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

品茶 2023-11-24 17:09:18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

德昂族的腌

腌茶一般在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还保留着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这也是一种颇为古老的食茶方式,将鲜叶用锅煮或蒸,使茶叶变软后再放在竹帘上搓揉,然后装入大竹筒里,并用木棒压紧,筒口用竹叶堵塞,将竹筒倒置,滤出筒内茶叶水份,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经二三个月后,筒内茶叶发黄,剖开竹筒,取出茶叶晾干后装入罐中,加香油浸腌,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德昂族介绍德昂族主要分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镇康、耿马、永德、保山、澜沧等县,分布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绝大多数的村寨都是和景颇、佤、汉等族分寨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人口数为17935。德昂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3个方言。

德昂族是古代永昌地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据说有20多个支系,如汝昂、列别、汝买、汝波等,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的自称。汉晋时的濮人、隋唐时的茫蛮、扑子蛮、望苴子蛮是今德昂、佤、布朗等族的先民。

中关村三小 民族教育活动知识问答答案

  这是老师给的!不会错!
  1. 彝族 A 云南,四川,贵州 B15岁B火把节和彝年
  2. 东乡族 A踢毽子B 长辈 伊斯兰教
  3. 鄂温克族 C 黑龙江和内蒙古 B撮罗子 C 萨满教
  4. 塔塔尔族 D 撒班节 B 4000-5000人 A 木哈买提和D其他阿布都拉
  5. 基诺族 A 1979年 C尊重舅舅 B女始和玛黑玛妞
  6. 侗族 B 刺绣 A哆耶舞 B 无指挥,多声部,无伴奏
  7. 赫哲族 黑龙江省,世居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松花江沿岸。下游,东方意思。鱼皮工艺
  C 捕鱼和狩猎
  8 布朗族 B西双版纳 9.1万人 C 翡翠酒 把牙漆齿
  9 俄罗斯族 2万人,居住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使用俄文,信东正教,住房叫归化
  节日与宗教信仰有关,复活节。B 套娃
  10 回族 解放49.9.23 成立58.10.25 马本斋 花儿
  11 独龙族 黑白相交麻布 B 逃避土司 C 卡尔江哇
  12 羌族 碉楼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 推杆
  13 朝鲜族 摔跤,荡秋千 。食品八珍菜,大酱汤,冷面。女子衣服叫则高丽。
  14 蒙古族 摔跤叫博克巴,盛会那达慕,马头琴,历史巨著蒙古秘史,江格尔,饮善正要。
  15 怒族 B孔雀舞 D茉莉花 D吊脚楼
  16 景颇族 目脑又称目瑙,意思大伙跳舞,农历正月十五,2-3天。相同点孝敬老人。
  17 哈萨克族 阿肯演唱会,乐器冬不拉。英雄,第一是卡班巴依。
  18 保安族 三宝是坎肩,腰刀,盖头。保安腰刀。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19 高山族 山胞,40万,C 布农人
  20 仫佬族 农业,泥墙瓦顶,煤取暖,三月三婆王节,五月五端午节,依饭节。
  21 撒拉族 C 布达拉宫 伊斯兰教 四种是老教,老新教,新教,新兴教。
  22 乌孜别克族 A 自己的领袖 是,是
  23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 有 A 三月萧和C洞箫
  24 柯尔克孜族 史诗是玛纳斯 2000。对,图腾是A 雪豹和C牛
  25 普米族 A 云南 乐器 四弦琴 故土是北方草原
  26 纳西族 丽江 东巴文 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27 门巴族 藏族 7000人。藏族 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藏历元旦,旺果节
  28 裕固族 婚俗习惯:马踏新房 射新娘,纪念萨里玛珂,回鹘文。
  29 锡伯族 色布希贤,西迁节,西迁指沈阳迁至新疆
  30 鄂伦春族 被称为索伦部,火神,春节。
  31 珞巴族 最少,西藏东南部。嘎龙雪山和多雄拉雪山。
  32 苗族 银饰以重,多,大为美。化蜡,点蜡,染色,去蜡四步。
  33 达斡尔族 1000年。 射箭,摔跤,赛马。沙俄,沙俄。
  34 德昂族 古老的茶农,鲜竹筒茶,腌茶。茶
  35 壮族 1700万,第一位,刘三姐,火烧干巴。
  36 拉祜族 拉:虎 祜:将肉烤熟 拉祜族:猎虎的民族 吉祥物:葫芦
  节日:火把节,月亮节,尝新节,拉祜年。
  37 维吾尔族 团结,联合。天山以南,伊斯兰教。
  38 仡佬族 居住在贵州,酸辣 待客习俗:三幺台
  39 毛南族 田鼠,菜牛,花竹帽。毛南戏 庙节又称五月庙节
  40 塔吉克族 塔什库尔干 马 乐器:鹰笛
  41 土族 祭拜A二郎神 7月12日至9月15日2个月
  42 布依族 六月六 贵州 C 风猪
  43 水族 B 贵州 D蓝白青 称为水书又称反书100年
  44 哈尼族 打花鼓舞,雀舞,巴作舞 乐器俄比,扎比,三弦 B 火把节
  45 僳僳族 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上刀山,下火海。帽子叫俄勒。
  46 土家族 毕兹卡 意思本地人 客家 西兰卡普 与壮锦,蜀锦称三大名锦。
  47 畲族 畲歌 高皇歌 自称山哈
  48 藏族 信仰喇嘛教 藏历年 寺庙大昭寺,布达拉宫,扎布伦布寺。
  49 京族 广西 哈节 渔业
  50 傣族 西双版纳 德宏 102万人 泼水节
  51 瑶族 干巴节 竹筒饭
  52 佤族 山洞 C 脚上的脚链个数 司岗比
  53 白族 洱海,蝴蝶泉,苍山,古城四景。火把节 一苦,二涩,三甜。
  54 黎族 织染 黄道婆 B 海南 B 鼻萧
  55 满族 地位 旗袍 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56 汉族 龙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特点有哪些?

1、景颇族的特点:

(1)景颇族是一个以农业为生计的民族,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玉米、小麦、粟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草等。

(2)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一般村寨规模大多在40至60户之间,上百户的村寨屈指可数。村寨一般依山而建,面向坝子和河谷,靠坝一端,称为“寨脚”,靠山一端称为“寨头”。

(3)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著称,品种除园地中种植的瓜、豆、芋头、青白菜之外,从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烹饪方式包括舂、烧、烤、煮、蒸、拌、揉等几种类型。

(4)景颇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老年男子服饰各支系相同,均着黑色对襟短衣和黑色宽管长裤,戴黑色包头。

2、阿昌族的特点:

(1)阿昌族有语言无文字,使用汉字。阿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2)阿昌族多种宗教并存,有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小乘佛教、汉传佛教及道教。阿昌族每个村寨中,均有“庙”或“塞”供奉神灵。

(3)阿昌族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实行幼子继承制。

3、德昂族的特点:

(1)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

(2)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

(3)在住室方面,德昂族以竹楼著称。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

(4)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

扩展资料

景颇族的历史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的先民与古代的氐、羌有关,以前居住在康藏高原南部山区,7-9世纪沿横断山脉南迁。东部景颇在澜沧江以东,金沙江地区;西部景颇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境内。

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16世纪后大量移居德宏地区,多与德昂、阿昌、傈僳、汉等民族杂居。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喇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

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景颇族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 - 景颇族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 - 阿昌族

参考资料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 德昂族风俗习惯

德昂族的习俗、食俗、婚俗是怎么回事呀

习俗: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烧白柴。

1、泼水节

泼水节(当地人称“浇花水”)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时间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一共有三天。仪式开始这天,德昂群众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背上从井里德昂打来的清水,带上自己准备好的各种食物,手捧一束束鲜花,汇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过节。

仪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并致祝词。致罢祝词,男青年们敲响了象脚鼓,跳起了象脚鼓舞。女青年合着鼓声,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举过顶,依次往雕龙画经的水槽里倒水,为象征佛祖化身的佛像冲浴,意即缅怀先辈的恩德,预祝来年风调雨顺。

2、关门节

关门节,德昂语称“进洼”。每年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六月中旬)始,为期3个月。关门节是农业生产最忙的时候,它要求青年男女们自我约束,集中精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即关起爱情、婚姻之门,节日期间不准谈情说爱,不准男娶女嫁,也不准僧侣们到村寨中留宿,他们要净居佛寺,专心念经,提高德性。关门节中的前3天,众人到佛寺赕佛,不下地劳动,青年男女们则集中在一起唱“别杆柴”(德昂族民歌),跳舞。

3天过后,每7天众人都要用花、香、烛等小供一次佛,第八天要到佛寺去祭佛,听佛爷诵经,祈祷佛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3、开门节

开门节,德昂语称“出洼”,是在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九月)举行,为关门节最后一天,节期3天。开门节即启开爱情婚姻之门。这时,农忙已经结束。

头天,德昂村寨举行宗教仪式,庆祝粮食丰收。次日未婚少女都要到佛寺烧香敬佛,感谢佛爷开禁爱情婚姻之门。最后一日早晨,青年男女们要听佛爷讲经布道,而后当地群众进行赶摆(集市)和赕佛。

4、做摆

做摆,也就是做大贡,又称“赶摆”,一般在农历二、三月份农闲时间里择日举行。做摆是以村寨为单位。在做摆前,村寨里要事先准备好粮食、经费和黄牛、肉等用品,以便为远近其他寨子赶来参加者提供食宿。

头一天为迎佛,次日拜佛后,众人听佛爷讲经。最后一日,客人离开,寨子里的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据说做摆可以使本村寨群众清洁平安,免遭灾祸,并能驱鬼邪。

5、烧白柴

烧白柴,德昂语称“孔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所谓白柴就是一种无皮、表层为白色的树木。节日之前,德昂村寨派人上山砍白柴,按“井”字形状架在村寨附近。

食俗: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

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刻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婚俗: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恋爱自由,女子在选择对象上有一定自主权。本民族内部没有严格的等级婚,只要对方愿意,贫富人家可以联姻。

男青年到十四五岁时开始串姑娘,晚上他们到女青年家门外吹芦笙,引出姑娘来谈恋爱。双方建立感情后,互赠手镯、腰箍、项圈、篾箩、织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请寨中老人往女家说媒。

扩展资料:

音乐:

德昂族喜好的乐器一般是象脚鼓、铓、钹、磬、葫芦笙、萧、小三弦、口弦等,多在唱歌和“串姑娘”时使用。

舞蹈:

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由德昂族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

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昂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