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杭州径山寺:日本茶道的发源地

品茶 2023-04-28 20:29:17

杭州径山寺:日本茶道的发源地

杭州城外的径山上,有一个名为“径山寺”的千年古刹。自唐朝建成至今,已有一千两百余年的历史。

穿过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就能到达坐落于山峦中的寺庙。

从山脚到山顶,另有一处幽静的古道,是石块铺就而成。沿途,经过很多的景点。竹林,茶花……石阶逐级向上,近旁全是茂密的植被。

在途中,还会看到一些亭子与屋宇。在那里,能品尝到香醇的径山茶。径山是有名的茶区,饮茶之风甚浓。

经由古道到达山顶,一眼望到远处连绵的山峦。

清晨,初阳从东方升起,山峰上的薄雾慢慢地消散,映入眼帘的是万里晴空。

来到寺院正门。

山门气势威严,门上挂有牌匾,门旁置有两个石狮。

进入寺庙后,便会发现庙里的古建筑,大多以白色和红褐色为主题色,颇具唐式建筑的风格。

实际上,径山寺兴起于唐朝。

天宝年间,高僧法钦来到径山,结茅修行。代宗皇帝仰其道德、佛学,诏建径山寺。

处在著名的产茶区,径山寺僧俗饮茶,是自然的日常行为。而久之,僧人们竟形成了一套待客的“茶宴”,仪礼规范,流程完备。

径山茶宴流经千年,现今寺内只在重大活动才可得见,寻常或可在其他民俗游览之地偶见。

千年茶宴,最独特的一面,却在于它发源了日本的茶道。

1235年,日本的圣一禅师来此生活了七八年之久。回国时,带去了整个茶宴的仪规。以此为基,竟然演化出了日本的茶道。

在径山寺,除了很多的大殿、佛像,还有苍翠的松柏与金黄的银杏树。

走在禅院里,几乎随处可见银杏与形色各异的树木。它们让本就安静的庙宇,显得更加的寂静,充满了禅意。

阳光透过树枝,照进禅院。

在小径上慢行,时空寂宁,内心平静。

有红丝随风飘扬。那是游客在上香祈福,丝带上写满了人们的心愿。

寺外的山谷中,有一条长长的白色桥廊。

如果是在秋天,桥廊上满是掉落的银杏叶。落叶金黄,与乳白色的桥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分美丽。

径山寺,一个祈福的好去处,也是一个休闲赏景的佳境。

如今,随着径山茶宴入选“人类非遗”,它更彰显并散发着茶文化悠久别样的魅力。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活动,包括水、饭、谈、茶四大步,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1 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起源于茶道,一期是佛教用语,意思是“人的一生”;一会是佛教中的一次法事,字面意思大致是“人的一生仅有一次的相会”。

学茶道两年半,既然「一期一会」源起于茶,我就通过自己熟悉的抹茶道来写写我所理解的“一期一会”。

一 、缘起

第一次进茶室,是两年多前夏天,M小姐于我家中小住三月,彼时她学茶已逾一年。她习的是日本茶道中里千家(Urasenke)一流,汤沫以细腻浓郁为上乘。将茶递予我时,顺时针将茶碗转九十度。后来才知道,茶道中茶具分「前」与「后」,无论主客,但凡将手中之物递出,且记以前方示人,表以尊重。

M辗转入她老师的老师家学茶,拉我前往。

七月末是炎夏,夏气十分清和。第一次见田内老师,她戴厚镜片,穿天水碧色无地(iromuji)和服,是全美享誉盛名的里千家茶师。年近八旬仍精神矍铄,提釜打水亲力亲为。

她将家中一间辟为茶室,室外建一茶庭,庭中高木参天,木旁为一角亭,由角亭入茶室,中途道路为石砌。石道侧是一石筑洗手钵。每逢正式茶会,茶客初候于亭,后经石道入室赴会。步入茶室前,需在洗手钵前洗手漱口,以达清净身心之目的。

除茶外, 田内老师好茶花,至盛时于庭遍植各式茶花九十六种。庭之南,两株吉野樱并不醒目。然每到三月暖日当暄,漫天飞英蕤于昊苍,是一番至盛的景致。

茶道起源中国,毋庸置疑。至盛,又以宋时杭州径山寺“径山茶宴”为最。

径山茶宴是个怎样情景?

僧侣围坐,谈经论佛。大慧宗所建明月堂外千寻翠岭,白柳横坡。茶宴十分郑重,僧侣围坐处有司客按盏奉茶,主持僧人依次注水调茶,后宾主互致意,各自举盏,浅呷半口后缀饮品茗,发出簌簌声响,此动作接连四次,称为“行茶”。茶礼毕,僧侣士林可谈茶,论事,诵经,赋句。此茶宴庄明严谨,冲泡,递接,致意,品饮皆有其既定礼数,茶具亦尽其精致。

南宋开庆元年(1259),日僧兰溪道隆门下弟子南浦昭明入宋求法,辗转入径山寺山居五年。咸亨三年(1267),昭明归国,带回宋朝“点茶法”,茶台子,茶典七部与扬名天下的“径山茶宴”。由昭明肇始,禅院茶礼完整传入日本。时隔300年,千利休铺叙新,提出“和,敬,清,寂”之思想,终成日本茶道集大成者。

二、一碗薄茶

「一期一会」最先的意思,「难得一面,世当珍惜」。

学茶两年多,记得最清楚一次是山崎麻里做薄茶给我。

麻里和我一样,在田内老师这学茶,是传统的日本居家主妇,温柔贤惠,做好吃的点心,会缝纫,会各式手作。她是四岁女孩的母亲,近四十,乍看二五出头,一张巴掌大鹅蛋脸,水杏眼,长相上占尽便宜。其实是十分温软小心的女人,这从她做茶方式可以看出来。

三月的茶室,地炉上方空悬一方钓釜。那时举行的是山崎麻里的告别茶会。她要回日本了,短期都不再回来。算起来,我和她认识不足一年。

钓釜是烧水用的炉具,釜小而偏长,两侧衔铜环,环连钩,钩上系有长链,长链自天花板上悬垂而下,将铜釜悬于四方的地炉之上。茶道中讲究时令,夏日风炉,冬日地炉,风炉与地炉又依据月份变化而不同。最奇特是一年中三月,只用钓釜。由钓釜中取水极考验茶人功力。最好的时候,执杓舀水,釜身晃而不乱,满满是古朴春趣。

麻里的告别茶会分三部分,初始是炭(给地炉里加炭),而后浓茶,最后薄茶。我做的是浓茶仪式,薄茶由小林宗和完成。她习茶最久,算来大概十七年。名字中,小林是姓,宗和是茶名(学完全部茶仪式,老师会替学生向里千家总部申请茶名,加一「宗」字。拿到茶名并不意味学成,只是招式会了,达到火候,往往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彼时茶客围炉,室中水为二沸,白檀香低回绵长。去年是暖春,白梨和樱都开得早。炉中炭火噼啪,大概是炭烤得茶室过份的暖,有客将东角移门开了一隙。这一开,东风随春色入,明亮的光在凉的席上照出小方阴晴。枝上春鸟时鸣,使我想到与她初相识的那个三月,一个下中雨的早晨,茶课上只有我,她与田内老师三人。

是一节极平常的茶课,因为下雨,室中冷光翳翳,山崎麻里要做一碗薄茶给我。

记得是在一片压抑的昏色中,她端入茶碗,开始薄茶仪式。

虽是雨天,她仍穿了身樱色小纹和服,没化妆,只在唇上擦了薄薄粉釉。远远看,偏丽得惊人。

那一天,她选了与和服颜色相近的粉五瓣樱花碗,碗中搁着茶巾,巾前茶筅(茶刷)斜倾,碗上茶杓倒扣。几步跪坐入席,她将一应茶具置妥,后于怀中取出帛纱(擦拭茶具的手帕)仔细折叠,郑重擦拭装有抹茶的薄器(装抹茶粉的茶罐)与竹制茶杓。

我坐于对坐客席,见壁上插了支白茶。麻里也偏头看一眼,而后瞪大眼赞叹。平日里茶课十分随意,只要田内老师没意见,大伙怎么惬意怎么来。麻里一边点头称赞,一边取叠整的帛纱将釜盖掀开。彼时釜中水声沸若泉涌,盖掀起,一阵白烟缭绕。白烟后,麻里取柄杓自釜中舀半瓢水,后至茶碗上方缓缓注下。此刻,满室寂静只闻水声潺湲,似三月春分清溪泻雪,于此翳翳昏色中破出一抹春丽。

人是容易被小事所愉悦的,至少我是这样。闻水声,又见她俯身垂眸,专心清洗茶筅与茶碗,心情便莫名愉悦起来。

清洗茶筅时,麻里蹙眉,半晌,以食指摘掉茶筅上断去的一梢。而茶碗的擦拭亦十分缓慢用心。将茶具一一擦拭妥当,才取薄器打开,以茶杓取二勺茶粉入碗,临末,于碗壁上一磕,发出极轻的声响。此时水煮刚好,放回薄器与茶杓,又取柄杓没至釜中最深处,满取一瓢煮水,倾适量注入茶碗。

她刷茶的动作很可爱,脸通红,有种较劲的认真在。手中茶筅在碗中因搅动发出沙沙的响。极快的节奏,像春潮带雨,晚来风急。少倾,碗中茶沫初成,刷茶声亦次渐慢了下来。此时刷茶,似闺中女子淡扫峨眉,缓缓若干来回,旨在将茶沫匀平。

印象深刻还因为,雨停了,大约她刷茶那会,有光线自身后移门鱼贯而入。那光初初只在茶席一角,后跃上素壁,攀上晚开的白茶,不到片刻,将原先暗的茶室照得敞亮。按奈不住,我转身将移门推开一隙,雨后春色喧腾而入,我从麻里手中接过茶碗。只觉那里有浓浓春色一瓯,几番拂了还满。

的确,是我喝过最好的一碗薄茶。

此情此景,不可复制,只在日后偶尔想起。

田内老师说,人生聚散匆匆,唯茶事永恒。于此永恒中生出万种偶然变数,遇到了,便遇到了。是「一期一会」最原始的解释。

三、 一碗浓茶

到浓茶,对「一期一会」有了另一番理解。

浓茶礼法繁琐,且较之薄茶郑重许多。是之后中高阶茶礼的基础。

茶道中有个不说破的道理,做茶千遍,其义自见。比如田内老师,做了几十年茶,年近耄耋,再繁琐茶仪式都可临堂教授。她说美的事物并非脑记,而是身体。身体记忆来自感知。此刻做什么,下一步什么,茶道步骤他人问起时你也许忘了,可一旦跪坐茶席,近身于釜,水,碗,杓,一切当如春溪泻于石隙,美之流露自然而然。

薄茶茶碗可素可艳。浓茶中最常使用是黑乐碗。

当年千利休指导第一代乐茶碗师次郎制出第一个黑乐茶碗,后世认为此茶碗朴质天然,最能代表利休茶道思想。而在制作工艺上,黑乐茶碗不使用烧陶所用的转轮,靠手捏制,因此每个茶碗之匠心世间独一。暗合了茶道中「世间独一」之思想。

浓茶之于薄茶十分不同一处在于对「茶入」(装浓茶粉的罐子)的擦拭上。擦拭是一种拂尘的过程。尘于茶具,亦在于心。(下图左侧为普通浓茶仪式「茶入」,右侧为中阶唐物仪式「茶入」)

具体擦拭方法是,取出帛纱(茶道中用于擦拭各种茶具的......手帕) 展开,捏住其上两角,在身前微微内折后再展开。左移变换两角,对折再展,按此步骤依次变换四次,至第五次时方照薄茶中帛纱折法叠整置于掌心,开始擦拭茶入。

记得初学浓茶那会,很多都只在形似。有一次樱花祭茶会是我主持,做此擦拭时田内老师在一旁向众茶客讲解。她说,此四折四展别有深意。一折,为父母双亲,拂其忧心。二折,为知交友人,掸其乱心。三折,为此间茶客,去其烦心。四折,为自己,收心凝神,拂尽尘寰间风尘仆仆,跪坐茶席,只留慈悲与静心随三分春色入茶。

不同于薄茶一客一碗,浓茶中一碗茶由多人共饮。薄茶取两杓茶粉,浓茶初取三杓,后放下茶杓,转动茶入倾适量浓茶粉入碗,再取茶杓将碗中茶粉碾平(橘色的那块就是帛纱)。

之后取茶杓没入釜中满舀一瓢水,于碗上方寸许缓缓注入,此为一注水,水为成茶后的四分之三。一注水后,取茶筅入碗轻搅和匀,手法沉稳,旨在将沉底凝团的茶粉徐徐揉开。

二注水,左手横持茶筅,右手执柄杓,再取一瓢,杓中沸水注下,经茶筅,将所滞茶汤一并带入碗中,成就最后四分之一。之后刷茶,茶筅如先前一般缓缓揉碾,直至茶水交融,汤浓而不滞,滑而不腻。

这是最难的一步,却是浓茶最精妙所在。

一碗茶该留予几客同饮,倒多少茶粉为好,水一注几分,二注又几分,所有细微之处,全凭做茶人经验火候,有心量度。初习浓茶,时而茶多水少,则茶汤稠而滞,入喉干涩。又或者水多茶少,汤稀而色乏,虽入口容易,却少了郑重与端严。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做浓茶,便是忖他人之用,度他人之心。

将移门阖上,茶室中便自成一独立世界。室外烦忧,困扰,闲愁种种再与此间无关。而后低头为茶,抬头是客,上有花开五分,下则水煮二沸。好的茶人执着于眼前,仿佛一杓,一罐,一水,一碗皆是生动。好的茶人亦存善全之心,若茶为美,水为好,浓茶便是低眉垂眸,以茶筅将最美与最好细细和匀,待成就一碗春色无边,再谦敬奉予人前。

做好茶,将茶碗于手中转两次后递上。茶客饮第一口,茶人问,此茶尚可入口否?客答,甚好。

习茶愈久,愈体会「一期一会」另一层含义:美好的相遇背后是一颗体察他人的善全之心,更少思虑自我,更多思虑他人。茶道中许多细节都体现这点,作为茶客,是能感受到那种以物代言的周全。

也只有本一颗为他人存留美好的善心,才有「无常」中使人纪念的「一期一会」。所谓「世当珍稀」,惜的是「缘」,更是「心」。

四、 一茶一器

世间相遇何止人与人?人与物遇见亦属「一期一会」。

任何茶仪式,主人做完茶,都有一个茶客「拜见」茶具的步骤,日文是「拝见はいけん」。薄茶中拜见的茶具包括,装抹茶粉的「薄器」与「茶杓」。浓茶仪式的拜见包括装浓茶粉的「茶入」,「茶杓」,以及包裹茶入的「仕覆」。当然,茶客饮茶后对茶碗也有「拜见」的步骤,是客礼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却并不包括在做茶结束的最后的「拜见」环节。

所谓「拜见」,是人与物的相遇,更是当下之人与造物之人遥远的遇见。

想着,是什么人做了这装茶的茶入,今日装了什么茶,使一碗饮尽涤人清明?

什么人手作此茶杓,杓「铭」为何?

又是何人织此「仕覆」,以何种花案图纹与包裹的茶入相符?

曾经在某茶店中买过一个茶碗,店老板原是京都茶人,到三藩开了茶具店。买的不算什么名贵茶碗,只是他仍然让我一定将木盒存好,失了木盒,不知何人所作,任何茶具都失了价值。物本身不值钱,是造物人之「匠心」使人记得。一茶一器,一器一心,流传着用下去,是无数中人与物,人与人的「一期一会」,不必遇见,仍有真意可以传达。

五、 一期一会

我不确定是不是真的讲对了「一期一会」。学茶时,田内老师没提过关于「一期一会」的要义,她没说,但仿佛很多处都有它的影子。比如这本小小的茶会签到簿,每次来的人不一样。留下名字的人,有些还在,许多走了。人走了,剩下名字和名字挨在一起,或是旧照几张,是曾有的「一期一会」。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2 一期一会

“一期”是指人的一生,“一会”表示仅有一次的相会,“一期一会”包含在“数期数会”中。作为日本茶道的一个重要思想,源自佛教的无常观。

世事无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无常”本是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和佛经里的说法。意思是说世间万物不间断地流传变迁,不能长久存留。

日本列岛远离大陆,南北狭长。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方丈记》中记载:“地震当时,人们都说,人生真是虚幻无常,祸福莫测。”这种思想早已渗透到日本民众的精神生活里。平安末期日本歌人鸭长明在《方丈记》开篇写到“滔滔河水流淌不绝,可眼下之水并非原来之水。”日本中世隐士文学家吉田兼好在随笔《徒然草》中说:“初学射箭的人,不可手持两只箭。”他告诫学习武道之人,不要以为会有“再试一次”的侥幸心理而掉以轻心。面临生死关头时,一旦失手,便一切都不可挽回。在日本文学比如《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大和物语》、《源氏物语》、《平家物语》里也多有体现。日本文学的本身就在给人们灌输一种无常观。幕府后期至江户时期开始在日本流行的浮世绘绘画,画家们受到禅学“生命无常观”的影响,极力描绘仕女青春妖艳美丽,因为女人容貌会像樱花花季那样短暂并随风而逝。就连离别词语也能看出日本民众受无常观影响之深,中国人的离别词语“后会有期”[ 元朝乔孟符《扬州梦》第三折,“小官公事忙,后会有期也。”]与日本人“一期一会”进行比较,得出不管是“后会有期”还是“一期一会”,“二者都表达重视和他人见面的意思,但是前者偏重于分离之后,是期待下次的相见;而后者偏重于现在的相会之时,人与人的每次见面都是一生之中只有一次,每次都需要重视。”进而可以看出中国的“有常”观念和日本强烈的“无常”观念。

生活在这样一种危机感强烈的自然环境中的日本人对于“无常”的理解难免消极;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们拥有对美好愿望的追求,让人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慢慢积蓄着的理性力量。“一期一会”的茶道思想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证。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的文章欣赏3 一期一会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并在日本不断的发展,成为了融合了宗教,哲学与美学的综合性文化活动,茶道有着很强的仪式感,虽然以品茶为主,其文化含义却早已超出了茶本身,可以说茶道不仅仅是一种品茶的活动,更是一种体悟人生的方式……

“一期一会”便是由茶道而悟出来的人生哲理……

“一期一会”是一个微妙的概念,字面意思:一生只有一次。有人说,它与日本人的“无常”理念相关,但我个人细想后似乎那样简单:此时此地喝过的茶,说过的话,不会再出现一次。事实上,我们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是独一无二的,过去了就不会再来。

“一期一会”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瞬间,抑或,每一杯茶……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历史] 茶文化传播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与茶文化向国外传播历史
(1)佛教的传播把中国茶及茶文化带入朝鲜半岛

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台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不久,饮茶的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扁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一、吉礼时敬茶;二、齿礼时敬茶;三、宾礼时敬茶;四、嘉时敬茶。

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

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2)日本僧人把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

中国茶叶虽早在汉代就已传入日本,但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的传播提倡,饮茶才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习俗。唐代时,日本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时将茶种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种,得到嵯峨天皇的称赞。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从中国引进了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饮茶仪式,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誉为日本第一部茶书,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俗有重大作用。元代,日本圣一禅师将中国的“点茶法”和“斗茶”的习俗传入日本。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是对日本茶道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渊源关系。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个内容,而日本茶道的发祥,与中国文化的熏陶戚戚相关。

中国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传播为途径而实现的。浙江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并且,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自唐代至元代,日本遣使和学问僧络绎不绝,来到浙江各佛教胜地修行求学,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中国茶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浙江的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和日本遣使、学问僧在浙江的游历。在这些遣唐使和学问僧中,与茶叶文化的传播有较直接关系的主要是都永忠和最澄。

都永忠在兴仁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随着唐使到了中国,在唐朝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与最澄等一起回国。都永忠平生好茶,当弘仁元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四月,嵯峨天皇行幸近江滋贺的韩琦,经过梵释寺时,作为该寺大僧的都永忠,亲手煮茶进献,天皇则赐之以御冠。同年六月,嵯峨天皇便命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茶,作为每年的贡品。后来,茶叶逐渐成为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宠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传播中国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日僧最澄。最澄到浙江后,便登上天台山,随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又到越州龙兴寺从顺晓学习密宗,永贞元年(805年)八月与都永忠等一起从明州起程归国。从浙江天台山带去了茶种,据《日本社神道秘记》记载最澄从中国传去茶种后,植于日吉神社旁(现日吉茶园)。最澄在将茶种引入日本的同时,也将茶饮引入了宫廷,得到了天皇的重视,具有与都永忠同样的功绩。

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而且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饮茶之道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南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阶段。日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第一次入宋,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还带回了茶籽,种植于佐贺县肥前背振山、拇尾山一带。荣西第二次入宋是日本文治三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四月,日本建久二年(宋光宗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七月,荣西回到长崎,嗣后便在京都修建了建仁寺,在镰仓修建了圣福寺,并在寺院中种植茶树,大力宣传禅教和茶饮。

在此期间,中国宋代的茶具精品--天目茶碗、青瓷茶碗也由浙江开始相继传入日本。在日本茶道中,天目茶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喝茶之初到创立茶礼的东山时代,所用只限于天目茶碗,后来,因茶道的普及,一般所用茶碗为朝鲜和日本的仿制品,而天目茶碗益显珍贵,只限于"台天目点茶法"和其它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如贵客临门或向神佛献茶等。

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道,是由奈良称名寺和尚村田珠光1425-1502年),将平民聚合饮茶的集会"茶寄合"与贵族茶会"茶数寄"合二为一形成的禅宗点茶法。自珠光完成了茶道的建立后,千利休(1522-1591年)继续发扬光大,提炼出"和、敬、清、寂"茶道四规,而取得"天下茶匠"的地位。从此以后,日本茶道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但"和、敬、清、寂"四规和待人接物的"七则",仍然是茶道的主要精神。整个日本茶道艺术,无不体现出与佛教的息息相通,至今仍然散发着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保留着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茶遗风。

(3)中俄贸易把茶业传入俄国

在欧洲国家中,最早得到中国茶叶的是俄国。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传入。

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早在明穆宗即位之年的隆庆元年(1567年),两个哥萨克人在中国得到茶叶后送回俄国。明万历46年(1618年),中国使节又以小量茶叶赠送给沙皇,伊利莎白女皇(1741-1762年在位)时所建立的私人商队来往于中俄之间,专门运送茶叶,供宫廷和贵州享用。

至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中俄签订互市条约,以恰克图为中心开展陆路通商贸易,茶叶就是其中主要的商品,其输出方式是将茶叶用马驮到天津,然后再用骆驼运到恰克图。

鸦片战争后,沙俄在中国得到了许多贸易特权,1850年左右开始在汉口购买茶叶,俄商还在汉口建立起砖茶厂,1886年时“有70艘俄国汽船从汉口运茶至黑龙江”。除此以外,欧洲太平洋航线与中国直接通航后,俄国敖德萨和海参威港,与中国上海、天津、汉口和福州等航路畅通,俄国商船队相当活跃。后来俄国又增设了几条陆路运输线,加速了茶叶的运销。俄国还专门在汉口、福州、九江等地设立茶行,兴办茶叶加工厂,沙俄购买华茶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之中。例如1890年时,俄国购茶数量已超过英美居第一位。

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茶籽,试图栽培茶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

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茶籽,试图栽培茶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茶苗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

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访问宁波一家茶厂,回国时,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茶叶技工10名,同时购买了不少茶籽和茶苗。后来刘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统开始工作,历经了3年时间,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1896年,刘峻周等人合同期满,回国前,波波夫要托刘峻周再招聘技工,产菜购茶苗茶籽。

1897年,刘峻周又带领12名技工携带家眷往俄国,1990年在阿札里亚种植茶树150公顷,并建立了茶叶加工厂。

刘峻周于1893年应聘赴俄,到1924年返回家乡,三十年时间,对苏俄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苏联历史学家们曾为此撰专文以示纪念。

(4)英荷殖民主义者把茶业引入印度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茶与茶文化国外传播方向
茶在亚洲的传播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推动了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以浙江为主要通道、以佛教为传播途径传人日本。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境内有很多名刹大寺,如天台山国清寺、天目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自唐代至元代,日本使节和学问借纷纷来到浙江的佛教圣地修行求学,在回国时,还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以及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带到了日本,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梢神内涵。

在这些使节和学问僧中,与茶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最澄。在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二年(753年)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其中就包括饮茶之道。贞元二十年(804年),最澄奉诏随遣唐使人唐求法。来到浙江后,他便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后又到越州龙兴寺学习密宗,次年八月从明州启程归国,将浙江天台山的茶种带回了日本,同时也将茶饮引人宫廷。后来,茶叶逐渐成为日本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喜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在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时期一南宋,日本学问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印卷外,还带了茶种,回国后将茶种种在了寺院中.并大力宜传禅宗和茶饮。此外。荣西还研究了店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并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于是将此书呈献给镰仓幕府,自此日本的上层社会开始爱好饮茶,饮茶之风迅速盛行开来,荣西也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的精品茶具—青瓷茶碗、天目茶碗也于此时由浙江传人了日本。天目茶碗对日本茶道影响深远,日本自饮茶之初至开创礼茶的东山时代,所用茶具均为天目茶碗。随着茶道的发展,普通茶碗均为日本与朝鲜的仿制品,致使天目茶碗越发珍贵,只有在“台天目点茶法”、贵客临门、向神佛献茶等重要场合才会使用。15世纪时,日本著名禅师一休宗纯大师的弟子、被后世尊为日本茶道始祖的村田珠光首创了“四铺半草庵茶”,他倡导顺应天然、真实质朴的“草庵茶风”。村田珠光认为茶道的本质应在于清心寡欲,将茶道之“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的禅道核心。

作为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的武野绍鸥对日本茶道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传承村田珠光的理论,并结合自己对茶道的认识将其拓展,开创了“武野风格”。他将日本和歌“冷峻枯高”的美学风格

应用于茶礼、茶具和茶室之中,继承并发扬了珠光清心寡欲的“草庵茶”风格,创造了更为简约枯淡、切实可行的“佗茶”(又名“和美茶”)。“佗”本意为“寂寞”、“寒磅”、“苦闷”,经由绍鸥的改造,“佗”又被赋予了新的理念:“正直”、“谨慎”、“自律“勿骄”,召鸥将这一理念用于于茶道。这一理念具体指:邀三五知己,坐于简捷明亮的茶室之中,以至诚之心对待彼此,共同在茶的醉香缭绕之中忘却世间俗事,以达到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

16世纪时,绍鸥的弟子,被人们称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将以禅道为中心的佗茶发展为以“平等互惠”理念为核心的利休茶道,并使其成为大众化的新茶道。他将日本茶道的宗旨总结为“和、敬、清、寂”。“和”以行之;“敬”以为质;“清”以居之;“寂”以养志。至此,旧本茶道初具规模。与此同时,日本茶道还深化、发展了唐宋“茶宴”与“斗茶”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大和民族茶文化。

日本茶道精神的本质为倡导人与人的平等互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待统一,要求人们格守静寂、安雅的生活,崇尚礼节,并被人们视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卓有成效的方法。

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我国茶文化在日本发扬光大的同时开始被陆续传播至东南亚邻国。

越南与我国接壤。东汉末年,佛教传人越南,并于10世纪被落为国教。我国茶叶传人越南跳脚寸间最迟不晚于这一时期。越南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于19世纪开始大舰摸地种植、经营茶叶。随后,越南引进南亚的茶种与制茶的技术设备,使得杀叶的生产与贸易发展迅速。1684年,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从我国取茶籽试种,随后,又分别引入日本、阿萨姆(印度)茶籽试种。南亚的印度通过英属东印度公司于1780年试种我国茶茶籽,菌后大规模的引种、扩种,创办茶场,派遗制茶人员到我过学习种茶、制茶技艺,并招明中国技术人员去印度亲自教授。通过各方努力.印度茶文化发展至19世纪后叶已达“印度羡之名,充噪于世”,的程度。斯里兰卡于17世纪引人找国茶籽,1780年试种,1824年后,又大盆引人我国茶籽及印度茶籽进行扩种,并转请专业技术人员予以指导。

唐代,我国茶叶传播至西亚阿拉伯地区.从此正式进人阿拉伯国家。据《新唐书·隐逸列传·防羽传》记救:“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其尤备,大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吃人朝,始驱马市茶。“回赠人用马来交换茶叶,在供自己饮用的间时,又将部分茶叶版卖至阿拉伯国家及土耳其,从中获取基利。西亚的土耳其于1888年开始进行茶叶种植,先从日本引人茶籽试种,1937年又从格鲁吉亚引人茶籽种植。经过分批开发、种植后,其茶业规模逐渐成形并不断向前发展。

径山古道怎么样

径山古道长3公里、宽1.5米至2.5米,沿古道景点有品茗区、东坡洗砚池、望江亭、半山亭、佛圣水等10余处。古道原来是香糕砖铺就的竖着拼成有万字纹,可惜年代久远,已破损不堪。2007年古道维修中,因找不到相同的砖头,修复的时候,就地取材,大部分用的红石板铺成,同一台阶内也有不小的坡度,犹未古人建路时的精致。是一处非常不错的旅游地。
径山位于浙江余伉县长乐乡境内,距余杭镇西北25公里,距杭州西北50公里。是天目山东北延伸的一个主锋,因山上有两条小径盘旋上天目山,而得名“径山”。从唐代宗年间法钦大师在山顶建径山寺以来,唐朝宰相李吉甫,宋代皇帝高宗、孝宗,清朝皇帝康熙、乾隆以及陆羽、苏轼兄弟、陆游、范成大等名士墨客,竟登径山,留下不少的文化遗迹。径山由刺天而立的晏生、朝阳、天显、堆珠、鹏博、凌霄、御爱等七峰组成,以凌霄峰最高,海拔616米。山上有径山寺,它是中国和日本的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此外,还有望江亭、佛圣水、罗汉石、放生池、东坡洗砚池等景点。苏东坡赞它“势若骏马奔平川”,是“此生更何几回来”的旅游胜地。
径山佛茶,茶质优异,自宋至清,为皇家御用“贡茶”,列为“六品”之一。为日本茶道源头。径山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山顶有唐年间所建径山万寿禅寺。径山汇佛教文化、茶文化、诗文化于一炉。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日本佛教临济宗尊径山寺为祖庭,并历来以径山茶为其茶道的发源地。
径山六瀑位于径山景区的径山峡谷中,接近盘山公路。径山的竹海山涧中,数公里长的峡谷中有连绵的六处山间瀑布,最高落差20米,瀑宽0.9米,水量较大,形态各异,水质清洌。
除了山门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外,尚有径山古道从桐桥村通往山上寺庙处,一路有几处茶田和茂密的毛竹林,有两个凉亭,大部分为石板铺成,小部分为台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2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