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夷山制茶祖师杨太白发明的一整套制茶工艺,扩大了茶叶的用途,提高了品位,也促进了武夷山种茶业的兴旺。而许多名丛的发现更推动了武夷茶事的发展。武夷名丛,脍炙人口,传统名茶,流传着不少神奇的传说。
先说“茶中之王”大红袍。
田里的庄稼焦黄了。
岩上的流泉干涸了。
田里没有收成,百姓们只好翻山越岭去剥树皮,撅草根来充饥。可是没多久,树皮草根也吃完了,就只好挖观音土来填肚子,吃观音土难受的滋味就不必说了,塞进肚里不消化鼓涨涨的,才难受呢,日复一日,人们的肚子便渐渐地鼓了起来……
再说,武夷山北慧苑村里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婆婆,这可是个百里挑一的好人哪!她没儿没女没老伴,一个人孤零零地过日子,却常常帮助乡邻乡亲洗洗刷刷,缝缝补补。大家见她人勤心好,都亲热地管她叫“勤婆婆”。
有一天,勤婆婆从老远老远的山里,好不容易采来了一把绿绿黄黄的树叶,她又饥又渴,便熬了碗树叶汤,刚想喝下,门外却传来一阵痛苦的呻吟声。勤婆婆连忙放下汤碗,赶到门外去看,只见一个衣服破烂不堪,拄着龙头拐杖的白发老头坐在门口的石墩上,正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粗气。他披头散发,双眼深陷,脸色蜡黄,干燥的嘴唇翻起一块块白皮,拄拐杖的手分明是一根嶙峋的树枝。勤婆婆顿生怜悯之心,急忙把老头让进屋里,端起那碗热腾腾的树叶汤,送到老头面前说:“大旱年头,没什么好吃的,这碗树叶汤,你趁热喝吧!”
老头感激地接过汤碗,咕噜咕噜几口就喝完了树叶汤,顿时满面红光,精神抖擞。他笑呵呵地举起手中的龙头拐杖,对勤婆婆说:“好心的老妪呀,感谢你救了我,老汉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龙头拐杖送给你吧!”老头说着,就把拐杖递给了勤婆婆。勤婆婆看那拐杖,屈曲盘旋,黑油油亮闪闪,活像一条盘龙。龙嘴里还含着一颗明晃晃的夜明珠呢。真是无价之宝啊!勤婆婆是个实心人,她想:喝碗树叶汤,怎能让人家还这么重的礼呢?勤婆婆刚想把拐杖还给老头,老头像看穿她心思似的,又说:“好心的老妪呀,你在院子里挖个坑,把拐杖插上,再浇碗清水就行啦!它会给你带来幸福的。” 白发老头手一挥,勤婆婆顿时觉得有一股清风扑面吹来。她回过头一看,呵!白发老头变成了身空大红锦袍的道人驾着一朵彩云远去了。她惊喜不已,知道自己遇上神仙了。
勤婆婆遵照仙人的叮嘱,在院子当中挖了个坑,插上龙头拐杖,又浇上清水。第二天早上,她起来一看,立刻被一种奇异的景象惊呆了!只见黑溜溜的拐杖已变成一棵绿葱葱的大茶树,暗灰色的树干,伸出许多弯弯曲曲的枝条,枝条上长满了一簇簇肥厚的嫩芽,紫红紫红的。晨风吹拂,清香缕缕,引来百鸟和鸣,彩蝶嬉戏,也引来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院子里熙熙攘攘,热闹极了。
勤婆婆热心招呼大家,把那团团簇簇嫩嫩绿绿的茶叶采下来,大家一边采,茶叶一边长,怎么也采不完,真是说奇也奇,说怪也怪。
勤婆婆高兴极了,连忙烧开水,熬了一大锅浓浓的茶叶汤,分给乡亲们喝。大家喝下茶叶汤,直觉得清心沁脾,回肠荡气。肚疼的不疼了,腹涨的不涨了。乐得勤婆婆笑呵呵的。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武夷山有株神奇茶树的消息就传到了京城,传到皇上的耳里。这皇上可是个狠毒贪心的人。在他眼里,什么人间的瑶草琼花,奇珍异宝,都只能姓"皇",更何况这株盖世无双的神茶树呢?
皇上立即派去大臣、兵将,连挖带抢把勤婆婆的茶树移进了皇宫,毕恭毕敬地种在后花园里。
皇上得到神茶树,不禁笑逐颜开,召来朝廷的文武群臣,举行了隆重的品茶盛会。一曲笙歌荡起,宫女们翩翩起舞。皇上在鼓乐声中绕着香气诱人的茶树,左看右瞧,右瞧左看,笑得合不拢嘴。继而,呼声四起,皇上要亲自采茶啦!他刚伸出那双苍白枯瘦的手,那茶树却像有意捉弄他似的,忽地向上长了一大节。
皇上掂起脚来,伸手去采还是采不到,只好叫人搬来龙虎凳。皇上刚登上凳子,茶树又忽地往上长高了几丈。皇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忙差侍卫抬来一架长梯--
皇上颤悠悠地爬上竹梯。皇上爬上一阶梯,茶树长高一节;皇上再爬上一阶,茶树又往上长一节……,就这样,皇上爬呀爬呀,茶树长呀长呀,一直伸入云天。
皇上采不到神茶,怒发冲冠,下令砍茶树。谁知巨斧落下,寒光一闪,顶天茶树哗啦啦倾倒下来,压塌了皇宫,砸死了皇上,惊得文武百官抱头鼠窜……
这时,天空忽地飘来一朵红灿灿的云彩,悠悠荡荡地降落在茶树兜上,茶树立时长出粗壮的支干,绽出了紫红紫红的嫩叶。红云飘呀飘呀,又围着茶树飘了三圈,继而卷着茶树竟连根带须地飞出了京城,飞过高山,飘过江河,向着勤婆婆居住的武夷山飞去…… 再说,那天皇上派人抢走了茶树,勤婆婆悲痛欲绝,食不知味,寝不安枕,她日里哭,夜里想,一日复一日,渐渐地哭肿了眼睛,想白了头发,愁坏了身子。这天,勤婆婆躺在床上,忽然听见喜鹊在窗口欢叫,她从床上起来,拄着拐杖,一悠一颤地走到门口往外一看:哟,在一朵红云下,成群成群的小鸟、蜜蜂、蝴蝶拥簇着一株青翠欲滴的茶树,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翩翩飞舞……
茶树!茶树!这不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神茶树吗?勤婆婆一高兴,眼也明了,愁也消了,病也好了。她连忙扔掉拐杖朝茶树奔了过去。
可那茶树却没有落下来,只是在勤婆婆的院子里打了个圈,又恋恋不舍地飞走了。它掠过慧苑岩,飘过流香涧,从天心岩南下,过了巨石悬垂的角鼻岩,到了山脚,再折而向西,飞进了“茶树的王国”--九龙窠……
等勤婆婆和乡亲们赶来,九龙窠半山腰上那朵飘着的红云已落到一棵大茶树上。勤婆婆忙叫来后生搀扶着她爬上岩壁仔细一瞧:哟,这哪是红云呀!分明是仙人穿的大红锦袍呢!她掀开红锦袍一看,只见原来青翠的茶树已变得满树红艳艳的,还熠熠发光呢!
从此,人们就把这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后来这株茶树又发蔸,长成三棵。白发仙人为什么要让“大红袍”扎根在九龙窠的半山腰呢?原来这半山腰还是块“宝地”呢!那岩壁上终年不断的涓涓清泉,就是龙头拐杖嘴里的夜光珠渗出来的“仙水”。
如何养殖大红袍兰花呢?
"三分栽,七分养",这是古人的养兰经验。养护好坏关系到兰花是否繁茂和能否开花,所以前人对此十分重视是有道理的。下面具体介绍养护和管理兰花的方法。
一、 场所
兰花放置的场所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兰花的生长发育。兰花一般在春、夏、秋三季放在露地(夏季放在露地荫蔽处),冬季则放在室内。室外最好要四周空旷,空气湿润。室内要有充足的光线,最好朝南。这样,有利兰花生长。兰盆最好放在木架或桌子上,不要放在地面上。
二、 蔽荫
兰花多属于半阴性植物,多数种类怕阳光直晒,需适当遮荫。兰花在4月上、中旬,可多照阳光促进其生长。4月下旬以后要适当遮荫。夏兰、秋兰中直立性叶的品种最好放在荫蔽处的南面,使其适当多受阳光;垂叶性的秋兰和春兰,每天以受两小时的光照为好。从6月开始到9月,每天要提早蔽荫,如用芦帘可以用密帘或两层稀帘。10月以后天气转凉,阳光较弱,可推迟蔽菜,但中午前后仍需注意做好蔽荫工作。
三、 防雨
兰花可淋小雨,但要避霉雨、阵雨或连续下雨。在霉雨季节,特别要做好防雨工作。自6月下旬至9月中旬,常有阵雨。如下雨时间短,而雨量又小,在傍晚应多浇水,使盆内热气排出,否则会使兰花损伤,甚至烂根枯死。如果阵雨后接着又出太阳,需及时蔽荫,以免地上热气上升影响兰花生长。
雨水多的季节,正值兰花抽生叶芽的阶段,如盆土太温会引起叶芽生长不好或招致病害。此时,可撒少量草木灰,以调节盆土湿度。
四、 浇水
花谚说:"干兰湿菊",这话有一定道理。一般说,兰花以八分干,二份湿为最好。如果过湿,容易使花烂根而死。浇水的原则应是:干则浇,湿则停,适当偏干。具体掌握时,一般应注意:在生长期(5-6月底)应适当多浇水,抽生叶芽期(约3-4月)和开花期(约3-4月)应适当少浇水,休眠期(冬季),则更应少浇水或不浇水。花盆大而兰花植株小的应少浇水,盆小植株大的应多浇水。气候炎热干旱时应适当多浇水,冷凉潮湿时(如霉雨季节等)应少浇或不浇水。新从山上挖来的兰花,如果根系稀少或断根较多,要少浇水,使盆土干一点,这样不致烂根,有利于抽生新叶。
古人说的:"秋不干,冬不湿"的经验,是对春兰、夏兰怎样浇水的很好总结。但在北方一些地区,由于冬季、春初气候过于干燥,也不有使兰花过于干燥。
浇水时间:夏秋两季以在日落后浇水,使兰花叶面在入夜前干燥为宜,也可在清晨浇水;冬春两季以在日出前后浇水为好。不可在太阳的灼晒后骤用冷水浇灌,以免土温降低,影响根系吸水,干扰生理平衡。浇水量不可过大,以利抑制病害发生。
浇水方法:浇水要从盆笾浇入,不可浇入花蕾内,以免引起腐烂。
前人对兰花浇水,有很好的经验总结,例如于照在《都门艺兰记》中根据一年内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浇水方法,兹节录如下,供参考。但需注意两点:一是《都门艺兰记》是以北京的气候为标准的;二是文中的月份是指农历而不是公历,如"正月"实际上是公历的二月。
1、 立春、雨水,春兰已着花,土不宜太干,沿盆笾微微润湿;秋兰盆如未干至底,不浇。
2、 惊蛰,春兰盆干至半盆(上空下实)时,可以润水,惟不宜多,秋兰同前。
3、 春分,春兰已花谢,忌潮湿,盆半干时可润水。
4、 清明、谷雨,盆土勿使过干,每5天润水。
5、 立夏,兰开始出房,宜浇透水一次。
6、 小满,盆土勿过干和过湿,叶上生斑即为过湿,新芽枯尖即为过干,每4天浇水一升(约干茶杯),使盆土自下而上2/3湿润为宜。
7、 芒种,气候干燥,更宜注意勿过干过湿。
8、 夏至,盆土忌过干,若遇大雨,只能忍受一日,如连朝阴雨需将盆移置通风处。
9、 小暑,此时空气过湿,盆土不可过湿,盆宜放于通风处,若燥热少雨,每2天浇水一升,大雨或大湿一次,必须俟干至盆土2/3,否则不宜再浇。
10、 大暑,盆土易一干到底,需注意每天只宜大雨或大湿一次。
11、 立秋,兰于此时正需水分,每3天需浇水2升,并宜秒为避风。
12、 处署,每5天浇水一次,除连朝霾雨外,可令其受雨露。
13、 白露,秋兰较春兰尤需勤浇水,但水湿之后必须大干,始可再湿。
14、 秋分,秋兰若已出花,浇水宜稍少;若未出花,浇水宜稍增加。
15、 寒露,秋兰宜浇透水,春兰则不宜透宜润。
16、 霜降,兰宜入房,浇水时间改为日中,浇后需置日中曝1-2小时。
17、 立冬,只宜润水,每5天约半升。
18、 小雪,花房忌暖,不宜过湿,若过潮湿可引起烂根、瘢叶以至枯萎,若盆不干至底,只需稍润土皮。
19、 大雪,秋兰不需水,春兰宜微润
20、 冬至,均不宜灌溉。
21、 小寒,均忌浇水。
22、 大寒,秋兰仍不需水,春兰可微润以水。
五、 施 肥
兰花施肥要看兰花生长情况来决定。凡是生长茂盛而无病害的可以施肥,生长差的,则不可施肥或少量施肥。新从山上挖来的兰花新根未发前切忌用肥,需经1-2年的培养,待新根旺盛时才可施肥,否则易遭枯死。
一般说,在6-7月当兰花叶芽伸长约1.5厘米时,可施用1-2次稀薄腐熟的液肥(不宜用化肥),但在高温季节不宜施肥。到8-9月再施1-2次腐熟稀薄的液肥。素心种的兰花,可施用1-2次草木灰浸出液,效果甚好。施肥时间在傍晚进行最好,第二天清晨再浇一次清水。
区别兰花是否需要施肥,较简便的方法是看叶色的深浅。叶现黄而薄是缺肥,应追肥;叶呈黑而叶尖发焦是施肥过多,应停止施肥。
肥料,可用上面介绍过的各种办法自制肥料。施用这些肥料时,需加水8-9倍稀释,切不可过浓。施肥时,要施入植株的根际,切不可施到叶面上。 兰花主要施肥次数及日期
次数 日期类别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备 注
春兰类 六月下旬 七月中旬 八月中旬 九月上旬 第四次要特别稀薄
夏兰类 六月下旬 七月中旬 八月中旬 九月上旬 第四次要特别稀薄
秋兰类 六月上旬 六月下旬 七月下旬 八月中旬 第四次要特别稀薄
六、 修 剪
在兰花培养中要不断进行修剪。在老叶枯黄时应及时剪去,以利通风,有些叶子的叶尖干枯也应剪除。尤其是有病虫为害的叶片需及时清除,以免传染。在剪除病毒病的叶子时,用的剪刀不要再来剪无病的叶子,以防病毒传染。如用同一把剪刀,则需进行消毒。
名贵兰花花芽出土之后,如花芽太多,应留壮芽,将其余瘦小的花芽除去,每盆以留1-2朵花芽为宜。如花芽太多,既会使年当的花开不好,又要过多消耗母本养分影响下年开花。一般兰花可不剪除花芽。
春兰的花,约开半月,即需将花剪除;夏兰的花,到花序上最后一朵后开放一周时,也应将花序剪除。名贵的品种不应使其受粉结实,否则影响翌年开花。如果作为杂交育种的,则另需加意培养,使其果实饱满成熟。
七、 防 寒
秋兰宜提早做好防寒工作,如气温在2-3℃时,即可搬入室内。寒兰生长在南方更需提早防寒。春、夏兰耐寒性较强,如有冰冻出现也要及时搬入室内。室温能保持1-2℃即可越冬。万一有严重寒流侵袭,室温降到零度以下时,需及时进行加温,一般能保持室内不结冰就好。
在室内,秋兰需放在向南的一面,春、夏兰放另一面。在中午前后,朝南和东南面要开窗通风(秋兰在摄氏1-2℃的阴天,不可开窗,以防冷风吹袭冻伤叶子)。秋兰冬季喜干一些,其余兰花盆土宜保持湿润。
八、 摘 花
对生长差的兰花,每丛叶子不多,或根部不好的,应进行摘花。对较好的品种,春兰可适当地摘去1-2个花苞,夏兰待花苞伸长时留1-2个花苞,其余的可摘掉,这样花可开久些,又可使新叶多抽,老叶也不易枯死。
名贵春兰花开3-5天应摘掉,使叶芽生长茁壮;夏兰的花开到顶上一朵时也可离盆面厘米处剪下。
九、 防 汛
栽培场所如四周空旷,地势较高,夏季遇有大风或台风过境时,需做好防风工作,以免夏兰或寒兰的叶子被折伤。
十、 喷 雾
干旱季节,每天傍晚在放置盆花的阳台上进行喷雾,主要使地面潮湿,增加空气湿度。兰花的盆面也要进行喷雾。喷雾时要向上喷,使雾点落下细匀,叶面湿润,这样可促使兰花生长良好,叶面富有光泽。
十二、病虫害防治
要进行杀菌处理(在烈日下曝晒即可),以防病害发生。兰花在多雨高温的季节最容易发生白绢病,可用托布津800倍液或波尔多液喷施预防。如发病严重可用托布津500-750倍释,每隔7-10天喷一次。虫害中以介壳虫发生最多,此虫附着在叶的基部,如发现介壳虫,应及时剔除。如要避免介壳虫侵袭,从4月份开始,可用"1059"2000倍液防治。
为了抑制兰花病害的发生,除平时对盆土的干湿度应作适当的控制外,还应在花盆的选上尽可能多用泥盆,少用釉盆。特别对生长差的新从山上挖来的兰花必须用泥盆栽种。这样做使盆土容易干,可促进兰花生长,减少发病.
在5平米的地上种了9株兰花对采光,管理都没什么影响.
大红袍药用价值【异名】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贵州民间药物》),碎米果(《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铁仔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铁仔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小枝、叶柄均有短柔毛。单叶互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lO~18毫米,宽6~8毫米,钝头有小突尖,或凹头,基部楔形,边缘除基部外有细锐锯齿,上下面中肋基有短柔毛,侧脉3~4对,不明显;叶柄长1.5毫米。花3~8朵簇生叶腋;单性,雌雄异株;花直径2毫米;柱头2~4裂。浆果小球形,径3~4毫米。花期春季。生于山地、路旁、灌丛中。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甘淡,凉。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
大红袍涩。"②《云南中草药》:"甘淡,凉。
【功用主治】活血,祛风,理湿。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血淋,劳伤咳血。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湿,活血。治痢疾。"②《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肠炎,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O.3~1两;炖肉或浸酒。
【选方】
①治痢疾:大红袍、仙鹤草根各一两。煎水服。
②治风湿:大红袍五钱,大风藤、追风散各三钱,红禾麻二钱,泡酒一斤。日服二次,每次五钱至一两。
③治红淋:大红袍三至五钱。煎水服。(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大红袍喝法与使用】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
【临床应用】
治疗细菌性痢疾将铁仔叶晒干、碾粉,制成片剂,每片含量0.5克。日服3次,每次2片,8~12天为一疗程。观察81例,临床治愈74例,好转3例,无效4例。部分病人服药3~5天即愈。未见副作用或其他毒性反应。
大红袍的美丽传说:关于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凡人不能品尝也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
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 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p>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岩骨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那么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还有些历史传说?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传说很久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的老婆婆,有一年大灾,一位病危的老人倒在老婆婆门外,被老婆婆救下,老人醒来后,为表示感谢,将自己的龙头拐杖送给老婆婆,还拿出了一粒种子,要老婆婆去种在屋后,随后就腾云而去。老婆婆觉得这是仙人指示,便依言去做。
不久,种子发芽,长出茶树,用采摘下来的茶叶制成茶,能治百病,老婆婆把茶分给了乡亲们,大家都很开心。后来,这件事给当地官员的知道了,便派人来抢这株茶树,这时,仙人送的龙头拐杖突然发威,击倒了来抢茶树的人,又变成一片红云,载着茶树飞到半山腰,这棵茶树在山上,一变二,二变三,长成了三株,就是后来的大红袍。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个朝代的皇后生病,可是怎么治都无法医治好,于是皇帝就命太子去民间寻找治愈之方,太子就出来寻找了,在找寻途中碰到有一老人被老虎攻击,于是就将老人救下,老人为感谢太子救命之恩,于是问太子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太子就将皇后生病的事情告诉了老人家,于是老人家陪太子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太子将茶叶带回京城让皇后饮用,果然皇后病好了,皇帝很高心于是赏赐大红袍给茶树御寒,封老人为护树将军,后来这茶就被称为大红袍了。
话说古时有一位上京赶考的穷秀才,路过武夷山时却病倒在路上。幸而天心庙的老方丈发现了他,带他回庙,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秀才的病才好了。
不久,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一个春日,状元身穿皇帝御赐的大红袍,回到武夷山谢恩。老方丈击鼓鸣钟,召集大小和尚,和状元一起到了山上的茶树下焚香礼拜,状元还把皇上御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
这时,奇迹发生了,大红袍掀开后,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都说是大红袍染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
几个传说,尽管内容不同,表达的却都是从善惩恶、茶能治病的主题。大红袍虽然未必能像传说中那样包治百病,但长期饮用,能强身健体却是事实。
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而大红袍属于温性茶,在这两个季节饮用对身体很有好处,能够帮助身体蓄积阳气,御寒暖胃,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
而且大红袍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迅速补充人的水分,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常喝大红袍能保持肌肤水润不干燥,让每一个爱美的你即使在冬季也能水润动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品读安溪茶文化
下一篇: 陇中人的罐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