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传统,工夫茶炉与茶几间须隔七步:
其一:榄核炭再好。燃烧时亦多少有些许气味,拉开距离,可避烟火气;其二:砂铫置火炉上,扇火时难免有些火杰洒落铫嘴,所以老练的茶客在冲水入罐前总要倾去一点“水头”,骒清除不易觉察的灰垢。扇火催沸时火苗四串,而罐嘴中空,无水可传热,其热度远在百度以上,如不稍事冷却,倾出“水头”时,刚接触到罐嘴的水柱会溅出滚烫的水珠,弄不好会伤人;其三:刚到三沸的水经短暂的停留,正好回到不嫩不老的三沸状态。
冲点、刮沫、淋罐、烫杯。取滚汤,揭罐盖,沿壶口内缘冲入沸水,叫做冲点。冲点时水柱切忌从壶心直冲而入,那样会“冲破茶胆”,破坏纳茶进细心经营的茶层结构,无法形成完美的“茶山”。冲点要一气呵成,不要迫促、断续,即不要冲出宋人所说的“断脉汤”。冲点时砂铫与冲罐的距离要略大,叫“高冲”,使热力直透罐底,茶沫上扬。刮沫:冲点必使满罐而忌溢出,这时茶叶的白色泡沫浮出壶面,即用拇、食两指捏住壶盖,沿壶口水平方向轻轻一刮,沫即坠散入茶垫中,旋将壶盖定。淋罐: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以清洁沾附壶面的茶沫。壶外追热。内外夹攻,以保证壶中有足够的温度。冬日烹茶,这一环节尤重要。
烫杯:淋罐后,将铫中余汤淋杯。砂铫添水后放回炉上烧第二铫水。再回到茶几前“滚杯”:用食、中、拇三指捏住茶杯的杯口和底沿,使杯子侧立浸入另一个装满热汤的茶杯中,轻巧快速地转动,务使面面俱到,里外均匀地受洗受热。每个茶杯都要如此处理,这是二次“*盏”。因为只有“烧(热)盅烫罐”即杯罐皆热,方能起香。
用盖瓯瀹茶时,上述程序大体相同。但盖瓯不宜淋罐,所以刮沫以后,一般是迅速将瓯中茶汤倾入茶洗,再次冲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起“洗茶”及预热作用;追热,以弥补不能淋罐的缺陷。
洒茶与品茶。冲点后,经淋罐、烫杯、倾水,正是洒茶的适当时刻。从冲到洒的过程,俗称为“翕”。翕要恰到好处,术速则香味不出,太迟则茶色太浓,茶味苦涩。洒茶时冲罐要靠近茶杯,叫“低斟”,以免激起泡沫、发妯滴沥声响,且可防止茶汤依次轮转洒入茶杯,须反复二、三次,叫“关公巡城”,使各杯汤色均匀;茶汤洒毕,罐中尚有余沥,须尽数滴出并依次滴入各杯中,叫“韩信点兵”。余沥不滤出,长时间浸在罐中,味转苦涩,会影响下一轮冲泡质量;余沥又是茶汤中最醇厚的部分,所以要均匀分配,以免各杯味有参差。
洒茶既毕,即可延客品茶。品饮时杯沿接唇,杯面迎鼻,边嗅边饮。饮毕,三嗅杯底。斯时也,“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昧。”
功夫茶的茶具 包括炉子,是红泥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四种不科学的养壶法: 一、包浆法。泡茶时将茶汁淋在壶上,认为壶多淋几下,就能多吸收一些营养,且不擦不刷。久而久之,壶被一层茶垢包起来,壶表面变得腻黑而无美感。 二、干擦法。泡茶时趁壶身热将茶汁淋在壶身上,等茶汁倾倒出后,用干茶巾来回擦拭。这种方式养的壶,变亮较快,但养成后,最怕人的手气、水气,一旦沾到了壶面,则养成的光泽容易褪去,导致壶面光泽不匀。 三、湿擦法。壶身热时用茶巾沾茶水擦拭壶身,不断地推搓。这种方法就好像擦皮鞋,将茶汁一层一层擦在上面。养亮后,如果久置半年以上不用,光泽会逐渐褪去。 四、勤刷法。泡茶时淋茶水在壶上,趁壶热吸收之际,用毛笔或小刷子,勤加刷洗,使茶汁均匀刷在壶上,好像是刷皮鞋,是一种假亮。 功夫茶的冲泡 茶叶,茶具,水,火之后就是冲工了。如果烹茶没有工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工夫茶。所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未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面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也。 第六:淋罐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工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工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工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汪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潮州人煮茶用的叫做绞枳炭,绞织是一种很坚硬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等的燃料。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 古人还讲究火候。水煮得嫩,老与适中,加茶的时间与方法,煮茶的方式与汤花的好坏多少,其关键都看会不会掌握汤候。许明然在《茶疏》中这样叙述道:水一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呈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茶经》中也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五三煮)。
功夫茶有三种泡法,分为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三种。
1、上投法:是指先向杯中注入约七分满热水,再投茶,特别适用于碧螺春等细嫩紧致的茶,外形松散的茶叶忌用此法。
2、中投法:是指先向杯中注入1/3的热水,再投茶,轻摇润茶后再向杯中注水七分满,条索松散的绿茶一般都用此法冲泡。
3、下投法:是指先将茶叶投入杯中,再注入1/3的热水浸润茶,轻摇润茶后再向杯中注入开水至七分满。此法适用于条索扁平、自重轻的茶,如龙井茶。
扩展资料:
第一步——观茶:珠光乍现
置于茶荷中的红茶,如稀世的黑珍珠般,散发着高贵、温润的光泽。
第二步——煮水:轻灵浮动
泉水受热力的作用而沸腾,水汽弥漫,凝聚成珠,在壶壁上浮动。
第三步——净杯:浸温壶盏
向壶、杯中注入初沸之水,使其温热。
第四步——置茶:王子进殿
由于祁门工夫红茶被誉为“王子茶”,所以将红茶置于壶中,就好比“王子进殿”。
第五步——入水:直落千丈
已大开的沸水,由高处冲下,可使茶叶极致翻滚,冲泡出的茶汤更加浓郁芬芳。
第六步——敬茶;分杯奉客
将壶中冲泡好的茶分置到小茶盏中,邀客人一同分享。
第七步——闻茶:清香绕鼻
祁门工夫红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之一,其香气醇厚悠长,有幽兰之香,所以在品茶之前应先闻香。
第八步——赏汤:赏叶观汤
祁门工夫红茶的汤色红艳动人,而沉干汤中的茶叶更是柔美娇嫩。
第九步——啄饮:细品爽鲜
祁门工夫红茶口感清爽、味道醇香,与红碎茶浓烈的刺激感截然不同,所以在饮祁门工夫茶时应当浅啄慢饮。
第十步——续品余韵
在品过茶的第一道茶汤之后,可续水再品,感受其不同滋味。
第十一步——三饮成趣
红茶在第一饮过之后可续水两次,因为每次续水后其口感均有细微的变化,所以只有饮过三次之后方能对茶有全面的感悟。
第十二步——论茶谢客
饮过茶之后,可与来客讨论一下方才饮茶的感受。最后,真诚的感谢宾客的到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夫茶泡法
浅谈潮汕功夫茶中的礼仪
我是潮州人,我爱喝茶, 特别是功夫茶,所以我特地在网上查了些资料结合我个人的理解浅谈一下功夫茶中的礼仪. 潮汕人把茶叫做“茶米”,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足以看出潮汕人嗜茶如命,茶与米的不可分。功夫茶,在潮汕深受人们喜爱。潮人喜欢以茶会友,在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中,人们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它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潮人独钟乌龙茶。先前青睐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现今以潮产单丛茶为最爱。
传统的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盖碗、一冲罐,三茶杯、一茶盘、一茶池、一壶、一锅、一炉。
盖碗,是用来冲泡茶叶的;三个小茶杯,是用来喝茶用的,无论喝茶的人数是多少都是三个杯;茶盘和茶池,一个是用来放三个小茶杯的,一个是放在茶盘下面用来放洗杯的废水。壶,是用来存放泡茶所用的水;炉和锅,是烧水用的。
酒有酒道,茶有茶德,潮汕功夫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种茶规。
功夫茶一般是主客四人但也可多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清洗茶具要等水开了用开水冲洗一下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茶叶不能太多七分左右吧,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冲茶,要沿茶壶口内缘冲入沸水,水柱不能从壶心直冲而入,因为那样会“冲破茶胆”,破坏茶的味道。冲茶要像书法,不急不缓、一气呵成,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这样冲下来就叫“高冲”。据说“高冲”能使热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扬,不仅美观,也能让茶味更香。第一冲杯是不能让人喝的要用它来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叫洗茶.洗过茶后,再冲第二冲,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也有讲究的: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低, 斟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表示对对客人不尊敬;“快”则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保持热度;“匀”则是保持各个茶盅均匀承茶,其名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所谓“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实就是把茶杯靠在一起让茶杯轮流筛,不能筛满一杯再去筛另一杯,这样会使茶色浓淡不均,以示对座中客人一样的尊重;“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这样下一冲的茶才不会有苦涩味。
每杯筛入多少茶也颇有讲究,如果茶汁不足一半,说明主人瞧不起客人,这是一种鄙夷的暗号,遇到这种情况请最好先走为妙。如果茶杯都筛得满满,是表示你呆得太久了,若这并非主人下“逐客令”请你回去,则是主人不想再泡茶了。所以一般筛茶都以八分为宜,讲究适可而止。
主人筛完茶之后,自己不能先饮,要等到别人端杯后自己方能端杯。这与酒道的“先干为敬”恰恰相反。主人以“先干为敬”先端杯上饮时,即是范了功夫茶之大忌。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分性别。喝茶时要端取哪一杯呢,这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杯茶,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杯.如果不懂规矩,在两旁茶杯未有人端走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杯,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其他人的不尊敬. 如果主人催客人饮茶时,主人会用左手手指轻叩茶几,右掌向上伸出,来个“请”的姿势。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开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这种习俗据说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你喝了一杯之后,一般还要等在座的人每人都喝过一杯,才喝第二轮.如果在喝茶的过程中,又来了客人,那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以示对新来客人的尊敬.
品茶也大有文章,一小杯要分三口,一口啜,二口品,三口回味,无论你味觉如何,都不能一饮落肚,而要让茶水巡舌而转,激发起舌上每一个味细胞对茶味的“热情”,充分体味到茶香方能将茶咽下,这才不算失礼。饮完后还要向主人“亮杯底”,一则表示真诚领受主人厚谊,二则表示对主人高超技艺的赞美。
真正地喝茶,应该是气定神闲,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是这种境界的升华。一个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随意而坐,气定神闲,不管泰山崩于前,还是黄河之水泛于前,以"品"为主的潮汕功夫茶文化.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而沏茶程式之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气氛和谐等,则表现出潮人以"和为贵"之高尚情操.
“功夫茶”是讹传,“工夫茶”才是正解。潮州话“工夫”意为做事细致讲究,一丝不苟,这正是潮州工夫茶的特点。引用一段论述以为详解:
潮州工夫茶对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都有一整套讲究。民国时期潮人翁辉东所著《潮州茶经·工夫茶》叙述详细:“凡烹茗,以茶为根,以水为本,火候佐之。”这里作简单介绍。
选茶:选用上等乌龙茶,如福建安溪铁观音、黄金桂、武夷岩茶、凤凰单丛茶、台湾乌龙等,其它茶类如红茶或绿茶都不合适冲泡工夫茶。
选水:陆羽《茶经》云:“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即泡茶用的水,以清冽甘醇的山泉水为最佳;其次是河水,但要远离家居无污染;井水较差,因含矿物质多,影响冲泡效果。
茶具:工夫茶“四宝”即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铫,潮阳红泥炉。茶具要求“一式多件”,茶壶、茶杯、盖瓯、茶盘、茶洗、茶垫、茶巾、竹夹等。茶壶要“小、浅、齐、老”,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为上乘珍贵。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杯亦求“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质薄如纸以使起香,白如玉以衬托茶色。
燃器:潮阳红泥炉(俗称“风炉仔”),枫溪砂铫(俗称冲罐、茶锅仔),潮阳颜家锡罐,挑火钳炭铁钳,潮安陈氏羽扇。羽扇用以煽火,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表示尊敬客人。燃料以橄榄核炭为最佳,绞枳炭次之,以之烧茶,焰活火匀而不紧不慢;干柴、松炭、杂炭和煤炭燃烧时生杂味,不宜采用。
配套:主要包括摆设茶具的茶几,装茶叶的锡罐,装水的水钵,装茶渣的茶桶,外出时装茶具的茶担等。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潮州工夫茶的演变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选材用料方面,保留其精华,抛弃其繁琐复杂。潮人独钟乌龙茶,尤其是乌龙品种的极品——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绝著称的凤凰单丛茶。选凤凰茶要选择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纯天然制作、不添加佐料、保持独特自然花香、无公害的生态有机茶叶。选水可用优质矿泉水,如采自花岗岩层、经过净化处理、味道甘醇的潮宝矿泉水,效果比山泉水更佳;而一般家用自来水因含有漂白粉或氯气味,不宜用来冲泡工夫茶。器具上,用酒精灯、电热壶或电磁炉代替传统的红泥火炉,用玻璃锅或钢锅代替原来的砂铫,温度可调节,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茶盘与茶洗也合二为一;孟臣壶和若琛杯早已成为古董,陶壶宜选宜兴或枫溪名师手拉壶,陶制茶壶保温性好,吸水力强,使用时间越长,泡出来的茶越醇厚,具有较高的珍藏价值,但纳茶倒渣不方便,现在较少人用;盖瓯、茶杯和茶盘(茶洗)基本都是枫溪瓷厂仿古制作,瓷制茶具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能使茶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表面绘有山水、人物、文字,又是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翁辉东《潮州茶经》称:“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操作流程是工夫茶的关键环节,其中奥妙精深,节节是法,流传至今,基本不变。
一、烧水:烧水要大火急沸,不可文火慢煮,以刚烧沸起泡为宜,要求水面浮珠,声若松涛,俗称“虾湫水”;未沸之水太稚,茶中的芳香物质泡不出来,香味太淡;煮得太久,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茶香味大为逊色。
二、洗杯:用沸水将盖瓯、茶杯清洗一次。
三、纳茶:将茶叶放入盖瓯,先放碎末填底,粗茶放上面,不能折断茶枝;约六、七成满,不可十足饱满或太少,太多则味带苦涩,太少则香气淡薄、力度不够。
四、冲点:也称“头冲”,将沸水沿盖瓯四周围冲入,当水刚浸过茶叶即可,然后用盖刮去泡沫,随即将茶汤倾倒掉。“头冲”的茶汤含杂质较多,不宜食用。
五、烫杯:将沸水冲入茶杯,以中指抵杯脚,拇指按杯沿,将杯放入另一只盛有沸水的杯里转动烫热,也可用竹夹操作,然后摆放整齐。
六、冲泡:冲泡最有讲究,要“高冲低行”,提高冲罐将沸水冲入盖瓯时应从一尺高处冲下,使茶叶翻滚散香,以水刚浸过茶叶为宜,盖上盖约候一分钟方可茶;随着冲泡次数增多,候汤的时间逐渐延长,称“回韵”。斟茶不可直冲,以防止香气飘散或泡沫丛生,而要低注,将茶汤循环注入各个茶杯,称“关公巡城”,即要做到各杯茶汤的容量、颜色、香味相同;斟至汤尽,夹紧瓯盖,将盖瓯稍加抖动,使瓯中被茶叶吸附的部分浓汤逐滴注入各个茶杯,称“韩信点兵”,意为“淋漓尽致,多多益善。”
七、品茶:即欣赏、品饮茶叶,一般由专业的茶艺师或熟练者操作,茶客以三至四人为宜,人各一杯。先闻茶香,趁热一啜而尽,再嗅杯底余韵,细细品来,韵味十足,其乐无穷,妙不可言,确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最后由茶客们评价鉴定茶叶的产地、品种、香型、山韵、档次等,整个程序操作完毕方能算是品茶。如果是大众场合饮茶,茶客太多,则先敬客人和长辈,然后分批轮饮,客人称赞或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对茶质一般不必评鉴。
潮汕人热情好客,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生意遍布世界各地,与潮州工夫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潮汕人家,来客必以工夫茶相待;新客到,主人须换上新茶叶,否则即是怠慢;宾主之间要形成一种高尚的精神和典雅、休闲、和谐的仪态,操作者斟茶时要熟练有序、从容不迫、洒脱自然,茶客上口时的举止要文明优雅。喝茶的顺序也有约定,“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客人要回敬以表谢意,若是长辈,用中指在茶几上轻弹两下;若是小辈或平辈,则用食指中指在茶几上轻弹两下。
潮州工夫茶集茶理、人理、情理于一体,通过泡茶、敬茶、品茶,增进友谊、协调人际、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无论远方来客、生意往来还是矛盾冲突,一杯热茶、一声问候起了滑润剂的作用,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彼此距离。潮汕人提倡尊贤敬老,无论是专业的“工夫茶座”还是民间的“闲间茶座”,年轻人冲茶敬长辈,长辈也常在品茶过程中借题发挥,对年轻人进行点拔启发;在这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年轻人较易接受。同时,遍布乡里的民间“闲间茶座”是搜集信息、传播知识的场所;常光顾可与众人交流思想、培养感情,也增长见知。工夫茶提倡用料精细,每一件茶具都是能工巧匠精工制作,其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冲茶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力求完美;工夫茶座讲究环境古朴清静、格调高雅。
总之,以茶会友,品茶论道,修心养性,追求“以和为本”的超然脱俗的境界,就是潮州工夫茶的核心理念。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1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特别的瑜伽茶道
下一篇: 功夫茶艺之纳茶之法与候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