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唐代茶诗集纳之三

品茶 2023-11-24 19:51:09

唐代茶诗集纳之三

重过何氏五首(选一)


杜甫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说明:这首诗是写一个春日的傍晚,作者在何氏家的平台上饮。兴致来时,便倚着石阑在桐叶上题起诗来。旁边还有翡翠鸟,晴蜓与之作伴。此情此景,简直可以绘成一幅雅致的“饮茶题诗图”。


盛唐茶诗风格浅析

杨 升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人文·茶文化学院, 浙江 临安 311300)

[摘 要]盛唐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但从茶诗创作的角度而言,却只是初兴阶段,可它在中国茶诗的创作史上 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盛唐的茶诗作者们奠定了后世茶诗的基本风度和格调:淡泊俭约随遇而安、和谐宁静崇 尚自然、清幽闲适且充满禅意。它以其独特的开创性,对后代诗人围绕着茶和茶事进行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引导 意义。

[关键词]盛唐;茶诗;风格;茶文化;禅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1/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21(2014)02-0012-05

中国的 茶文化 发展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可以 说结合雅俗,融冶儒道释三种文化精髓于一炉,早 已成为民族生活与精神思想的表征。茶文化在中国 起源很早,但饮茶与生命境界的思想结合则是到六 朝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随之而来的是茶文学的勃 兴,其中又以茶诗为代表。中国古代茶诗的兴起,主 要是在中唐,中唐以前的盛唐,算是一个过渡的阶 段。随着茶事逐渐进入文人的日常生活,盛唐的茶 诗也明显增多,不仅在数量上明显超过前代,而且 不少名家也开始在诗歌中吟咏茶事。虽然茶诗盛于 中唐,但其中体现出来的基本艺术格调和风格—— 淡泊俭约、和谐宁静、清幽闲适等,已经比较全面地 表现在盛唐茶诗之中。盛唐茶诗的数量虽然不算很 多,但却无疑是中唐茶诗艺术风格的前奏和奠基。

一、淡泊俭约随遇而安 同中唐以后茶诗大量涌现相比,盛唐茶诗不 多,这也说明当时饮茶仅限于较小的圈子中,比如 佛门、少数文人或上流社会的家中。茶因此也是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象征,那是中国历代文人追求 的精神境界,也是饮茶之人的精神特质。陆羽《茶 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 行俭德之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一诗中对茶 的描绘和评说,无疑是对陆羽的话进行了进一步的 提升和阐释:“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 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喜随众 草长,得与幽人言。” 盛唐诸诗人,在茶诗兴盛之初,便将这种茶人 的思想核心注入创作之中。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 储光羲,曾写过一首《吃茗粥作》,其诗云:“当昼暑 气盛,鸟雀静不飞。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数片 远云度,曾不避炎晖。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敝 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场 景:作者去友人家做客,正当盛夏,酷暑逼人,连鸟 雀也躲藏起来,周遭因炎热而显得十分安静,虽然 有高大的梧桐树遮阴,仍然热得要解开衣服取其凉 意。远处有几片云在移动,却遮不住烈日炎炎。主人 待客吃茗粥和蕨薇,直到日暮作者才缓步回家。此 诗的笔调一如其田园之作,质朴淡雅,诗中的情调,也与文字一样,透露出一种淡雅脱俗的气息。 茗粥即茶粥,一种用茶粉煮的粥,是古人吃茶 的原始方法。我们知道,在人类的幼年时期,是不太 可能想到将茶作为一种饮料的,而更多的将它作为 一种食物。将茶叶加工为茶粥食用,是当时茶叶的 主要消费方式。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云:“茶…… 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北人初不多 饮,南人饮之。”[1] 无独有偶,王维也在他的诗《赠吴 官》中提到过这种食物:“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 糜难御暑。”这首诗描写的也是盛夏时节,从诗中可 见,茶粥在当时还不是家常必备的用品,但已经是 众所周知的解暑妙品了。 王维自己是饮茶的,他也不缺乏茶人所必须的 闲情逸致和艺术气质。王维自己说:“一生几许伤心 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半隐半官、半城 半郭、半山半水的生活,就是他无奈的政治选择。这 也是他在诗中劝告热衷功名的朋友“不如侬家任挑 达,草履捞虾富春渚”(《赠吴官》)回家归隐去的原 因。在作于上元元年(758)的诗《酬严少尹徐舍人见 过不遇》中,他写道:“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君 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 别人赋十韵》中又有“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的 诗句,是写同友人一道在山居竹园里饮茶的情景。 可见王维对茶的爱好,这在盛唐时期是十分难得 的,而茶之清新绝俗与王维质朴淡雅的诗风也极为 切合,故此成就了一段“诗佛”与茶文学的渊源。 与王维同时代的诗人钱起,是吴兴人,那正是 唐代产茶的圣地。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 茶诗自然不少。他长于应酬之作,诗歌技巧熟练,风 格清奇,理致清淡。如这首《过张成侍御宅》:“丞相 幕中题凤人,文章心事每相亲。从军谁谓仲宣乐,入 室方知颜子贫。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 欲知别后相思意,唯愿琼枝入梦频。”这首诗是典型 的酬唱之作,诗人过访长官宅居,遂作此诗,表达了 惺惺相惜之意,也赞颂了对方的清高脱俗。从诗中 也可见以茶代酒在盛唐已经风行,并成为文人清新 脱俗的标识。孟浩然初到京城时,也曾在清明时节 以茶代酒,遣送内心失意的愁思:“空堂坐相忆,酌 茗聊代醉。”(《清明即事》) 与钱起并称“钱刘”的刘长卿,也曾写过一首茶诗《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这是一首较早出现的 描写与茶相关的集会的诗歌:“到此机事遣,自嫌尘 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疏竹映高枕,空花 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傲吏方见狎,真 僧幸相携。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这首诗描绘 的是在寺院的一次茶会,参与者却多是文人官员, 诗的前四句,是对寺院环境带来的心境变化的烘 托。平时冗务缠身的官员们,到了寺庙里,便觉“机 事遣”,顿感之前的劳碌是“尘网迷”,从而悟出“万 法幻”的道理。而佛寺中脱俗的生态人文环境,亦令 人忘却俗世的烦恼,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一缕茶 香袅袅,机事全销,即便是平日里不可亲近的“傲 吏”,在此时也变得相处甚欢了。这首诗无疑称颂了 茶在当时文人社交场合的重要作用,即唤醒官员们 安适闲淡的“初心”,忘却缠身公务所带来的烦恼。 “诗圣”杜甫所作茶诗有六首,其中《重过何氏 五首》(之三)一诗,描绘位于长安南边的明德门外 樊川北原上的何将军山林,写尽丘园之静美,读这 首诗时,一种安宁而悠闲的意境跃然纸上:“落日平 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 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杜 甫的诗歌多描写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这首诗却透 露出一股清新脱俗的气息,在春日傍晚的平台上, 和风拂面,一边坐着喝茶晤谈,一边斜着身子在置 于石栏的砚台上蘸墨濡毫,题诗于桐叶,多么萧散 自得!而眼前的闲趣又是悠长的。夕阳西下的余晖 中,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悠然品茗,看着如画美景, 翡翠鸟停在晒衣的竹竿上鸣叫,蜻蜓立在浮水移动 的钓鱼丝绳上,寥寥几笔,勾画出这静寂的境界,透 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幽雅情趣。这种幽静的情趣和 极自然而又极常见的景观正是诗人幽兴之所注,故 而诗人说, 从今以后, 如此情怀自是极其谙熟了。 杜甫的诗境,难得如这首诗般空灵悠远,茶之幽香 高品,更衬托诗人的心性高洁,使我们从杜氏传统 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之外,看到另一个高洁散漫的 “幽人”形象。

二、和谐宁静崇尚自然 前文言及诗歌中的“茶会”描写,盛唐时期,饮茶在民间尚未完全普及,因此茶往往与士大夫阶层 的雅集相联系,当时文人崇尚以茶当酒。茶宴的正 式记载见于中唐,钱起就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选 址在竹林,但不像“竹林七贤”那样纵饮,而是以茶 代酒,故能聚首畅谈,洗涤尘心,在蝉鸣鼓噪声中袖 手而谈,直到夕阳西下。钱起为记此盛况,写下《与 赵莒茶宴》一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 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全诗采用 白描的手法,写作者与赵莒在翠竹下之下举行茶 宴,一道煮饮钱起故乡吴兴的名产紫笋茶,并一致 认为此茶的味道比流霞仙酒还好。饮过之后,已浑 然忘我,自觉脱离尘世,杂念全无,一心清静了无 痕。俗念虽全消,茶兴却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 而散。这首诗里描绘的是一幅雅地啜茗图,除了令 人神往的竹林外,诗人还以蝉为意象,使全诗所烘 托的闲雅志趣愈加强烈。蝉与竹一样,被古人用以 象征高洁的品质。人们试图在自然山水的幽静清雅 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舍弃一切尘世的浮华,与清风 明月、浮云流水、静野幽林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 升华。

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曾作有一首茶诗 《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意境极为静谧安详,亦 能窥见岑参早期作品风格之一斑,与其边塞诗作的 壮丽奇美相比,别有一番情趣。其诗云:“京兆小斋 宽,公庭半药阑。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盛德中 朝贵,清风画省寒。能将吏部镜,照取寸心看。竹影 遮窗暗,花阴拂簟凉。君王新赐笔,草奏向明光。”岑 参心好清宁,天性恬淡,在居官前曾隐居嵩阳山中, 二十方出。这首诗是写一个官员的闲居景象的,其 中反映的生活样貌和精神状态,无疑是和诗人的追 求相契合的。“药栏”之名,当来自《九歌》中诗句“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药”在句中指的是白 芷,用这种香草以比拟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君子, 也可泛指优雅的花草。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曾云: “罂粟,……药栏中不可缺此一种。”[2] 岑参早期隐居 山中所作诗歌至今留存者并不多,但却奠定了诗 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之一,那便是平易自然、冲淡 宁谧的林下之风,这一风格,是伴随诗人创作生涯 的始终的。 茶能消愁解困,令人神清气爽,齿颊生香,乃文人生活必之必需,明代文徵明有“书卷茶炉百虑融”[3] 之语。

茶事自是文人闲暇生活中一大乐趣,历代文 人诗中对煮茶品茗绘声绘色的叙述,也是不厌其 繁,盛唐大诗人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 茶》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包括诗 前的序)写仙人掌茶: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 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 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 悬,盖饮乳水而长。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 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 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 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 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 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 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 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这首诗的风格在盛唐茶诗中可谓十分独特, 李白突破了歌咏茶之煮饮或品茶之境的传统路 数,一反常态地细致描写了仙人掌这种名茶神秘 而独特的生长环境、不凡形态、品性特点和功能 效用等,用的是他惯有的奇丽雄豪的语言,把一 种生长于自然界的茶叶描绘得恍若产于天外异 境。李白独特的诗歌语言“造就”了异于其他诗人 笔下茶的“绝品仙茶”,从李白的描述中我们仿佛 可以想见喝了这种茶可以得道升天,至少,也可 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这种对自然产物用迷幻 的手法进行呈现,至少在盛唐,是属于李白的专 利。这首茶诗也因之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李白在 另一首与茶事有关的诗《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与前诗同样文笔恣肆,想象奇丽, 而“茗酌待幽客,珍盘荐雕梅”一句,则把读者从 上述的“异境”中拉回了人间,展现了盛唐时期人 们的饮茶实况,更写出“雕梅”(在青梅果上雕刻 花纹)这种精细的点心作为茶食,在茶事活动中 的引人注目的地位。李白的茶诗,可谓纵情想象 与自然写实的完美结合体,在茶诗的历史上别具 一格。 三、清幽闲适充满禅意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云:“开 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 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 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4] 这是盛唐时期茶禅大兴 的记录,众多僧人在修禅之余,多以饮茶助修,不仅 用饮茶的方式来辅助参禅,也以茶供奉佛。事实上, 禅宗早已将坐禅饮茶列为规式,写入 《百丈清规》 中。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建立。 《百丈清规·住持章第五》有“新命茶汤”、“受两序勤 旧煎点”、“挂真举哀奠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 《百丈清规·节腊章第八》有“赴茶”、“旦望巡堂茶”、 “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这也进一步促成了茶文化 与禅宗的结合。 当时的僧人过午不食,由于茶能使人神清气 静,因此成为他们最理想的日常饮料,有助于僧人 坐禅之静心、敛心、专注、清神,以达到观照“明净” 的禅境参悟。寺院的清幽环境,也有利于茶文化与 禅的结合。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云雾缭绕,得天 独厚,多有茶树生长。唐代禅林一直保持农禅并重 的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菜和茶, 且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 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命名。禅林于茶之种 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景德传 灯录》卷八“韶州则川和尚条”、“镇州临济义玄禅 师”[5] 等,都有禅师入茶园内摘茶并在茶园当机示教 的记载。 唐代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 使中国原有的茶文化更趋成熟。茶与禅就在这种氛 围中高度结合,并展现在僧人的茶诗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量以茶会友的诗篇;其次是在茶境中结 合禅法、化入禅境。这当中,茶成了僧俗之间最佳的 沟通媒介,也成了助禅的最佳凭借。唐代茶事因禅 而提升了其哲学内涵,正如裴汶《茶述》所谓:“其性 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至和。参百品而不 混,越众饮而独高。”(《续茶经》卷上)[6] 茶因其浩洁、 精雅的滋味与涤烦、去眠的功能,能与禅清逸、冲 和、幽寂的境界融合为一。民间,尤其是文人们,对 这种茶禅合一的境界多加仿效,于是形成了禅茶成 风的局面。 盛唐文人茶集,往往也是文人与僧侣的集会, 王昌龄《洛阳尉刘宴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 人房》就记载了一次这样的雅集:“良友呼我宿,月 明悬天宫。道安风尘外,洒扫青林中。削去府县理, 豁然神机空。自从三湘远,始得今夕同。旧居太行 北,远宦沧溟东。各有四方事,白云处处通。”诗题中 的“茶集”,或指一种茶会的形式。这类与茶有关的 文人雅集在当时已经十分流行,对以茶代酒的崇 尚,象征着文人和官员的知识涵养的道德境界,成 为一股风潮。诗人们笔下对“茶会”、“茶宴”等类似 活动的记载,也十分常见。钱起曾写过两首相关的 诗作,其一为《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偶与息心 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岸帻看 云卷,含毫任景斜。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其二 为《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 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前者写三 人茶会,后者写的是两人对啜。作者在诗歌中展示 了为茶痴迷的文人们在空寂的心灵境界中品茗玄 谈的场景,读之使人意犹未尽,俗虑全消。 岑参早年也写过一首与在寺院中品茶的诗作 《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其诗云:“闻君寻 野寺,便宿支公房。溪月冷深殿,江云拥回廊。然灯 松林静,煮茗柴门香。胜事不可接,相思幽兴长。”此 诗描写禅门空寂,有一种凄冷的味道,独坐煮茗,灯 火昏暗,与世隔绝的心境,靠着一缕茶烟维系着生 命的律动,此诗纵然是对友人寄宿寺庙生活的想 象,却无疑夹杂着自身早年隐居深山与僧侣隐士怡 然相处的经历,与其后来的大漠铁蹄的风格,自有 别样的不同。 无独有偶,同是盛唐边塞大诗人的高适,也曾写过不少同类题材的诗歌,如《题净眼师房》:“白鸽 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倾人城,倾人国,斩 新剃头青且黑。玉如意,金澡瓶,朱唇皓齿能诵经。 吴音唤字更分明。日暮钟声相送出,袈裟挂着箔帘 钉。”高适在唐代诗人中属于官位最达者,故即便是 写僧侣茶事,依旧充满凌烟之气。僧房饮茶时看到 白鸽,是对岑寂境界的一种反拨,对僧侣外表的描 写,更显诗人个性的豪壮,整首诗虽然点出茶事,但 意图并不仅仅在于茶,而是描绘了大唐风骨中僧侣 多彩有趣的生活场景,在盛唐茶诗中,无疑是最具 有盛世豪迈特征的一首。 茶诗在盛唐渐趋兴盛并非偶然,这与当时文人 和僧侣中逐渐开始的饮茶习俗密切相关。而盛唐之 后,“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 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 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 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4] 正所谓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梅尧臣《次韵 和永叔尝新茶杂言》),茶随之开始有规模地进入文学作品中,并逐渐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影响的 代表和象征。从这个角度来讲,盛唐的茶诗奠定的 基本风度和格调:淡泊俭约、随遇而安、崇尚自然、 和谐宁静、清幽闲适且充满禅意,具有独特的开创 精神,对于后代诗人围绕着茶和茶事进行创作,有 着重大的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晔. 膳夫经手录[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 1115 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24.

[2]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1984: 86.

[3]文徵明. 文徵明集[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98.

[4]封演. 封氏闻见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释道元. 景德传灯录[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141,234. [6]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2. [责任编辑:阮月华]

An Analysis of Tea Poetry Styles in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YANG Sheng (School of Tea Culture, Zhejia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 311300. China)

[Abstract] Tea poem creation sprang up in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witnessed the peak of the Chinese poetry,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a poem creation. The poets of tea poems during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basic styles of tea poems in the later ages. Namely, a desired state or order: indifference to fame, quest for simplicity, harmony, tranquility and naturerespecting. The unique innovation of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significantly guides the later poets in their writing poems on tea.

[Key words]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tea poetry; styles; tea culture; Buddhist culture

茶文化之茶诗(四)

上节也提到随着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至宋代,茶更是“君子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茶文化逐步成为一种全民文化。整体上,中国茶文化包括是三个层面,分别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茶诗、茶书画、茶艺、茶馆、饮茶技艺、茶具等;精神文化包括茶道精神、茶德等;制度文化表现为茶法、茶习俗、茶礼规等。中国的茶文化具体内涵包含甚多,远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读完成的。介于此,我选择从不同方向或者说更细小的角度去解读中国的茶文化。这一节的内容想聊聊的就是茶文化物质文化中的茶诗部分。

茶可雅志,可养廉,可精神,可益智,因此尤为文人所喜爱。早在两晋六朝时期, 左思就写下了《娇女诗》这是迄今知道的最早的一首咏茶诗 。同时代张载写了《登成都楼》,也是赞颂茶的诗词。到了唐朝,诗词十分兴盛,写茶的诗词也骤然增多。如,元稹的《茶》、李白的《答族至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刘禹锡的《尝茶》、刘言史的《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徐寅的《尚书惠蜡面》、张籍的《夏日闲居》等,都是与茶相关的诗词。宋代咏茶的诗词不少于唐朝,著名的有苏东坡的《汲江煎》、杜小山的《寒食》等。明清两代的咏茶诗词也很多,如明代高启的《采茶词》,清朝乾隆皇帝的《观采茶作歌》等,都被后世广为传颂。
茶诗大致可以分为 叙事型 (记录诗人品茶、参与茶事活动的事情)和 托物言志型 (通过事物的咏叹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表现诗人的生活情趣)。

叙事型茶诗
常见的叙事型茶诗如唐代诗人卢仝的《饮茶歌》不仅表现出他愤世嫉俗的心情,而且写出了他对饮七碗茶的不同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代白居易的诗句“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麋。”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煮雪品茶吟诗的高雅格调场景,他的一首七律诗歌又写到:“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通过红与绿的颜色对比显示了诗人热爱生活的生命意识,既突出了白居易患病之时,对于李六郎的感激之情,又突出了他与赠茶人之间的好朋友关系,也说明了白居易甄别茶叶方面别具一格的眼光。

张藉的《和韦开州盛开茶岭》:“紫芽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写出了唐代人采茶的细节,清晨朝露之时,采摘初生的紫色嫩芽,体味到自家动手和清净闲适的乐趣。

宋代豪放派此人苏轼,称赞茶为 “从来佳茗似佳人”, 象征着文人们高雅的人格理想,其名句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将路人的疲惫与口渴描写的生动形象,说明宋代时期茶已经成为行人们必备的饮料,将茶的雅与俗结合起来,并通过品茶活动增添了生活的情趣,苏东坡也写出 “红烙浅欧新火活,龙团小雄斗晴窗” 婉约优美的诗句,这与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生香薰袖,活火分茶”相对应。

托物言志型茶诗
所查文献中,典型例子有三位名人,一位是白居易,一位是欧阳修,另一位则是苏轼。这三位是唐宋茶诗写作领域的佼佼者,白居易一生之中写了66首茶诗,欧阳修一生之中写了15首茶诗,而苏轼的一生之中共写了80多首茶诗。白居易虽然也有即事咏怀”《咏意》佳作,但其所作茶诗以茶艺较多。在这里,笔者选取苏轼所作茶诗进行讲述。苏轼虽然才高八斗,但是其一生在仕途上却屡遭坎坷,曾被朝廷发配到各个地方任职,如杭州、岭南、湖州等地,而这些地方也均是产茶胜地,也因此诞生了众多的茶诗。

《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和蒋夔寄茶》“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雨中过舒教授》:“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归来北堂暗,一一微萤度。此生忧患中,一饷安闲处。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自非陶靖节,谁识此闲趣。”

这三首诗是苏轼借茶咏志的代表,第一首诗的意思是说是诗人在院子中煎茶,听见瓶子中水沸腾的声音,看着如同飞雪般的茶末,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既想到李约煎茶时最讲究对水的选择,非新泉不可。又想到潞公在饮茶的时候最为注重对茶器的选择,非定州花瓷不可。而如今的自己则正处于不得意时期,只能够择砖为炉,石桃煎汤,很是清冷孤寂。但是我们只要可以有一壶茶,可以睡足睡好也不失为人间一件乐事。 在这首诗词中苏轼表现除了他豁达开朗、随遇而安的人生处世哲学。 同时诗词中对整个煎茶的过程描写的极为详细,由此可见苏轼对于茶的喜爱。如果不是他常常亲自煎茶、品茶,很难写出如此细致的茶诗来。

在创作第二首诗时,苏轼正从杭州被派到密州去任职(党派之争的受害者),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正值不惑之年,并且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在这首诗中苏轼说虽然南方和北方的饮茶习惯有所不同,但是却不能够以好和坏来进行评价,只是有所不同而已。而对于人来讲,人不能去选择生还是死,又何苦去争论茶的好坏与饮茶的方式呢。 诗人虽然看起来是在分析茶,其实是在借茶说自己的人生,意在表明,人的生死不由得人来选择,所以人在哪了又有什么关系呢。表明了苏轼豁达的心境与开阔的心胸。

第三首诗的背景发生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失利之后,重新开始进行改制,在这一关键时期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当时作为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因为反对新法,被抓进乌台,关了四个月,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虽然后来苏轼免于一死,但是也因此被贬到黄州。
《雨中过舒教授》这首诗意思是在表明在山水之间, 饮茶能够让人忘却凡世间的忧思与苦恼,让人的内心平静下来,表明了苏轼在经历磨难之后的心境。

总结:茶诗的起源晚于茶文化,但茶诗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是茶文化中的一部分。茶诗又分为叙事型茶诗和托物言志型茶诗。

诗人关于茶具的著名诗句

1.关于茶具的诗句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苏轼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尝茶和公仪

梅尧臣

都篮携具上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

汤嫩水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长。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

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

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和梅公仪尝建茶

欧阳修

溪山击豉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

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

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馀清。

2.关于茶具的诗句有哪些 1、《咏茶十二韵》(唐·齐已·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2、《尝茶和公仪》梅尧臣

都篮携具上都堂,碾破云团北焙香。

汤嫩水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长。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

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

3、《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4、《夏日闲居》宋代 俞汝尚

无事门多闭,偏知夏日长。

早蝉声寂寞,新竹气清凉。

闲对临书案,看移晒药床。

自怜归未得,犹寄在班行。

5、《尝茶》【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3.有关茶具的诗词 关于茶具的诗,首推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

诗人介绍: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诗句节选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坞

作者:陆龟蒙

原文: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

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人

作者:陆龟蒙

原文: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舍

作者:陆龟蒙

原文:

旋取山上材,驾为山下屋。门因水势斜,壁任岩隈曲。

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焙

作者:陆龟蒙

原文:

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

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望采纳,谢谢。

4.求大神赐教点古诗中茶盘的句子 关于"茶具"的诗句1、有钓车茶具(宋·辛弃疾·《汉宫春》)2、修茶具(宋·周密·《满江红》)3、稳载取、笔床茶具(宋·刘克庄·《解连环》)4、都在酒瓢茶具(元·陶宗仪·《南浦 会波村,在松江城北三十里。

其西九山》)5、笔床茶具(元·张雨·《苏武慢 至正八年夏和虞道园 原作月高山》)6、试问钓车茶具外(宋·陶梦桂·《与弓王二尉谈诗二首》)7、茶具随行试一瓯(宋·杨光·《淳熙丁未初伏奉亲避暑中岩》)8、笔床茶具老空山(宋·黄升·《西河》)9、萧疏桂影移茶具(唐·皮日休·《褚家林亭》)10、茶具笔床陪语笑(宋·陈造·《次韵严文炳兼简张守二首》)11、每携茶具竹间来(宋·卢祖皋·《煎茶》)12、愿携茶具作清欢(宋·梅尧臣·《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13、酒壶茶具船上头(元·王冕·《吹箫出峡图》)14、酒壶茶具船上头(元·王冕·《吹箫出峡图》)15、茶具权行酒(宋·胡仲参·《过千顷寺访谷隐老》)16、茶具偏於野客宜(宋·欧阳修·《答杜相公惠诗》)17、午钔添茶具(宋·宋无·《答马怀秀兄弟见访》)18、惟携茶具常幽绝(宋·文同·《送提刑司勋》)19、陆子新茶具(宋·姚勉·《送庐陵郭佥判致仕归》)20、茶具邻家自借将(宋·郑刚中·《磨茶寄罗池一诗随之后以无便茶与诗俱不往今》) 沈存周(1629-1709年),浙江嘉兴人。据《耐冷谈诗话》载?「康熙初,沈居嘉兴春波桥,能诗,所治锡斗,镌以自作诗句。

钱箨石诗集中载有《锡斗歌》,颇令人称赞。元明以来,朱碧山之银槎,张鸣岐之铜炉,黄元吉之锡壶,皆勒工名,以垂后世,而不闻其能诗。

」沈存周善制各种式样的锡茶具,所雕刻的诗句、姓氏、图印均规整精良。这件沈存周刻诗句锡茶壶,高12.9cm、口径6.9cm、底径6.9cm,壶身呈核桃形,短直径嵌入饰白玉珠钮的拱盖,执柄镶嵌髹黑漆的紫檀,曲流,矮圈足。

壶腹部一面刻「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陆希生句,沈存周书」。

诗的右上角刻椭圆形「竹居」篆书白文戳记,句末刻方形「存」、「周」篆书白文连珠印。另一面刻「爱其真成癖,尝多合得仙。

徐弦句,存周再笔」,其后刻方形「存周」篆书白文戳记。底部圈足内刻方框「竹居主人」篆书款。

如果说这件锡茶壶上所引用的均为他人的诗句,那么在另一件锡茶叶罐上的吟荷塘采莲七律,则足以证明沈存周的诗文之工。诗云?「长歌一曲采莲舟,四壁花屏韵逼幽。

雨盖底擎独高珍,露花才吐半含羞。盘珠错落惊鱼戏,香气融合滞客游。

自恨欲无佳句赠,空余花片夕阳流。」末有「戊申冬月」及「沈存周」款。

西晋左思的《娇女》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登成都楼》,用“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孙楚的《孙楚歌》,用“姜、 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 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 珠翠歌钟 俱绕身”;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等等, 有的赞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诗人 的感遇,而广为后人传诵。

诗人袁高的《茶山诗》:“黎甿辍农桑,采摘实 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 手足皆鳞皴……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则表现了作者对顾渚山人民蒙 受贡茶之苦的同情。

李郢的《茶山贡焙歌》,描写官府催迫贡茶的情景,也 表现了诗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内心的苦闷。此外,还有杜牧的《题茶山》、 《题禅院》等,齐己的《谢湖茶》、《咏茶十二韵》等, 以及元稹的《一 字至七字诗·茶》、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等,都显 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观采茶作歌》诗: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卢仝在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除写谢孟谏议寄新茶,和对辛勤采制茶叶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外,其余写的是煮茶和饮茶的体会。

诗中说由于茶味好,诗人连饮数碗,每饮一碗,都有一种新的感受: ……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

5.有关茶具的诗词有哪些 1、《汉宫春·行李溪头》宋·辛弃疾行李溪头,有钓车茶具,曲几团蒲。

儿童认得,前度过者篮舆。时时照影,甚此身、遍满江湖。

怅野老,行歌不住,定堪与语难呼。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

梅花正自不恶,曾有诗无。知翁止酒,待重教、莲社人沽。

空怅望,风流已矣,江山特地愁予。2、《西河·天似洗》宋·黄升天似洗。

残秋未有寒意。何人短笛弄西风,数声壮伟。

倚栏感慨展双眸,离离烟树如荠。 少年事,成梦里。

客愁付与流水。笔床荼具老空山,未妨肆志。

世间富贵要时贤,深居宜有馀味。 大江东去日西坠。

想悠悠千古兴废。此地阅人多矣。

且挥弦寄兴、氛埃之外。目送蜚鸿归天际。

3、《褚家林亭》 唐·皮日休广亭遥对旧娃宫,竹岛萝溪委曲通。茂苑楼台低槛外,太湖鱼鸟彻池中。

萧疏桂影移茶具,狼藉苹花上钓筒。争得共君来此住,便披鹤氅对清风。

4、《满江红·秋水涓涓》宋·周密秋水涓涓,情渺渺、美人何许。还记得、东堂松桂,对床风雨。

流水桃花西塞隐,茂林修竹山阴路。二十年、历历旧经行,空怀古。

评砚品,临书谱。笺画史,修茶具。

喜一愚天禀,一闲天赋,百战征求千里马,十年饾饤三都赋。问何如、石鼎约弥明,同联句。

5、《过千顷寺访谷隐老》宋·胡仲参别久交情淡,重来似旧时。人生云聚散,世事月盈亏。

茶具权行酒,禅床借看诗。漫天多雪意,预约探梅期。

6.有关茶具的诗词有哪些 1、《汉宫春·行李溪头》宋·辛弃疾

行李溪头,有钓车茶具,曲几团蒲。

儿童认得,前度过者篮舆。

时时照影,甚此身、遍满江湖。

怅野老,行歌不住,定堪与语难呼。

一自东篱摇落,问渊明岁晚,心赏何如。

梅花正自不恶,曾有诗无。

知翁止酒,待重教、莲社人沽。

空怅望,风流已矣,江山特地愁予。

2、《西河·天似洗》宋·黄升

天似洗。残秋未有寒意。

何人短笛弄西风,数声壮伟。

倚栏感慨展双眸,离离烟树如荠。

少年事,成梦里。客愁付与流水。

笔床荼具老空山,未妨肆志。

世间富贵要时贤,深居宜有馀味。

大江东去日西坠。想悠悠千古兴废。

此地阅人多矣。且挥弦寄兴、氛埃之外。

目送蜚鸿归天际。

3、《褚家林亭》 唐·皮日休

广亭遥对旧娃宫,竹岛萝溪委曲通。

茂苑楼台低槛外,太湖鱼鸟彻池中。

萧疏桂影移茶具,狼藉苹花上钓筒。

争得共君来此住,便披鹤氅对清风。

4、《满江红·秋水涓涓》宋·周密

秋水涓涓,情渺渺、美人何许。

还记得、东堂松桂,对床风雨。

流水桃花西塞隐,茂林修竹山阴路。

二十年、历历旧经行,空怀古。

评砚品,临书谱。笺画史,修茶具。

喜一愚天禀,一闲天赋,

百战征求千里马,十年饾饤三都赋。

问何如、石鼎约弥明,同联句。

5、《过千顷寺访谷隐老》宋·胡仲参

别久交情淡,重来似旧时。

人生云聚散,世事月盈亏。

茶具权行酒,禅床借看诗。

漫天多雪意,预约探梅期。

7.有关茶具的诗词和对联欣赏 苏轼的好友张先,年逾80,娶一18岁美貌少女为妾。苏轼遂作诗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其中“压”字用得巧妙暧昧。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一个美女为妾。当时和他在论坛上常有诗词唱

和的著名词人苏轼和众多词友去拜访他,问老前辈得此美眷有什么感想,张先于是随口

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当即和了一首打油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8.关于赞美茶壶的诗句 一、我的茶壶

作者:佚名

也可以清心,啜一口,

听得到泉的清音,可以清心也。

嗅一下,有春天晨露的甘冽,

以清心也可,淡绿透明,

哪里来这般澄澈。清心也可以,

心中氤氲,是日夕的山气迷离。

心也可以清,琴弦颤响,

是谁在拨动泠泠。

二、墨水瓶——茶壶

作者:佚名

写两种人,平凡的外表,

难以捉摸的脾气,没人愿意亲近。

人们遵循着近墨者黑的古训,墨水是他的心血,

知识是他的结晶。直到有一天呕尽,

才无声无息的逝去,羊脂白玉般的相貌

更兼没有一丝棱角,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从此青云直上,装贿赂这种饺子的时候,

他心里有数,为别人服务的时候,

总是难得糊涂。似乎满肚子水平,

嘴边经常挂着,水一样大量的普通的真理。

三、茶壶

作者:佚名

我的哀愁

是一个小巧玲珑的茶壶

茶壶在苍穹下噗嗤——噗嗤

昨日

氤氲缭绕

今朝

晴空万里

四、一壶茶的时光

作者:佚名

泡一壶茶,独自品尝。

眼里的神色,没有忧伤,

心情,是那么爽朗舒畅。

饮着茶,看着窗外,

风景是另一番气象。

不管是雨天,还是艳阳,

岁月就是如此平常。

我明白,一壶茶的时光

色彩斑斓,气味芬芳,

但会平淡短暂,因为生活就是这样。

五、茶壶

作者:毛宏

整整一下午,我面对茶壶

沉默得像水中一片茶叶

还有发红的原汤

曾经,在古老的河流

大院人家,茶壶盛装

太多气息,从清明时节

旗袍、油纸伞;

从古桥之下

小船川流不息

太多灵感,太多诗情画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9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