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本无税,唐代建中元年,朝廷才对茶叶征税。13年后的贞元九年,由于民间饮茶日益普及,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税税源增长势头旺盛,以至于一县之茶税,超过全国的矿产税总量。于是朝廷决定将茶税单独列为一个税种,规定在产地交产品税,运输时交商品通过税,当年全国财政茶税收入便达41万缗。朝廷在征收茶税的敕令中,明确宣布茶税收入专款专用,全额用于增加社会保障设施——常平仓的本钱。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常平仓则起于汉代,是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唐初,产茶多在云南、四川,由于僧人云游四方,广为传播,中唐时产茶已遍及50余州。
唐时人们饮茶,并非似今人的开水冲饮,而是烹饮。唐人烹茶、饮茶,十分讲究。由于茶种不同、水质差异、茶水比例不一,烧茶火候不同,每次茶味是不同的,这种非常细微的差别,只有经过长期训练,极有悟性者,才能辨别出来。
陆羽的师傅智识禅师就是此类品茶高手。一次智识大师被唐代宗召进宫内多时,很想饮用徒弟陆羽所烹之茶,此时恰好陆羽进京,烹了一壶茶由太监送给双目失明的老禅师智识饮用,他仅仅喝了两口,便惊呼:“此乃吾徒儿所烹之茶,陆羽可进宫了!”
饮茶大有益于延年益寿,据记载,唐大中三年,东郡进一僧年120岁,唐宣宗召问其长寿之秘诀,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到处唯茶是求,或出也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也不下四五十碗”,看来多饮茶乃长寿之道。
唐代着《茶经》一书的陆羽是一个孤儿,三岁时被湖北天门“竟陵禅寺”长老智识大师所收养,青少年时期在禅院接受教育,长期担任为智识大师煮茶的童奴,在唐代全国佛寺中这种奴婢达15万人之多。由于陆羽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对被佛教僧人悉心研究和传播的种茶、制茶、饮茶知识,钻研孜孜不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以致被后人奉为茶圣。
由于饮茶品茗者日众,贩私者有厚利可图。为了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唐法律规定:凡贩私茶三次,数量超过500斤者处以死刑。由于朝廷以重刑禁私茶,天下茶税猛增,唐武宗时,每年茶税收入超过160万缗。
饮茶在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唐皇宫每年4月也举办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门寺地宫1987年出土的13件金银茶器,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才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唐代的茶文化起源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告诉了我们,好酒配好樽、美食配好器才能相得益彰。同样的,?茶?与?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两者之间其实就是文化与器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发展。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几乎成为行内共识,作为茶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最重要载体,茶具在唐代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可以说,唐代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的发源时期,同时也是瓷器从纯粹的?器用?走向?审美?的蜕变起点。
唐代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不同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 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 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 《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禁酒令和《茶经》促进了饮茶风尚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大胆开放,人民生活富裕充足,这些都给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将其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当时,唐统一全国后国力强盛,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茶树种植面积大增,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因此将茶作为征税对象,还在顾渚设立贡茶院,专门派人加工 贡茶。而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贸易,茶叶生产与贸易消费大大增加。政府?禁酒令?的实施使酒的价格变得昂贵,人们转而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尚的传播。
并且茶事过程要表现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此文人逸士、僧侣道人皆喜欢饮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观念融入其中。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喜爱品茶,隐居甫里时,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鉴,还因此编写出《品第书》。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对 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中国饮茶活动的兴起和广为流布的唐朝,中日之间各种交流十分频繁,入唐礼佛求法的日僧络绎不绝。他们 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寺院里茶烟茶鼓茶汤融入了他们参禅悟道的生活,切身感受着?茶烟袅袅笼禅榻?的中国饮茶文化。在他们学成归国以后,大力传播茶文化, 中国唐代的饮茶法和陶瓷茶器也随之传入日本,催生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饮茶风尚和陶瓷茶器文化,也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基础,影响持续至今。
佼佼者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 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甚至出现了以器具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称为 ?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 好,最适合饮茶。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 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岳州窑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 绿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饮茶方式有煮茶和煎茶、庵茶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 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方法煮出 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 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 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唐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不同民族、地区的饮食和服饰时尚自然地融入中原文化,体现出帝国自信开放的宏大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1:服饰
唐代的服饰在形制、质料、颜色等方面仍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初定服饰之制,规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从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种服制。其中常服规定赤黄色为帝国专用,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来说,贵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庶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代男子的服饰风尚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初唐至盛唐时以裤褶服式为时髦,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右衽、长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带,足登长靴或软皮靴。中晚唐时,上层社会的男子服饰又恢复了秦汉时的宽袍长袖,长裙高履,但裤褶式仍在下层人民中间流行。
唐代妇女的服饰富丽绚烂,前后多有变化,但基本的服装有裙、襦、衫、帔几种样式。唐初女装因隋之旧,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着曳地长裙,足登弓履或高头履,即所谓”小头鞋履窄衣裳”的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的密切,特别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装的形制趋行暴露和开放。“唐初上层妇女外出多着,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幔,帽裙至颈,渐为浅露,无复遮蔽,士庶竟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马,露髻驰骋,或着男子衣服靴衫,招摇过市。”唐代妇女可以在公开场合参加各种社交和文娱活动。盛唐时社会上流行“胡服”,于是“士女竞衣胡服”,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流传至今的唐代绘画保留了许多妇女穿男装、胡服以及骑马、打马球的生动场景。
到天宝初年,贵族及士民喜欢穿胡服、戴胡帽、蹬胡靴。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出现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开放服饰。中唐以后,窄袖管服装逐渐过时,代之而起的宽袖衣裳,妇女服饰愈来愈肥,愈加褒博。而唐宪宗时流行的椎髻赭面、嘴唇涂黑的时妆则是受吐蕃装束的影响。
唐代妇女的发型十分繁多,以梳高髻为美,发式有云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三角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乌蛮髻等。面部化妆也非常繁复,化妆顺序大致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鸦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等,其中眉式即有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数种。
2:饮食
唐代饮食比前代更加丰富多样,主食以麦、粟、稻为主,间以多种杂粮。小麦面食是最主要的食品,无论贵贱皆食之,以饼类样式最多,有汤饼、胡饼、蒸饼、煎饼、凡当饼,红绫馅饼、赍字五色饼等。馒头也已会制作,称为钉坐、豆钉或曼头,多为祭祀所设。主食中还有烧饼、寒具(馓子),馄饨等。副食以小葱、韭、蒜、姜、菠菜、竹笋、杏、梨、枣、瓜、葡萄等蔬果为主。肉食也很常见,尤其是富贵之家,以牛羊猪鸡为主,动物的下水、腑脏也开始被烹制成各种美味。蛤蜊、鳜鱼、虾、蟹等鱼类产品也都进入饮食之列。调味佐料有盐、醋、酱、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饮酒之风甚盛。全国各地名酒甚多,仅京师长安一带就有西市腔、郎官清、阿婆清、新丰酒、仇家酒、户县酒等。城乡各地酒店、旗亭众多,酿酒沽酒生意红火,在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唐人将品茶视为美的享受,以茶会友,以茶入诗,蔚然成风。茶作为普通饮品已经和酒具有同样重要作用,唐诗中“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将二者相提并论。陆羽所撰《茶经》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税收入也因此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成为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贸易的主要物品。
唐代饮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胡食盛行,尤其是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成为时风尚。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饆饠,胡饼也已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长安城里设有专门经营的店铺。民间还流行以胡饼作礼物互相馈赠的习俗。白居易就亲手制作了胡麻饼,赠与好友,并附诗相赠:“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结果。
3:住
唐代的居住条件因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皇帝所居宫室最为豪华。唐初,长安的太极宫是皇帝议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自贞观八年(634)始,唐太宗以为其父李渊清暑为名,于太极宫以东营建新的宫室,初名为永安宫,后易名为大明宫。龙朔二年(662),高宗李治身患风痹,恶太极宫“湫湿”,对大明宫大加修造,并将政治中心移于此。大明宫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各建有若干配殿,气势磅礴。玄宗即位后,又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兴庆宫,把宫殿和园林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宫殿楼阁有兴庆殿、大同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殿、沉香亭等。至此,唐代诸帝在京城内兴建了三个宫殿区,时称“三大内”。武则天迁都洛阳后,也大兴土木,修建了三阳宫、兴泰宫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还兴建了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等许多离宫别馆。
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达官贵人们大造豪宅,竞相攀比。朝廷明文规定建筑房屋的等级,严格限制各等级建房的间数和规格;不允许任何人建造俯视别人院落原楼阁;普通百姓的房屋不能随意装饰。
唐代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私人住宅有着形势和规模上的规定限制:即王公之居,不施重拱,藻井;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五品,堂五间七架,门三间两架;六、七品,堂三间五架,庶人四架,而门皆一间两架。但皇室宗亲及高宫权臣多越制造宅,竞为奢侈。安史之乱后,一度大兴“木妖”之风,将军马璘造一座中堂,即花费二十余万。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无力购买砖瓦,多以茅屋为居,时有火灾发生,常有漏屋之苦。
4:行
唐代交通十分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陆路交通网,以及由大运河和南方水乡构成的水路交通网四通八达,同时,驿站制度建全,陆有陆驿,水有水驿,陆驿有车马,水驿有舟船,为公私行旅和商贾往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唐代养马经历了一个衰而盛的过程,开元盛时,不仅政府拥有许多官马,民间私马数量也相当可观,马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车乘方面的尊卑贵贱十分明显,皇帝有供服乘之用的五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及耕根车、安车、四望车,还有供仪仗之用的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辟恶车等十二属车。皇后有重翟、厌翟、翟车、安车、四望车、金根车六等。皇太子和王公大臣也各有车乘。民间马车则主要用于运输。
马车以外,牛车、驴车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肩舁和檐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肩舁又叫肩舆、软舆、软舁等,檐子也叫竹舆、兜笼,均要以肩抬扛。
总之,唐代的衣食住行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60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穿越千年的中国茶史
下一篇: 佛教信徒饮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