大雅。有人以为喝茶需在幽静的场所里,有端庄的茶艺师,配以精美茶具,再听上一曲佛音,方为高雅,似乎超脱。孰不知,用大茶壶、大碗茶来荡涤尘埃,岂不是更爽乎。由讲究到随意,由繁杂到简约,可能更要接近禅茶的意境了。若捧一壶清茗,淡然的饮于喧嚣的市井间,那将是一种何等的修为!?诗僧皎然说的好:“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在诗人的境界里,我们看到了:茶随心而定,心因茶而清。沉浸在这样如茶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样的泰然与祥和,人生若是如此,还有什么烦恼不可解除,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去计较的呢?
茶本是通灵之神物,集天地日月、山川雨露之精气修炼而成。在大自然的轮回中,只是因为人们的喜爱,便以感恩的心态存留于世。所以,茶又是圣洁之品,只有相知的人,才可以拥有。在茶与水的结合当中,我们看到了茶的淡定与自我牺牲,并在这牺牲当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水的热情与包容,是这种包容,成就了茶的天然神韵与芳香。
茶者,药也。《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所以,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即是为药,不可不慎。要因其人、顺其时、应其心而用之,才不会违背在天倡导的“康、乐、甘、香,和、清、敬、美”之八德之美。凡人用之,虽是附庸了风雅,浅薄了茶的清名,倒
也是可以解药食之毒,更是能解其心毒,况功高之处在于“正其心”也 。圣人用之,那正如卢仝所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可道,非常道。圣人之道,亦仝于茶道也。茶道三昧,茶之道,在于心境的平和;茶道凡尘,茶之道,在于壶小乾坤大;茶道归一,茶之道,在于从无处来,到无处去;茶道无形,茶之道,在于心里有茶皆是茶。此乃茶之心道,亦茶之“正道”耳。
有道是:
一盏翠绿将心醉,不问红尘是与非;
人生若此虚静处,舍得神仙复何求?
第一抹春痕
翻翻日历,算算节令,数数日子,天寒地冻的冬季本该渐行渐远,风和日丽的春天早该来临。盼春的我迫不及待地离开温暖的火炉,推开尘封一季的窗户。可是,天空依旧阴凄凄的;气候依旧冰冷彻骨;风声依旧虎吼狼嚎;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感觉依旧是冬天。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迹象?哪里有一点春天的味道?哪里有一缕春天的色彩?我对“四季更替”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产生了疑惑。甚至有一种被欺骗的小小的不快。
细心的妈妈似乎觉察到了我的心思,说:“春天真的来了,
可是整天呆在家里的人是感受不到春天的。到大自然中去吧,那才是春天的世界。”
于是,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去大自然踏寻春天。悠然穿行于蜿蜒盘旋的山间小径上,举目远眺,满目的灰褐枯黄,呈现一派落魄萧条的景象;环顾四周,光秃秃的树木在寒风中痛苦呜咽;枯叶像折了翅膀的蝴蝶零落一地;小草干枯焦黄颓败匍匐在地上。引发了多愁善感的我内心无限的失望和惆怅。唉,春天到底在哪里呢?
我决定停下来歇一歇,忽然感到一股淡淡的、浅浅的、若有若无的清香在空气中微微荡漾。这种清香给人的感觉是轻轻地 ,小心地呵护着脆弱的鼻翼,生怕香味太浓香破了鼻子,多么善解人意的香味啊!我寻着清香放眼开去,原来是悬崖边的一堆枯草丛中,掩映着一株金灿灿的黄花,像一个古典的静女亭亭玉立,摇曳生姿,弱不经风。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的我,准确地判断这是迎春花,这一阵阵清香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如果不细心观察,是很难发现的。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却在眼前,宛如一首唐诗一阙宋词在春寒料峭的腊月傲然绽放。成为这灰黄苍茫天地间的一抹亮色;成为我焦燥不安的心情最好的抚慰剂;成为大自然的第一抹春痕。
我一边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第一抹春痕,一边怀着激动的心情飞奔到金黄的迎春花身旁。褐黄泛青的枝干呈拱形下垂,这是一种优雅含蓄的姿势。枝干芊细修长,好像瘦瘦的筋骨,宛若细
长的手臂,仿佛大海里八爪鱼的触角。呈卵状椭圆形的叶苍翠茂密,隐隐透出铁锈色的小斑点,也许是历经了无数的坎坷和沧桑的缘故吧!花朵形态各异,有的还是硬硬的青花蕾,上端隐隐透出点点嫩黄,下端嫩绿如翡翠钻石般美丽娇嫩。有的含苞待放,花苞小小的,圆圆的,鼓鼓的,犹如姑娘衣服上的盘花纽扣。有的刚刚绽放,似一个害羞的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肯露真颜。有的完全绽放,尽情舒展着六片薄如蝉翼的黄瓣,好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宛如一个个仰天吹奏的小喇叭;如同一只只上档次的高脚金杯。每一朵花都精致轻盈,每一朵花都玲珑剔透,每一朵花都鲜嫩洁净,惹得我无限怜爱。并且地上没有一朵落花,让我体验到了它旺盛蓬勃的生命力,丝毫没有凋零衰败之感。我豁然开朗,春天真的来了,就藏在这迎春花里,而我是这第一抹春痕的主人。蓦然间,心情分外愉悦。
眼前的第一抹春痕,不知醉倒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洋溢着多少宁静和谐的诗情,创造出多少千古流传的浪漫诗篇,成就了多少文明古国的优美诗行。喜欢唐朝白居易赞叹它身姿的曼妙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喜欢宋朝韩琦描摹它飘逸的神韵“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喜欢清朝王夫之佩服它不畏严寒的气节”玉峰疑菡萏,绛佩讵辛夷;蝶醒初春里,香寻未绽时”。最爱当代江澍渊歌颂它蓬勃的生命“柔枝垂披缀金黄,冰消雪融显荣光,当代春风和暖萌绿叶,迎得百。
茶的八德励志或哲理的小故事:茶道是茶文化的灵魂
何谓"茶道"?"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明张源《茶录》) 这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以茶载道", "道"寓于茗饮之中。茶道源于中国,它是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修炼身心是茶道的第一目的。大益吴远之在《茶道》中倡导"精行俭德",概括了茶道的精蕴,体现了陆羽茶道的精神。
大益吴远之把饮茶这一物质生活,导向重视入文精神及心灵升华的新境界,把人生理想和价值评判贯彻于茶事的过程。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中,提出了"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发扬了前朝的茶道精神。此后一千多年间,历代都对"唐茶道"作了补充和完善。中国茶道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精髓为指导思想,根植于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并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古人为了修德悟道,把茶道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容,用精炼的哲学语言概括成"五德"、"八德"乃至"十德",使人易于理解和践行。如前贤把"清、和、俭、怡、健"五字浓缩于茶道中,以茶修德,以茶表德,陶冶人们的淡泊、博爱、谦和、善美和刚强的襟怀。概言之,大益吴远之提到,中国茶道就是饮茶之道(品茗的艺术)和饮茶修道(怡情养性,熏陶德化)的统一,是茶事与文化、修养与教化的统一。
茶的八德励志或哲理的小故事:茶文化
茶文化知识体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茶的起源与发展从茶树的自然分布、地质变迁、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茶树的起源是在中国。但是也有印度说、无名高地说与二元说。茶在最初神农时期是以药用的。到来先秦时期,茶作为宫廷贡品,开始了茶的日常饮用。到了汉魏时期,茶开始走向市场,成为商品。到了西晋,茶就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饮料了。如今,茶更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第三章: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分类:欧洲把茶叶按商品特性分为红茶、乌龙茶、绿茶三大类。日本则按茶叶发酵程度不同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我国茶叶分类是比较理想的分类方法,它是按照初加工时茶树鲜叶是否经过酶性氧化以及酶性氧化的程度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青茶)、红茶。
加工:绿茶的加工工艺:鲜叶处理(摊放)——杀青——揉捻——干燥。杀青的温度一般要大于80摄氏度。红茶的加工工艺:鲜叶处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乌龙茶的加工工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普洱茶的加工工艺:摊放——杀青——揉捻——渥堆——干燥。普洱茶陈化10—20年味道更佳(存放条件适合的情况下)。
第四章:茶与健康
《神农本草》:“茶苦味,饮之使人溢思,少卧,轻身,名目。”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茶的药用价值,检验出茶中具有多种成分,如茶多酚、维生素、氨基酸、生物碱等物质,其功能有延缓衰老,延缓香烟毒害,醒脑提神,美容护肤,抑制和抵抗病毒菌,预防和抗癌等功效。饮茶一般是有益无害的。(注:医生指定不能饮茶者或服药者不能饮茶)
第五、六章:茶叶审评基础知识及品饮艺术
茶叶审评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其对审评的内外环境要求特别严格,一般有专门的审评室。所借助的工具虽然普通但是要求也不能随便,一般也有专门的工具。“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一杯好喝的茶不但取决于茶叶的品质,所选用的泡茶器材和水也同样重要。泡茶用的水有多样,有泉水、自来水、蒸馏水、湖水等。不同的茶冲泡时其茶水比和泡茶时间也不尽相同,如红茶的茶水比是1:50,乌龙茶的茶水比是1:22。泡茶时间为2—10分钟不等,一般为5分钟。无论是审评茶叶还是审评茶水都离不开人的嗅觉、味觉、视觉与触觉等来
审评茶的色、香、味、形而对茶进行评价。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因而也有不同的特点,如绿茶是清汤绿叶,而红茶则是红汤红叶。
茶的审评一定要人出自真心需要人的定力和道德。
第七章:我国的茶俗文化
客来敬茶,一直是中国人对待客人的一种基本礼仪。然而,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饮茶方式。如汉族的清饮,闽台婚俗的“茶礼”,北京的大碗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藏族的酥油茶等。而无我茶会则更能体现中国人喝茶与待客之道无尊卑之心的饮茶方式与精神。
第八章:茶道与茶艺
茶道是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贯穿于儒、佛、道等传统文化之中。首先,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教是中华文化的根源。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伦理教育,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如孔子思想:仁、礼、中庸。礼(伦理规范)包括五伦、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中庸更是为人的最高原则。而茶文化则直接或间接地射出儒家思想的仁、礼、中庸等核心内容。第二,茶文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道家思想是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其根本思想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而茶道也强调“道法自然”,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第三,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关系。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佛教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目前也有几种非正宗的佛教存在。如宗教佛教,旅游佛教,企业佛教,甚至有以佛教为名而无恶不作的邪教。茶道与真正佛教的禅道合成“茶禅一味”。
总的来说儒、佛、道是一体的,都包括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智慧的教育。唐朝少林寺的一块碑——混元三教九流图赞更是体现了三教九流是一家。
中国茶艺与茶德:目前国内的茶艺可分为传统茶艺,加工整理,仿古创新三种。传统茶艺有1、功夫茶2、盖碗茶3、绿茶玻璃杯冲泡法。而茶德是指“廉、美、和、敬。”
茶文化心得体会
悠悠五千年多年,中国茶文化从神农时代开始延续至今已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茶从开始的药用到宫廷的贡品再到今天,茶已经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了。中国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称,而茶则是中国人待客必不可少的物品。中国的茶与中国的瓷器在世界具有同等的声誉。茶同样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以学习茶文化也必须要了解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用传统文化来熏陶自己。而在茶文化的课堂主要是学习中华文化的做人理念。《中庸》中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是五项天下通行的大道理。智、仁、勇这三条是天下通行的大德。”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也都在强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倘若这个社会君臣无义,那么君臣之间就可能陷入对权力的争夺而搞得民不聊生;如果父子不相亲,那么父子就可能反目成仇;夫妇无别,家庭也就不再安宁;兄弟无序也就容易手足相残;朋友交往没有信用,那么人与人就无法再交往。这时天下人将会陷入永无休止的战争、孤独黑暗的世界。这样的人类社会也就难
以再发展下去了。
我认为,人要做到这五项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并不难。首先,我们要从小做到对父母有感恩的心,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那么我们的心态就不会变邪恶,从而做到其他方面的大道理。李毓秀所撰写的《弟子规》是一本人人必读的经典。只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弟子规》的教育并真正笃行的话,那么孩子长大成人就能做到五项天下通行的大道理了。
老师经常对我们说,来到这个课堂就抛开昔日的一切烦恼安心地上课。的确,无论是茶文化还是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它都有修身养性的教育。茶道教育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品茶、喝茶,以品茶的方式去品味生活;儒家思想则教育我们仁、礼、中庸;佛家教育我们“禅”的道理等。可见,中华的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许这就是它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吧。除此之外,我们古人所发明的文言文也是炎黄子孙智慧的体现。文言文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它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没有文言文,古中国的文化也就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一样在这世界销声匿迹。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学习文言文。
学习茶文化,一些历史人物也是不可忽略的。被称为茶圣的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中国茶发展的经典浓缩。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一直为世人所赞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同样是一本经典之作,但是他却为此而成为亡国之君(注: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宋徽宗并非仅仅是因为爱茶而亡国),最后尸寒他乡。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切勿玩物丧志。
学习茶文化确实让人受益良多。上这样的课,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熏陶,把一周以来学习和工作所积累的压力和烦恼在这里侧地地消除,那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接受良好文化的教育来改变人生。在课堂上老师说过每一天都有四个季节,从早晨3点到9点是一天的春季。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我们往往会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季节,在梦幻中度过。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我也不再放过那充满清新的空气,生机勃勃的早晨了。每天天一亮我就起床。当我走出门口的那一刻我惊呆了,原来小鸟们比我起得更早。它们在“春天”的气息里欢歌笑舞,声音是那样的悦耳,仿佛走进了一片原始深林里,让我感觉到久违了的大自然。这样的日子我更是充满活力,生活变得更快乐,更充实。说到久违的大自然,我们确实是久违了。现在自然环境污染严重,人对自然的道德几乎早已丧失殆尽了,老师也说过如今的环保都是做表面文章,只是把烟囱建高一点而已,环保最重要的还是人心。我是学习环境科学的,我也开始意识到科技并不能彻底地改善环境。其实要改造的并不是自然,自然并没有问题,而真正要“改造”的是人心。经过探索,我认为只有具体的科学与哲学、思想道德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这个目的。为此,现在我除了学习专业文化外我也开始了思想道德与哲学的研究。
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的母亲不喝茶但也会炒茶。每当老师讲到茶叶的加工里面的每一个步骤我都会想起我和母亲一起采茶炒茶的情景。相互对比,我发现从未受过正式教育的母亲同样可以在每一个步骤里做好。她炒出的茶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喝。同样我们也会拿自家的茶来招待客人。我们镇的人一直都被称作是对待客人最热情的人,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都带着一颗爱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吧。
时光冉冉,一学期匆匆而过,而有的人,有的声音却永远留在了心中。当我还在迷茫中,还在痛苦中挣扎,在虚度年华的时候是我的老师唤醒了我,让我找
到真理,找到方向。我的老师,我的课堂,我的笔记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激发着我奋发向上,完成我未完成的梦想。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wenhua/27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故宫藏画里的围炉煮茶
下一篇: 喝茶要把握度生活也同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