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清代紫砂名家-杨彭年

小小茶农 2023-11-24 02:56:50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规格: 通高8.4厘米出处: 品味清香:具年代: 清质地类型: 陶器功用类型: 茶具栏目关键词: 明清茶具收藏地: 南京市博物馆主题词或关键词: 茶壶 锡皮辅助分类项: 茶具名匠携手,珠联璧合此壶1992年在南京栖霞区张化村一座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墓葬中出土。既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两位制壶大师合作的佳作,又有具体制成时间、随葬年代和出土地点的考古材料,在中国茶具史册上,它是空前的发现,堪称绝品。壶的造型出自宜兴名匠杨彭年之手。他以紫砂为坯,样子略似大钺,上方下椭,两侧又稍凹入,使得壶嘴与壶把像是从壶身里派生而出。壶身上部做出长方形平口,置长方形嵌盖,盖上饰长方形白玉穿孔纽。三者同一式样,更显得和合悦目。嵌接在壶把上的白玉半环,不仅琢得十分得体,而且与壶身镶接精致,浑成一体,毫无生造之感。出现在壶身外表的锡皮以及嵌玉装饰,是制锡名手朱坚的得手应心之作。可以看出,一层锡皮紧贴紫砂壶体,间不容发。由此可见杨彭年的用慧,似在“藏锋不露”,使人虽持此壶茗饮,但不识其容。而朱坚则在尽力“存其外形”,力求葆其原本。两位名匠的携手合作,在紫砂史册中确是罕见的。至于壶身两面的诗句和花卉,则是朱坚的设计和刀笔。一面隶书竖刻诗句八字二行:“微润欲沾,雨前吐尖。”后刻“巳丑小春月,石楳。”“雨前”即是指在谷雨前采摘的龙井茶而言,有“雨前是上品”之说。巳丑即清道光九年(1829年)。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49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