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吴启英普洱茶与吴启英关系_吴启英普洱茶价格

茶百科 2023-12-01 08:18:23

吴启英普洱茶与吴启英关系研究。中国茶叶学会会员,云南省茶叶学会理事,昆明市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普洱茶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关、科技支撑计划、云南省科技攻关、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高校科研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录1篇,istp收录1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一:吴启英普洱茶与吴启英关系

吴启英,女,1938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1963年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毕业后,响应支援祖国边疆的号召来到云南,在昆明茶厂工作,被评为茶叶高级工程师,退休前长期担任昆明茶厂厂长。2005年8月19日逝世。
吴启英,被普洱茶界誉为“普洱熟茶渥堆技术的创始人”。
唯一获得普洱茶生产技术领域的省级科技成果奖 唯一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的茶品
荣获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荣誉称号
1974年吴启英发明了“普洱熟茶渥堆技术”,极大的改善了普洱茶的品饮品质,将传统普洱茶漫长的自然发酵时间缩短为45天左右,并为云南省的现代普洱茶生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生产工艺提出了规范的品质要求,使普洱茶得以实现工业化、标准化、产业生产,从而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1983年,吴启英先生联合云大生物所,主持了“普洱茶发酵工艺原理研究”项目,负责对工艺及各种技术参数和试验茶叶的审评鉴定,并得出了研究结果:普洱茶后发酵的机理是微生物在起主导作用。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荣获云南省政府1984年科技成果四等奖,是迄今为止云南普洱茶生产科技领域获得唯一的省级科技成果奖,吴启英成为该领域第一个获得省级嘉奖的茶叶科技工

二:吴启英普洱茶价格表

任何行业都喜欢搞个排名,普洱茶也不列外,2021年盖得排行上有关于普洱茶的最新排名,来看看这些老面孔都有着什么样的身世背景。

第一名 大益

1989年,国营勐海茶厂的“大益”商标正式注册,在2004年改制为现在的民营大益茶业。提起大益,大家会想到7542。这个是大益的标杆茶品。75代表是1975年的配方,4是指用的茶青等级为4级,2代表的是勐海茶厂。这款茶定价在200-300元区间,价格倒不算太贵,不强调山头古树,而注重拼配技术的门槛。相对廉价的原料,经过合适的拼配比例,扬长避短,滋味口感均衡度保持稳定。作为新手入门的茶,性价比还是不错,是建立对普洱茶认知的不错的选择。

1973年,勐海茶厂邹炳良、昆明茶厂吴启英、下关茶厂曹振兴通过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学习普洱茶生产技术,研制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技术,获得成功,奠定了普洱熟茶发展的基石。大益的7572是普洱熟茶的标杆。75年配方,7级茶青。其传承的勐海味逐渐成为普洱熟茶风味的代名词。100元左右的价格,不算高,一般人入门都可接受。

 大益虽然还有其他高端的山头茶以及炒作之用的金融茶,但是7542和7572以其相对的标准化以及亲民的定价策略为其赢得茶行业老大哥的称号。

三:吴启英普洱茶官网

中 国 茶 事

概 论

《茶经》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又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饮茶从三皇五帝的炎帝神农氏开始,商朝的周公饮茶就很有名了。战国的齐国宰相宴婴,汉朝的杨雄,司马相如,三国的吴国韦曜,晋代的刘琨等都是饮茶的。晋代以前饮茶的人都是王公大臣。

茶叶为什么会被人们饮用?这是个必须了解的问题。茶不能充饥饱腹,不能解渴,只有通过和水煮后变成了饮料才能解渴,不能做成衣服穿,不能做工具使用,但是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功效,甚至可以治病。于是才得以传承下来。这些功效有的可以令人愉悦;有的能够增加力量;有的可以清热解毒,解酒也是解毒;有的使人兴奋失眠;古人因为茶有诸多功效而感到神奇珍贵,就用以祭祀神灵,成了供品;因为茶难得而尊贵而成了敬献帝王的贡品。现代发现茶叶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对血液循环血糖血脂有辅助调节作用,并且还有很多未知功效有待认识,更是情有独钟。

中国政府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好国家的领导人。茶叶之尊贵可见一斑。

《神农本草经》:

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tu)草,一名选。生川谷。(主:治疗的意思。厌谷:不想吃饭。胃痹:胃疼痛。聪:耳能听。察:眼能看。少卧:不想睡觉。轻身:身体有力量。耐老:不容易老。荼,选:早期的茶名。)

《名医》曰:一名游冬,生益州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游冬:早期茶名。益州:古代的四川云南贵州缅甸北部。)

《说文》云:荼,苦菜也。《广雅》云:游冬,苦菜也。《尔雅》云:荼,苦菜,又槚(jia),苦荼。郭璞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chuan),蜀人名之苦菜。陶弘景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兼其止,生益州,《唐本》注驳之非矣,选与荈,音相近。(古代茶叶的名称很多与苦菜混淆。)

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意思,即思维。茶可以使人提高人体的思维能力。)

汉朝杨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蔎(she)。(《方言》为杨雄编纂的语言方面的书,已经佚失。蜀西南人:四川西南方人,现在的云南人。汉朝已经和云南人有茶叶贸易了。有人说《茶经》不知道云南茶是不正确的。)

《茶经.七之事》里就记载了很多历代经典里面茶叶的故事和功效。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有力:茶叶非饮食营养食品,能使人有力,说明茶叶有一种不同于营养物质的非常强大的能量的物质,如核能之于机械能、热能、光能、化学能等。悦志:愉悦,意志。使人意志愉悦。这是古人观察到的神奇现象。这才是茶叶得以传承的真正原因!)

周公《尔雅》:“槚(jia),苦荼(tu)”。

《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ma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荆巴间:荆州和巴国间。现在的荆州地区和长江三峡地区。以米膏出之:用米汤做成。炙:烤。)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弋:鸟。卵:蛋。茗菜:茶叶做成的菜。)

 司马相如《凡将篇》:“乌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蒌, 草,芍药,桂,漏芦,蜚廉,萑菌,荈(chai)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其他都是中药名。荈诧:少数民族方言,指茶。)

《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蔎(she)”。(杨雄编纂的书名《方言》,轶失。)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xiang)宴,坐席无不悉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孙皓每次请客吃饭,都要客人喝七升酒。有喝不完的人就灌酒喝完。韦曜喝不完二升酒,孙皓开始时礼貌对待他。秘密赐茶代替酒。)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原注:《晋书》以纳为吏部尚书。)纳兄子俶(chu)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zhuan)。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奈何秽吾素业?’”(吴兴太守陆纳执政清廉,他的同僚卫将军谢安想拜见他。陆纳安排谢安相见,只准备了茶和果接待。陆纳的侄儿陆俶认为叔叔太简单了,又不敢说,就自己准备了十几个人的好酒好菜接待客人。等到谢安走了,陆纳用棍子打了陆俶四十棍。责怪说:你不能给叔叔争光,为什么还要污损我一向清廉的名声?)

《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ding饤)柈(ban)(七盘)茶果而已。”(七奠柈茶果:七盘茶果)

《搜神记》: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夏侯恺死了还找人寻觅喝茶)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原注:溃,当作愦。)闷,常仰真茶,汝可致之。”(茶叶可解凝闷,他没有,以前的干姜、肉桂、黄芩都是他需要的。《茶经.一之源》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服,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具体描述茶叶的功效。这段文字说明茶叶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

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妪何哉?”(为廉事:被官差。不许四川老妇人卖茶粥,也不许卖茶饼。不可思议!可能是要交费,老妇人交不起。所谓“苛政猛于虎。”)

《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瓯:陶瓷器皿,装茶汤用。牺:祭祀品。)

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xi)。小字为纨(wan)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蕙芳,眉目灿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䥿(li)。”(描写两个女儿漂亮可爱,在自己家园林里玩耍。两个为了煮茶,对着茶鼎使劲吹火,形容她们喜欢喝茶。)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桔,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吴馔逾蟹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描写杨雄,司马相如生活安逸。芳荼冠六清:芳荼:香茶。冠:超过。六清:古代的6种饮料,即水、浆、醴、凉、医、酏(yi)。茶超过它们。)

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恒阳黄梨,巫山朱桔,南中荼子,西极石蜜。”(蒲桃:蒲地是古代西周蒲国,在现在的山西隰县附近。这里指山西的桃子。宛柰:河南的苹果。齐柿:山东的柿子。燕栗:北京的栗子。恒阳黄梨:河北恒阳县的黄梨。巫山朱桔:巫山的红桔子。南中荼子:南中:古代四川大渡河以南地区,云贵川所产茶子,茶子是茶树的种子,可以春秋播种的。可见古代人就把云南的茶树种子贩运到了中原地区。如果需要证明,“南中荼子”就是确凿证据。傅巽为三国时期人,在曹魏时期去世。他写《七诲》时,诸葛亮已经平定孟获,云南和内地的贸易畅通了,其中茶树种子就进入中原内地了。结合汉朝杨雄前面说的:蜀西南人谓荼曰蔎。蜀国西南的人自然是云南人了,那里的人把茶叫蔎(方言)。从傅巽和杨雄的描述,都可以说明,早在汉朝内地和云南就有了茶叶贸易了,云南作为茶叶的原产地已经有权威结论,这些只是佐证。本草纲目谓之茶实。西极石蜜:西域生产的石蜜“蔗糖”。)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钩、葵羹各一杯。”(寒温既毕,寒暄完了。霜华之茗,好茶。全句意思就是,先喝茶,再喝果汁饮料。)

孙楚《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意思:思维。)

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羽化:身体轻盈像长了翅膀。与韭同食,令人体重:与韭菜一起吃,使人身体加重。)

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茶叶早期有很多名字:早晨摘的叫荼,晚上摘的叫茗。或者叫荼。四川人叫苦荼)

《世说》:“任瞻,字育长,少时有令名,自过江失志。既下饮,问人云:‘此为荼?为茗?’觉人有怪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任瞻在失志时,语无伦次。问错了话,自圆其说。荼,茗本来是茶,问得别人不好回答。又改口说:刚才问的是热茶还是冷茶。)

《续搜神记》:“晋武帝时,宣城市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桔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秦精经常进武昌山里采茶。一次遇到一个丈高毛人,引他到山下,告诉他茶树多的地方后就走了。一会又回来,拿出怀里的桔子给秦精。秦精害怕,背着茶叶回家了。古人编的故事!)

《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异荈》:“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儿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泉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剡县一个叫陈务的妻子,年轻时与两个儿子守寡居住在一起。他们家喜欢喝茶。因为他们家地下有古墓,每次喝茶就先祭祀古墓。儿子责怪她母亲说:古墓里面的死人怎么知道?白白费心意!想要挖掉古墓。其母亲苦求不要这样做,两个儿子才没有挖古墓。他们的母亲夜里梦见一个人说:我在这里三百多年,您两个儿子老想挖掉我的墓,依靠您保护,还供享我好茶,虽然我是九泉之下的枯骨,岂能忘记您保护我墓的恩德?第二天早上,在客厅中获得像久埋藏而又很新鲜的钱十万贯。两个儿子的母亲告诉他们,二子非常惭愧!从此以后,祷告祭祀更殷勤了。)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有一个老妇人每天早上独自提一个装茶的器皿。去市场卖茶。市场上的人竞相购买,从早到晚,她的器皿里面的茶不减少。所卖茶的钱都给路边孤独贫践的要饭的乞丐们了。人们感到诧异。地方官吏把她捆绑到监狱里。到了夜里,老妇人拿着卖茶的器皿从监狱的窗户里飞出去了。)

《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荼苏而已。”(单道开这个人不怕寒热,经常吞服小石子,服药就是松、桂、蜜的气味,所饮就是茶叶紫苏而已。)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元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原注:悬车,喻日入之候,指重老时也。《淮南子》曰:“日至悲泉,爱息其马”,亦此意。)饭所饮荼。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释道该说,意思不确定。一般认为是:释道悦。宋.释法瑶。全句意思是:释法瑶,姓杨,河东人。元嘉年间过长江,遇到沈台真于武康小山寺,这时释法瑶年纪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吃饭后就喝茶。永明中,皇帝诏敕吴兴地方官吏礼送释法瑶到京都,此时他已经七十九岁了。)

宋《江氏家传》:“江统,字应,迁愍怀太子洗马,尝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醯、面、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宋.《江氏家传》:江统,字应,迁升为愍怀太子的洗马官。曾经上疏劝谏说:现在西园里面卖醋、面粉、蓝子、菜、茶之类的东西,有损国家体统。)

《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宋录》书名不详。新安王子,豫章王子,拜见昙济道人。昙济道人在八公山设茶宴款待他们。豫章王子刘尚品尝后说:这是甘露啊!为什么说是茶呢?)

王微《杂诗》:“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王微的《杂诗》中写到:静悄悄地关上阁楼上的门,寂寥寥住在空旷的大房子里。等待你很久竟然不回来,扣好衣领现在就喝茶打发时间了。)

鲍昭妹令晖著《香茗赋》。(鲍昭的妹妹鲍令晖善于写诗,她著有《香茗赋》,可惜失传了)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南齐世祖武皇帝立下遗诏:我死后的灵座上切勿放杀死的牲畜祭品,只摆放果饼、茶饮、干饭、酒肴就可以了)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埸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麋,裛似雪之驴;鲊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类望柑。免千里宿春,省三月粮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您传诏给李孟孙宣读了您的旨意。垂敕给我的米、酒、瓜、笋、腌菜、肉干、醋、茶叶八种。新城的米香气洋溢;酒味似云松清高;江潭边的竹笋超过菖蒲筕菜的珍贵;田野里采摘的瓜菜特别的美味;肉脯是野麋和驴肉;醋腌制的黄河鲤鱼用陶瓷瓶装着;拿着像白玉的大米;茶和吃的米,醋腌的菜类望上去像柑子酸甜。您为我送来了这么多食物,免得我奔波千里整夜舂米;省得我三个月节俭粮食。小人我感怀您的恩惠,您的大恩大德我永生难忘。)

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杂录》,此书不详。苦荼,苦茶。轻身换骨,使身体轻盈,骨骼如同更换了新的,就是更年轻了。过去神仙丹丘子,黄山君就是服用苦茶的)

《后魏录》:“琅邪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这段话有人曲解为:茗给酪做奴才的资格都没有。结合文意,人家在南方好饮茶,到了北方好喝奶酪,怎么会把茶贬低的一钱不值呢?他的意思是说,茶叶不堪做奶酪的奴才,直白地说就是两个都不错,都好。)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

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葜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荼,并冷。又南方有真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桐君录》已经佚失。里面记载各地的饮茶习惯不同。说明茶饮是各地人为了养生保健礼仪待客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出来的。不是什么圣人传授的。)

《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坤元录》已经佚失。一曰《括地志》。湖南辰州溆浦县西北350里无射山里的少数民族遇到喜事就会在山上唱歌跳舞,山上很多茶树。)

《括地图》:“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

《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图经》:“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以上都是产茶的地方,说明茶非移植播种的植物,而是各地自然生长的。这些都是茶树的原产地。)

《本草·菜部》:“苦荼,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注》云:‘疑此即是今[木茶],一名茶,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jin)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木茶](原注:‘途遐反。’)” (《本草.菜部》即《神农本草经.菜部》,说明当时对茶叶的认识还不清楚,出现了很多名称:荼、选、游冬、苦菜、堇荼等。在归类上为菜部,认为茶叶是菜。陶弘景说的苦茶属于木类而不是菜类。陶弘景南朝人,可见到了这个时期茶和菜才区别开了。古代益州范围很大,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本草.木部》即《神农本草经.木部》,对茗的认识为茶,并且记载了性味功能。从药的方面认识茶叶,而不是饮品。)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敷之。”(《枕中方》已经佚失,孙思邈著。治疗积年瘘,多年的瘘疮,用苦茶和蜈蚣各半,炙烤熟了捣细筛过后,和甘草煮汤洗,用药渣敷。用茶叶入药各时期都有,非孙思邈一人。)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孺子方》治疗小儿疾病的方书,已经佚失。记载:治疗小儿无故惊厥,用苦茶和葱须煮水喝。)

上面是《茶经,七之事》全文,记载了茶叶的方方面面的故事。有地理考证,有历史文化,如贵族的品饮祭祀,有医疗功效,有民间鬼神传说,可谓观止。

晋.杜育《荈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

受甘露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

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沈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荈赋》是晋代杜育的赋作。此赋所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自茶树生长至茶叶饮用的全部过程。

从“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是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

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写了尽管在初秋季节,茶农也不辞辛劳地结伴采茶的情景;

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要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

倒茶要有礼貌。

煮茶过程中茶叶下沉泡沫上浮,烹出的茶汤会出现“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

最后写饮茶的奇妙功效:“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把茶叶的功效归纳到了神奇的高度。这就是茶叶的魅力所在,本质所在。

茶文化经久不衰并不是其味道如何,色泽如何,产地如何,制作如何,包装如何,一句话功效神奇。读懂了《荈赋》,就品尝到了茶文化的精髓。不然就是云里雾里,形而下学也。

唐朝医圣孙思邈:

荼茗荈皆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孙思邈作为医生,主要从茶的性味功效考察。从他的归纳可以推论茶叶的神奇之处。主,即主要治疗功效。中医言简意赅,习惯以一个主字表示。瘘疮:瘘疮就是肛门部疾病的总称,医学上称肛门直肠疾病,俗称痔疮。利小便,使小便好解。茶叶可以治疗肛门和尿道疾病。说明茶叶归肾经,肾主二阴。尿道为前阴,粪道为后阴。肾气足则二阴通利。反之则病变。痔疮就是肛门直肠微循环阻滞,形成了肿块,溃烂了就是瘘疮。男性小便不利多是前列腺炎引起,女性小便不利多是尿路感染,肾气足则免疫力强,大小便不会罹患疾病。《难经.八难》曰:肾气为守邪之神。肾气足不仅是二便不病,其他疾病也不容易发生。茶叶归肾经,可以使肾气足,故可以治疗二阴疾病。属于补益功效。正气足则邪气消,此常理也。去痰热渴。就是消除的功效了,去即祛,消除。痰为万病之源,人体内除了30%干物质,其余的就是液体,正常的液体就是血液,淋巴液,各种营养液等,它们互相作用支持人体生命运动。这些液体一旦出现病变就是痰湿。热就是超过人体感受的正常体温,人体温度是平衡的,保持在一定的阈值内就是健康的,超过了正常体温就叫热。茶叶性寒凉,故可以清热。渴就是口腔感觉干渴,要喝水。茶叶可以生津止渴。正常的口渴是缺水引起的,喝水就可以解渴。而病理性渴不一定喝水就可以止渴。这是因为肾气不能上承,精津不能上润,肾经起于咽峡,这样的感觉干渴需要补肾升津,口咽干渴就消失了。茶叶归肾经,益肾气,故有生津止渴之能。肾主下焦,肚脐以下至腿脚皆下焦。肾气足则身体轻盈,步履敏捷。这就是为什么喝茶可以“倦解慵除”的原因。何以“令人少睡”呢?现代医学说是茶叶的咖啡因子兴奋神经引起失眠。失眠是病态,人体会感觉心神不宁,烦躁不安。而喝茶引起的不眠根本不是病态的。毛主席在延安指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解放战争取得的胜利,可以说有茶叶的功劳。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毛主席每遇到重大问题就是茶叶香烟两不离。毛主席往往彻夜不眠,就是靠烟茶支持的。烟的功效我们不便评论。茶叶的功效是我们考察的核心。前面已经否定了现代医学的说法,那么究竟是什么物质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我已经提出了一个假设,可能茶叶有一种如核能的力量,可以使人体瞬间产生强大的力量。具体是什么物质,我们不要急于求成,等待科学发现。至少不是现代科学说的是咖啡因子兴奋了神经引起的,因为熟茶就不会引起失眠。回到“令人少睡”,少睡是没有睡意而失眠是睡不着并且心烦意乱。熟茶就不会引起失眠,所谓茶叶碱咖啡因子兴奋神经引起失眠就不能成立了。肾为心主,又心主神明。茶叶还明目益思。现代医学发现很多心脏病与肾相关,中医治疗失眠通过交通心肾,就可以使睡眠正常,有一种药叫交泰丸,就是交通心肾的。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茶叶的诸多功效,一源多支,就是潜藏着一种神秘物质给人体强大的支持。“春采之”,茶叶春天采摘。这是孙思邈自己的认识,他是唐朝人,比杜育小几百岁,杜育在晋代就有“时惟初秋,农工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记载,农民们初秋结伴同行,趁农闲采秋茶。)

李白有诗: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唐代:李白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李白是诗人能喝酒,又叫酒仙。唐朝正是茶叶兴盛之时,他是上流社会的人,自然也饮茶。这是他写湖北当阳玉泉寺喝茶的诗。

原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bi),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杜甫的一首茶诗《重过何氏五首》之一: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重过何氏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写于诗人困居长安(今西安)时期的春日,描述诗人再次拜访何将军的情景。第一首诗总起,写重过之因及所见之景;第二首诗写重来刚到时的情景;第三首诗写前次游览未及描述之景;第四首诗写主人的野趣逸兴;第五首诗总结,写自己临别低徊的情意。

重过何氏五首

其一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其二

山雨尊仍在,沙沈榻未移。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云薄翠微寺,天清黄子陂。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其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其四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其五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何路沾微禄,归山买薄田。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本草拾遗》:唐.陈藏器

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把茶的作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不能和药相比。古人观察到了茶胜于药的玄机,但是不能具体说明,我们现代人也难以说明。)

唐.顾况《茶赋》原文:

稽天地之不平兮,兰何为兮早秀,菊何为兮迟荣。皇天既孕此物兮,厚地复糅之而萌。惜下国之偏多,嗟上林之不至。如罗玳筵,展瑶席,凝藻思,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啭,宫女嚬,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乘槎海上来,飞锡云中至,此茶下被于幽人也。《雅》曰:“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怜翠涧阴,中有碧泉流。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轻烟细沫霭然浮,爽气淡云风雨秋。梦里还钱,怀中赠橘。虽神秘而焉求。

这是顾况著名的《茶赋》,偏重于文采,恕不具体解读。大意为茶叶生长天地间不平等,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品茶之不同,抒发个人煮茶饮茶的复杂感情。

上面是唐朝以前的关于茶的记载。

宋.吴淑《茶赋》:

夫其涤烦疗渴, 换骨轻身,茶荈(chuǎn)之利,其功若神。则有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挹此霜华,却兹烦暑。清文既傅于读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若夫撷此皋卢,烹兹苦茶,桐君之録尤重,仙人之掌难逾。 豫章之嘉甘露,王肃之贪酪奴。待枪旗而采摘,对鼎以吹嘘,则有疗彼斛瘕。困兹水厄, 擢彼阴林,得于烂石。先火而造,乘雷以摘。

吴主之忧韦曜,初沐殊恩。陆纳之待谢安,诚彰俭德。别有产于玉,造彼金沙。三等为号,五出成花。早春之来宾化,横纹之出阳坡。复闻湖含膏之作, 龙安骑火之名。柏岩兮鹤岭, 鸠坑兮西亭。嘉雀舌之纤嫩,玩蝉翼之轻盈。冬芽早秀,麦颗先成。或重四园之价,或侔团月之形。并明目而益思,岂瘠气而侵精。又有蜀冈牛岭,洪雅乌程。碧涧纪号,紫笋为称。陟仙厓而花坠,服丹丘而翼生。至于飞自狱中,煎于竹里。效在不眠,功存悦志。或言诗为报,或以钱见遗。复云叶如栀子,花若蔷薇。轻飚浮云之美,霜笴竹箨之差。 唯芳茗之为用,盖饮食之所资。

吴淑的《茶赋》写于文赋尚未形成的北宋初期,通篇以骈语为主,句式注重对偶,辞藻崇尚典丽,展现了北宋重学识、长议论等的文学特色。通篇三百多字竟用了十六则典故。除了铺陈典故,赋中还列举了当时流行的35种名茶(或茶名),既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文献资料,又反映出茶事在北宋初期的兴盛状况。“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效若神。”概括了茶的功效,这是茶叶传世的价值所在。没有这些价值,任你笔下生花,口若悬河,茶叶是不会几千年长盛不衰的。我们学习研究茶道必须明白这个道理。吴淑明白这个道理,开篇就提出核心命题,然后陈铺茶叶的其他方面的相关茶叶的故事,可谓文采飞扬,珠玑满篇,耐人品读,余味无穷!

茶兴于唐盛于宋,吴淑《茶赋》就是宋朝茶道兴隆的写照。

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宋·苏轼《虎跑泉》

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宋·苏轼《句诗二句》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宋·苏轼《次韵周穜惠石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宋.陆游《幽居初夏》

苏轼,陆游写茶佳句。

《滇南本草》兰茂:

滇中茶叶,气味甘、苦,性微寒。主治下气消食,去痰除热,解烦渴,并解大头瘟、天行时症。此茶之巨功,人每以其近而忽之。(兰茂基本秉承了《神农本草经》对于茶叶的认识,其中“并解大头瘟,天行时症”是他自己观察到的。大头瘟,天行时症都是传染病。茶叶为什么能够治疗传染病呢?似乎不可思议。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茶叶归肾经,补益肾气。肾气足就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传染病的治疗有赖人体的白细胞吞噬病毒才能恢复健康。《难经.八难》曰:肾气为守邪之神。茶叶补益肾气使之具有强大的免疫力,故可以治疗传染病。兰茂不无感慨:“此茶之巨功,人每以其近而忽之”,人们每天接触茶叶不知道其功效而忽视它的作用。《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兰茂的话蕴藏着《易经》智慧。这何尝不是我们以拳拳之心诠释茶文化的初心啊!)

李时珍的《本草纲⽬》记载:

“茶苦⽽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为百病,⽕降则上清矣。然⽕有五,⽕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肺脾胃之⽕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因寒⽓⽽下降。热饮,则茶借⽕⽓⽽升散。⼜兼解酒⾷之毒,使⼈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若虚寒及⾎弱之⼈,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暗损,⼟不制⽔,精⾎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

民⽣⽇⽤,蹈其弊者,往往皆是,⽽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可胜⾔哉?⼈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久⽽伤营伤精,⾎不华⾊,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本草纲目》对茶的认识较《茶经》更胜一筹。《茶经》认识到茶性寒,采不时,制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不正确采摘,制作,把不是茶叶的东西参杂进去了,这样的“茶”喝了就会生病。

《本草纲目》从茶性机理分析其利弊。茶性寒凉,少壮胃健之人,火盛则宜,加之温热饮茶,其火或降或散。而虚寒血弱者则不宜,饮茶会暗损元气,土不制水,精血潜虚,引起各种疾病而不知道。李时珍感慨:民生日用,抱病不悔,尤可叹惋。

可惜都没有认识到,茶性和人性的协调关系。这是时代局限。因为他们没有发现温性茶,只知道茶性寒凉。当然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茶性和人性协调,是饮茶益于健康的根本。要做到茶人和谐,就要知道其中的阴阳之道。《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人们每天都生活在阴阳变化之中,阴阳变化是自然规律,规律就是道,我们却不知道,就会犯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就要付出代价。《黄帝内经》曰:(养生之道就要顺应自然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茶性寒凉,要温热饮茶,适合身体健康性温的人饮;身体阳虚的人就要饮用温性茶,熟茶性温,就适合他们饮用。这就是茶道的真谛。人性和茶性必须和谐。弄错了就会暗损元气,潜虚精血。抱病不悔,令人叹惋!而在1973年以前没有熟茶,满世界都是寒凉茶,所以陆羽,兰茂,李时珍等前贤们感慨人们被茶伤害而不自知。1973年,云南昆明茶厂的吴启英,勐海茶厂的邹炳良等七人去广州学习香港人卢铸勋的渥堆发酵技术(其实他的技术只是比当时的制作工艺进步一些,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熟茶),回来后因为昆明气候环境不同没有成功,而没有去广州学习的吴培仁反而试验成功了第一批发酵茶,然后综合开发出来了普洱熟茶,进一步制定了一套程序化技术规范,发明了普洱茶温性熟茶。这就是茶叶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进步。茶性由寒凉转变出现了温性。茶道到此才致臻完善了。阴阳合和了。但是,饮茶的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阴阳属性,任然会出现错误饮茶,错误饮茶就会产生错误结果。其一是,产生了饮茶不良反应的人就再也不喝茶了,视茶为有害之物,敬而远之,茶道在他这里废止了不通了。其二是,不知道茶性阴阳属性,瞎折腾,浪费茶资源。他们把茶粉饰得十全十美,天花乱坠,为了卖茶,不惜代价地变者法子卖茶。其中所谓洗茶就是淡化茶性,减轻茶性对人体影响。茶叶在制作工艺过程中无论杀青,发酵之后都是很卫生的,开水烫过就安全无害了,何须洗茶?所谓洗茶,就是把茶水倒掉了。还要洗两次,就是倒两次茶水,这样操作过后剩下的就是淡茶了,没有太大的效力了,对人体也就没有什么影响了。自然没有什么副作用了。吃过中药的人都知道,煎两次后就没有什么药效了,剩下的药渣倒掉。只有头煎再煎两次的药才是可以治病的药汤。中药和茶叶都是植物的根茎和叶子种子,都是要通过煎煮把里面的汁液分泌出来,喝下去才能产生效果的。把茶叶的头二次泡的水倒掉了,显然是把茶叶的精髓部分浪费了。为了发挥茶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人体的阴阳属性,选择适合其阴阳属性的茶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实现了茶道的完美。)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现代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近代诗人毛泽东于1949年4月19日所写的一首诗。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词句注释

①饮茶粤海:指柳亚子和毛泽东于1925年至1926年间在广州的交往。粤海:广州。②索句渝州:指四五年在重庆柳亚子索讨诗作,毛泽东书《沁园春·雪》以赠。渝州:重庆。③叶正黄:秋天。④牢骚:1949年3月28日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也就是诗中的“华章”,称要回家乡分湖隐居。见附诗。⑤长:通“常”。⑥放眼:放宽眼界。⑦昆明池:指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昆明湖取名于汉武帝在长安凿的昆明池。⑧富春江:东汉初年,严光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毛主席喜欢吸烟喝茶,并且是喝茶后连茶叶一起吃掉。

重大的战略决策都是在烟茶品饮中形成的。他对身边的人说: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是你们的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

建国后,毛主席在外交上以茶为礼待客,在发展国民经济中,鼓励农民发展茶产业,推动了我国茶叶生产。

毛主席爱喝浓浓的绿茶。绿茶泡开后,半杯水半杯茶叶。泡过的茶叶,他总是用手指头伸入杯子,把茶叶抠出来,放进嘴里,嚼一嚼吃下去。因此,每杯茶都要重放茶叶。一个月喝掉四五斤茶叶是很正常的,有时更多。龙井毛泽东喜欢喝,但不够浓酽(yan)。后来,又喝过毛峰、梅家坞、铁观音、碧罗春、云川沱茶以及汉阳峰、毛尖等品种。

以上是毛主席喜欢茶的典故,他还引经据典说明茶的益处。

普洱茶的由来

普洱茶的历史一般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人发现周朝就有濮人献茶的记载,濮人即普洱人,普洱茶那就是3000多年历史了。其产自云南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的茶叶统称为普洱茶。以前有外国专家学者说印度是茶叶原产地,不承认中国普洱茶的地位,中国学者张宏达科学论证普洱茶的历史地位,从国际上为普洱茶正名,被世人冠以“普洱茶之父”的美誉。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制成的散茶或紧压茶,这种茶叶的特点是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生茶指的是新鲜的茶叶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不经过人工“发酵”、“渥堆”处理,但经过加工整理、修饰形状的各种云南茶叶;熟茶则指的是经过渥堆发酵等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

普洱为哈尼族地名,普为寨,洱为水,意思是水湾之寨。而佤族、布朗族语言为“步日”、“普洱”,意思是兄弟。作为地名称普洱,所产茶叶叫普洱茶。泛指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地区所产茶叶。

普洱茶据考证,银生城(现景东城)的茶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时。” 宋朝 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

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 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西藏、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栽种历史

周朝就有普洱茶的记载,其历史非常悠久。现在发现,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广、原始植被保存最为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2700多年树龄的勐库大雪山1号古茶树,就位于此处,“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知名度因此而得。

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距今1700多年。研究发现,澜沧邦崴古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类型"这棵古茶树的发现,非常有力的证明了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云南。

唐朝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明清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新中国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大跃进时期茶树大受摧残。1966年,云南茶有19万担。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为普洱熟茶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

普洱茶发展阶段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分成好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唐宋时期)中原已经进入团饼茶阶段,云南普洱茶则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自由发展期。

第二阶段(元明清时期)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团改散的巨大变革,而普洱茶的生产却因主要消费群为边疆少数民族和长距离运输(入西藏)的需要而得到更快的的发展。随着普洱茶因入贡受到清朝廷宠爱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为真正的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阶段。

第三阶段(清末以来)即现代普洱茶阶段。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萌芽,出现了多茶类生产的社会格局。清末以来传统历史地理意义上的普洱茶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一是清末以来普洱逐渐失去茶叶精加工和集散地的地位,行政区划的变更使得原普洱茶区分解为思茅、勐腊、勐海、景洪茶区,茶叶不再以普洱标注。二是原普洱茶区的茶叶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红茶、烘青、晒青、炒青等多样化。三是古老普洱茶山渐次衰落,为新兴茶区所取代。

云南的古茶树为什么这么牛

2022-7-19 17:34 · 光明网官方账号

全球茶组植物共有31个种4个变种,其中云南有23个种3个变种,以云南茶树作模式标本定名的有16个种2个变种。

云南不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古茶树,还拥有特别珍稀的古茶生态系统——野生茶树群落

文 |《瞭望》新闻周刊

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云南分布有大量野生茶树群落、栽培型古茶园和数千万株古茶树,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茶树王国。

据云南省林草局介绍,初步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有古茶树91万亩、约5400万株,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和野生茶树群落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

古茶树是云南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2021年,云南古树茶产量约1.2万吨,综合产值达120亿元。目前,云南茶产业已成为年产值过1000亿元、涉及近1000万人的富民产业。

数以千万计的古茶树。

茶界已基本形成共识,树龄100年以上的茶树可称为古茶树。

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云南省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蓝增全教授介绍,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我国古茶树有5600多万株,约97%分布在云南,贵州有120万株以上,广西、四川、重庆、福建、海南等也有少量分布。

“云南是茶树起源地、多样性中心和种质资源宝库,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古茶树王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介绍,全球茶组植物共有31个种4个变种,其中云南有23个种3个变种,以云南茶树作模式标本定名的有16个种2个变种。

何青元说,茶树在从起源地向其他地域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从形态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从而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云南茶树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类型俱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多数茶种以局部分布为主,大理茶种、普洱茶种等在全省分布广泛。

云南古茶树分布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分布广阔,全省16个州市中13个有古茶树;二是密集分布于“一流域二山脉”,即澜沧江流域、哀牢山脉和高黎贡山南端,其中澜沧江流域的古茶树资源占全省90%以上,集中在澜沧江流域大理至西双版纳区间。

中国种茶、饮茶历史悠久。存世第一部茶学著作、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蓝增全介绍,云南境内发现的几棵典型古茶树,分别是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为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比如,1951年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的栽培型古茶树,树高8.8米、基径138厘米,树龄约800年。1961年在勐海县巴达山发现的野生型古茶树,树高32米、基径100.3厘米,树龄约1700年。1991年在澜沧县邦崴村发现的过渡型古茶树,树高11.8米、基径78.9厘米,树龄1000多年,这棵茶树的照片后来登上了中国邮票。

此外,在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发现的一棵古茶树,树高10.7米、基径185厘米、基围582厘米,是已知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树,要4个人手拉手才能围起来。凤庆县委书记陈礼军说:“目前这棵树仍然枝繁叶茂,每年进行保护性采摘。”

特别珍稀的野生茶树群落

蓝增全介绍,云南不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古茶树,还拥有特别珍稀的古茶生态系统——野生茶树群落,目前报道的已有88个。

一棵茶树存活上千年很难得,一个野生茶树群落则可能延续几千年。大量野生茶树群落的存在,不仅为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提供了“活化石”,也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种质资源。

如镇沅县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理茶种分布的东界、哀牢山野生茶树群落的典型代表。资源调查显示,该茶树群落分布面积2.3万亩,有胸径5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47万余株,胸径30厘米以上的3411株,树高30米以上的18株。其野生茶树密度之大、大径级茶树之多,极为罕见。

双江县勐库镇邦马大雪山野生茶树群落,1997年才被当地村民发现,集中分布面积约1.27万亩,海拔2200米到2750米,是目前国内外已知分布海拔最高的野生茶树群落。据专家考证,该群落茶树为大理茶种,在进化上比较原始,但具有茶树的全部形状特征和茶叶功能成分,能够制茶饮用。

巧合的是,当今云南栽培范围最广的茶树品种勐库大叶茶(属普洱茶种),原产地在邦马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岛村和公弄村。专家认为,勐库野生茶树群落与勐库大叶茶同出一山,对研究茶树的

如宁洱县困鹿山古茶园,是精细管理种茶模式的典范,是茶叶栽培从粗放型、分散型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的例证。困鹿山古茶园在小范围内聚集有古茶树327株,兼具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是茶叶种质资源和茶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案例。

蓝增全说,澜沧江孕育了茶文明,澜沧江流域的古代濮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对茶的认识过程中,濮人先认识到茶可以“解毒”,于是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后来认识到茶还可以解腻、助消化,进而发现了茶的品饮价值。经广泛传播,茶最终风靡世界,成为与咖啡、可可并列的世界三大饮料。

品 饮

茶道的核心是品饮,离开了品饮谈茶道等于空谈。

所谓茶道,就是饮茶对人体的益处,探索使之有益于人体的规律;以及栽种、采摘、制作、储藏、运输、贸易、茶具等的规矩。益人是其核心。

饮茶首先就是不要损害人体健康。

怎样喝茶不损健康呢?

第一是茶叶的性味。身体阳虚者不可饮生茶。生茶寒凉,损人阳气。胃气以降为顺,不降为逆。当脾胃虚寒者饮性味寒凉的生茶,就会损害脾胃阳气,胃气不降就会停滞不前,出现腹胀甚至腹痛呕吐。古人为了避免饮茶损伤脾胃阳气,就加入生姜,花椒,肉桂,陈皮之类辛温之物改造茶性,使之具有保护胃气的作用。这种习惯现在很多地方仍然保存着,如湖南的擂茶就是用很多芳香食物与茶叶一起擂碎了,开水冲喝。西藏的酥油茶也是各种食物混合一起搅拌了喝,改变了茶性的寒凉。这种参杂食物的茶属于复方茶,大多数都是单一茶。由于没有其他温性食物参与,饮茶产生的疾病增加,李时珍列举了一系列饮茶引起的疾病。陆羽早就指出:采不时,制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而古代没有熟茶,只有任其损人健康了。先人们通过复方茶避免了更多损害。我们现代人饮茶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添加点其他食物或者药物增加茶叶的适合度,取得更好的品饮效果。陆羽说的“精行俭德”,就是要饮茶人精益求精,起而行之,节俭,道德。这是一种修为。我们饮茶也要提高自己的修为。这就是茶道!余七十岁后居家养老,有高血压病,前列腺增生,为了健康每天吃两顿饭,走6千-1万步。早上6点半起床,中午休息睡觉,晚上9点睡觉。其余时间看书,手机,和邻居聊天。感觉累,自认为衰老然也。一天突然想起茶叶可以益思明目,轻身换骨。何不试试?根据自己身体阳虚,饮食不馨,高血压病,前列腺增生的情况,于是从淘宝买得普洱熟茶,鸡内金粉。普洱熟茶性味甘温,补益脾肾,故可以养胃益脾,补肾壮骨,所谓“换骨轻身”。鸡内金性甘平,入小肠经,膀胱经,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味甘者多补益。此物能够健胃消食,通淋化石,自然神奇无比,故古今方药不可或缺。肾为胃之关。肾主二阴。把茶与之相伍定有奇效。性味上确定了,剂量几何?为安全起见,普洱熟我买的是十年以上的茶砖,从3克开始。鸡内金粉生的,1.5克。一天的量。头煎放900毫升水,泡半个小时后煮,大火煮开后调小火煮5分钟。沥出茶汤,晶莹红亮,闻之木香味,品之甘和,口感很好。装入保温杯,取300毫升品饮。饮完了再倒300毫升饮之。剩下的闷在保温杯里。喝茶后就出去走路,感觉步履轻盈,膝盖灵活有力,那种神奇感无以言表!心里揣摩,会不会有激素作用透支身体?继续观察两天,饮食二便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吃饭胃口比以前好,有饥饿感。小便不分叉了,大便干净利索,手纸上基本没有粪便了。以前晚上难入睡容易醒,现在是入睡容易,夜尿后很容易睡着。古人对茶的功效评价真实不虚。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茶叶的性味必须和人体的素质和拍,顺之则昌。

第二是茶叶的品质。不能饮不是茶叶的东西,草莽是畜牲吃的饲料,有的甚至有毒,故陆羽说:饮之成疾。并不是危言耸听!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不法商贩把质量不好的茶卖向市场就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果买的茶叶喝了不舒服就要扔掉,不能再送给别人,那是不道德的。

第三是茶叶的数量。前面我们讨论了茶可能含有某种特殊物质,具有强大的能量。陆羽说:聊四五啜,就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杜育说:调神和内,倦解慵除。吴淑说: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效若神。茶性对了,适量就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达到养生的目的。少了没有作用,过量就会产生副作用。大米饭吃多了也会撑人。酒过量了会醉人。茶过量了不仅可以醉人还可以引起疾病。不比药物副作用小。这是要引起注意的事。前面讲的余以身试茶的性味要合拍。这里继续讲过量之害。两天后,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对茶的耐受量,每天加两克,第三天出现腹胀,不明显。到加10克时,腹胀难受,四肢无力,不想吃饭了,这是肝气郁结了。肝木受损,木不疏土,于是就出现了这些症状。马上去药店买了健胃消食片吃了三片,一个小时后才舒服了。从此以后不敢再过量饮茶了。深感茶叶之功力不逊药力!继续回到3克以下,2.6克茶叶,1.5克鸡内金粉,茶水两次约1800-2000毫升,饮之精神抖擞,每天走路1万5千步到2万步。不过是分段走的。昆明城市建设好,到处有供休息的亭台椅凳,随时可以歇脚。这样就可以保持有氧运动了。后来几次想把茶量加到3克以上,都会出现腹胀不适。只能保持在2.8克以下。这是所有古籍和茶界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茶叶虽好,不可过量。

陆羽认为饮茶者要精行俭德,实为经验之谈啊!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懒散之人难获茶益。饮茶而没有茶德,岂能取得良效而养生?

第四是茶叶的保存。买回来的茶叶要妥善保管,别人送的也是一样。好茶受潮发生了霉变就不能喝了,“饮之成疾”!一般来说,茶怕潮湿,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保存方法。绿茶、黄茶放锡罐;乌龙、红茶放铁罐;白茶、黑茶放陶罐。干燥通风的家庭环境可以直接摆放书柜茶柜上面也是可以的。要经常观察防止虫蛀鼠咬。

第五是以茶待客。《荈赋》里就说: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意思就是要有礼貌的饮茶。湖北人讲:茶七,饭八,酒十分。给客人斟茶不要倒满,防止溢出来,客人端茶杯稍不小心就会荡出来,很尴尬。这就是不礼貌了。盛饭太满就是把客人当饭桶,也是不礼貌的。而酒必须斟满,口头禅就是:“满上!”,“一醉方休!”“喝干为敬!”这是我们的饮食文化。现代的功夫茶是社会名流们借茶议事的行为。有专门的一套茶具,在接待客人时,事先自己熟悉一下,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出洋相。或者安排专业的礼仪茶师伺候。自己饮茶消遣就不拘一格了。《茶经.九之略》就是告诉我们饮茶不要奢侈,在随便的环境下就不要按照宫廷宴会的规模弄,得不偿失。这就是茶道的俭德。

第六是饮茶时间。熟茶不分早晚。生茶傍晚最好不要喝,引起失眠影响休息。茶水不宜过夜,防止变质,饮之成疾。

第七是不能以茶治病。虽然说“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是赞誉茶具有治病养生的煮多效果,我们要正确理解。生病了还是要请专业的医生治病。身体健康了再饮茶养生。

写到这里,关于茶道的问题表达完了。继续唠叨下去就是狗尾续貂了。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的茶多的是,你就说了些普洱茶之类茶事就结束了,哪为什么还要冠以《中国茶事》?答曰:茶的种类繁多,而其道一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读者诸君读后有感就是最好的效果了,若读之尽是人之牙慧,就是一堆文字垃圾,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可谓贼盗可诛之罪!

2022年7月22日于昆明家中

刘仲永,时年七十一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55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