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在煎茶中细味日式茶道

品茶 2023-11-26 05:38:00

在煎茶中细味日式茶道

在日本不必担心喝不到好,即使是旅店里的免费茶包,泡出来的日本煎茶也一样甘冽清新。当然,如果能光顾专门的茶室感受地道的日本茶道,自然是莫大的享受了。

在日本旅游,茶自然是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茶在日本人的生活里可以说是无处不 在,可以有茶味的香皂、毛巾,可以有茶味的点心,甚至可以将茶和米饭一起煮,做成泡饭来吃。日本人的爱茶之深,恐怕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了。

若要真正体会日本的茶道精髓,就不可以错过煎茶。日本煎茶是在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饮茶——12世纪日本茶道的创始人荣西禅师,把茶叶介绍给了日本人,从此煎茶法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并一直保持至今。与我们目前采用的“炒青”处理不同的是,煎茶采用的是以蒸汽蒸煮的"蒸青"技术。经过这样处理的绿茶,气味上更青绿一些,并且保持了茶叶的本色特征。

日本煎茶有拇尾的,有宇治的,也有静冈的,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们这次饮的是静岗煎茶,水近三沸时离火,涤器后备茶。煎茶最合适的水温是70℃,一般将沸水静置一旁,等备茶完毕,水温也就差不多了。日本煎茶加工很精细,注入三分之一水略作温润即可,然后注水至七分满,约一分钟后,就可以开汤饮茶了。

一盏时茶香很清幽,有一丝淡淡的海藻气息。茶汤入口甘淡,几乎没有苦涩。细细品味,于淡然中却别有滋味。饮至第二盏,舌尖已有茶津涌出。至三盏,喉间甘润,茶津濡濡。此时再细细品读,只觉甘香满口,茶息满腹,不似先前的清幽淡薄了。

品饮日本煎茶时,开始想到的不会是日本樱花,感觉却仿佛来到了海边。独坐于一方苍幽青润的礁石上,清澈的海水冲刷着双脚,脚边是翠绿海草和细鳞游鱼,春天亮丽的阳光从天边洒下,发间有些暖意,而心里却很静,能听见海草呢喃的细语。这时才会想起樱花,想起茶道、花道、香道,想起和服,想起艺伎,想起三味琴,想起和歌、俳句,想起日本尺八吹奏出的那似曾相识的音律。有时你会感觉到紫式部似乎就坐在你对面,给你讲述《源氏物语》里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回来偶尔与友人说起,地道的日式煎茶在国内好难找。友人说,国内当然有好茶,或许,只不过是你失去了那样的心境。他向我推荐了国内随处可买到的立顿品牌新出的日式煎茶茶包,并一再嘱咐要用心去体会。将信将疑间,回家用这茶包细细沏了一壶,淡淡的绿色,却就是那种久违的味道。

轻轻闭上双眼,将琐事暂时排遣,我又一次看到了海,看到了樱花,看到了和服艺伎。原来,感受纯正的日式茶道,也可以化繁为简。

为什么日本茶道能流传这么久?而中国茶道却很少人说?

中国人饮茶,一直是——好好喝茶,不求道。

近来接连推送了几篇关于“恩施玉露”的文,便有些熟人邀我去看茶道表演,据说是从日本远渡而来,高端的不得了。我摆摆手,道一句:“俗人不谈雅事。”作罢。

“道”之一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很高的字眼,如天道,人道,地道。这个字代表的是万事万物的终极规律与真理,所以不同于日本“茶道”、“剑道”等,国人几乎没有把一门技艺做到极致就冠以“道”名的。一直以来,中国茶都有着自己的风骨。

我们祖先喝茶的心路历程,远古时代是当药用,夏商周是当菜来吃,而到了东西汉才有了文化的概念,赋予它日常饮料的功能。到了三国两晋,提出“以茶代酒”的观念,茶和酒一样,成为平起平坐的两种饮品。自宋以来,还有“茶之为用无异米盐”的说法,元曲中也经常说:“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一直以来,茶就是国人的生活用品,并没有那诸多的器皿要求、动作规范之类。记得曾有幸了解日本茶道学习,发现连持工具的高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禁有些咋舌。这般仪式化的流程,着实不是国人的茶文化。我想喝茶的时机,一是渴了,二是没那么忙,心情也刚好,于是就愿意坐下来优哉游哉的给自己冲上一壶茶,慢慢冲,慢慢喝,这是一种安静自在的状态。没人陪的时候就一个人喝,自自在在想干点儿啥就干点啥,有人陪的时候就一起喝,想聊点儿啥就聊点儿啥,没啥好聊的就安静喝茶。如果说非要扯到“道”,那中国人的茶道,一定是根植于生活,才是正道。

品茶

当然,你也可以说日本自唐宋时期将茶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度,并发扬光大。但就当时所留下的文字记载来看,茶文化绝不仅仅只是打茶时的手势和斟茶时沸水的高度那般简单的仪式。比如茶文化一度风靡的宋时,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提到宋代茶艺,就不得不说一位皇帝,宋徽宗。这位被称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帝皇精于茶艺,曾多次为臣下点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其“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还下诏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称优雅的贡茶,如玉清庆云、瑞云翔龙、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为“瘦金体”,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选错专业入错行,是一件十分悲催的事。这一点,宋徽宗肯定深有同感。赵佶是书画双绝,本应去北大文学系当个教授,却稀里糊涂做了皇帝。让文艺青年来治理国家,注定凶多吉少。

选错专业入错行

但政绩的灰暗,反倒显出了别的方面。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贡献极大,不仅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还对当时风靡的“斗茶”活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记录“斗茶”活动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内容包括:一斗汤色,二斗水痕的茶品;举与茶有关的故事及吟诗作赋来斗茶令;以及最重要的茶百戏和茶的口感。

古人斗茶流程图

古人斗茶场景

茶百戏

茶百戏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宋代“文青”更有三宝,喝茶写词很烦恼。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清异录·茗荈·茶百戏》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另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点茶需要“击拂”,即是用工具把茶汤打出均匀细密的泡沫。宋人斗茶,就是以这个泡沫的颜色定胜负,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为下。分茶是“点茶”技艺的升级版,就是不仅要在茶汤表面打出泡沫,还要使泡沫形成抽象的“物象”,要求“纤巧如画”。不同于日本茶道,即使是这样精巧的分茶手艺,遍观宋诗,宋人也并不追求器具之华美精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多美!就用“紫泥”两个字,就把建盏的风貌写了出来。遗憾的是,自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

张世卿墓点茶图

壁画中的点茶图

古代文人分茶图

现代茶百戏于2009年在武夷山初步恢复,并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否与古代一致,已不得而知。

武夷山现代茶百戏

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基于当时蒸青的制茶工艺,衍生出的茶文化远播日本流传至今,并成为日本国技之一;但我们却渐因炒青技术的日臻成熟,逐渐失去了基于蒸青绿茶而大行其道的斗茶盛景。如今,仍旧保留唐宋遗风制茶工艺的,也仅剩下恩施玉露茶等寥寥几种。对比之下,倒是教人唏嘘。但即便古人技艺已是出神入化,于中国人来说,不论斗茶与否,最终喝茶还是要落到口感上,现如今只有形似而无神似的形式化喝茶,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了些。

恩施玉露茶

茶通六艺,也正是因其易上手难精求,难免沦于附庸风雅。但如果只是喜爱饮茶,那就饮茶好了,一泡清汤,随你牛饮也好,细酌也罢,喝到肚里一样舒心快意。也许因穿越漫长时间而带上古人一贯的真切心意,朴拙认真,但茶到底不过是茶,不会掠夺你的生活,也不会赠予你更多。

在我看来,侃侃而谈茶道之人,都是想要卖茶给你罢了;

中国人饮茶,一向是好好喝茶罢了。

本帖为“楚地拾遗”原创,更多精彩请关注“楚地拾遗”官方微信哟~

文|筱离

图&编辑| 璇子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艺有何区别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艺在用处、出现年代上面有区别。

1、茶的用处。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中国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3、出现年代。

日本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一些。先秦时期可能在局部地区(茶树原产地及其边缘地区)已有饮茶。

扩展资料:

茶艺萌芽

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

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隋唐五代时期——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茶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茶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4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